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因为你不用嘛。
作为著名的野狐禅,有个歪理我常挂嘴边:
不要把外语学习看成一种脑力活动,把丫当成一种肌肉运动。
学外语的重点不在于你的脑子好不好使,重点在于:有意识地把你的口腔、舌头、喉咙视为一组工具(靠,好涩),要体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套工具组合。
与其搁那啃语法,不如找些大段台词,就这么念。认真感受气息从肺里出来后,是怎样被喉咙“挤压”;唇形变化会怎样影响口腔形状、进而影响共鸣;舌头抵在齿后和抵在上颚的声音区别。
坐在那看剑经你就会使枪棒了?你还不如随手找根棍子挥舞起来。虽然没有招式,但起码和棍子熟悉了。
这其实不完全是个歪理。
我翻过一些论文,自己也有亲身体会:表达与理解是一体两面。
最典型的是:如果你不能很好地发出某种声音,你往往也很难分辨这种声音;
同样,如果你很少听过某种声音,你也很难把它发出来。
这个不用参考外语,想想方言,想想福建话和山西话这对南北俩魔鬼:如果你能发出方言里的某个音,那么你在听该方言时,往往能分辨到这个音的存在。
换言之,你能听“清”。
如果你很少发这个音或者从来没发过,那么你在方言里听到这个音时,脑里的感觉就是马赛克,就是一团。
反之亦然。
有个例子我举过好几次了:
我在尼日利亚时遇到过一个小孩(其实这种遇到过很多):十一二岁,能进行六种语言的基础沟通。
尤鲁巴、伊博、豪萨(这三种能互通的比例大概也就60%)、阿拉伯、法、英。
这个年纪又不上学的小屁孩,能有多少词汇量?
就是生活环境逼迫他们不得不使用这些语言。在长期的最基础听说使用的过程中,他们逐渐能感知到不同语言直接的区别。
因此他们掌握了大多数外语教学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最基础却又最核心的能力:
分辨语言模式的能力。
你说“撒路”,他能意识到你在说法语;你说“撒兰”,他知道你在说阿拉伯语。
接下来他的整个沟通模式,不管多么磕磕绊绊,词汇量多么寒碜,语法多么崩塌,他都会切换到相应的语言模式里。
这不是一种思考,这是一种肌肉上的条件反射。
哑巴英语是批判国内外语教育的老话题了,但不能把问题单纯归结在教学资源上。
印度学生身边能有几个老外?一个两个张嘴就是社交牛逼症,甭管你听不听得懂,哔哩吧啦也能围着你聊半小时;
印度人扔到英美待个半年,说英语就跟机关枪似的,而且老外还居然听得懂。
新加坡的外语教学资源够好了吧?Singlish能听?我只听到一堆“啦”;
我之前共事的一位新加坡大叔,澳洲留学,渣打巴黎瑞银的新加坡分部都混过。他只要用英语一聊工作外的话题,我们就开始头疼。
最大区别,还是在起点:
能不能突破母语范围,不要老是拿母语的发音、母语的口部肌肉模式,去硬套外语?
能不能意识到:当外语切换时,你的生理上的发声系统甚至肢体动作,也要做切换?
如果这个起点没有突破,整个听说系统都会背上沉重的理解表达损耗。有这个损耗在,后面那些“惯用表达句式”和“常用词汇”的学习,都只会事倍功半,徒增沮丧。
肌肉都卡住了,还论什么词汇量和语法。
我儿子上一年级的时候,英语卷子上有一道题,大概意思是,猪的宝宝叫 piglet,马的宝宝叫什么?
答案是 foal。
这题让我相当的震惊。foal 是GRE词汇,我当年背的时候,还很容易和 fowl, foul, feud混淆。虽说新加坡的学校以英文为主要教学语言,还是很难理解一年级英文为什么要考GRE词汇。
GRE都考,基础更不能丢了,我找了个背单词的软件,来吧,儿子,四六级词汇,每天打卡,给我背!
事实证明,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四六级词汇是很难的。protest只能记住是反对,记不住抗议。因为他根本不懂什么是抗议,这个词汇已经超出了他的认知范围。
而马驹,对我是个难词,因为各种考试中出现的少,对他却是个简单词,马宝宝是很好理解的概念,四个字母,很简单。
小孩子学语言,其词汇量,表达能力和认知范围是同时增加的。在他们的认知范围内,所有的事物,均可表达出来。这是很厉害的能力,不可小觑。
而大人学语言时,认知范围已经很宽广,语言能力却非常窄,表达能力匹配不上认知范围,就很束缚,怎么学都是原地踏步。
不要低估一个native speaker的词汇量,不论是小孩还是黑人,其词汇量都可以完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不要轻信有2000词汇就可以流畅交流的传说,不是这样的,这类说法只是想贬低国内英文教育,暗示有捷径可走罢了。
实际上,外国的小孩照样要背单词,就像中国的孩子也要学汉字一样。根据Test your vocab - How many words do you know?上的统计,六岁的native speaker的词汇量,中位数已达7k。考虑到样本偏差,主动测试的孩子往往是词汇量比较高,实际情况词汇可能低点,但也不是只有2000而已。
词汇量乃语言能力的根本,没有捷径的。
因为大学生需要使用很多小孩根本连理解都理解不了的句子啊。
小孩根本对于很多概念没有理解,很多复杂概念,既然他根本不知道这个是什么,他就根本不会去说这个句子。
成人学习第二语言很大一部分障碍就是第一语言造成的,你已经知道了一件事物用第一语言表达的方式,这个时候你不知道第二语言怎么表达,你才发现自己“不会说”
小孩:我本来就不会说
不知道哪个文盲最初散步的国外小孩只有2000词汇的2x言论。还什么在北京不够,在美国够,这算无根据的调侃。事实是人家小学一年级词汇就妥妥过万了。他们要是真只有2000词,你信不信说话的时候会憋出翔?
