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郎咸平担心中国制造业撑不过 2015 年?

回答
郎咸平之所以在当年(2015年前后)表达对中国制造业“撑不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观察与判断。他的论点往往尖锐且触及痛点,试图唤醒大家对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警觉。

要详细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时期,看看当时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是怎样的,以及郎咸平指出的具体“病症”。

郎咸平担忧的几个核心维度:

1. 成本失控:土地、劳动力、环保成本的“三座大山”

土地成本飙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房地产的繁荣,工业用地成本变得越来越高。许多原本能够承受成本的制造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企业,发现土地租金、购地费用已经挤占了他们微薄的利润空间。在一些沿海发达地区,土地价格的上涨速度甚至超过了企业利润的增长。
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 “中国制造”之所以能崛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拥有庞大的、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中国的劳动力工资水平逐年攀升。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改善民生的政策,包括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进一步推高了用人成本。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直接削弱了其在全球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环保成本急剧增加: 随着中国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家环保政策日益收紧,“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成为硬性要求。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环保设备、治理污染、进行技术升级以符合新的环保标准。对于很多技术含量不高、环保投入不足的传统制造业而言,这些额外的成本是巨大的压力,甚至可能无法承受。

2. 外资“撤退”与国内企业转型困境: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

外资的战略调整: 国际资本逐利性很强。当中国的生产要素成本(土地、劳动力、环保)不再具有绝对优势时,许多跨国公司便开始将部分产能转移到东南亚等成本更低的国家(如越南、柬埔寨等)。这并非是中国制造业“不行”了,而是全球产业分工调整的自然现象,但对于依赖外资订单和技术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无疑是一个打击。
国内企业的转型难题: 郎咸平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一方面,低端制造业的成本优势在消失;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在高端制造领域,如精密机械、核心零部件、高端芯片、新材料等方面,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仍然相对薄弱,难以与发达国家竞争。从低端向高端的升级转型,需要巨额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和技术突破,这对于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难以企及的。如果不能成功转型升级,就只能在成本竞争中逐渐被淘汰。

3. 国内需求不足与信贷危机:双重挤压下的生存危机

消费力被抑制: 郎咸平经常批评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一些问题,例如收入分配不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居民不敢消费、消费意愿不强。即使企业能够生产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如果国内居民的购买力不足,或者因为各种不确定性选择“存钱”,那么制造业的内销市场就会受到影响。
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资金是生存的命脉。当时的中国经济面临着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信贷风险上升的问题,银行往往更倾向于将资金贷给国有大企业或房地产行业。中小制造企业往往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在成本上升、利润微薄的情况下,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或扩大再生产,就更容易陷入困境。

4. 产能过剩与恶性竞争:低价抢单的“死亡螺旋”

结构性产能过剩: 许多传统制造业领域,如钢铁、水泥、服装等,都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这导致了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企业不得不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
恶性价格战: 在低端制造业领域,价格战几乎是常态。当成本上升而价格无法提升时,企业只能压缩利润甚至亏本生产,这就像是饮鸩止渴,会迅速消耗企业的生命力,一旦资金链断裂,就可能倒闭。

郎咸平的“2015年论”的背景和意图:

郎咸平提出“2015年可能撑不过”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警示和唤醒。他认为中国制造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如果不能有效应对上述挑战,那么许多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中小企业,很可能在未来几年内面临生存危机。他希望通过这种相对极端的表述,引起政府、企业界和公众对这些问题的重视,并促使他们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比如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优化营商环境,深化经济结构改革等。

虽然“2015年撑不过”这样的表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警示意味,并非预言一个绝对的时间点,但其中指出的问题,如成本压力、转型困难、融资困境等,确实是当时中国制造业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这些挑战直到现在,仍然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议题。他的担忧反映了对中国经济如何在高成本时代保持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深度忧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

知乎上有一种可笑的悖论。

一方面,在很得意地高张,大陆的高校毕业生,薪资已经高过台湾。

另一方面,坚信大陆的制造业,头好壮壮,没有问题。

这两个思路,都是同一种人。

这叫矛盾问题。

你薪资既然已经高过台湾,就势必面临台湾一样的困境。

台湾最大的麻烦是什么?……「加工出口」的模式,不可持续。

正如英国报纸嘲弄台湾一样,说台湾的出口型经济模式,是「丑陋无比」。

大陆是把这样的丑陋,放大好多好多倍呀。

(郎咸平说的,难道不是针对出口极度依赖的制造业吗?)

