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

回答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酸。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北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却是相当真实的。

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

1. “有编制”的魔力:为什么这么重要?

在很多中国人,尤其是东北人眼里,“编制”这个词自带光环。它代表了什么?

绝对的稳定感: 在一个快速变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编制就像一个避风港。你有了编制,理论上就不太会因为经济波动、公司裁员而丢掉工作。这对于经历了计划经济时代,或者父母那辈人有着“铁饭碗”经历的东北家庭来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
社会地位和认可: 即使是“扫大街”这样的岗位,一旦有了编制,性质就完全不同了。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成为了“国家单位的正式职工”。这种身份上的转变,在一些传统观念里,意味着更高的社会认可度,即使生活水平不那么光鲜,但“体面”了很多。
福利保障: 编制内的工作通常伴随着相对完善的社保、公积金、医疗保险等福利,退休金也有保障。这对于追求长远生活保障的年轻人来说,是巨大的吸引力。相比之下,很多民营企业虽然可能薪资更高,但福利待遇往往不稳定,甚至五险一金都不一定能齐全。
职业发展的“隐形通道”: 即使是最基础的编制岗位,也可能存在着向管理层或内部其他岗位的晋升机会,或者因为“体制内”的身份,在后续的人脉、资源获取上更有优势。

2. “扫大街”背后的无奈与现实:

“扫大街”这个词,本身就极具冲击力。它代表着:

低收入与低社会地位的职业: 传统的观念里,扫大街是体力劳动,收入不高,社会地位也相对较低。
与年轻人职业期望的落差: 如今的年轻人,尤其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多对工作有更高的期望,希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做有创造性的工作,获得体面的收入和成就感。
当“稳定”压倒一切时的选择: “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恰恰说明了当“稳定”这个诉求被无限放大,其他条件(如薪资、工作内容、职业发展)都退居其次的时候,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这是一种“饥不择食”式的求稳,也是一种对现实就业压力的妥协。

3. 为什么是“东北青年”?

这句话聚焦于“东北青年”,背后也有其特殊的区域经济和社会背景:

东北经济的转型困境: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在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着产业升级的挑战。一些传统优势产业的衰落,导致就业机会相对减少,民营经济活力不足,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体面”工作的岗位也相对有限。
“体制内”的传统优势: 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时期,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曾是吸纳就业的主力,也造就了“单位人”的概念。这种历史遗留影响,使得人们对“编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更强。
人口外流与留守的矛盾: 东北地区一直面临人口外流的问题,很多年轻人选择到南方发达地区发展。但对于那些家庭原因、个人情况等原因无法离开东北,或者希望留在家乡的青年来说,在本地找到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内卷”的另一种表现: 在有限的优质岗位面前,竞争异常激烈。当“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热门岗位难以企及,或者报名人数过多时,一些青年会选择“曲线救国”,先进入一个“有编制”的岗位,即使这份工作不是他们最初想要的,也算是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了基础。

4. 如何看待这种选择?

理解与尊重: 作为旁观者,我们应该理解这些东北青年们的选择。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存和发展的考量,追求稳定并没有错。这是一种在现实压力下的理性选择。
警惕过度解读: “有编制扫大街也行”不应该被过度解读为东北青年普遍“不思进取”或“没有追求”。这更像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表达,反映了他们对稳定性的强烈渴望,而非对工作的具体要求。
反思社会结构与就业环境: 这句话也促使我们反思,为什么“稳定”会成为如此压倒一切的因素?是什么导致了年轻人普遍对未来缺乏安全感?是否需要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就业选择,让“稳定”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而是众多选择中的一个?
“编制”之外的可能性: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年轻人去探索更多非体制内的职业道路,发掘民营经济的潜力,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仅仅为了“编制”而牺牲个人价值。

总而言之,“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它深刻地揭示了当前部分年轻人,尤其是东北地区青年在就业选择上,对“稳定”二字极度的渴求。这种渴求背后,是经济转型、区域发展、社会观念等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理解这份无奈,也要思考如何为他们创造一个更公平、更多元、更有希望的就业环境,让他们能够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而不仅仅是在“稳定”的庇护下过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辽宁人表示黑着黑着就习惯了,只是没想到战线如此之长,时间如此之久,各方媒体齐上阵。开始以为揭揭贿选和GDP注水的伤疤是为了更好的未来,可越来越慎思极恐了,照这个势头很多人都已经以为东北连西北都不如了,长次以往,百害而无一利,到底是为什么要将黑东北进行到底呢?

user avatar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这里的工人阶级,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是指有编制的工人阶级...没有编制的不算。