因为人家的2000词汇量,是包含了每个词所对应的应用场景的,而中国大学生的4000词汇量仅仅限于“看到这个词明白啥意思”而已。更有甚者,有些人看到单词只会硬套“译文”,却不明白“释义”。
不要觉得掌握了一堆花里胡哨的“高级词汇”就说明英语水平高了,实际上,用基础词汇表达复杂的含义才是最难的。用中英文分别打个比方:
因此,别看很多人所谓的“词汇量高”,(当然4000词汇量真的一点儿都不高……)实际上他们只是知道这些词单独拿出来用中文怎么翻译,这与“理解”单词的含义,尚有很大的距离。
无法理解单词的含义,自然也就无法自如地应用这些单词,于是,这些单词就变成了死的词汇量、无效的积累。光有看似在增长的词汇量数字,实际上根本用不到交流之中去。
把机械积累而来的词汇量,转化为能够自然使用的“有效词汇量”,这其中转化率的关键在于两条:
一、学会如何“解释”单词:
以前文的ostentatious为例,中国的词汇书大概会教你:这个词的意思是“装腔作势的;显摆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实际上没有“学会”这个单词,而仅仅是将“英文”与“译文”进行了“配对”。如果你真的学会了这个词,你应该可以说出类似如下的解释:
If someone is ostentatious, he will often show off his character or try to make up a personal image by using overly luxurious things or behaviours on purpose, in order to impress others or make others admire him.
二、学会同义替换
使用任何语言的过程中,总会遇到“想不出来咋表达”的情况,比如词穷了或涉及到了一个你不懂的概念。具体到“2000词汇量的英语国家儿童”这个群体上,他们可能不认识“champion”这词儿,但他们会说“winner、number one、the first、the best”——你也许突然发现了“冠军”竟然有这么多种说法,但实际上在中文里,“冠军”不也是“赢家”和“第一名”的意思吗?
还有很多其它的例子。比如,小孩儿肯定不认识“equestrian”,但他们看到一个人在骑马会说他是一个“horse rider”;可能不懂啥是“empathise”,但他们会说“I feel what you feel”;可能不懂啥是“compassionate”,但他们知道这叫“you have a kind heart”……
因此,实际上交流能力和词汇量关系并不大,就像一个6岁小孩肯定不如一个大学生认字多,但这丝毫不会妨碍他俩聊天。交流能力的体现,并非“认识高级的词汇”,而是“我不用高级的词汇也能把事情讲明白”。
别说4000了,就算你在国内背到了6000甚至8000词汇量,看看你能不能认出这些词:
tilapia, perch, mackerel, herring, pollock
如果不能,那恭喜,你不用买鱼了。
再看看这几个:
round, plate, chop, flank, chuck
如果你翻了半天字典把这些翻译成了“圆形”,“盘子”,“切”,“侧面”,“扔出”
那恭喜,肉你也不用买了。
更不用说有些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地方根本不一样。比如pop在加拿大指汽水,但在美国很多地方是指冰棍(popsicle)。
就问这些东西哪门英语课会教?
反过来讲,如果有外国人想来中国生活,应该学什么?他们可能在课上学过魑魅魍魉怎么念,但这除了有助于装逼,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
相比之下,如果你知道贻贝,淡菜,海虹都是指mussel,那你去海鲜市场就混得开了。
问题是又有几个中文老师会教这些呢?
茶壶里面煮饺子, 倒不出来。
有个很常见的原因。
大家记常见词汇的时候没有认真地挖掘它的各种涵义以及理解相关的语境。总想去背一些有贵气高大上有)x(格的生僻词。
俺就举一个例子。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
You got balls!
俺敢说,
100% 的知友认识这 3 个单词。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可以说得这么简洁。
当然,
很多人会用但是 They got no balls to say it.
