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两年怎么没人说全球变暖了?

回答


近年来,关于“全球变暖”的讨论在公共舆论中似乎有所减弱,这一现象背后涉及多方面的复杂原因。以下从气候科学、媒体传播、公众认知和政策动态等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气候科学的进展与公众认知的错位
1. 短期波动与长期趋势的混淆
全球变暖是长期趋势,但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如热浪、寒潮、暴雨)频发,可能让公众误以为“气候变化”已经进入新的阶段。例如:
2020年澳大利亚山火和2021年北美热穹现象被广泛报道,但这些事件更多是气候系统的极端化表现,而非对全球变暖的否定。
厄尔尼诺/拉尼娜等自然气候周期(如2023年的强厄尔尼诺)导致局部地区气温异常波动,可能削弱公众对“长期升温”的感知。

2. 科学共识与公众理解的鸿沟
气候科学界已明确指出: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平均温度上升约1.2°C(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且人类活动是主因。然而:
公众可能对“变暖”与“极端天气”的关系缺乏系统认知,误以为“气候稳定了”。
部分人将气候问题等同于“全球气温升高”,而忽视了海平面上升、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多维影响。



二、媒体报道的转向与注意力经济
1. 媒体热点的转移
近年来,媒体更关注具体的灾难性事件(如飓风、野火)而非抽象的气候趋势。例如:
2022年欧洲热浪和巴基斯坦洪灾被频繁报道,但公众可能将这些归因于“极端天气”而非长期变暖。
疫情、地缘冲突(如俄乌战争)、经济危机等事件分散了舆论焦点。

2. 社交媒体与信息碎片化
社交媒体算法倾向于推送情绪化的短内容,导致气候议题被简化为“是否支持环保”或“谁在说谎”,而非科学讨论。
部分反气候变化的言论通过阴谋论(如“全球变暖是骗局”)吸引关注,干扰理性对话。



三、政策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1. 气候行动的进展与矛盾
各国承诺减少碳排放(如中国“双碳”目标、欧盟“绿色新政”),但实际执行存在差距。例如:
全球能源转型(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可能让公众感觉“变暖问题被解决”,而忽视工业和交通领域的减排滞后。
石油天然气价格波动(如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能源危机)导致部分国家重新依赖化石燃料,削弱了气候议程的优先级。

2. 经济与生存压力
在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贫困和就业问题可能优先于气候变化议题。例如:
印度或非洲部分地区将更多精力放在应对干旱、洪水等直接影响上,而非抽象的全球变暖概念。
部分国家因能源成本飙升而放缓绿色转型(如德国重启煤电),导致公众对气候行动的信心波动。



四、科学界的新动态与争议
1. 气候模型的改进
新型气候模型(如第六次IPCC报告)更准确地模拟了地球系统的复杂反馈机制,例如:
气溶胶排放减少导致的“气温快速上升”被重新评估。
南极冰盖融化速度超出预期,可能引发海平面上升危机。

2. 气候临界点的风险
科学界近年更关注“气候临界点”(如格陵兰冰盖、亚马逊雨林退化)的不可逆性,但这些风险常被公众忽视。
例如,北极放大效应导致北半球冬季寒潮频发(如2021年美国德克萨斯州停电),可能让部分人误以为“全球变暖是虚假的”。



五、公众认知的演变
1. 从“危机”到“适应”的转变
部分国家和群体更关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如建设防洪设施、培育耐旱作物),而非单纯强调“减少排放”。
气候正义议题(如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责任)逐渐成为讨论焦点,但公众可能将其等同于“气候政治”。

2. 代际差异
年轻一代更关注气候行动(如Fridays for Future运动),而中老年群体可能因经济压力或信息获取渠道限制,对气候变化关注度下降。



六、如何科学看待这一现象?
1. 区分“变暖”与“极端化”
气候变暖是长期趋势,但其影响更表现为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增加。例如:
2023年全球气温创纪录(NASA数据显示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但某些地区可能因降水模式变化出现“局部降温”。
需警惕将短期波动误读为长期趋势。

2. 关注系统性风险
全球变暖的真正威胁在于其叠加效应,如: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城市(如孟加拉国);
粮食生产系统崩溃(如小麦减产导致价格飙升)。
这些问题可能比“气温上升”更隐蔽但更具破坏性。

3. 参与气候行动
公众可通过支持绿色能源、减少碳足迹、推动政策变革等方式参与应对,而非仅停留在舆论讨论层面。



结语
全球变暖并未消失,只是其表现形式和公众关注点发生了变化。科学界仍需持续监测数据(如CO₂浓度、冰盖消融速度),而媒体和社会需要更精准地传递气候风险。对于普通人而言,理解气候问题的复杂性并采取行动,比单纯依赖“是否被讨论”更有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场疫情启示我们,人类需要一场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地球。人类不能再忽视大自然一次又一次的警告,沿着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发展不讲保护、只讲利用不讲修复的老路走下去。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低限度行动,各国必须迈出决定性步伐。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各国要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性机遇,推动疫情后世界经济“绿色复苏”,汇聚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合力。


你猜这是谁说的?


