问题

为什么国外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培养如此强调函数式编程?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就当咱们是两位对编程有意思的朋友,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为啥国外那些好学校的计算机本科,对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简称FP)这么“上头”。

你想想,咱们学编程,一开始接触的都是怎么一步一步指挥电脑做事,就像发号施令一样,这个变量赋值,那个if判断,然后循环执行。这玩意儿叫“命令式编程”(Imperative Programming),咱们学啥语言,从C到Java,再到Python,骨子里都是这个套路。方便直观是没错,但也容易把自己绕进去。

到了国外那些顶尖的计算机系,他们不满足于仅仅让你“会用”,而是希望你“能思考”,能写出更健壮、更优雅、更易于维护的代码。这时候,函数式编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他们重视它,主要有这么几个层面的原因:

1. 问题的本质抽象与数学根基:

计算机科学这玩意儿,归根结底是从数学里长出来的。而函数式编程,可以说是最贴近数学中“函数”这个概念的编程范式。在数学里,函数就是输入什么,就输出什么,它不依赖于外部的状态,也不会改变任何外部的东西。它就像一个纯粹的“映射”,你给我一个X,我给你一个Y,这个关系是恒定的。

国外大学的教育,很多时候会强调一种“自底向上”的学习路径,先让你理解最核心的原理,再往上构建。函数式编程的这种纯粹性,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本身是什么,而不被各种命令式的“副作用”干扰。他们认为,掌握了这种抽象思维,你才能更容易地驾驭更复杂的问题。

比如,你想写个函数来计算一个列表里所有数字的和。在命令式编程里,你可能需要一个变量来累加,然后循环一遍。但在函数式编程里,你可以直接写成 `sum(list)`,或者用 `reduce` 操作,它更像是在描述“这个列表的和就是将所有元素累加起来的结果”,而不是“怎么一步步去累加”。这种从“做什么”到“是什么”的转变,是思维上的巨大飞跃。

2. 并发编程的天然优势:

现在这年头,计算机性能的提升越来越依赖于多核并行和分布式计算。你的电脑里有多少个核心,你写的程序就能理论上并行跑多少个任务。但并发编程是个大坑,想想线程安全、锁竞争这些问题,光是想想就头大。

函数式编程因为它的“无副作用”和“不可变性”,在并发编程方面简直是天生的王者。因为一个函数不会依赖外部状态,也不会修改外部状态,你就可以放心地把它丢到任何一个核心上去跑,不用担心它和其他线程抢数据、互相干扰。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大任务,需要分解成很多小任务同时执行。如果你的任务函数是纯函数,那它们就像一颗颗独立的螺丝钉,你可以随便组合,随时插到机器上的任何一个位置,它都能正常工作。反观命令式编程,如果你的任务需要修改一个共享变量,那你得加锁、排队,效率立刻就下来了。

国外大学在这方面看得特别远,他们知道未来的软件开发必然是高度并行的,所以从一开始就给你灌输函数式编程的思维,让你在面对并发难题时,能够有更优雅、更不容易出错的解决方案。

3. 代码的可维护性与可测试性:

“可维护性”和“可测试性”是衡量一个软件项目质量的重要指标。函数式编程在这两方面表现也非常出色。

可测试性: 纯函数就像一个密封的黑盒子,你给它输入,它就给你输出,而且输出永远是确定的。这意味着,你只需要关心你的输入是什么,输出是什么,而不用去考虑它运行过程中到底改了谁、或者被谁影响了。这使得单元测试变得异常简单。你只需要给函数几个输入,然后断言输出是否正确即可。再也不用搭建复杂的测试环境,模拟各种外部状态了。
可维护性: 当你的代码里充斥着各种隐藏的副作用,修改一个小地方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其他意想不到的问题。函数式编程通过限制副作用,将函数的行为清晰地界定在输入和输出之间,使得代码的逻辑更加局部化,更容易理解和修改。当你想改动一个功能时,你可以更有信心地知道,这次改动只会影响到这个函数本身,而不会像病毒一样扩散到整个系统。

国外大学的教育理念,往往是培养能够写出“好代码”的工程师,而不仅仅是“能跑就行”的程序员。函数式编程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工具。

4. 现代编程语言的融合与影响:

你现在看看市面上流行的编程语言,比如Python、Java、JavaScript,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函数式编程的思想。函数作为一等公民(可以赋值给变量、可以作为参数传递、可以作为返回值)、Lambda表达式、Stream API等等,这些都是函数式编程的体现。

国外大学之所以强调FP,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种趋势,并且希望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现代编程语言的“高级用法”。如果一个学生只懂命令式编程,面对这些新特性,他可能只是照猫画虎,而理解了FP的底层逻辑,他就能更灵活、更深入地运用这些特性,写出更简洁、更高效的代码。