称赞自己的好朋友有胆量,
很多人想到的是冠冕堂皇的 courage, valor 以及 GRE 词表里面的 audacity ,
他们忘记了 balls (睾丸, testicle or testis ),才是勇气的根源。
备注:
睾酮是主要由睾丸生成的激素,女性体内通常也存在睾酮。它对于性能和生殖能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还会影响肌肉质量和毛发生长等;也有一些同样重要的功能比如维持骨密度、红细胞水平和幸福感。
同样, 对自己的好朋友恨铁不成钢,嫌弃对方没胆量时,
也可以用十分简单的语言(激将法)。
“Grow a pair (of balls) !”
经常简化为:
“Grow a pair!”
话说回来,这种表达方式是教科书上不推荐的。
它是劳动阶层的语言,比较粗俗。
如果您刚好是贵族出身或者刚好是淑女, 千万别这样和生人说话, 会人设崩塌。
俺小学的孩子只有区区 1000~2000 的单词量就足够他们和同学、老师日常交流了。
LONGMAN 当代英语辞典总共也只用 2000 个单词来解释所有的词义。
the Longman Dictionary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DOCE)
http://www.longmandictionariesusa.com/res/shared/vocab_definitions.pdf
用好这基本的 2000 词,不用给自己或者别人制造焦虑。
俺家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 到维多利亚的 Butchart Gardens 游玩。
一路上她用不到 1000 个单词和不同年龄*族各色人等交流,
完全没有障碍。
在离开 Butchart Gardens 回酒店的巴士上, 她又交了一个旧金山来的朋友。
一路上谈笑风生,一个小时的车程,她们就没停过。
//////////////////////////////////////////////////////////////////////////////////////////////////////
顺便说一下,
俺的词汇量只有5000~6000, 但是扇X网总说俺是英语系毕业的。
而鬼佬的网站就更离谱了, 竟然说俺有 19000 的单词量。
真是玩笑开大了。
现在网上有很多词汇量估计的工具可以用, 比如扇X网的词汇量测试。
虽然不准确但是七八成的准确率还是有的,
测一测也可以有个相对清晰的认识。
比如四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7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七四十九,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5000 单词量。
比如六级全对该网站给出来的是 9000 , 按照保守的估计就是七九六十三, 二一添作五就算自己有个 6000 单词量。
当然, 随意乱点也有可能出来一个让自己很爽的结果, 一般来讲自己对自己还是有点 * 数的。 看到这种结果, 还是保守点打个对折就算了。
高估用户的单词量不是扇贝网的专利。
其他的网站也有类似的毛病。
*** 这个有零有整的, 令人啼笑皆非
///////////////////////////////////////////////////////////////////////////////////////////////////////
英文的字母表只有 26 个字母。
最基本的词汇只有不到 1000 个。
或者这个
这里有个十分简单的训练:
俺可以在 20 秒之内念完字母表。
念的方式是 A for Alpha, B for Bravo, C for Charlie... 依此类推。 俺估计您也可以试试。对于准备考TOEFL的同学,俺可以拍胸口保证,只要您比俺念的快,过TOEFL如囊中探物、唾手可得。
麦文学的字母表录音: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https://wenxue.ca/wp-content/uploads/2019/08/LMNATO2.mp3
题主可能对国外小孩的词汇量有错误认识。
一般母语者在四周岁时基本完成母语习得,这个时候小孩已经内化了母语的语法知识,所讲的语言和成人拥有相同的句子结构,小孩在后续学习中基本就是不断增加词汇量,扩大语料库。所以小孩在四岁左右已经可以和大人有效沟通,可以被算作是正常交流。
正常情况下,四岁小孩的词汇量是超过了2000的,平均是3000左右,2000词汇量是大概三岁半小孩的词汇量。
学前儿童的语言能力,每过一年都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三岁半的儿童一般也已经基本习得母语语法,但表现还是和完全习得有一些差别。他们偶尔会有一些语法错误,有时候遇到新事物会自造生词,时不时也会咿咿呀呀干着急无法表达。总体来说,这个时候的儿童虽然基本听说无忧,但是也只能进行一些基础的交流,稍微偏书面和学术一点东西,只能针对儿童自己熟悉的领域。如果突然将话题引入儿童陌生的领域,儿童就完全无法表达,可能就是不理不睬走开了。所以,2000词汇量的母语儿童离正常交流还有那么一点距离。
当然,厉害的语言专家也可以用这种只有2000词汇量的极简的语言进行有效沟通,甚至书面表达,比如VOA Special。但是这种语言多少是一种经过改造的“非自然语言”,这种“非自然语言”的使用者为了避免使用复杂单词,需要在大脑中准备海量的表达语料库,随时随地进行同义替换。所以用有限语言材料完成全方面的高效交流,反而是对语言能力的极高要求。
除此之外,外语学习者和母语小孩语言掌握的熟练程度是不同的。小孩是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期掌握母语,外语学习者开始学习语言的时候多半过了关键期。过了关键期学东西,水平是天差地别。我们可以想象成学习就是把一个程序装进大脑里,而储存程序的本质是大脑的生理上的变化。关键期就是在正确的时间让大脑发生正确的改变,就像身体发育一样,过了那个时间,大脑就再也无法做出相应改变了,只能是用其他方式进行代偿。非关键期学外语,语言在大脑中的储存位置和母语者都不太一样,所以从生理上讲,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存在先天性的劣势。
此外,语言学习就是一个语料加工并内化的过程。只有大量输入语料,才能保证学习者的大脑吸取足够的语言营养,并将其提炼成自己的语言。如果输入不够是学不好外语的。母语者在出生后到三岁这段时间,即是语言学习最最关键时期,每天都听了至少10个小时英语。普通的学习者在中学时候,一个星期能学10个小时都不错了,所以婴幼儿每天接触的母语相当于外语学习者一个星期的量。这样算下来,外语学习者接触一年英语相当于母语者接触一个半月,学到大学的时候,接触外语的时间还不如人家一年。输入严重不达标,自然没有什么输出。
综上,其实题主所提出的疑惑,其实是大多数外语学习者面临的问题。题主应该调整心态,力争外语水平能够满足需要,比如能阅读文献,能够进行基本沟通等等。
因为你不会用啊!
