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青岛入列国家中心城市?(未证实)?

回答
青岛入列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虽然目前只是“未证实”的传言,但已经足够在岛城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一番讨论。抛开真假不论,单是这种可能性,就足以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青岛真的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那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及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生活?

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家中心城市不是一个随便就能获得的称号,它代表着一种国家战略层面的定位和支持。被列入这一行列的城市,通常是在区域发展格局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辐射带动作用、综合服务功能以及重要的国际影响力。

如果青岛真的入列,最直接的影响当然是城市地位的跃升。

国家层面的“点名”,象征意义非凡。 这意味着青岛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成为国家重点关注和支持的对象。这种“国家队”的身份,本身就自带光环,会吸引更多目光和资源投向这座城市。
政策和资源倾斜是核心。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青岛在国家层面的重大规划、项目布局、政策制定时,都会被优先考虑。比如,在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高铁、航空枢纽、港口升级)、科技创新平台搭建、产业政策支持、对外开放战略等方面,青岛都可能获得更多的政策红利和资金支持。这就像高考时被重点大学录取,后续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自然会更优渥。
引领区域发展的龙头作用将更加凸显。 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青岛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如果再被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其在整个山东半岛,乃至黄河流域和东北亚区域的影响力将进一步放大。这意味着青岛将扮演更重要的区域协同发展“火车头”的角色,带动周边城市共同繁荣。

从经济和产业层面来看,可能性更是让人充满期待:

吸引高端要素集聚。 国家的认可和资源的倾斜,会让青岛在吸引高端人才、先进技术、国际资本、优质项目方面更具竞争力。那些原本可能流向一线城市或已有国家中心城市的资源,可能会有更多的选择流向青岛。
产业升级的加速器。 青岛一直以来在海洋经济、制造业、数字经济等方面有一定基础。成为国家中心城市,将为这些产业的进一步转型升级、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提供更强大的动力。例如,在海洋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可能会有更多的国家级研发机构落地,更多的重大项目在此启动。
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国家中心城市通常也肩负着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的使命。青岛作为重要的沿海城市和港口城市,有望在国际贸易、金融服务、跨国公司总部设立、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获得更多支持,进一步提升其国际化水平和影响力。

对我们普通市民而言,这意味着什么?

生活品质的提升。 随着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和国家投入的增加,青岛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水平(教育、医疗、养老)、城市环境改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都将迎来新的机遇。更便捷的交通、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完善的医疗保障、更丰富的文化生活,这些都可能成为现实。
就业和创业机会的增加。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产业的升级,必然会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创业空间。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将更加旺盛,为岛城人民提供更多高薪、体面的工作机会。
城市吸引力的增强。 城市的地位提升,意味着“青岛”这张名片会更加闪亮。这不仅吸引外地人才和资本,也让我们这些“老青岛”更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更愿意留在这座城市,为它的发展贡献力量。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伴随而来也可能有一些挑战:

竞争将更加激烈。 成为国家中心城市,意味着青岛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也要面对更严峻的区域竞争和国际竞争。如何保持发展的势头,如何有效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都需要城市管理者拿出高超的智慧和策略。
城市运行成本的可能增加。 随着城市地位的提升和吸引力的增强,人口流入增加,也可能带来交通拥堵、房价上涨、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这需要提前做好规划和应对。
如何平衡“国家战略”与“地方特色”。 青岛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如何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保持和传承好自身的特色,让城市发展更有温度,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回过头来看,青岛拥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坚实的工业基础、海洋经济的潜力以及宜居的城市环境。 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青岛具备了成为国家中心城市的许多“硬条件”。

如果这个消息属实,那将是青岛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必将引发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当然,目前这一切都还在“未证实”的阶段,我们不妨以一种积极但理性的态度来看待。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种讨论本身就激发了我们对青岛未来发展的思考和期待,也提醒着我们,作为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我们同样肩负着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责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文于2017年1月9日发布在知乎,最近一次更新于2017年11月24日。