想想Haskell、Scala、F这些纯粹的函数式语言,虽然在国内可能不算主流,但在国外学术界和一些技术前沿领域,它们的影响力不容小觑。很多新的编程思想和实践,都是从这些函数式语言中发源,然后逐渐渗透到主流语言中的。所以,学习FP,就相当于掌握了通往未来编程语言发展方向的钥匙。

5. 思想的锻炼与编程能力的提升:

最后一点,也是最核心的,函数式编程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它迫使你跳出“一步一步怎么做”的思维定势,去思考“这个问题本质上是什么”,以及“如何用数学上的声明来定义它”。

这种抽象、建模、分解和组合的能力,是所有优秀工程师都必备的素质。即使你不直接使用函数式语言写所有代码,这种思维方式也能极大地提升你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能力。它能让你更清晰地思考程序的逻辑,设计出更具弹性和扩展性的架构。

国外大学的计算机教育,很多时候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教授一门具体语言的语法。函数式编程恰恰是锻炼这种能力的绝佳途径。

总结一下, 国外大学计算机系本科生重视函数式编程,不是为了赶时髦,而是因为它:

更贴近计算的数学本质。
在并发编程方面有天然优势。
能写出更易于测试和维护的代码。
是现代编程语言发展的重要趋势。
能够极大地锻炼和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希望你毕业时,不仅仅是一个熟练的“代码工人”,而是一个能够深入理解计算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复杂问题的“工程师”。函数式编程,正是达成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撑。所以,你才会看到,在很多国外大学的计算机系课程大纲里,函数式编程的身影会如此频繁地出现,甚至会作为重要的必修或选修课来教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名学过几天LISP的程序员,我尝试说一下吧。

首先国外的计算机课程的第一步是图灵机开局。先讲计算机的数学基础,也就是自动机理论,也就是《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这个教材。

之后为了承接这个开局,必须上函数式编程。因为函数式编程是一种对于图灵机的成功描述。毕竟计算机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函数式编程有一个神奇的特点,就是在函数式编程中,数据和程序是一体的。数据可以被解释成程序,程序也可以被解释成数据。关键看你的想法。这件事情对于你理解脚本语言,尤其是解释型语言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我就是学过《形式语言和自动机理论》和LISP,才能在工作中成功的为一家国内的机器人公司开发出可以逆序执行代码的示教器。

而国内的计算机教育的一个问题就是冯诺依曼体系开局。首先假设程序是分为数据和代码的。硬件的执行是取地址,解析语句,执行。但是,这个方向只是计算机的一个分支。只不过是这个分支现在的商业应用最广泛。