国内大学生的4000单词是在阅读英语文献的时候,认识4000词。是阅读词汇量。听广播的时候,听不出来。说话的时候,不会用。
外国小孩的2000词是听说词汇量。能听出来,能说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能过六级和专八,但是过不了雅思托福。
让你说“原来如此”和“你是笨蛋”的外语怎么念。
然后你第一反应是 哪路或多 和 昂达巴卡。
甚至第二时间都反应不过来的满地都是,这种靠每个单词抄写五十遍达成的“4000英语词汇量”在沟通效率上不如1000个有什么奇怪的嘛。
印度佬很多都是口音哈人,可是人一句话可以突突突突说出来不带打磕巴的;咱们这边很多学生的确发音标准,比美国人都标准,然后一句话三个emm nage……
至少我当时考托福的时候,考试标准里明确说了,“流畅”比“发音”要重要的。
雅思我也考过,考试标准忘了,我当时跟考官说我是造ICBM的,就是那个飞起来打人的missle然后考官觉得我是背稿子的傻逼,然后这丫的给了我一个贼低的分数,妈的……
说的太少导致张不开嘴,张不开嘴导致说不出话。你有什么办法?
不怕丢人,大声说咯。你发音再丢人,你磕巴再丢人,能有旁边的哑巴东亚卷王丢人?他被你卖了都放不出个屁(
原因很简单啊,你的词库跟他的重叠部分太少。
我娃儿五岁,去动物园,朝着长颈鹿喊:“Giraffe, come here, I want your antlers!”到了爬行动物馆,她又喊:“Why are alligators squatting in the water? Ah, I see the claws!”(这是真实场景,非虚构)
重点词汇标记:giraffe(长颈鹿)、antler(鹿角)、alligator(鳄鱼)、squat(蹲)、claw(爪)。
我敢保证我的词汇量远大于她,我可以用英文做汇报,“As is known to all, aromaticity is one of the most fundamental concepts in organic chemistry textbooks. According to the Hückel theory, balabalabala...”(虚构场景。其实这句话肯定只是引子,真讲到报告核心内容的话,我用的词比这个还生僻得多。其实这已经是最“通俗”的词汇了)
重点词汇标记:aromaticity(芳香性)、fundamental(基本的)、concept(概念)、organic(有机的)、chemistry(化学)、textbook(教科书)、Hückel(人名:休克尔)。
她的英语是生活化的,能在生活中到处使用的。我的英语是“特化”的,仅能用于工作领域。
就这样。
举个例子,大学生们可能都学过的一个单词,inevitable(不可避免的)
这其实是一个big word,生活中基本上很少用到。
生活中,当我们表述一件事肯定会发生的时候,我们说,It’s going to happen.