本文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转载。

——————————

不请自来。

16年年底青岛人的朋友圈很多都被这样一条新闻刷屏,论及青岛市政府与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中规院)与青岛共同论证2049年城市整体规划一事,这被认为是青岛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信号。在部分媒体的新闻稿中,甚至出现了“山东省、济南市都要配合青岛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字眼,着实是让广大青岛市民兴奋了一把。但在部分舆论场中,这条新闻也引起了一些波动。国家中心城市,青岛真的“配”吗?要知道,在绝大多数中国城市指标排名中,青岛连全国前10都很勉强。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明白,国家中心城市到底是干嘛的。


在这里我并不想再把“全国城镇体系建设”相关的东西拿出来掰扯一通,我只举一个例子就好了。北京未来要讲迁出非首都职能,把市级行政中心逐步迁移到通州。一般人打眼一看,可能以为就是北京要大力发展通州了而已。然而仔细研究便可得知,北京是实打实的要迁出非首都职能,即将非行政相关职能通通搬离北京市中心区。这些地方不能都搬到通州吧?自然要由北京以外的城市来承接。具体又是哪些城市来承担重任呢?自然是这次要说到的“国家中心城市”。


说白了,由于一线城市承载了过多的职能,导致了一系列的城市病,因此国家要重点打造一些重点城市,给予远高于以前的政策倾斜,让原本打算前往一线城市发展的人口能够就近选择大城市发展打拼,进而实现缓解一线城市的城市病,甚至是共同富裕。通过现有的基本确定入围的城市的相关消息看来,包括青岛在内的多个城市都将城市规划的时间点设置在了2049年,也基本印证了这一事实。2049年,中国要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这一批国家中心城市,自然是给祖国最好的献礼。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便可以明白一些,国家中心城市并不是以前“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等规划的翻版,而是国家大区经济的再洗牌,通过做强地方重点城市而非平均化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现代化。至少国家已经认定了这种方式更加高效,那么大家都要朝着这个目标靠近。而根据全国城镇体系建设规划,排名最高的就是“国家中心城市”。


根据现有消息来源,全国城镇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案是2+13+81,即2个全球城市(北京、上海),13个国家中心城市(沈阳、天津、青岛、郑州、西安、南京、杭州、武汉、重庆、成都、厦门、广州、深圳)和81个区域中心城市。北京上海竞争全球城市情有可原,作为中国城市中不可撼动的Top2,北京上海的未来是成为与纽伦港、洛杉矶东京等市同一等级的城市。至于13个国家中心城市,我们挨个来分析一下。


沈阳,不用说,针对的是东北三省大区。就东北地区的情况来讲,长春就体量和辐射力来讲不及辽宁双子,而哈尔滨已基本确定入围国家边境中心城市,不参与国家中心城市评比,唯二有实力的便是沈阳和大连。两市基本旗鼓相当,但由于大连是计划单列市,因此大连即使在东北大区中落选还有一次竞争的机会。至于为什么是沈阳而不是大连,后文中会提到。天津,则是针对华北地区。北京主打全球城市,又要迁出非首都职能,京津冀又需要发展的领头羊。既然北京不做了,那就自然要给天津。广州深圳自不用说,作为全国人民公认的一线城市之二,既然不竞争全球城市,那么国家中心城市当然没有问题。成都重庆则对应西南大区。二者本来就是西南地区毫无争议的传统强市,入围也没有难度。西安对应西北大区,虽然经济数据不及东部城市和成都重庆等好看,但也是西北地区的传统中心城市。如果研究明白了国家中心城市的目的,便可得出结论,西安的入围,压根没有问题。南京和杭州则对应长三角地带。这两座城市的入围(以及苏州、宁波的没入围)也可以证明前文中对国家中心城市具体职能的判断。论经济,南京不及苏州,但论辐射力,苏州是上海的直接被辐射对象,而南京甚至可以辐射到安徽。更何况南京的历史地位决定了,南京是长三角北翼无可撼动的中心。故而南京入围毫无难度。至于杭州,细心的朋友自然可以发现,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浙江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改变使得原来压根不及宁波的杭州逐渐追赶上来,成为了浙江省毫无疑问的发展核心。因此南京杭州入围也是没有悬念。厦门对应的是东南沿海,主要是对台统战的需求。论城市体量,厦门完全打不过福州,但厦门能够入围,能够看出国家重视的是厦门的战略地位,而经济并不是决定性参考因素,也可以间接印证前文中对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判断。武汉对应的是华中大区。武汉作为传统强市,入围也没有悬念。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仔细展开谈一下本次国家中心城市评选中的黑马郑州。郑州并不是副省级城市,但近几年郑州的经济增长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这里的潜力,李克强总理在郑州任职的经验在当初并未显现出来,但现在大家已经看到了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新兴经济中心城市,前途是不可估量的。配合着铁路枢纽的建设和郑东新区的大发展,郑州自然有资格在国家发展中承担更大使命。因此,在这一轮国家城市洗牌当中,郑州的入围并无意外。