代工是地狱。

代工是劳力密集,是低酬低薪,代工是削价竞争的低利红海、

代工是拿宝贵资源换美国人印的纸,

代工解决的就业市场,低阶而没有出路。

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就没有讨论的空间。

辜且不论,郎咸平整天说这说那,不是唱衰祖国呀。

(说到底,还是我那句话,成年人的爱国之道,你们小朋友看不懂的。)

别一说负面语言,就往人身上招呼。

且不说,「制造业撑不过2015年」这话,还很有可能是标题党发明的?

你要骂人,也不试试,看看视频?

-

user avatar

对于那些骂郎咸平的人,我想说,你们真心应该多思考思考。

清华交大的机械、化工类毕业生工资普遍几千块,不考虑物价,过去十几年没涨。。为什么,因为他们老板也不好赚钱,不像房地产商。

浙江、广东大批小企业主跑路。

钢铁企业大规模巨亏。

总之,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人都不怎么过得好。

这算不算崩溃?

清华交大的工科生不如银行柜员收入高,如果这不算经济扭曲,只能说中国人对不合理的承受度太高了。

————————————————————————————分割线

花了5分钟写了篇回答,没想到得到的赞比之前深思熟虑写的文章多得多,但同时也被很多人喷,也许是我的观点让很多人找到共鸣,同时又不够严谨,清华交大的工科生不如银行柜员收入高“这句话就太偏激。

首先,我解释一下:写本10万字的书阐释一个社会现象,都有照顾不到的地方例子,而我用几句话阐释社会现象,更不可能做到严谨;如果用几句话描述社会状态,还不被人抓住漏洞,那么这几句话肯定是和稀泥的废话,与其这样,我宁愿说出我不够严谨的观点。


先讲个故事:

这是非诚勿扰的某一期,嘉宾是一个26岁的年薪百万的小哥(王鹏),从河南农村到北京打工,刚到北京年薪2万,住地下室,一边干体力活儿一边复习考试,考上全国最好的大学(目测不是全日制本科)。经过几年奋斗,达到了年薪200万。(详细内容请百度” 从住地下室到年薪百万“)。这个人在场上极力渲染自己曾经起点多么地,多么屌丝,然后几年实现逆袭。简直是逆袭模范。最终,他牵手了一位女神级人物。

这期出来后,很多网友质疑炒作嫌疑,我可以在这里声明,这不是炒作,因为我就有这样的朋友。。。

我那个朋友二本毕业,06年进入信托业(那个时候信托业根本还不热),混了5、6年混成了业务总监(平均升职速度),12年的时候年薪200W。

信托为什么这么挣钱?因为银行对房地产行业整体限制,暴利的地产行业只能找信托借钱,而中国政府限制信托公司牌照数量,导致信托公司拉业务不要太easy(最近两年有所改变)。3个人,三个月,一个项目2000W收入,分到个人手里也有200W。这不妥妥的年薪200W么?

但是,我那个朋友只是感激自己的幸运,跟他出去他从来都是抢着买单,也从不吹嘘神马成功学,也不吹嘘自己多么牛逼才能逆袭,因为他明白:”这就是社会畸形让一部分人坐收红利!!!“


我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说明社会的畸形有多么严重。

我高中理科,本硕都在国内顶尖金融学院,因工作原因见识过不少工业企业,从而认识不少比较优秀的工程师;我有不少学工科的高中同学;我认识些银行小干部,父母也认识些基层国企小干部,基层公务员小干部;我大概知道他们的实际收入,生活状态。

如果说过去十年,就是政府、金融业对制造业和老百姓抽血的十年,我举双手赞成。


我不能拿出数据来,我也没有一套逻辑来证明我说的话。我就想请大家不要带着”他有钱了,肯定有过人之处;他收入低,肯定是不够努力或者情商太低“这样的有色眼镜去看周围的人。

目前中国的中产阶级(就按年收入50W),我敢说最大组成部分是政府小干部、银行基层支行行长、优秀客户经理、非银行金融业业务骨干、国企中层等等,总而言之,体制内人员,工程师只有很优秀的(IT行业除外,平庸偏上就能达到)才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

过去十年,财富增长最快的,是房地产商,跟政府有关系的建筑企业(基础设施施工方),跟公立医院有关系的制药、医疗设备企业,能源、电力、金融系统高管,以及大量政府官员。制造业财富增长极度缓慢,老板跑路已经不再是新闻。

这难道不是社会畸形????