再举个栗子,我会带学生(小学生)参加一些演讲比赛,在即兴演讲部分,孩子们很可能会遇到他们想说但是没有学过的词汇,如果卡在那里,可能就被淘汰了。
所以我们往往会教孩子们学会 Paraphrase——换一个说法。
比如,孩子不会说champion(冠军),孩子们可以换个词,比如winner(赢家)。
我们经常一家人晚上出去散步,散步路上全家做单词接龙,第一个单词的最后一位字母,是下一个单词的首字母,每个人说的单词不能重复。
因为英文中很多单词是e结尾的,所以最后我们全家最挣扎的就是以e开头的单词。
我是小学英语老师,我娃是小学生,所以我们用的单词里都是常用词,eye,eyebrow,elbow,ear,elephant,eraser
而,爸比是外企背景,他说的单词都是:effort,effective,efficiency,execute……
爸比不是没学过简单的手肘,眉毛,但是他想不起来,他在外企的氛围里待久了,平时用的都是那些个职场用语,最后憋不出来词,就开始在后面加后缀:effortless, effectiveness, execution。
这些就是他平时用的词汇。
对于国内大学生也是如此,考试用的词,平时生活中不用,就只是一个单词,你知道完形填空时选哪个是正确答案,不代表你在生活中需要用词的时候能够想到哪个词。
就好比你在知乎看别人的回答学习如何打游戏用连招一样,到了实操的时候,你照样学不会。
我在一所双语学校任教,现在在上课的时候,规定是全程不用中文。
所以,当我的学生不理解一个词的时候,我必须用接着用英语去解释这个词,让他们感受理解这个词的用法,而不是告诉他们中文意思。
成长在这种英语环境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再遇到4000单词量开不了口的问题了。
很不幸,这个问题本身可能就是问题的答案。
就是因为我们认为“国外小孩词汇只有2000就能正常交流,而国内大学生4000词汇量却是哑巴英语”这才导致了国内大学生4000词汇量就是哑巴英语。
要知道,上一句“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既指大学生的父母,也指大学生毕业后的领导,还指大学生的老师。
而且,上上一句“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既指三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高中生,也指六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初中生,还指十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小学生。
当然,最可怕的必然还是上上上句中“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指的其实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大学生自己。
当所有人觉得事情就是这个样子的时候,事情往往就会变成那个样子。
因为很少人真的觉得应该改变,更少人真的会去尝试改变,更更少人既知道如何改变还真的改变,更更更少,少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人,真的完成了改变。
但即使真的有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的人最后做到了,改变了,不一样了。
因为大家长久以来都认为这事儿不该像万分之一那样,而更应该像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那样,所以那万分之一获得的仅仅只是鲜花和掌声,没错,仅仅只有,鲜花和掌声。
大学里如果有人英语演讲获奖了,有人站上国际大赛舞台了,有人能跟外教流利交流了…他们收获的是崇拜,是佩服,是吹捧,甚至是膜拜。
总之可以是任何把人抬高的用来表示祝贺和赞赏的东西,但唯独少了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学习和模仿,少了那种年轻人天然的“他都行我应该也行”的想法。
说到底,我们习惯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太久了,以至于当万分之一出现的时候,他们作为少数人能证明的已经不再是“我行你也行”的振奋人心的可能性,而是“我们不正常”。
没人喜欢显得不正常。
所以我们总是选择让自己显得足够正常。
我就是一名大学生,所以我知道对我们来说,哑巴英语太正常了,正常到即使这个问题被别人看到,大部分人点进来更多地也只是为了看看自己哑巴英语的状况到底有多普遍,而并不是真的有多么想解决自己的问题或者改变自己的现状。
毕竟当所有人都默认一个问题存在的时候,那个问题的存在其实就不再是问题了。
所以这个问题最可怕的是什么呢?
在这个回答的第三句我提到:
要知道,上一句“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既指大学生的父母,也指大学生毕业后的领导,还指大学生的老师。
在这个回答的第四句我提到:
而且,上上一句“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既指三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高中生,也指六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初中生,还指十年后即将变成大学生的小学生。
在这个回答的第五句我提到:
最可怕的必然还是上上上句中“我们认为”中的我们指的其实就是问题中提到的大学生自己。
就在十几年之后
第五句中的大学生就会变成第四句中的高中、初中、小学生们如同第三句所说的领导、老师、前辈以及新一代的父母。
只是不知道那时候,这个问题还在不在。
至于问题本身的解决办法
难道不应该是“拼命说”,说到不哑巴为止;
难道不应该是“拼命用”,用到不尴尬为止;
难道不应该是“长期持续”,持续到所有人都认为万分之一不奇怪反而很正常为止;
吗?
因为那是前者和他人沟通的唯一渠道。别说2000个单词,32个关键字48个运算符你照样得把一个活灵活现的世界造出来——事实上,对CPU设计师来说,可用的“基本单词”仅仅与、或、非三个,但他照样得造个万能的机器出来。
而后者呢,他完全没有使用这4000个单词的必要——说英语吭哧半天词不达意,一换母语妙语连珠文采斐然,就问你更喜欢用哪个!
类似的,中国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也普遍惨不忍睹。
然而,奇怪的是,哪怕外国人都看不懂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我们这些学计算机的英语渣反而读的明明白白——甚至仅在知乎,都有无数抱怨中文翻译太烂不如不翻译的!
