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东北限电?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咱们这地方,冬天一到,家家户户都指望着这电暖器、电炉子过日子,没电的日子,那简直是难以想象。

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一句“缺电”就带过去了。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电力供应跟不上了。 为啥跟不上?这又有几个层面。

煤炭供应紧张是老生常谈了。 咱们东北的火力发电厂,烧的煤大头都来自国内,尤其是内蒙古、陕西那边。前两年环保抓得紧,煤矿产能受到一些限制;再加上疫情的影响,物流有时候也受阻。你想啊,发电厂没煤烧,那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就算有电厂,它也得有燃料才能运转起来。而且,煤价那段时间也是一路飙升,发电厂的成本压力巨大。有些煤矿可能开工不足,或者因为运输问题无法及时把煤运到发电厂,这就直接影响了电力供应。
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 这几年国家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这是大方向,也是好事。但这些新能源有个特点,就是看天吃饭。没风的时候,风电发不了多少电;没太阳的时候,光伏发电量也受限。虽然国家也在建储能电站,但目前来说,新能源的波动性还是比较大,不能完全替代传统的火电来提供稳定的基载电力。尤其是在一些极端天气下,比如持续的阴雨或者无风期,新能源的贡献就会大打折扣。
供热季的特殊性。 咱们东北冬天冷啊,供暖是头等大事。很多火力发电厂同时承担着供热的功能,也就是热电联产。到了冬天,供暖需求急剧增加,发电厂要保证居民的供暖,这本身就需要巨大的能源消耗。当电力需求超过供应能力时,为了确保最基本民生(比如供暖),就不得不限制工业用电了。可以说,供暖需求是限电的最直接、最无奈的理由之一。

然后,这背后的管理和规划问题也不能忽视。

电力需求预测和调度是否到位? 每年冬季供暖季,电力需求的增加是可预见的。那么,在年初或者年中,电力部门有没有做出充分的预判?有没有提前储备好煤炭?有没有协调好跨区域的电力输送?如果预测不足,或者调度出现问题,那么到了用电高峰期就容易出现被动局面。
电网的输配电能力。 除了发电厂本身的问题,电网的输电和配电能力也很关键。如果电网的容量不足以将电力高效地输送到各个用户,即使发电量够了,也可能出现局部区域的电力短缺。

再来说说限电对咱们老百姓和企业的影响,这个才是最实在的。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你想想,本来在外面冻得瑟瑟发抖,回到家想开个电暖器暖和暖和,结果停电了。做饭、洗澡都可能受到影响。虽然说是“限工业”,但有时候也会波及到居民用电。那种寒冷和不便,对于习惯了温暖舒适的现代人来说,是非常难受的。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孩子的,更是煎熬。
对工业生产的影响。 这就更不用说了。企业停工停产,生产线停摆,损失是巨大的。订单可能要延误,员工的工资也可能受影响。有些工厂是24小时连续生产的,一旦停电,重新启动的成本和时间都很高。这不仅影响了企业自身的生存,也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就业。
对商业的影响。 商店、餐馆、写字楼,很多都依赖电力运行。停电意味着生意无法正常进行,收入直接受到影响。
连锁反应。 一环扣一环。工业停产了,配套的物流、服务业也会受到影响。电力紧张,可能还会推高一些相关能源的价格。

这件事儿也引发了很多思考和讨论。

能源结构调整的挑战。 这件事儿也暴露了我们能源结构调整过程中面临的现实挑战。虽然要发展清洁能源,但短期内,传统能源仍然是保障能源安全和民生供应的基石。如何在发展清洁能源的同时,保证传统能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合理,是一个需要长期解决的问题。
对能源安全性的再认识。 能源安全,不只是说够不够用,还包括价格是否合理,供应是否稳定,以及在极端情况下的应对能力。这次限电,无疑让大家对能源安全有了更深的体会。
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 这也提醒我们,在能源管理和规划上,需要更精细化、更科学化。不能只看到一个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相互关联的因素。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对突发事件的预判能力、以及跨部门的协调能力,都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东北限电这事儿,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也不是简单的“缺电”两个字就能概括的。 它反映了能源供应、需求、结构、管理等多个层面的复杂问题。既有客观的自然条件和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也有我们自身在规划、管理上的不足。