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各国责任担当,拷问全球治理模式。《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从柏林到巴厘岛再到巴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曲折中不断前行。鉴往可以知来。一方面,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带来巨大挑战,使得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日益成为全球共识;


你猜这又是谁说的?

中国政府根据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这种环保政策又是谁主张的?


以上所有否定全球变暖的答主敢不敢去说这位也是骗局的受害者?他提出这些言论是白左?他不代表任何中国人?谴责西方在环保问题上裹足不前甚至以特朗普为首的美国退出巴黎协定是开人类倒车没问题,但是把我国高调打出来的大旗,尽全力去做的事情说成西方骗局或者不存在,那是不是间接说以上几位是那啥?

user avatar

近些年,所有和时政有关的问题,话题减少的,归根结底只有两个原因。

内因:我们发展了。

外因:外面的狗粮断了。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外因

user avatar

原因很简单,这两年全球新能源、节能减排这些产业都转移到了中国。

以前说全球变暖,大家搞环保,钱是给欧洲人、美国人挣的,自然要多说,扩大市场嘛。现在你宣传这个,扩大市场,结果钱都被中国的***恰走了,那还宣传个屁啊?

自然就没人说了。退出,退出!谁陪你减排啊,全球变暖淹的是谁?纽约平均海拔10米,旧金山16米,而上海4米,阿姆斯特丹3米,淹的到我高贵的美国人么?又淹不到我,又赚不到钱,那我还减排个啥?


正如2月时候大家都在那里说新冠多惨多惨,那是因为病毒在中国。现在美国都快上千万了,病毒不就成流感了么?

user avatar

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协会:外交部回应发布美国损害环境文件:来而不往非礼也

这里有一个外交部的文件,很好的解释了一点当前的乱象。坦白说,我的水平还是太低了


全球变暖和温室效应是真实的,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大部分国家都参加了《巴黎条约》《京都议定书》等环保条约。

但是这个概念首先是有欧洲人主导的,这些欧洲国家作为发达国家,他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处于自身的历史低位了。欧洲国家妄想通过这些协议来赚钱倒是其次,关键是压制其它国家的发展权。比如印度和中国这些国家现在的发展阶段,必然会造成大量的温室气体。

但是经过各种谈判之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义务被区分开来。中国更是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成为这20年来对地球环境做出最大贡献的国家。

而美国呢。身为发达国家,美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是最高的。历史累计炭排放最高的国家就是美国。特朗普上台之后为了铁锈带工人,更为了石油公司的贿赂,所以退出了《巴黎条约》。(当然,特朗普等美国政客又经常假装失忆喷中国的炭排放,只能说骗骗傻子了)

美国当年为了压制中国的发展权,就用了环保这个题目。赞助了很多中国的,非中国的组织和个人。比如柴静就是著名收钱办事的。所以那几年的话题特别多。

但是美国这几年把钱都省下来,中国的成绩和美国的对比又在这里。民智已开,这一套就没有什么用的。


就好比一个美国差生,天天说读书无用,甚至会导致运动减少。但是中国这个优等生还是努力读书,运动也比美国多,这个差生自然不好意思腆着脸继续说了。

——

看到有很多人在争论环保的真假。

我来提供一点思路。

我们以往接受的环保概念,往往是从全球升温,从南北极冰川溶解,从动植物灭绝来开展。坦白说,这个概念确实不足以打动许多人。

比如对于许多太平洋岛国来说,海平面上升,对于他们是国家从此消失。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就无所谓了。而南北极冰川溶解,对于很多国家来更是开辟了一条新的航路。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往往从这个角度来反驳环保的意义,觉得环保的问题没有那么严峻,不过是一次大型的骗局。

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也不去争这个问题的真假对错。我们只谈另一个问题,我们身边的环保。


柴静其人在开始的时候并没有那么不堪。

她的《看见》这本书里就提到了环保。她是山西太原人,她说自己小的时候天很蓝,空气还算可以。等她成年的时候,环境破坏,影响到了当地人的生活。

这是真真切切的环保理由,这是国家为什么要搞环保的原因。

不搞环保,北方天天被沙尘暴困扰。长江黄河年年泛滥成灾。更别提污染物直接通到地下水造成的人类寿命减少。这样的环境恶化,真真切切影响到了每一个人。

可是,环保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句,不发展工业,不采媒可以解决的。发展权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基本权益。

早在人类诞生之初,人类就砍伐树木造房子,烧火做饭。人类的活动必然对环境造成影响。山西如果没有煤矿,最初的发展机会如何而来。要建三北防护林,没有经济转移靠什么钱去维持呢?