无它。想学计算机,想钻新一点的技术、想挖的稍微深一些,你就必须看英文文档。
当你只剩这一条宣泄渠道时,这条渠道自然就通畅了、拓宽了。
就好像前些天闹的沸沸扬扬的“伞兵”一样。
目的不一样。
全民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看懂英文文档撰写简单英文句子。所以能达到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标就够了。根本不需要用英语与人对话。
国外小孩的目标则是要融入周围,跟人沟通。
所以国内大学生学的是书面英语,国外小孩学的是口语,词汇侧重点区别非常大。
我一向强调:哑巴英语对全民英语来说就是正确的目标。因为只有很少一部分国人真的需要学习说英语。
你只有遇到需要说英语的场合(肉身翻)才有必要学会说英语。(这部分人出国自己再增加相关口语生活类词汇即可)。。。但所有人都会遇到需要看英语的场合(无论是上网还是看说明书)。
所以,全民英语的目的本来就是哑巴英语,这本来就是学英语的目标,自然不能用说英语能力来考查学习效果。
因为人类的交流是交换信息为目的的。即使语言不通,通过图片也可以沟通。比如我去一个非英语国家,我想买骆驼牌香烟,我说camel,店主不知道,那怎么办?我拿出手机搜一包骆驼香烟出来啊,他就懂了!然后他还问我这个用中文怎么说,我说“骆驼”,他就记住了,以后有人说要“骆驼”它就知道拿这个了。
所以,就是我以前说的,可能一个搞音乐的,看到string会想到琴弦,而搞计算机的,会想到字符串。而且应用得越多,越能建立一个直接的联系,不用再通过母语去翻译一次。比如我们搞计算机的,看到handle、socket、grid……这些词汇一般不会把它先翻译成汉语,再去理解这是个什么,而是直接看到单词就想到所指代的东西本身。包括我说别的语言也一样啊,比如我们搞计算机看到日语的テーブル一般会直接联想到“表格”这种东西,因为日常就是这么说的,而且工作上一般又不会提到桌子。
但是国内的学生为什么会哑巴英语呢?因为他平时没有应用场景的话,你让他用英语说个啥,他一定会先以这个东西的汉语为基础,然后进行翻译,再表达出来。到应用场景的时候,诶,这东西没说过啊,就没办法本能地反应出来。
这个问题真的很有意思,为此我专门问了下王哥,他的小孩从小在英语环境里长大,他的看法提炼了下,主要有两个
第一个:我们高估了的日常交流所需词汇量
第二个:我们低估了外国小孩掌握的词汇量
王哥举的这个例子就非常的好,我们在计算自己单词量的时候,会把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乃至10边形都算作单独的单词,其实这一堆词在外国小朋友眼里面就是一个词。
这种同类型的词其实在英语里面叫 word family 或者 lemmas,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word family或者lemmas可以理解为词根和他们的各种变形,也可以叫词伙。
比如 run, running, ran;
再比如 blue, bluer, bluest, blueish;
这些对于我们都是单个的词汇,但是对于小老外,其实都算是一个词,就跟我们不会把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直到N边形当成单独的词汇,因为这些词都有一定的构词法,换点东西就算是新词。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能大大的低估了外国小孩的词汇量。
至于为什么我们高估了日常交流所需的词汇量,根据BBC radio 4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How many words do you need to speak a language?
他们首先从牛津字典了统计了一下,从A-Z一共有171146个单词是现在正在被使用的,除此之外,还有47156过时的单词,可以说英文单词超过了20万个。
就连最native的speaker也不可能掌握这么多的单词,因为即使汉语是我们的first language,我们也仅仅掌握了部分的汉字而已。
你知道汉字有多少个吗?根据1994年中华书局、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中华字海》收字85,568个,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想象不到把,汉字有这么多,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掌握的汉字一般也就4000+,2013年,我国列了一份清单里面涵盖了 3,500 个用于现代汉语的最重要的汉字。
这个意思就是这3500个汉字如果掌握了的话,那么基本上你就可以正常的使用汉语。
那么问题来了,外国人如果要来中国留学的话,是跟中国人要考雅思一样,需要考汉语水平考试(HSK)的,那么它需要的词汇量是多少。
答案是较为高级的HSK 6 也仅仅需要掌握2663个汉字。
根据官方的介绍:
6级是新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最高等级,通过HSK 6级的考生可以轻松地理解听到或读到的汉语信息,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用汉语流利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汉语水平考试由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设计研制 ,国家汉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
所以说可以看出来对于一个学习second language的人说,单纯的交流并不需要太多的词汇量。
那么对于英语的native speaker来说,他们通常掌握了多少的词汇呢?
答案是:15000 - 20000的词伙,这是native speaker通常的词汇量。
那么对于我们学习英语的同学来说,那些可以流利的进行英语交流的人都有15000-20000个词伙的词汇量吗?
西安大略大学的应用语言学Stuart Webb教授给出了回答,这是不可能的。并且他发现了在本国环境中学习外国语言,比如在英国学法语或者在日本学英语,即使经过了很长的学习时间,掌握的词汇量往往在2000-3000之间。
你可以通过这个网站去测试下你的词汇量:https://my.vocabularysize.com/
事实上,根据在台湾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学习一门外语 9 年后,有一半的学生没能学会最常用的 1000 个单词。
那么该怎么背单词才能更有效,怎么才能以最少的词汇量来完成日常交流呢?