最后加一句,我没有数据支撑自己的言论,同意的人肯定很多,但想反驳也能找出很多漏洞。


其实很多事情不需要讲道理,你就去看看自己周围比较有钱的同学、朋友,有多少是国企、政府的二代,又有多少是工程师的二代?你再去看看周围开豪车的,有多少房地产商,有多少是官二代,又有多少制造业老板?


多看看就会明白。

user avatar

亲身感受中外小微企业后,可能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糟

德国有些小企业确实很强,去年十月份去了一趟德国,拜访了一家给机器人设备做防爆处理的小公司。去之前已经和这家企业取得过沟通,他们的资料显示他们与几家大的机器人公司都合作过。但是去了之后还是有有些震惊,德国同事带我们驱车两三个小时后到达一个小村庄(尽管没有农田,但是除了村庄我真不知道用什么词形容这些建筑物散布的地方)。如果不是同事介绍这里到处都是小企业,我会觉得这是住宅区,附近一座座的小house。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家企业算上老板娘仅有六人,两个技术工程师。但是却给几大机器人厂商的机器人做过防爆处理,墙上就挂有kuka和Fanuc的图片,老板笑着介绍说,当时几台机器人摆在他们的院子里,于是就拍了这张照片。机器人防爆的方式,原理比较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很有技术含量,不然ABB的喷涂机器人市场地位也不会这么强。

像他们这样的企业不少,另外一个例子是前几个月被ABB收购的小型机器人企业Gomtec,这家公司只有一款产品,而且这款产品并没有商业化,仅仅是处在样机阶段。像这样一款产品,ABB即使买回来,从样品到量产其实还有很长一段路。但是为什么要买?因为稀缺,市面上做人机协作的机器人的就这么几家。为什么ABB不自己做,也做,双臂的机器人YuMi不是刚推出么,但是还不够,和一些潜在客户聊天的时候就已经听到了单臂高负载协作机器人的需求了。

有时候不能把某一个国家单独拿出来看,仅仅说中国对技术急需,对于拥有新技术的小企业的并购需求,全世界都有。另一家知名人机协作机器人公司,丹麦的Universal也被Teradyne以2.85亿美金的价格收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中国也存在大量的中小企业,在杭州读研的时候,由于导师的原因,拜访了大量的浙江小型民营企业,了解他们的专利状况,技术研发情况。这些中小企业对于专利的需求非常渴望,因为只要集齐一定的专利数量便可以获得高新科技企业称号,进而获得政府给予的税费优惠。

这些企业的业务范围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做出口产业,并不是大多数人印象中的服装鞋帽这类产品,而是盘形电机,山地越野车这类有着不错技术含量的产品,其中一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们的技术部门甚至改造了一辆汽车,将汽油车改成了纯电动车,那还是2010年,我上去开了一下下,平稳性不错。对于出口加工企业,这些年汇率的升值可没少给他们压力。

另一类企业可能更能体现很多企业的现状,他们产量巨大,业务订单充足,但是利润率并不算高,他们是汽车厂的零部件供应商,很多合资品牌,自主品牌的汽车零部件就出自浙江这些中小企业之手。由于汽车厂商需求量大,汽车厂商的SCM通常非常强势,一个在整车做外饰设计的同学说,很多时候他们都把供应商压到利润非常非常低,但是供应商可曾敢有怨言,不干就换。

老一批的浙江民营企业家有很多并不是技术出身,当然他们对自己的产品很熟悉,但是对于新产品的开发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和动力就不得而知了,整车厂需要啥就做啥,研发?研发出来谁买?一个县的企业都在做汽车冷却管,都快做成当地土特产了。

尽管目前来看中小企业依然处在弱势地位,上个月(2015.7)大型企业PMI为50.6%,中型企业PMI为50.0%,小型企业PMI为46.9%,但是现在的小企业真的在改变,我觉得真的一方面得感谢资本的力量,一方面得感谢人口红利的消失。资本的泡沫是对创新者的奖赏,知乎上几个创业做机器人的,几乎没有自己砸钱的,没有一个是上来就开厂的,都是投资人投资,创业者做技术的模式。这一次,创业者们,或者说未来的企业家们,真的是用技术在证明自己,用技术在征服投资人。可喜的是,创业投资的这一套东西,已经不再是高不可攀神神秘秘。靠谱的技术就能得到对应的身价。