当年欧美国家掐着中国发展的点,以环保为借口质问中国的排放超过欧美发达国家。

中国的理由很简单。历史上欧美国家为了发展,也排放了大量的污染,甚至现在把垃圾转运到中国印尼这样的国家来处理。美国至今都是世界上历史炭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人口只有中国的4分之一的一个国家。

这就是柴静这些人的无知之处。外国人希望中国人全部去过史前生活,来给他们一片森林。但是中国一边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一边造出世界上最大的一片森林。华夏人民,是世界上最爱环保的人民。

姜鸣先生的这一套书,我还是很喜欢的。

user avatar

你可以看看柴静采访丁仲礼的节目。

西方发达国家就是自己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完成了工业化。之后搞环保防止全球变暖,不让发展中国家消耗化石能源完成工业化。

对,这里提到的发展中国家就是中国。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是否利用环保抑制中国完成工业化了。而是中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同时美国需要制造业回归,重拾消耗大量化石能源的制造业。既然这样,自然没人提了。

而且现在是西方国家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中国已经在利用防止全球变暖来抑制其他国家搞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了。比方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中国宣布到 2060 年实现碳平衡。消息传来,美国的页岩油减产过半。越来越多的产油国入不敷出了。

user avatar

某哈根大会前的东英吉利大学电邮被盗,暴露了数据造假的黑幕。

user avatar

知乎有三个基础浏览方式:

也恰好对应着互联网的一般性信息获取方式。

推荐:算法推送

关注:粉丝效应

热榜:破圈热搜

前两者都是被动或主动的塑造信息茧房。

光靠等着你喜欢的答主和你喜欢的平台说你不想听的不关心的,很可能你到死那天也听不到。

除非上热搜,让想了解大家都在干什么的人看到这个话题。

想要破圈上热搜,可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挑起大众神经的冲突和矛盾,也需要世界主流媒体对该话题不要谜之沉默,不要将矛盾转移。

知乎如此,互联网亦然。


虽然全球变暖一直在说,一直有人提,甚至2019之后环境灾难接连不断,这个话题应该最值得关注才是。

但破圈的环境相关热搜,矛盾点都是政治立场扯皮。再也听不到《穹顶之下》的质问声了。

事实上呢?加州大火所排放的二氧化碳接近美国一年的排放量,澳洲大火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最低116国之和。让多少国家的环保努力如同儿戏。

而且两场大火都有不同程度的人祸,政府疏忽,人为纵火,甚至二者都有环保组织不让砍出隔离带的罪过在。他们对全球变暖的贡献,让他们之前对发展中国家作出的友邦惊诧状,形同自辱。

而之前在“《穹顶之下》时期”的中国互联网,确实有着人民健康和工业发展的复杂矛盾。那时哥本哈根会议大搞碳排放配额。明摆着要让环保议题来限制发展中国家,那配额如果卖起来又是个金融玩具,几乎是学界共识。所以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大媒体将“全球变暖”的议程提上一个诡异的高度,国内也接了下来这份热度。

所以前后一对比,问题就出来了。需要玩配额的时候,需要限制我们发展的时候,环境问题好突出哦,全球变暖得好可怕哦,仿佛子孙后代都快让发展中国家给发展死了。

而2019-2020三场森林大火,让全世界在碳排放问题加速疯跑,为什么反而把主要矛盾放在政治立场,经济损失,当地环境。全球环境责任呢?????嗯?????友邦惊诧呢???????

我要的是那份和当年对待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放议题时那副嘴脸的对比,我不关心你们国家什么环保组织和你们对这次灾难强调的特殊性突发性,我就问,现在要不要再讨论一下配额,你们国家是不是要以负配额进场?

现在的状况是大火可以讨论,国家可以骂,环保组织可以撕......但拿当年对付发展中国家的话术来对付他们?不行。好不容易把环保话题政治化成一种攻击发展中国家的武器,怎么变成昆山龙哥?

于是我们看到的热搜里,就很少有人把全球变暖当成矛盾主体了。

全球变暖,只是这套话术的一部分,它确实是个事实。

可关键不在那,关键在于发达国家如何操弄这些选择性事实。一些势力利用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这世上太多的NGO开始变质,让他们变成宣扬一些成本高到不可承担的社会议题,并且相关产业恰好由发达国家产业引领。

比如环保。

发展中国家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我们也愿意改变,只是凡事别太过。太过份的标准,你们西方自己都达不到。

最搞笑的就是现在的局面就是现在这些环保组织反噬其身,不让砍树砍出隔离带,结果两大发达国家烧成这个B样,导致全世界环保的巨大退步。而反观中国的绿化,已经无声无息做到了世界进步第一快,当时连我得知后都吓了一跳。雾霾更是治理得一年比一年好。

只可惜咱们不知道咋宣传,完全不懂拿这个成就挑成矛盾上热搜的把戏,就是“憨憨”得为世界作出贡献。现在还憨憨得计划要实现“碳中和”。于是世界上不太关心环境的人,可能不知道中国的绿化,也不知道碳中和的目标,只知道一个被专业公关团队包装的格雷塔·通贝里。


当大火的影响还没消退,全球变暖这个话题太尴尬的时候。你看,格雷塔也消停了。

现在光伏产业成功,清洁能源即将引领世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原来的局面早已被打破。各种论调的突然沉默,像小镇夜晚暗下去的灯。镇子迟早要入睡的。

西方媒体最有趣的从不是说话的部分,而是沉默的部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