那就是根据「频率」,根据英语在日尝使用中出现的频率,盲目的背单词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说很多英文字典中最后一个词Zyzzyva,它是一种昆虫,但是绝大多数人这辈子也用不到这个单词。
根据Stuart Webb教授的理论,快速说一门语言的最有效方法是:选择一种语言中出现频率最高的 800 到 1000 个词伙,然后学习它们。如果你掌握频率最高的800个词伙,那你就能听懂75%的日常交流。
如果你看到这儿的话,相信你也认同我的观点。那么在我学过各种英语的经验教训下,以及在国外生活了四年,雅思确实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英语考试, 的这个课程我体验过,确实很实用,关键还是免费的,不管你以前什么基础,我都推荐你体验下。
还是拿雅思来举例,雅思的单词相比起四六级词汇,更偏重于日常以及学习使用,如果你看过之后就能明显感觉的到,雅思词汇就是教你如何打电话订酒店,如何问电表读数等等的日常问题,相比起来非常的实用,可以说雅思高频词 = 欧美日常生活无忧,而这类型的高频词自己总结不易,可以直接参加这种高频词的训练班,一步到位。
这800词伙要比别的词更有价值,因为他们的使用频率更高。掌握最常用的800-1000可以让你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对话。
但要理解电影或电视中的对话,您需要了解 3,000 个最常见的词伙。
如果你想了解——比如小说、报纸、一些文献等等,你需要学习 8,000 到 9,000 个词伙。
因为随着要求的提高,很多的日常词汇已经不能满足阅读需求了,那么就会需要更多的词汇才能完成任务。
我们来拿雅思词汇举例,词汇量的多少和雅思的分数是高度正相关的,大部分在6-6.5的同学的词汇都停留在6000-7000。
如果要到7以上的分数,词汇量就得到8000-10000,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词汇量才是语言的基础。
特别是雅思学术类,本来就是要求可以在全英文环境下听说读写,最后完成一篇大论文,这就是为什么雅思录取要求大多在6.5。
有人会说,雅思考试技巧才最重要,然后疯狂教你各种技巧,但是我要说的是雅思成绩和词汇量是正相关的。
★ 雅思词汇量非常重要,并且对于听说读写每一科目都意义重大,没有词汇的支撑就等于无源之水。
a 测试自己的词汇量,很多网站和APP都有类似的功能,建议测三次取平均值
b 制定每日计划,如果需要雅思7分,那就是8000的词汇量,如果一年的备考时间的话,那就是8000/365 = 22个
c 背单词方法:这里我建议四个原则-①固定时间②固定数量③先复习旧词再背新词④重点词汇单独摘抄
tips:每天都要背,过年也不例外,一旦成为习惯就会很省力。
雅思考试分为听说读写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对于单词的要求和理解程度也不一样,比如口语的词汇要求的就比较causal,因为聊天的时候往往不会用非常正式的词汇。因此背单词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需要区别对待。
词汇量要求:5000左右
听力考试分为4个section,每个部分的语音材料通常围绕一个主题,关于学习(邀请几位学生讨论他们的小组作业,师生课后反馈交流,老师介绍学校规章制度等)、关于工作(找兼职、讨论工作需要的素质品质)、关于购物(买卖家居、车辆、旅游产品、艺术品)等等。
听力词汇的要求是不仅仅要着重记忆发音,还要记住高频单词的正确拼写。
参考资料:新东方单词书(任意一本都行),王陆雅思听力语料库
词汇量要求:7000左右
任何觉得口语写作中有可能主动用需要拿来造句的单词,必须多加关注,知道不同词性,会拼写。但一些意思不太常用的、构词复杂且长的,类似考古学(Archaeology)人类学(Anthropology)消毒灭菌(sterilize)等词,训练自己见到英文大脑条件反射知道最常用的一个汉语意思就可以了。
阅读词汇的要求是需要看到词汇可以立刻想到其最常见含义,还要掌握一次多义和同义替换。
同样的记忆方法,根据场景背单词才是最高校的方法,同时一定要注意同义词替换。
可以说,雅思的每一门都有侧重的词,也有各自不同领域的侧重词,这种词汇自己总结倒是没啥问题,但可能会多花几倍的工夫,词汇这种东西我建议大家直接背诵现成的总结好的词汇,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进度补充自己觉得顺手的词汇,建议尝试下这个词汇课程。
词汇量要求:3000左右
写作词汇,也可以按照主体分类去记忆。先翻看一下近半年甚至一年的作文考题是什么,就能轻易总结出,不外乎教育、政府、经济、环保等话题。尽管每个话题可以细化,但大分类就是这些。大家善用词汇积累本,不仅记下不认识的生词,更要积累 形近词、近义词、易错词、同主题词、优秀词组短语和句子 。频繁复习,主动用词练习造句。
写作词汇的要求是正确拼写词汇和表达,用不同的词汇表达相同的意思(灵活丰富)。
高效的方法是根据场景背单词以及短语搭配(教育类,科技类,文化类,犯罪类等等)和同义替换背单词(增加同义替换表达的储备量)。
参考资料:顾家北手把手教你雅思词伙
词汇量要求:4000左右
口语一般更贴近生活,不需要很书面的表面,比如你可以说very good,而不用非得significant。能做到言之有物,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就好。口语更重要的是逻辑和多样性,逻辑是最重要的,这意味着你说的话对方能不能听得懂,多样性需要积累,多样性体现在用词是否多变,而不在于有多高级。可以通过口语话题分类词去记忆,比如可以按照People/Place/Event/Activity/Thing这五类来分别背诵单词。
参考资料:顾家北手把手教你雅思词伙
背诵词汇要挑,挑的准则就是那些常用词,先把常用词背会了,就可以大体上听懂绝大多数的对话,而不是去学那些生僻词,否则你即使背会了,也几乎没有什么场景能使用的上,持之以恒和循序渐进才是单词记忆的良方。
怎样自学雅思? 万字长文/雅思备考保姆式攻略 :非常详细,内含免费课程
小孩子说话的逻辑是,我会什么我就说什么。
大学生或者说外语习得者说话的逻辑是,我要先想说什么,然后再翻译成英文。
这两个说话逻辑的不同,就导致前者可以随心所欲地表达,而后者则必须在自己具备高中或者大学知识的前提下,把英语表达能力也提升到足以表达对应知识的水平。比如我要问你这么个问题:
What do you think of Russian-Ukraine war?