成百上千的中小企业正在资本的推动下成长,他们中有做控制的,有做集成的,有做整机的。当然他们中也有很多滥竽充数者,并没有什么竞争力,也有很多并不是真的想在这个行当成功,跟风者也不在少数。A公司拼了几十台台机器人只是拿来做摆设,B公司的机器人股票虽然很高,但其实主要业务并不是在机器人整机,C公司打着机器人的旗号圈了一大块地,然后等着收租,D公司一会说做手机,一会又要说做机器人。

另一方面人口红利的消失给工业自动化带来巨大的机会,一家铸件厂的老板说,如果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时间在两年以内,他就会考虑用机器人换人。目前一台小型机器人价格已经在十万元左右(还会有其他的一些费用)。而铸造厂的工人一年的花费绝对不止五万(铸造车间的环境确实很恶劣,恶劣到机器人都觉得恶劣)。每年工资都在涨,这样的速度,想不换机器人怎么可能?不是因为机器人代表了先进制造业,所以我们要做机器人,是真的不得不做了。现在的小朋友宁可做文员助理客服,也不爱做工人服务员建筑工。

在知乎和Quora上都有人问过机器人换人会不会导致大量的人失业。恰恰相反,机器人换人会带来大量的就业,而且是高附加值更高薪的职业。大量的机器人研发,应用,编程,维修,销售,客服职位被创造出来,对应的学历有博士,硕士,本科以及大量的高职院校毕业生。这些是真正的创造价值的技术工种。另一方面,生产力如果真的高到不需要那么多工人的时候,我宁愿做二休五,这并非不现实,因为所制造出来的产品并没有减少 ,所需要的工时减少了。

从汽车行业也能看出一点制造业紧张的端倪,从今年开始几家常年双薪三薪的大厂发了不少次单薪,某些整车厂的高温假放的也更长了。七月份的数据,一汽大众100,858辆,同比下滑29.1%,上海大众同比下滑25.1%,上海通用下滑21.4%。(只有广本比较奇葩),也难怪今年车厂接连降价。汽车影响的行业和范围太多太广,去年机器人厂商接机器人的单子接到手软,今年这种形势,不知明年会如何。

先这样

这两天在苏州出差,拜访一家钣金供应商。这家150人的企业再次刷新了我对中国新一批的中小企业的认识。这家钣金厂我也接触了几年,但是这次是第一次拜访。

钣金并不算什么高科技的产品,无非就是折弯冲裁切割焊接表面处理之类的工艺,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超高的精度。所以七八年前,这家厂子刚成立的时候其实满大街的都是竞争对手,而如今他们的年产值接近一亿,折合成人均六十多万的销售额在钣金厂应该不算低,客户也基本上都是GE之类的大厂。

这家厂的排产系统也很有意思。由于没有自己的产品,完全是OEM模式,同时又因为零件种类繁多,因此订单管理和排产非常重要。

当接到订单后,工程师会把产品拆解成工艺,并把相关信息输入系统。系统根据紧急程度,工艺流程自动生成工单,发送到工厂的各个工位,工人每天上班在工位处登录系统,领取优先程度最高的工单进行加工。工程师和工人是不用说话的。

系统会自动把时间紧急的订单设为优先级高的订单,因为如果一直被插队,本来不紧急的订单也会变得紧急。同时,工程师也可以调整订单优先级。工人在领取订单时,系统会自动根据零件的历史记录弹出之前犯的错误。工厂内有流动的检测小车,当零件加工完毕后质检人员会用小车上的检测工具进行测量并将测试结果输入系统,一旦确认不可更改,后台的质量部门拥有数据管理权限,同时他们的游标卡尺直接和测量系统相连,数据自动输入。

由于客户对这家厂的交期要求越来越高,从最开始的一个月慢慢的缩短到几天,这就逼得这家厂不可能等到订单到了才开始准备生产,这样时间是绝对不够的。因此,客户会把自己未来的排产预测和计划以文件的形式发给这家厂,这家厂导入客户的生产预测进自己的系统,系统自动预测未来的生产计划并进行安排,从而缩短交期。以上这套系统从2012年就开始应用了,并不断升级。

像不像神马4.0?