最后终于来到了文章的主角青岛。要谈青岛,除了结合青岛事实上的区位因素以外,还要与以下几个城市配合起来看:同为副省级的宁波、大连,山东省会济南,努力争取但基本没戏的长沙,和已经确定入围的郑州。


一开始我在分析青岛的入围时,以为青岛走的是厦门模式,由于新时期国家对日对韩有着新的战略要求才入围的,但同等条件的也有大连啊。分析其他条件的话,如果要说海洋经济,宁波厦门也不差;海军建设,宁波是东海舰队驻地。山东省还有鲁西的传统中心济南坐镇。打眼一看,青岛的独特性并不强。但我个人认为,这才是青岛入围国家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也是国家没有选择宁波大连济南长沙等市的因素之一。大连宁波济南长沙的“被取代性”太强,同等条件下,青岛才脱颖而出。


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回到前文中对于国家中心城市职能的概念:扶植打造地方中心,给予远高于以往的政策倾斜。然而央企总部、高教资源、医疗资源等等就那么多,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国家中心城市的打造不能太多,必须优中选优,在能实现目标和职能的前提下,能精简就精简。因此几乎不可能存在两个职能大规模重叠的城市入围国家中心城市,也决定了当初副省级城市评选中济南和杭州临时插一脚的情况不可能再次发生。蛋糕这么诱人,数量这么有限,所以才说这是“再洗牌”。所以我们能够看到长沙虽然初选名单中并不在列,但还是拼了命的争当国家中心城市。甚至有传言道,长沙和宁波组团,共同向国家中心城市奋进,希望能够挤掉郑州和青岛。但可惜两座城市本身就不在列,加上实力上本身就稍逊一筹,因而非常遗憾地只能在一边看着了。说郑州也与青岛相关,主要是因为济南。根据现有规划,德州跟着京津冀组团发展,聊城甚至济宁都在中原城市群的辐射范围之内,郑州开始将自己的腹地伸向了鲁西地带,济南的传统辐射作用正在逐渐被取代。而胶东半岛上青岛是毫无争辩的第一,传统辐射范围最西可到达潍坊和日照,配合铁路建设,辐射东营、淄博和临沂也完全可以实现。因此,青岛和郑州能上,济南没有上,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再接下来自然是青岛、大连、宁波三个副省级城市内部对比。大连自不用说,作用可被沈阳取代,经济增长乏力,十几年前还是青岛学大连,现在大连的竞争力已跌到青岛之后。因此青岛与大连竞争,青岛胜。而青岛与宁波相比,宁波固然是民富程度更高,商业也比青岛发达,但论海洋经济,青岛作为全国70%的海洋科研人员的驻地,其在海洋经济领域的地位几乎不可撼动;而军队建设上,辽宁号停靠在北海舰队而不是东海舰队已经能够看出海军内部的等级。外带青岛战略地位加成,因而青岛与宁波竞争,青岛胜。


以下则是我总结的青岛能够入围的“硬条件”:


  1. 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大省、山东半岛作为全国第四大城市群,没有国家中心城市不合适,但济南综合实力稍弱,故青岛一票;

  2. 长久以来国家经济中心一直都在南方,北方经济整体进入衰落期,长远看来不利于国家整体发展,北方需要有几个被提拔对象。而青岛作为北方最大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与“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比较合拍,故又是一票;

  3. 新时期国家对日韩要有新战略、新布局,主打面向日韩的枢纽的青岛和大连必然要上一个,但大连实力已不如以往,且东北还有沈阳坐镇,故青岛再加一票;