处理这样的问题,需要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既要解决眼前的供电问题,又要着眼长远,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完善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强能源战略储备和应急预案,确保能源的稳定、安全、可负担供应。这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希望以后咱们东北的冬天,能够温暖而有保障,不再为这电发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挑拨离间的多了起

user avatar

【联播要常看】今天(9月25日),国内多家煤炭生产企业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在北京集中签约,这次签约合同总量680万吨,使东北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用煤量的比重首次提高到100%,有助于确保东北地区采暖季民生用煤和人民群众温暖过冬需求。

user avatar

希望大家多体谅体谅国家的难处,不要给境外势力递刀子。我们刚嘲笑完美国断电,现在自己断电一定不能被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知道,否则他们会抹黑我们。

首先国家庄严承诺在2030年达到碳排放峰值,但目前看起来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要是不付出代价实现承诺就会失信于世界列国,所以被断电是在为国家做贡献。

其次在东北断民用电,不是事故,而是在计划内的。不要怀疑我国的电力技术,我们有世界最先进的特高压技术,为北京送电的技术就是世界最顶尖的技术。所以电网没有坏,不要污蔑我国的电力技术。

再者,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被加拿大非法囚禁的华为高管孟晚舟女士刚刚回国,大家要多读她的讲话稿,多看录像,体会精神,感受祖国的伟大。不要总是关心停电这种事。

南方为了去产能停电,东北的民企本来不多,但是要一碗水端平,就尽量用民用电支援南方,非常有意义。

我在北京祝福大家国庆节快乐。

user avatar

我就想问,随时随地拉电,还要到三月份,跨一冬天。比之台湾如何?