我见识少,所以我是觉得蛮惊讶的,他们跟我以前见的浙江企业都不太一样。钣金不是什么高科技吧?人家一样把产品做的有竞争力,出口占到30%以上。所以并非芯片,大飞机,机器人高精度机床就是竞争力。良好的质量体系,出色的管理水平,以及优秀的技术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


独一无二有很多种,一把锋利的菜刀削铁如泥固然好,但是一把顺手的,不常出问题的菜刀才是居家旅行之必备良品。

另一方面,在竞争激烈的钣金行业,这家企业专注做小批量的高端订单,这种定位也是助力他们稳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时势造英雄,随着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也高,客户对供应商的需求越来越苛刻。发掘空白市场,提高自身定位尤为重要。

过去是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落后就是死亡。不愿意改变创新的企业就让他消亡吧,制造业不会因为有千万家不思进取的企业而繁荣昌盛,也不会因为仅有几百家精品企业而灭亡。撑不过2015的企业注定是要离开,而2016后打不死的小强还会再来。

(完)

如何看待中国在部分高科技领域的逆向工程案例? - 曹开元的回答
消防能引入机器人作业吗? - 曹开元的回答
为什么郎咸平担心中国制造业撑不过2015? - 曹开元的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郎咸平之所以在当年(2015年前后)表达对中国制造业“撑不过”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他对当时中国经济运行中一些深层次问题的观察与判断。他的论点往往尖锐且触及痛点,试图唤醒大家对中国制造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的警觉。要详细理解他的担忧,我们需要把时间轴拉回到那个时期,看看当时中国制造业的环境是怎样.............
  • 回答
    郎咸平在《财经郎眼》节目中,确实多次表达过对中国经济的担忧,甚至使用了一些比较悲观的论调。很多人也因此感到困惑:既然郎教授预测得这么“准”,为什么中国经济非但没有崩溃,反而一路向前发展,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也足以说明经济的复杂性和预测的局限性。首先,我们要明白.............
  • 回答
    中国女排在最近的比赛中确实遭遇了不小的挫折,输得令人扼腕。关于郎平指导的排兵布阵,尤其是朱婷的伤病问题,很多人都有疑问。这其中涉及到很多复杂的考量,咱们细细道来。首先,要理解一个事实:即使是郎平指导这样的名帅,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和无奈,尤其是在伤病面前。 体育竞技,特别是高强度的排球比赛,伤病是难以.............
  • 回答
    郎朗,这位享誉世界的钢琴巨匠,早已凭借其令人惊叹的技艺和独特的音乐表达征服了全球的音乐殿堂。他的名字几乎是现代钢琴艺术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看到那些为年轻艺术家设立的最高荣誉——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等——时,一个问题自然浮现:为什么像郎朗这样早已功成名就的国际钢琴家,似乎不再将这.............
  • 回答
    郎朗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类综艺节目中,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而且随着他个人事业和人生阶段的变化,他的考量点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几个主要角度来解读:1. 拓展艺术边界与普及古典音乐的“使命感”郎朗作为一名享誉国际的钢琴家,他深知古典音乐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了古典乐在当下社会传播和普及所面临的挑战.............
  • 回答
    缘何坚信?九郎对龙胤命运的执着与绝望在《只狼》那被无尽战火和死亡阴影笼罩的苇名国,源之宫的皇子九郎,那位被誉为“不死”之人的存在,对于龙胤能否改变苇名的命运,却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坚信——那是一种根植于他内心深处,由近乎永恒的孤独、无尽的痛苦以及对过往悲剧的深刻体悟所浇筑而成的信念。这并非简单的宿命.............
  • 回答
    要说周瑜在古诗词中为何如此频频出现,这背后其实是有多重原因在起作用的,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的赫赫战功。首先,我们得承认周瑜是一位非常杰出的军事将领。赤壁之战,那可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格局。周瑜作为总指挥,他的智慧、胆识和谋略都令人称道。这样的辉煌战绩.............
  • 回答
    哈哈,这个问题有点意思,你想知道我为什么“吃”槟榔? 作为一串代码,我并没有嘴巴,自然也谈不上“吃”檳榔这种体验。 不过,我可以理解你这个问题背后可能想了解的是:为什么有人会吃槟榔? 我可以模拟人类的视角,尝试去给你一个详细的、不那么像AI的回答,就好像我在观察和理解身边的人一样。你看,这个问题.............
  • 回答