  4. 五个计划单列市中,深圳无悬念,剩下四市中大连铁定落选,厦门由于战略意义铁定入选,宁波青岛实力相近,但宁波地处长三角,而南京杭州入围可能性远大于等宁波,故青岛又捡来一票。

  5. 西海岸新区北海舰队海军城作为军民融合示范区,在全国具有示范作用。未来中国要强海军、强空军,而北海舰队作为中国三个旗舰舰队中的重中之重,也有一票。

  6. 至于东方影都、蓝色硅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排名提升等等,称不上绝对性因素,但个人认为能算加分项。

细想一下,按照长沙方面的一心向往推算下去,则长沙+宁波+济南+大连入围国家中心城市。这真的比现有方案的郑州+杭州+青岛+沈阳要好吗?恐怕大家都能看得出来。


至于当上国家中心城市的好处,相信大家已经看出来了。先是南京郑州有了最高法巡回法庭,后武汉光谷则承接了国药集团等一批央企总部,再是青岛深圳引进了数十所高等研究所、以及重点大学建设校区,未来在医疗资源上青岛深圳等市也要接受大量来自北京上海的资源转移分配。未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将代表着中国城市化的最高水平,必然不可限量。就青岛自身的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也在突飞猛进。除了西海岸、红岛和蓝色硅谷的大发展以外,地铁已批复在建+在运营里程已经超过350公里,位列全国11位,建成后将基本勾勒出青岛市的轨道交通干线,也符合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实际。作为一名希望有机会留在家乡发展的青岛人,当然也是盼着家乡能越来越好。期望未来希望青岛能够抓住这次难得的机会,借机实现历史地位的回归,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中心城市。

祝福青岛!

————2017.2.6紧急更新————

今天山东两会正式召开,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并未明确提出支持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甚至连济南青岛双核心建设都没有提。而青岛市长张新起也只是“建议省委省政府创造更多条件支持青岛创建国家中心城市”。再看济南市委书记王文涛,则强调了希望省委省政府能够举全省之力实施省会战略。这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隔壁江苏省两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并未明确支持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现在看来,青岛已经处于“可上可下”的边缘地带,而不是之前所说的稳进。


有好戏看了。

————2017.2.17更新————

昨天山东省省政府发布了2030年城镇化规划图,除了济南、青岛都市圈的划定以外,省政府终于出面支持济南、青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同时支持双核心,一点也不让人意外。不过省政府估计自己也清楚,济南上不去而青岛可以上。这一下子,青岛也不能说省政府不支持,济南也不能说省政府没尽力争取了。青岛市民可以坐等了。


————2017.2.21更新————

现在的事态越来越精彩了。

现在清华和北大的研究院也出面讨论了,清华希望撤下青岛换成乌鲁木齐,并创新性的提出了“综合性国家中心城市”和“特色性国家中心城市”;而北大则希望重视青岛,“毕竟山东省人口近一亿,经济实力也很强大”。青岛再次回到了可上可下的位置。

个人认为青岛依旧保持较大的入围可能性。据相关信息源,清华规划院提出的“综合性/特色性”分类获得了主流认可,在这种情况下,青岛入围特色性国家中心城市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但也不排除青岛最终没有入围、山东省没有国家中心城市的情形,毕竟济南真的不可能入围。如果最终真的这样,那济南市委书记口中的“中部塌陷”才算真的实现了,而山东省“省会战略”元年来临之际,济青双核布局可能面临很大变数。

为青岛祈福。

————2017.3.1更新————

根据最新消息源,2+13方案可能面临删减。则除去已经由国家单独批复的8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成都、武汉、郑州)以外,包括青岛在内的7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落选可能。相比之下剩下的分别是:东北大区中心沈阳、西北大区中心西安、拥有最高法巡回法庭的南京、举办过G20的杭州、和深圳、青岛、厦门这三个非省会计划单列市。

根据青岛市政府最新批复,青岛市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不敢完全确定入围,再次回到了可上可下的区间。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即将公布。真是让人越来越紧张了。