这充分说明,大家爱东北都赶不上爱台湾。没爱发什么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说起来真是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毕竟,咱们这地方,冬天一到,家家户户都指望着这电暖器、电炉子过日子,没电的日子,那简直是难以想象。这事儿吧,不能简单地一句“缺电”就带过去了。它背后牵扯到的东西可不少,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电力供应跟不上了。 为啥跟不上?这又有几个.............
  • 回答
    东北限电这事儿,你说它吧,也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得从好几个方面掰扯掰扯。首先,这事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每年到了冬天,大家尤其是北方人都知道,供暖是个大问题。北方冬季漫长,温度低,对电力的需求特别大。所以,供暖季电力紧张,这本来就是个老问题。但今年(2021年)的.............
  • 回答
    嘿,哥们儿,说起东北二人转,这可不是一般俩人说俩人唱的事儿,那可是咱东北这嘎达,骨子里透出来的一股子劲儿,一门儿活得有血有肉,有滋有味儿。你要是想真明白这二人转是咋回事儿,那咱就得从根儿上扒拉扒拉。它到底是啥?说白了,二人转就是俩人儿,一男一女,或者俩男的,也可能是俩女的,拿俩手绢儿,或者抱个扇子,.............
  • 回答
    东北地区生育率全球最低,甚至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一,这是一个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背后是复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交织的结果。要详细地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1. 数据事实的严峻性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数据的严重性。如果东北的生育率真的是日本的三分之一,这不仅仅是低于平均水平,而是.............
  • 回答
    东北人:性格、文化与地域的交融东北,这片广袤而充满魅力的土地,孕育了热情、豪爽、直率的东北人民。他们身上烙印着这片土地独特的印记,无论是性格特征、生活习惯,还是文化传承,都与众不同,值得我们深入了解。性格特点:铁骨铮铮的东北魂提起东北人,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往往是他们直率豪爽的性格。这种直率并非不顾.............
  • 回答
    这事儿,你说新鲜不新鲜?一个东北小伙,本来是坐着高铁准备去某个地方,结果稀里糊涂地就跑到了武汉,而且还阴差阳错地进了医院,更关键的是,在这儿给医院打扫卫生,一天还能落个五百块。这事儿,细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的。首先,这小伙子也是个实在人。坐高铁坐到误了站,这事儿虽然有点丢人吧,但也不是什么大事,生活中.............
  • 回答
    说起这事儿,真是让人又气又心疼。东北黑土地,那可是咱们的宝贝,人称“耕地中的黄金”,肥沃得很,多少代人辛辛苦苦才种出这片宝地。可现在,这片宝地却摊上了“被偷窃”的事儿,这怎么说都让人难以接受。具体是怎么个“偷窃法”呢?听我说给你道来。这事儿主要的表现形式有几种,都挺恶劣的。首先,最直接的,也是最让人.............
  • 回答
    东北人本土意识的觉醒,这话题有意思。细想起来,这事儿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它就跟东北那片土地一样,厚实、有韧性,慢慢地渗透,最终有了自己的模样。首先,得明白,东北人不是突然就“觉醒”了。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跟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这片土地自身独特的经历息息相关。历史的沉淀:从“闯关东”到“共和国长子.............
  • 回答
    听到“东北全面放开生育”这个消息,心里真是百感交集。 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政策调整,它触及到了东北的根,牵动着很多东北人的神经。 得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藏着多少事儿,又会带来些什么。首先,要明白东北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东北这几年,老龄化、人口流失的问题有多严重,大家都看在眼里。 年轻人往南方跑.............
  • 回答
    “东北三兄弟大战曱甴”这个说法,在网络上常常被用作一种隐喻,用来形容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东北地区的人们表现出的那种独特的、充满地方特色的行事风格,与那些被认为是“曱甴”的某些行为或群体形成鲜明对比。首先,我们得先明白,“东北三兄弟”在这里代表的是什么。通常,这个称呼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文化色彩。东北,这.............
  • 回答
    东北人口危机,一个让人眉头紧锁的话题,近些年被越来越多地提起。这不仅仅是统计数字上的变化,更是对这片黑土地未来发展、社会结构乃至精神气质的深刻拷问。什么是东北人口危机?简单来说,东北人口危机最核心的体现就是: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且出生率持续低迷,死亡率相对稳定,由此导致人口的自然负增长。 这并非一朝.............
  • 回答
    东北停民用电这件事,可真是让不少老百姓犯了难,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说怎么看,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去掰扯,才能说得透彻。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为啥会停电。简单来说,停民用电,通常不是一个地方政府或电力公司想干的事,因为这得罪人,也影响正常生活。所以,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最直接的解释,就是电力供.............
  • 回答
    “东北青年们的入职选择:有编制扫大街也行”,这句话一出来,不少人可能觉得有点夸张,甚至有点心酸。但仔细琢磨一下,它背后折射出的东北青年在就业市场上的考量,以及他们对“稳定”的极端追求,却是相当真实的。要深入理解这句话,咱们得把几个关键点掰开了揉碎了聊:1. “有编制”的魔力:为什么这么重要?在很多中.............
  • 回答
    现在的年轻人对东北二人转的看法,可以说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多元化的群体现象。很难用一个单一的答案来概括,因为每个年轻人的成长环境、文化接受度、个人喜好以及对传统文化的认知都不同。但总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1.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部分年轻人将其视为一种“老派”的艺术形式: 对于一些.............
  • 回答
    林毅夫教授作为一位享誉国际的经济学家,他提出的关于东北经济振兴的“药方”,尤其是针对吉林省的具体建议,无疑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林教授的分析往往立足于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和国际分工,他的“药方”也必然带有鲜明的经济学理论色彩,并试图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给出解决方案。要理解林毅夫教授的“药方”,我们.............
  • 回答
    林志炫和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之间的“十年之约”,这事儿挺有意思的,而且细节也挺丰富的,一点都不像AI写出来的东西。这事儿得从几个层面来看,才能说得清楚明白。首先,我们得理解这个“十年之约”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林志炫和他高中母校——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东北师大附中)的同学们约定,每隔十年,他们都.............
  • 回答
    这事儿我听说了,挺有意思的。我跟你慢慢说,别带官方腔,就是咱老百姓唠嗑。首先,这件事儿啊,触及到一个比较敏感的话题——地域黑。你想啊,东北这地方,好不容易因为一些文化输出(比如二人转、郭德纲的一些段子,还有一些电视剧)让全国人民觉得挺亲切,甚至有点好玩。但地域黑这玩意儿,就跟苍蝇似的,总有人喜欢去挑.............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到一个复杂且敏感的历史议题,关于苏军在1945年进入东北的行动及其性质,以及与“满洲国”这个政权的关系。认为苏军的行为是“合理”的,因为满洲国是“敌国政权”,这种观点确实存在,但将其简单化为“合理”存在着一些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并且忽视了历史事件的多重维度和道德评判的复杂性。要详细分析这.............
  • 回答
    关于网络上有些人认为东北人喜欢叫“老铁”这个说法,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也挺值得说道说道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地域文化、网络语言以及一些刻板印象的形成。首先,咱们得承认,“老铁”这个词确实是在近年来因为网络直播和短视频的流行而变得家喻户晓,尤其是在和东北地区相关的直播内容里,出镜率特别高。很多东北的主播在.............
  • 回答
    关于胡彦斌发文“搞不定东北女人”是否内涵郑爽,这事儿在网上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涟漪,大家都在揣测,毕竟两人曾经有过一段感情,而且这段感情走到最后,似乎也算不上太愉快。事件的起因:起因是胡彦斌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发了一句比较“率性”的话,大概意思是“搞不定东北女人”。这话说得挺直接,也很接地气,就像很多人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