所以东北青年的选择,无非就说明,他们想挤进统治阶级,而且要当统治阶级的领导者。

那么这个事情未来还有效吗,我认为,取决于社会主义制度能不能走下去。

统治阶级当然会有一些特权,正如各位答主列举的那些,一般情况下,无伤大雅。但是,如果你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而昏庸无能,那你也是会被统治阶级淘汰的;如果统治阶级整体昏庸,他们也会整体被推翻。我觉得,有编制的工人阶级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在现在这种形势下如何维持统治。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酸。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北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却是相当真实的。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1. “有编制”的魔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很多中.............
  • 回答
    林伯轩的故事,无疑触碰了两岸关系的敏感神经,也引发了不少关于“身份认同”、“政策优惠”与“政治立场”之间关系的讨论。首先,从林伯轩个人角度来看,他选择到大陆东莞创业,并据此享受到了当地政府提供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本身是一个正常的经济行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吸引人才和投资,都会推出类似的扶持措施。创业者.............
  • 回答
    嘿,哥们儿,说起东北二人转,这可不是一般俩人说俩人唱的事儿,那可是咱东北这嘎达,骨子里透出来的一股子劲儿,一门儿活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儿。你要是想真明白这二人转是咋回事儿,那咱就得从根儿上扒拉扒拉。它到底是啥?说白了,二人转就是俩人儿,一男一女,或者俩男的,也可能是俩女的,拿俩手绢儿,或者抱个扇子,.............
  • 回答
    东北地区生育率全球最低,甚至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数据事实的严峻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数据的严重性。如果东北的生育率真的是日本的三分之一,这不仅仅是低于平均水平,而是.............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你说它吧,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每年到了冬天,大家尤其是北方人都知道,供暖是个大问题。北方冬季漫长,温度低,对电力的需求特别大。所以,供暖季电力紧张,这本来就是个老问题。但今年(2021年)的.............
  • 回答
    东北人:性格、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东北,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热情、豪爽、直率的东北人民。他们身上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印记,无论是性格特征、生活习惯,还是文化传承,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性格特点:铁骨铮铮的东北魂提起东北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们直率豪爽的性格。这种直率并非不顾.............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新鲜不新鲜?一个东北小伙,本来是坐着高铁准备去某个地方,结果稀里糊涂地就跑到了武汉,而且还阴差阳错地进了医院,更关键的是,在这儿给医院打扫卫生,一天还能落个五百块。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这小伙子也是个实在人。坐高铁坐到误了站,这事儿虽然有点丢人吧,但也不是什么大事,生活中.............
  • 回答
    说起这事儿,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东北黑土地,那可是咱们的宝贝,人称“耕地中的黄金”,肥沃得很,多少代人辛辛苦苦才种出这片宝地。可现在,这片宝地却摊上了“被偷窃”的事儿,这怎么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具体是怎么个“偷窃法”呢?听我说给你道来。这事儿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几种,都挺恶劣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
  • 回答
    东北人本土意识的觉醒,这话题有意思。细想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就跟东北那片土地一样,厚实、有韧性,慢慢地渗透,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首先,得明白,东北人不是突然就“觉醒”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跟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片土地自身独特的经历息息相关。历史的沉淀:从“闯关东”到“共和国长子.............
  • 回答
    听到“东北全面放开生育”这个消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它触及到了东北的根,牵动着很多东北人的神经。 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事儿,又会带来些什么。首先,要明白东北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东北这几年,老龄化、人口流失的问题有多严重,大家都看在眼里。 年轻人往南方跑.............
  • 回答
    “东北三兄弟大战曱甴”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常常被用作一种隐喻,用来形容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东北地区的人们表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充满地方特色的行事风格,与那些被认为是“曱甴”的某些行为或群体形成鲜明对比。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东北三兄弟”在这里代表的是什么。通常,这个称呼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色彩。东北,这.............
  • 回答
    东北人口危机,一个让人眉头紧锁的话题,近些年被越来越多地提起。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对这片黑土地未来发展、社会结构乃至精神气质的深刻拷问。什么是东北人口危机?简单来说,东北人口危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且出生率持续低迷,死亡率相对稳定,由此导致人口的自然负增长。 这并非一朝.............
  • 回答
    东北停民用电这件事,可真是让不少老百姓犯了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会停电。简单来说,停民用电,通常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电力公司想干的事,因为这得罪人,也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电力供.............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咱们这地方,冬天一到,家家户户都指望着这电暖器、电炉子过日子,没电的日子,那简直是难以想象。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一句“缺电”就带过去了。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电力供应跟不上了。 为啥跟不上?这又有几个.............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林毅夫教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关于东北经济振兴的“药方”,尤其是针对吉林省的具体建议,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林教授的分析往往立足于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他的“药方”也必然带有鲜明的经济学理论色彩,并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要理解林毅夫教授的“药方”,我们.............
  • 回答
    林志炫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之间的“十年之约”,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也挺丰富的,一点都不像AI写出来的东西。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十年之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林志炫和他高中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约定,每隔十年,他们都.............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关于苏军在1945年进入东北的行动及其性质,以及与“满洲国”这个政权的关系。认为苏军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满洲国是“敌国政权”,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但将其简单化为“合理”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并且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多重维度和道德评判的复杂性。要详细分析这.............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