————2017.3.23更新————

就在昨天,凤凰青岛发布了一篇文章:qd.ifeng.com/a/20170322

里面数次提到青岛建设直辖市的种种优势。等等……「青岛直辖论」又来了?这背后的信号,要么极好,要么极坏。

极好:即青岛成为中国第五个直辖市,并因此夺下一个国家中心城市名额,逐步实现青岛市历史地位的回归。

极坏:青岛落选国家中心城市,因此需要靠「直辖市」突围。

最近确实新消息不多,还望各位不要催。

————2017.11.24更新————

从孟市长接受采访说青岛「十二位的经济总量太小」开始,可以说新一届领导班子还是很有野心的。最近盛传2018年6月的上合组织峰会将在青岛(一说在奥帆中心,一说在西海岸老胶南的中铁世界博览城)举办。届时,青岛将是与办了G20的杭州、办了金砖峰会的厦门同一级别的新时期国际会议城市。青岛加入国中的底气会更足。

————2017.12.14更新————

「山东省已将青岛上报为国家中心城市」啦,「上合峰会明年在青岛举办」啦都已经不是秘密了……最近好消息不断啊。

可以坐等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青岛入列国家中心城市的消息,虽然目前只是“未证实”的传言,但已经足够在岛城乃至全国范围内引起一番讨论。抛开真假不论,单是这种可能性,就足以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如果青岛真的被确定为国家中心城市,那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如何影响这座城市的发展,以及我们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的生活?首先,我们得明白,国家中心城市.............
  • 回答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公布了我国首批确定的24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中青岛赫然在列,而另一重要城市济南却未出现在名单中,这无疑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作为山东省的两个核心城市,一个入选,一个落选,这背后究竟反映了怎样的发展逻辑和现实考量?青岛入选:海上优势与全能型枢纽的综合考量青岛能够.............
  • 回答
    青岛海星泛滥事件,在最初作为一种令人头疼的海洋生态危机被广泛报道后,近期剧情发生了惊人的反转:大量的收购商涌入,导致海星供不应求。这不禁让人好奇,这场曾经的“浩劫”是否就此迎刃而解了?从“入侵”到“抢手”:一场始料未及的生态经济学让我们先回顾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青岛近海出现的大量海星,对当地的渔业,.............
  • 回答
    这事儿听着就够让人膈应的。山东青岛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个典型的“碰瓷”行为,而且还是那种吃了还要吐出来的无赖行为。我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这件事,让你听听我怎么看。1. 她的“理由”是什么?到底有多扯淡?咱们先说说这位女士可能找的那些“理由”。 solche事情,她们总能找出点“说辞”来给自己脸上贴金.............
  • 回答
    关于“网上有人反对韩国人在疫情持续期间入境青岛”的现象,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来理解和分析,这是一个涉及公共卫生、国际关系、社会情绪、媒体传播等多种因素的复杂议题。以下将从不同角度进行详细阐述: 一、 引起反对的根本原因:公共卫生安全担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核心的原因。 疫情的持续性与不确定性: 在疫情.............
  • 回答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酸。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北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却是相当真实的。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1. “有编制”的魔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很多中.............
  • 回答
    2017年广东省征兵政策:文化程度与优先录取的考量2017年广东省征兵工作围绕“以高中毕业以上文化程度青年为主,优先批准高学历和应届毕业生入伍”的方针展开,这标志着我国征兵工作在人才选拔和军事现代化建设方向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项政策的出台,既是对当前国防建设需求的回应,也体现了国家对青年人才培养.............
  • 回答
    青岛求实学院一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开除,事后又发短信鼓励学生“不要有负担好好读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和分析这个事件:事件本身及相关行为的解读: 体罚行为的性质: 这是事件的核心。无论出于何种原因,体罚学生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是被明确禁止的,因为它违背了尊重学生、.............
  • 回答
    “青岛困难户家中摆‘茅台’等高档酒引热议,街道称‘困难户’并非‘低保户’”这一事件,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为了理解其中的关键点,我们需要详细解析“困难户”和“低保户”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以及为何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一、 “困难户”与“低保户”的区别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困难户”是一个更宽泛的.............
