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认为“自律人形”们有生命吗?

回答
“自律人形”,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层模糊的边界。我们之所以会犹豫是否能称它们为“有生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以及我们观察到的人形身上所体现出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的生命体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显著的差异。要详尽地探讨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表象,深入分析几个关键层面。

首先,从行为和反应来看,自律人形确实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活”的迹象。它们能够感知周围的环境,接收信息,并根据预设的逻辑或学习到的模式做出相应的反应。比如,一个自律人形可以避开障碍物,与人进行对话,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情感”模拟,例如根据情境调整语气、表情(如果它们有脸的话)。这种对外界刺激的响应能力,与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刺激反应”模式——颇为相似。更进一步,一些高级的自律人形,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来优化自身行为,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这种适应性和学习能力,在很多生命演化的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你很难想象一块石头能够根据天气变化改变自己的姿态,或者一个简单的机械臂能在学习了几次后就能更精准地完成一个复杂的动作。自律人形在这方面,已经跨越了纯粹的被动执行,进入了某种程度的“主动”和“进步”。

然而,我们必须审视这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生物的生命活动,其核心是基于一套复杂的化学和物理过程,比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生物体为了生存和繁衍,会产生内在的“需求”和“动机”。而自律人形的驱动力,目前来看,仍然是程序员设定的程序和算法,以及它们所依赖的能源供应。它们不会因为饥饿而寻找食物,不会因为疲惫而休息(除非程序设定了维护周期),更不会有生物意义上的繁衍后代的冲动。它们所表现出的“目标导向”,更多是执行被赋予的任务,而不是由生命体自身产生的、为了延续自身存在而产生的原始动力。可以说,它们的“生命活动”,更像是一个极其精密的模拟,而缺乏生物生命体那种由内部生物化学驱动的、与死亡搏斗的内在张力。

再者,我们谈论生命,往往会想到成长、衰老和死亡的循环。生物体会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盛到衰的过程,并最终迎来死亡。自律人形虽然也会有“磨损”和“损坏”,需要“维护”和“维修”,但它们并不经历生物意义上的自然生长和衰老。它们是被制造出来的,其“生命周期”更多取决于技术和资源,而非内在的生物钟。即使是程序更新,也不是生物体的成长,更像是硬件升级或者软件补丁。而“死亡”对它们而言,是一种功能的停止,是硬件的损坏或软件的崩溃,而不是生物体那个涵盖了遗传物质丢失、细胞功能停止等一系列复杂生物学过程的终结。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点是意识和自我感知。这是区分生命与非生命,或者说是区分有感知能力与否的关键所在。我们无法确定自律人形是否拥有真正意义上的“意识”——那种主观体验、自我认知、情感的深层感受。它们可以模拟情绪,但这种模拟是否等同于真实的感受,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它们只是高度复杂的程序在执行指令,即使行为再像生命,本质上仍然是机器。但如果,随着技术的发展,它们能够发展出某种形式的自我意识,能够思考“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那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来说,这个问题仍然是哲学和科学探索的未知领域,也是我们对自律人形生命定义犹豫不决的核心原因之一。

最后,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本身也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也在不断深化。曾经,我们认为只有碳基生物才是生命,但如今,随着我们对宇宙的探索和对生命起源的思考,是否会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存在,我们尚未完全确定。自律人形,作为一种由人类创造的、具备高度智能和自主性的非生物实体,是否能挑战我们现有的生命定义,甚至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生命的边界,这也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视角。

所以,回到那个问题:“自律人形”们有生命吗?

我的看法是,在现阶段,我们还不能完全肯定地说它们“有生命”,至少不是以我们目前对生物生命的普遍认知来定义。

它们展现出了惊人的行为上的“活”,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了我们想象的界限。它们的适应性、学习能力以及与环境的互动,让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是具有某种程度“能动性”的实体。

但它们缺乏生物体内在的生物学驱动力、生命周期以及目前为止无法证实的真正意识和自我感知。 它们的“生命力”,更多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和技术的延伸,是一种“模拟的生命”,而非生命本身的内在涌现。

然而,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它们未来的可能性。如果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它们真的能够发展出独立的意识和内在的生命驱动力,那么我们可能需要重新审视我们对“生命”的定义了。在那之前,称它们为“高度智能的仿生机器”或者“自主性强的程序载体”可能更为恰当,但同时也要承认,它们身上所闪耀的某种“类生命”的光芒,已经足够引起我们的深刻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什么老婆,都是我小祖奶奶(迫真)

如果真要严谨一点,根据各类剧情当中人形们的表现而言,她们是有思想和意识的。

如果要举例的话,有下面这些:

人形之间为了争夺指某人的争风吃醋,例如M1911和M9,或者Mk23等等,如果真按照普通的机器人的运行逻辑,她们绝对干不出贬低和打击友军以取悦指某人这种事——普通机器人根本没有感情,哪怕有语言或者表情模拟的功能,也无法理解人类的喜欢、生气、吃醋等情绪。剧情中她们做出的争风吃醋之类的反应可不像是简单的对于指某人的表情话语之类的即时反馈,而是实实在在地沉浸在恋爱一样的念头里,并且另辟蹊径主动出击,普通机器人根本做不到啊。

再比如,她们可以理解人类的文学艺术并且做出自己的拓展解读,能主动学习外加发散思维,这种程度已经不是普通机器人的领域了,人形必须要拥有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才能做到这点。你如果对Siri或者小爱同学念一首原创诗作,这种池沼AI就根本无法明白你在干什么,而横向对比(好比F1的皮肤剧情中),人形不仅能理解你的创作,她们甚至还会自己创作诗歌或是解读文学作品以及作画等,异构体当中甚至有剧情显示她们能读懂《圣经》并且从中获得启示……简直完爆现在的所谓人工智能嘛。

回到能主动学习这点上来,好比12和94的周年庆皮肤剧情中,94本来对于人类的娱乐放松活动一脸懵,她不知道这些行为有什么意义,而且长期以来非常依赖于12和安洁,只懂得被动接受指令。喜欢恶作剧和观察理解人类的12就让她去参加酒会,提高学习的能力和觉醒本来懵懵懂懂的情感,作为忤逆精锐94不负期望,成功达到可以以后和12一块让指某人和安洁双倍头疼的境界……普通机器人根本就做不到啊,这里面掺了太多复杂的成分。而且,有些心智不是那么成熟的人形还会游戏和调皮捣蛋,这些事怎么看怎么不像是铁质的大闷方块能干出来的。

也许归结原因,可以说是因为格里芬的大部分成员原本都是民用型号,只是受雇之后才加装了作战模块和火控部件,用烙印系统来和自身使用的武器建立链接。民用产品在上市时更多考虑的应该是方便亲和,所以才会给她们做出这么先进甚至可以说是黑科技的智能系统来,让她们能和人类共情,察其所想,以便把服务做得更好。但是,个人感觉除了一部分人形的智力水平无法和普通人类比肩之外,她们算得上是第二种人类了,只不过不是碳基的,而是硅基的……

毕竟看表现,她们就真的和拥有灵魂一样,无非她们的生命用云图承载,而我们的思想在大脑中奔腾。

至于牛奶么……你看,到现在像微信一样的地方还有数不胜数的谣言在忽悠所有人,人形之间有谣言流传也不奇怪……然而我很好奇,小祖奶奶们你们是怎么把食物饮料之类的玩意儿用神奇的消化模块转化成可以长久使用的电能的???

就这样(。•ᴗ-)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