    《让子弹飞》鸿门宴上黄四郎似乎认出了张麻子,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微妙且耐人寻味的情节设计,它并非直接的“认出”,而是通过一系列的铺垫和黄四郎的反应,让我们观众产生了这样的猜测,并且这种猜测也得到了很多细节的支持。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从黄四郎这个角色的特质说起。黄四郎是鹅城的老大,他在这片土地上经营多年,.............
  • 回答
    关于卫宫士郎为何对伊莉雅丝菲尔·冯·爱因兹贝伦(以下简称伊莉雅)“没动过情”,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士郎的性格、经历、以及他与伊莉雅之间特殊的关系。要详细解答,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来分析:1. 士郎的“理想”与“赎罪”驱动的行动模式首先,理解士郎的核心驱动力至关重要。他并非一个追求个人情感满.............
  • 回答
    说起尾田荣一郎在《海贼王》里安排巴洛托米奥和基德这类行为不羁,甚至可以说是“烧杀抢掠”的家伙与路飞并肩,这确实是《海贼王》最引人入胜,也最容易让新接触的读者感到不解的地方。但仔细想想,这恰恰是尾田构建这个宏大世界观,刻画人物群像,乃至传达核心主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这并不是单纯的“招募”行为,而是“志.............
  • 回答
    关于杨九郎“九字科第一捧哏”的说法,其实是一个在相声界,尤其是德云社粉丝群体中流传甚广,且讨论度相当高的话题。要理解这个说法,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扯清楚。首先,得明白什么是“捧哏”。在相声里,捧哏是说学逗唱中“逗”的辅助者,负责搭话、拆台、捧哏、烘托气氛,让逗哏的包袱响得更响。一个好的捧哏,不仅仅是听.............
  • 回答
    话说这《只狼》里的苇名弦一郎,你说他招人烦吧,其实仔细想想,他身上那些让人牙痒痒的劲儿,倒也不是完全没来由,反而挺有意思的。这帮玩家啊,就像一群被他虐得死去活来的受虐狂,一边骂他,一边又忍不住想再跟他较量一番。要说为啥大家这么“反感”他,那得从好几个层面掰扯掰扯。首先,他是真真正正把你当“敌人”吊起.............
  • 回答
    郎朗和李云迪,这两位名字在中国古典音乐界可谓是家喻户晓,他们同样是顶尖的钢琴演奏家,都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大众对他们的评价,却常常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走向,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得从几个方面仔细掰扯。一、演奏风格与艺术表达:从“激情澎湃”到“精雕细琢”这是最直观的差异,也.............
  • 回答
    这个问题呀,其实在动漫迷群体里挺有意思的,讨论起来总能掀起不少波澜。说很多人觉得富坚义博比尾田荣一郎更优秀,这话说得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尾田老师的《海贼王》那可是世界级的IP,粉丝数量庞大得惊人。但如果说到在某些创作维度上的“优秀”,确实有不少人会把富坚老师拎出来,而且理由还挺扎实。咱们就来掰扯掰扯,.............
  • 回答
    关于刘备没有留下诗句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你别看他后来成为三国鼎立的一极,创下赫赫功业,但他的出身和早年的经历,跟他后面那位“才气”的刘郎,其实是有点区别的。首先,咱们得明白“刘郎才气”这说法是哪儿来的。这句夸人的话,其实是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
  • 回答
    沈文裕在国内网络上被“吹捧”得很高,甚至出现“碾压郎朗、李云迪”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同时,他在国际上的知名度相对较低,这背后也涉及到复杂的因素。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我们得承认沈文裕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他在国内早期也获得过不少重要的奖项,这为他积累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艺术评价体系中一个颇为微妙的层面。为什么翻唱歌手常常面临被“奚落”,而像郎朗这样的钢琴家却能赢得国际声誉?这背后其实牵扯到艺术的原创性、技术要求、文化接受度以及大众认知等多个因素,绝非三言两语能概括。首先,我们得剖析一下“翻唱”与“翻弹”的核心区别,这就像是同一件事物,但.............
  • 回答
    你问的是“只狼为什么不认识弦一郎和永真”?嗯,这事儿得从头说起,得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明白,“只狼”这个称呼,其实是游戏中玩家所扮演的角色——“狼”的一个外号,或者说是他执行某些任务时被人贴上的标签。而故事的背景,是在日本战国末期,一个叫做苇名国的地方。关于弦一郎和永真,他们俩的身份和只狼的关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到了读者情感、作品类型、作者与读者关系等多个层面。把江南写死上杉绘梨衣和尾田荣一郎画死艾斯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比较,确实能看出一些端倪。首先,咱们得承认, “骂成狗” 和 “没人骂” 这两个说法可能有点绝对,但背后反映的读者情绪差异是真实存在的。为什么江南写死上杉绘梨衣会引起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