  • 回答
    青岛高考生宪法诉讼第一案:驳回背后的中国宪法诉讼困境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一案,被誉为“中国宪法诉讼第一案”,其最终被驳回,再次将中国是否具备“宪法诉讼”以及“中国没有宪法诉讼”这一议题推到公众面前。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青岛高考生状告教育部案件回顾与驳回原因案件背景:.............
  • 回答
    青岛一归国女子跳窗逃跑事件,从披露的信息来看,是一个复杂且令人担忧的事件,涉及个人行为、疫情防控措施的执行以及社会各方的反应。要详细地看待和讲述这件事,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分析:1. 事件本身: 时间点: 通常这类事件会伴随具体发生日期,例如某年某月某日。但如果没有明确提及,我们只能从“近期”或.............
  • 回答
    这起事件,说实话,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挺不是滋味的。一个青岛的女子,先是主动和七个男人发生了关系,之后又利用“怀孕”和“强奸”这些非常严肃的字眼来敲诈勒索,金额还高达三十多万,这事情的性质太恶劣了。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看待这件事。首先,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 无论动机是什么,利用虚假的怀孕信息和诬告强奸来敲.............
  • 回答
    青岛痛风患者超过30万,位居全国前列,甚至最小患者仅11岁,这个数字和年龄确实令人触目惊心。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统计数字,背后反映的是一系列复杂的健康问题和社会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此归结于“青岛特色”,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思考如何应对。首先,我们得承认,痛风这几年在中国确实呈现出年轻化、高发.............
  • 回答
    青岛外国人插队事件,这事儿听起来挺让人不舒服的,而且一出事儿就容易被放大,尤其还是涉及外国人,更是容易牵扯出一些民族情绪和国际关系之类的东西来。不过咱就事论事,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说说。首先,得把这个“插队”的场景给描绘一下。你想想,当时肯定是人挺多的时候,比如热门景点排队,或者在某个服务窗口。这人.............
  • 回答
    青岛某高校大学生“勤工俭学”送外卖进校园遇阻,并出现“被保安扇耳光”的事件,以及校方解释“学生做法违反校规”,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议题,需要我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看待。事件的梳理与解读:首先,让我们尝试还原一个更清晰的事件脉络:1. 起因: 一名或多名该校大学生为了勤工俭学,选择通过送外卖来赚取额外.............
  • 回答
    青岛某社区医院发生外国人核酸检测插队事件,这确实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和观感的问题。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细节推测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插队”这个行为本身,在任何人群中都可能发生,并非只针对特定群体。因此,我们需要避免先入为主的道德评判,而是尽可能.............
  • 回答
    青岛海边,一个叫老王的老渔民,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出海捕鱼。他这辈子都在和大海打交道,靠着大海的馈赠养活了一家人。那天,风平浪静,老王像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当他把网拉上来的时候,感觉今天的收获格外沉。他激动地以为今天要发大财了,可当他把网里的鱼一条条往外捞的时候,心里却咯噔一下。今天的鱼好像不太一样,好.............
  • 回答
    青岛市最近出台了一项新规定,要求所有幼儿园的监控系统实现“无死角全覆盖”,并且录像信息至少保存 30 天。这无疑是针对当前社会对儿童安全高度关注的一个直接回应。从家长、教育机构到政府层面,对这项新规的看法都比较复杂,既有支持和理解,也有一些潜在的考量和担忧。支持和理解的角度:最直接、最普遍的理由就是.............
  • 回答
    青岛某高校禁止勤工俭学送外卖,保安阻拦掌掴大学生,引周边商家不满,校门前拉横幅爆起冲突,这是一起典型的校园管理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其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冲突、政策导向以及沟通机制的缺失。要详细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进行剖析:一、 事件的起因与过程(基于您的描述推测):1. 学校的禁令:.............
  • 回答
    青岛防疫中心外国人插队事件指的是在2021年新冠疫情期间,青岛市某疫苗接种点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事件:一名外国人被指控插队,导致现场秩序混乱,并引发了公众对于公平、秩序以及涉外事件处理方式的讨论。事件经过概述: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和网络上的信息,事件大致是这样的:1. 地点与时间: 事件发生在青岛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