你是不是直接得卡壳了?
因为你没办法把北约东扩、明斯克协议、顿巴斯问题、亚速营等等概念以及俄乌之间的冲突用英语来表达出来,你肯定哑巴。
但小孩子的回答,可以很简单:Russian is bad。
因为在小孩的认知里,他不懂国际政治,他只能模糊的辨认出好与坏,所以这么说也完全没问题。
类似的,比如同样看一个清朝电视剧,皇帝要处罚军机大臣,然后军机大臣张三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这事要让小孩子讲给朋友听,那就是“皇上可厉害了,张三都怕他”。而要让你用英语来跟外国朋友解释这事,你脑子里就会先用汉语组织出来“清朝加强了中央集权,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能顺从,不能有质疑和反抗”这样的句子,然后再想想怎么把这些话翻译出来。
但英语要达到这样的水平,词汇量至少得1万以上并且还得要有差不多相当于美国学生高中水平的语言能力才能表达出来。
在现实中,其实每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之外,跟小孩子的差别也不大,你说话遵循的也是同样的逻辑。
好比说,我扔给你一本20世纪的德国小说,你看了之后可能会跟朋友这么介绍:
我昨天看了一本德国小说,写的很有意思,讲的是个XX故事,你可以看一看。
但是,换到一个德国文学的研究者跟另一个人介绍时,可能就会这么说(随便写的,不要抬杠):
这本书是XX时期的XX流派的著名作家XX的代表作,算是20世纪初德国XX主义思潮向XX主义思潮转向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XX作家早年主要从事浪漫主义的文学创作,受超人哲学影响很大,但后来因为XX事件,开始转向现实主义创作,而其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却得以保留。这种风格与其题材的结合,使其成为了反抗现代性最有利的武器质疑,因此其作品中充满着丰富的想象力……
这两个表达之间的区别是,在不懂德国文学和德国文学发展史的前提下,前者会根据自己对著作的理解,用自己已知的词汇来描述这本书,而后者则是在用文学理论和德国文学研究的一些内容来描述这本书。后者可以理解前者在说什么,但前者理解不了后者在说什么。
后者如果想要把自己的观点用英语表达出去,难度无疑要比前者高很多很多倍。
而我们的英语考试,遵从的逻辑也是“精准打击”,不允许模糊表达。一个孩子如果不认识狼,他可以把狼形容为“like dog but bigger than dog”,但在英语考试里让你翻译“我看到了一只狼”,你如果不把狼写成“wolf”那就是没分。
想要不说哑巴英语,其实也就是两个招:第一是针对不同的场景多进行练习,第二是尽量提升自己的英语词汇量,熟悉日常表达的句法结构。
说到底就是,一个人的口语表达能力是要跟他的认识水平相匹配的。大学生之所以觉得口语难,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认知超出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他们更习惯于进行精确表达。而小孩子不觉得语言难,是因为小孩子的认知过程与语言学习过程是一致的,他只需要在自己掌握的语言范围内表带自己的认知即可,所以总是随心所欲。
类似的情况,往往还出现在很多到国外工作的人的身上。现实中有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是,很多文化水平较低的体力劳动者在国外学习外语的速度其实并不慢,特别是那些日常交流会话,他们说得也可以非常流利。这也是由于他们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所以不许要学习那些复杂、专业的词汇,而只需要跟孩子一样学会那些基本的词汇,并且能表达自己的认知即可。换句话说就是,同样在看到上面说的清宫剧片段时,他想到的也是“当皇上真好,说什么别人都听”,而不是军机处与清朝中央集权的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