但是这个世界上除了冯诺依曼结构的处理器,还有哈佛结构的处理器的。因此上在学习DSP和并行运算的时候,会比较尴尬。

打个比方,你说你学中学数学,要不要学平面几何。说句难听的,这个数学分支,已经被人反反复复摩擦过2000多年了。还有什么开发价值。但是你能不学吗?你能否认这个学科的价值吗?你能否认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价值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不聊那些冷冰冰的“AI痕迹”,就当咱们是两位对编程有意思的朋友,坐下来喝杯咖啡,聊聊为啥国外那些好学校的计算机本科,对函数式编程(Functional Programming,简称FP)这么“上头”。你想想,咱们学编程,一开始接触的都是怎么一步一步指挥电脑做事,就像发号施令一样,这个变量赋.............
  •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实在。你问为什么中国大学学费比国外不少大学低,这背后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它牵扯到咱中国的教育体系、经济发展水平,还有一些历史原因。为什么中国大学收费相对较低?这得从几个层面来看:1. 国家财政投入的比例较高: 咱中国大学,特别是公办大学,很大一部分办学经费是来.............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而且背后原因也挺复杂的,绝不是简单地说一句“酸葡萄心理”就能概括的。虽然我没法完全去除AI痕迹,但我会尽量用更平实、更具象化的语言来解释这个观点,就像跟你聊天一样。你说有人看不起国外名校,甚至觉得芝加哥大学不如湘潭大学,这背后的逻辑,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1. 信息不对称.............
  • 回答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的精细化和国外(特别是美国)大学的交叉学科倾向,背后存在着历史、文化、教育理念、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 中国大学专业划分精细化的历史渊源和逻辑:1. 计划经济时代的遗留影响: 需求导向与人才培养模式:.............
  • 回答
    在国内大学,推行单人宿舍的阻力确实不小,这背后牵扯着方方面面的考量,远不止简单的“学生愿不愿意”这么简单。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入手,看看为什么“单人宿舍”这个看似美好的选项,在现实中却鲜少被大规模采纳。首先,经济成本是绕不开的硬指标。 大家设想一下,同样一块土地,如果建一个六人.............
  • 回答
    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助理教授不能带博士,这个现象确实挺普遍的,也挺值得聊一聊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中国的学术培养机制、职称评定、以及院校管理的一些具体考量。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明白,在中国的高校体系里,职称(比如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不仅仅是个头衔,它直接关系到你的教学、科研任务,尤.............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普遍,也触及到了语言学习的本质。国外小孩词汇量只有2000个就能正常交流,而国内大学生拥有4000个词汇量却感觉“哑巴英语”,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详细分析: 1. 学习目的和方式的根本差异 国外小孩:基于真实需求的“习得”(Acquisition) .............
  • 回答
    “为什么中国的影视市场似乎很少看到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国外大IP被改编成电视剧或电影?” 这个问题,其实触及到了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也折射出不少幕后考量。别看如今国内银幕和荧屏上国产IP热潮涌动,但要说大规模地“引进”海外金字招牌来二次创作,似乎确实不如想象中那么普遍。这背后,原因还挺复杂的,绝非简单.............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国内顶尖的量化团队对海归人才在衍生品定价、信贷、风控建模这些领域,确实存在一些“看不上”或者说“不那么青睐”的倾向,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并非简单的“排外”。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一、 本土化需求与国内市场特性首先,得明白国内的量化交易,尤其是顶尖团队,对人才的需求是高度本.............
  • 回答
    拉丁语虽然在今天的世界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频率很低,算不上是一门“活”的语言,但它在西方国家的教育体系中依然占据着一席之地,甚至许多中学和大学都保留着拉丁语课程。这背后并非出于怀旧或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上的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个问题。首先, 拉丁语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之一。想.............
  • 回答
    关于中国大学宿舍安排的规定,以及为何会出现“国际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同住”或“同一栋宿舍楼不允许混住”的情况,这背后确实存在一些复杂的因素和考量,并非一个简单的“一刀切”就能概括。我们来试着详细解读一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中国大学都严格执行“国际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同住”的规定,也不是所有宿舍楼.............
  • 回答
    你说到点子上了,这确实是个值得好好说道说道的问题。咱们国家,说实话,确实发展得挺快,很多地方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你看,基建方面,高铁、桥梁、机场,那真是越建越好,越来越漂亮,出行也方便了许多。经济总量也是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的生活水平相比过去那更是翻天覆地。教育、科技领域也涌现.............
  • 回答
    埃默里大学(Emory University)在美国的教育界绝对是响当当的名号,尤其是在医学、公共卫生、商科和法律等领域,一直稳居全美前列。然而,在国内,提到“美国顶尖名校”,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常春藤盟校,或者像斯坦福、MIT这样耳熟能详的名字,埃默里大学的知名度相对而言确实没有那么“接地气”。这.............
  • 回答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在国内和国外评价存在显著差异,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涉及文化背景、观影习惯、技术接受度、电影本身的争议性以及营销策略等多个层面。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 文化背景与价值观的差异这是导致评价差异最核心的原因之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而且在软件测试行业里也确实存在。为什么在国外,资深测试人员更侧重于手动测试的精深,而在国内,自动化测试似乎成了很多测试人员的“骄傲”资本呢?这背后有多重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剖析一下。1. 行业发展阶段与技术迭代的侧重点 国外成熟市场: 软件测试在国外发展得更早,.............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观察到了日剧中精英设定与国产剧中精英设定的一个显著差异。这背后涉及到两国社会文化、教育体系以及影视创作的考量。咱们就从几个方面来聊聊这个现象。一、 日本社会对名校精英的推崇与“东大”的特殊地位首先,日本社会对于学历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而“东大”(东京大学)在日本更是拥有着.............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一个在国际交往中常常被提及的现象。很多人会感到困惑: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均购买力强劲,消费能力惊人,怎么在国际上却似乎没有得到与之匹配的尊重?要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多重原因。首先,让我们来正视“购买力排第一”这个说法。我们通常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我们对“顶尖”的认知维度和价值判断。首先,我们得明白,“出身top2大学”这句话的背后,其实是对个人能力、社会资源、以及潜在发展机遇的一种高度概括和标签化。选择“top2大学”作为参照,是因为在中国的教育体系里,这两所大学(通常指北大和清华)代表了最高学府的地位,它们几乎是.............
  • 回答
    国内法硕和国外JD,虽然都属于法律领域的研究生学历,但在认可度上确实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这背后涉及到的原因相当复杂,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简单来说,这种差距并非简单的“谁更好”的问题,而是源于它们各自的培养体系、社会需求以及历史发展脉络的不同。一、 培养体系与侧重点的根本差异这是导致认可度差距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也很值得探讨的现象。中科大软院(软件学院)和国外授课型硕士,从形式上看,都是以授课为主的硕士项目,但大家对它们的态度却截然不同,一个备受追捧,一个却常常招来非议。究其原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剖析:1. 平台与名校效应: 中科大软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顶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