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北停民用电?

回答
东北停民用电这件事,可真是让不少老百姓犯了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说得透彻。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会停电。

简单来说,停民用电,通常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电力公司想干的事,因为这得罪人,也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电力供应不足。而电力供应不足,又可以拆解成几个更小的原因:

能源短缺,特别是煤炭。 东北地区,尤其黑龙江、吉林、辽宁,它们的能源结构里,煤电还是占很大比重。如果煤炭供应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环保政策收紧,或者煤炭开采、运输环节出了状况,导致发电厂拿不到足够的煤,那自然就发不出电来。
天气因素。 东北的冬天非常冷,居民取暖需求激增,对电力的负荷就特别大。如果恰逢极端天气,比如极寒天气,电力需求更是“雪上加霜”。而夏天,空调的使用也会大幅增加电力负荷。
设备检修和故障。 发电厂、输电线路、变电站这些都是需要定期维护检修的,有时候也可能出现突发故障。如果碰巧检修季赶上用电高峰,或者故障面积较大、影响范围广,就可能导致电力供应紧张。
跨区域电力输送的限制。 东北的电力系统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有时也会与其他区域进行电力交换。如果其他地区也出现电力短缺,或者国家整体的电力调度要求,可能会影响到东北的电力供应。
经济发展与电力需求的匹配问题。 过去一段时间,一些地区可能在招商引资、发展工业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电力供应的承载能力,导致工业用电需求快速增长,而发电能力、输电能力跟不上。

接着,我们得说说停电对老百姓生活的影响。

这影响可就太大了,而且是方方面面的:

基本生活受到严重干扰。 最直接的就是家里断电,用不了灯、用不了暖气(很多是电采暖)、用不了热水器、冰箱里的东西会坏掉。尤其在寒冷的冬天,断电意味着取暖中断,这简直是生死攸关的问题。
生活成本增加。 为了应对停电,很多家庭会想办法,比如买发电机、充电宝,或者在有电的时候赶快充电、烧水。这些都会增加家庭的开销。
工作学习受影响。 很多工作需要电脑和网络,家里断电意味着无法远程办公或学习。学生的学习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商业和生产停滞。 很多小商铺、餐馆,如果依赖电力,停电意味着生意没法做,收入直接损失。即使是较大的企业,如果连续停电,也会导致生产线停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社会情绪和稳定。 长期、大范围的停电,必然会导致民怨沸腾,影响社会情绪,甚至可能引发一些不稳定因素。

然后,我们还要看看这件事反映出的更深层的问题。

停电不仅仅是一个“拉闸限电”的事件,它暴露出来的是一些更根本性的挑战:

能源结构的单一与脆弱性。 如果一个地区的电力供应过度依赖煤炭,一旦煤炭供应出问题,整个体系就会非常脆弱。国家在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发展新能源方面,其实一直在努力,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平衡。
电力规划的滞后。 经济发展是动态的,电力规划需要有前瞻性,要能够预判未来的用电需求,并提前布局发电和输电能力。如果规划跟不上发展,就会出现“瘸腿”的情况。
市场化与计划性的矛盾。 电力行业在向市场化改革的路上,但其本质又是基础性、公益性的行业,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保障。如何在保障民生和发挥市场机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是个长期课题。
跨区域协调与利益博弈。 电力资源的分配和输送,往往涉及到不同省份、不同区域的利益。如何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更有效的电力资源调配,避免“此地无电可用,彼地电量充裕”的情况,需要更强大的协调机制。
环保与发展的两难。 煤炭作为重要的能源,其开采和使用又会带来环境污染。在追求绿水青山的同时,如何保障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智慧去解决的难题。

最后,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对普通百姓来说,在停电期间,尽量保持冷静,注意安全,互相帮助。了解停电的原因和预计恢复时间,做好应对措施。

对于政府和电力部门来说,这是一种警示。需要:

加强能源储备和多元化。 尤其是在煤炭供应方面,要确保国家有足够的战略储备,并积极发展和引进更多元的能源,比如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风电、光伏)等,提高能源供应的稳定性。
优化电力规划和投资。 提升电力基础设施的韧性,加强电网建设,提高跨区域输电能力,同时也要科学预测用电需求,避免过度投资或投资不足。
完善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 在出现电力供应紧张时,应该提前向社会公布情况,说明原因,并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和时间表,减少恐慌和猜测。
推动能源效率提升和节能减排。 从需求侧管理入手,鼓励工业、商业和居民用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费。
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 在保障安全和公平的前提下,可以探索更灵活的电力交易机制,例如需求侧响应,让用户在电力紧张时可以通过电价激励等方式主动减少用电,从而更好地平衡供需。

总的来说,东北停民用电这件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既是突发的能源供应难题,也是对我们国家能源战略、电力规划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解决它,需要系统性的思考和长期的努力,也需要政府、企业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参与和理解。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为什么会出现限制完工业电之后仍然完不成指标的情况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一个问题——指标设定的不合理。

如果是指标设定不合理,那么问题就出在设定指标的组织身上。说明设定该指标的组织在工作上具有盲目性,没有考虑到各省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相应的合理的指标。说白了就是拍脑门。

发电是关乎民生的产业,所以不具有盈利性质。因为原材料贵而停电,因为亏损而停电是站不住脚的。当然这个产业也不是说地方就能直接把握到的,所以问题出在哪,非常的明显。侠客网甩锅给地方,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以东北地区为例,工业结构上高耗能低附加值的产业相对较少,出口为主要目的的工业更少,关乎郭房民生等的重点工程却不能停工,导致限制工业电后,仍完不成双减指标。所以迫使东北人民为保证稳定,做出了一定的牺牲。

要解决此类问题,应重新考虑各省市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双减指标。而不是甩锅,踢皮球,转移矛盾等。

——————————————

看了看某某日报的观点,说是为了补作业。那么他的意思就是这个指标是用电总量,之前三个半省没有心,疯狂用电,导致完不成这个指标,所以要限制更多的电,所以除了工业之外还不得不限制民用。那么按照他的说法限制民用就是可以限制也可以不限制。跟国网所说的不限居民会导致崩溃相矛盾。

那么如果硬说用电量达不成指标,又说现在发电达不到那么大功率,就只能说明各地都在疯狂的补作业。

按照国网东北分部的说法,限制完工业电后仍然达不成指标,所以必须限制民用。那么这里的指标很明显代表的是功率,某某日报的逻辑就不成立了。

上面两个组织的口吻互相矛盾,到底是谁一刀切,又是谁在挑起矛盾甩锅地方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停民用电这件事,可真是让不少老百姓犯了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会停电。简单来说,停民用电,通常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电力公司想干的事,因为这得罪人,也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电力供.............
  • 回答
    嘿,哥们儿,说起东北二人转,这可不是一般俩人说俩人唱的事儿,那可是咱东北这嘎达,骨子里透出来的一股子劲儿,一门儿活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儿。你要是想真明白这二人转是咋回事儿,那咱就得从根儿上扒拉扒拉。它到底是啥?说白了,二人转就是俩人儿,一男一女,或者俩男的,也可能是俩女的,拿俩手绢儿,或者抱个扇子,.............
  • 回答
    东北地区生育率全球最低,甚至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数据事实的严峻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数据的严重性。如果东北的生育率真的是日本的三分之一,这不仅仅是低于平均水平,而是.............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你说它吧,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每年到了冬天,大家尤其是北方人都知道,供暖是个大问题。北方冬季漫长,温度低,对电力的需求特别大。所以,供暖季电力紧张,这本来就是个老问题。但今年(2021年)的.............
  • 回答
    东北人:性格、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东北,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热情、豪爽、直率的东北人民。他们身上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印记,无论是性格特征、生活习惯,还是文化传承,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性格特点:铁骨铮铮的东北魂提起东北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们直率豪爽的性格。这种直率并非不顾.............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新鲜不新鲜?一个东北小伙,本来是坐着高铁准备去某个地方,结果稀里糊涂地就跑到了武汉,而且还阴差阳错地进了医院,更关键的是,在这儿给医院打扫卫生,一天还能落个五百块。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这小伙子也是个实在人。坐高铁坐到误了站,这事儿虽然有点丢人吧,但也不是什么大事,生活中.............
  • 回答
    说起这事儿,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东北黑土地,那可是咱们的宝贝,人称“耕地中的黄金”,肥沃得很,多少代人辛辛苦苦才种出这片宝地。可现在,这片宝地却摊上了“被偷窃”的事儿,这怎么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具体是怎么个“偷窃法”呢?听我说给你道来。这事儿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几种,都挺恶劣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
  • 回答
    东北人本土意识的觉醒,这话题有意思。细想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就跟东北那片土地一样,厚实、有韧性,慢慢地渗透,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首先,得明白,东北人不是突然就“觉醒”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跟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片土地自身独特的经历息息相关。历史的沉淀:从“闯关东”到“共和国长子.............
  • 回答
    听到“东北全面放开生育”这个消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它触及到了东北的根,牵动着很多东北人的神经。 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事儿,又会带来些什么。首先,要明白东北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东北这几年,老龄化、人口流失的问题有多严重,大家都看在眼里。 年轻人往南方跑.............
  • 回答
    “东北三兄弟大战曱甴”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常常被用作一种隐喻,用来形容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东北地区的人们表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充满地方特色的行事风格,与那些被认为是“曱甴”的某些行为或群体形成鲜明对比。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东北三兄弟”在这里代表的是什么。通常,这个称呼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色彩。东北,这.............
  • 回答
    东北人口危机,一个让人眉头紧锁的话题,近些年被越来越多地提起。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对这片黑土地未来发展、社会结构乃至精神气质的深刻拷问。什么是东北人口危机?简单来说,东北人口危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且出生率持续低迷,死亡率相对稳定,由此导致人口的自然负增长。 这并非一朝.............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咱们这地方,冬天一到,家家户户都指望着这电暖器、电炉子过日子,没电的日子,那简直是难以想象。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一句“缺电”就带过去了。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电力供应跟不上了。 为啥跟不上?这又有几个.............
  • 回答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酸。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北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却是相当真实的。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1. “有编制”的魔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很多中.............
  • 回答
    作为一个非东北人,我对东北菜的印象,说实话,挺复杂的。它不像我从小吃到大的本帮菜那样精致婉约,也不像川菜那样热烈奔放,但又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实在感和人情味儿。初印象:量大、管饱、实在!最早接触东北菜,大概是从一些电视剧或者网络段子里来的。那时候最直观的感觉就是——量大。感觉东北人做菜,从来不吝啬食材,.............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林毅夫教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关于东北经济振兴的“药方”,尤其是针对吉林省的具体建议,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林教授的分析往往立足于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他的“药方”也必然带有鲜明的经济学理论色彩,并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要理解林毅夫教授的“药方”,我们.............
  • 回答
    林志炫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之间的“十年之约”,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也挺丰富的,一点都不像AI写出来的东西。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十年之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林志炫和他高中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约定,每隔十年,他们都.............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关于苏军在1945年进入东北的行动及其性质,以及与“满洲国”这个政权的关系。认为苏军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满洲国是“敌国政权”,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但将其简单化为“合理”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并且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多重维度和道德评判的复杂性。要详细分析这.............
  • 回答
    这篇虎扑帖子引发的讨论,确实触及了当下社会中一些挺有意思也挺值得我们聊聊的点。咱们就来好好梳理一下,看看大家是怎么看的,以及这些看法背后可能的原因。首先,得承认,帖子标题本身就挺抓人眼球的。“东北刘诗诗”这四个字,首先就自带了话题性,让人想到明星的颜值,再加上“网约导游”这个职业和“在杭州贷款买了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