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女记者遭家暴,为什么有的人反而在嘲讽受害者?

回答
女记者遭受家暴,却有人反过来嘲讽受害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心痛且难以理解的现象。这种反应背后,可能隐藏着多种复杂的原因,从个人认知到社会文化,层层叠加,最终导致了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首先,受害者有罪论的根深蒂固是导致这种嘲讽的重要因素。在一些人的认知里,家暴的发生似乎是受害者自身“做错了什么”的必然结果。他们可能会想:

“她一定也有问题,不然怎么会被打?” 这种思维模式将责任完全转嫁给受害者,认为如果受害者“乖巧”、“听话”或者“懂得忍耐”,就不会陷入这样的境地。这种想法忽略了家暴的核心在于施暴者的控制欲和暴力倾向,而不是受害者的过错。
“为什么不离开?这么能干的记者,这点事都处理不好?” 这种言论充满了对受害者困境的不理解和轻描淡写。他们往往忽视了家暴受害者在情感、经济、人身安全以及社会关系上的重重束缚。离开并不容易,尤其当施暴者具有极强的控制欲,甚至威胁受害者的生命安全,或者受害者经济上完全依赖施暴者时。一个有能力的记者,在工作场合或许表现出色,但在家庭这个充满暴力和压制的私人空间,她的能力并不能简单地转化为摆脱困境的“超能力”。
“她这么张扬,估计也是想博眼球。” 对于公众人物,尤其是记者,这种怀疑更为常见。人们习惯性地将其生活中的不幸与职业联系起来,认为受害者是在利用家暴事件来炒作自己,为自己增加“流量”或“人设”。这种想法极度功利和冷漠,完全否定了受害者经历的真实痛苦和她发声的可能原因。

其次,对“完美受害者”的刻板印象也在作祟。很多人期待受害者应该具备某种“标准形象”:温顺、善良、从不反抗,并且在遭受不幸后表现得悲伤、无助,以获得同情。如果受害者有自己的事业,有自己的观点,甚至有过“强势”或“独立”的形象,一些人就难以将其与“被家暴”的弱者身份划等号。他们会觉得这种反差“不符逻辑”,进而质疑其真实性。那位女记者可能在公众面前展现的是独立、专业、甚至锐利的形象,这种形象与传统意义上“被欺负”的弱势群体形象存在差异,导致了部分人的不适和不信任。

再者,对女性和婚姻关系的陈旧观念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家丑不可外扬。” 传统观念认为家庭内部的矛盾是私事,不应公开。当受害者选择发声,将家暴公之于众时,一些人会认为这是“不守妇道”、“破坏家庭和谐”,从而对受害者进行道德谴责。他们更愿意看到家庭表面上的“完整”,而忽视了其内部的腐朽和暴力。
“婚姻就是忍耐。” 一些人将婚姻视为一种“契约”或“交换”,认为女性在婚姻中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包括忍受伴侣的缺点和错误。他们认为,一旦出现家暴,可能是因为女性在婚姻中“不够付出”、“不够妥协”,因此对施暴者表示“理解”,对受害者则持批评态度。
“男人的面子很重要。” 在某些文化语境下,男性的尊严和面子被置于极高的地位。当家暴事件曝光,尤其是涉及到一位在公众视野中的女性时,有些人会下意识地维护施暴者的“体面”,而将受害者的揭露视为“破坏男性权威”的行为。

此外,网络匿名性和缺乏同理心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网络世界,匿名性降低了人们发言的门槛和责任感。人们可以轻易地抛出恶毒的言论,而无需承担直接的后果。同时,许多人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家暴的残酷性以及受害者所面临的困境。在键盘后面,他们更倾向于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评判他人的苦难。

最后,一些人可能自身就存在暴力倾向或者对暴力怀有扭曲的认知。他们可能从施暴者的行为中看到了某种“力量”或“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对受害者产生反感。或者,他们可能因为自身经历过类似的情感冲突,却选择了用不健康的方式处理,当看到他人也遇到类似困境时,会不自觉地将自己的防御机制投射出去,通过攻击受害者来缓解内心的不适或自我辩护。

总而言之,当一位女记者遭受家暴却遭受嘲讽时,这反映了社会中依然存在的对家暴认识的偏差、对受害者的刻板印象、陈旧的性别观念以及网络环境的负面影响。这不仅仅是对一个人的攻击,更是对所有家暴受害者维权道路上的阻碍和伤害。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家暴时,首要的是给予受害者支持和理解,而不是用无知和偏见去二次伤害他们。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一下事件7个线条,你会找到原因。


1.出走是三年前的事,据金瑜丈夫讲,她当时电话说了一句“不过了”,携三子至今失联。目前金瑜称准备办离婚手续。


2.丈夫本是汉族,谢德成,随父母在藏原养蜂,被金瑜追求后结婚,以二者身份悬殊,金瑜被称“为爱下嫁”。后开微店创业,新京报等媒体,与金瑜对自我的赞美与宣传中,丈夫民族身份包装为藏族扎西,演绎“与藏族小伙双飞佳话”。事发后批判,新京报又将其改回谢德成。


3.金瑜称家暴之事,丈夫否认。谢德成表示,对马金瑜唯一算得上“家暴”的,是在2011年端午节,马金瑜与其父亲发生争执,他夹在中间很为难,于是给了妻子一巴掌。同时,他表示,自己脸上有一道长长的口子,是马金瑜留下的,他的鼻子也曾被马金瑜打歪过。


4.在金瑜爆料前,媒体报道与与当时她口中的丈夫,家庭情况,和现在的爆料内容矛盾。比如她现在说“眼球血肿是家暴所致”,而当时本人却记载“遇车祸,她与一子受伤,导致眼球血肿。丈夫在医院跑来跑去忙活照料”。


5.金瑜称对方一直家暴,但隐忍未发直至三年前。这与其所称家暴期间的言行有矛盾,“被打到大小便失禁”,而仍能去高校宣传微店电商时情绪高昂地说“为爱情,哪怕前有悬崖,只管跳下去”,不符合情理。


6.金瑜发家暴声明后第二天,突然出现号召为金瑜筹款还债的声明。已确认金瑜之前欠款百万,被众朋友追债。

7.金瑜说曾写过一封控诉家暴的长信给当地部门,经当地有关部门调查,回应称,并未有任何人收到过。

8.马金瑜本人自文章发表后却一直陷入了沉默,多家媒体记者尝试通过电话和微信与其联系,均未成功。就连目前负责调查此事的当地警方也无法联系上马金瑜,青海省妇联则回应,“目前贵德县公安局正在给谢德成做笔录,但尚未联系到马金瑜本人。”

9.2.8日金瑜回应:此事发酵完全出乎意料,非其本意。本是私发给同事和朋友,被他们放到网上的。关于离婚事宜,已委托律师向有关部门提交证据。

10.2.9日回应,有为金瑜扳回一城之可能。“因怕被笑话,所以一直不敢曝光家暴。”此回应是合情理的,因为她顶着亲朋好友与各界的质疑与阻拦,毅然决然跳进爱情“悬崖”,遭到家暴后独立承受隐忍不发强颜欢笑也在情理之中。如果她所说为真,则可以解释原先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目前也仅限于一家之言。这个可能,网友多也想到了,但囿于心理之虚,未敢揣摩。

11.谢德成要求出来当面对质,官方与媒体皆联系不到金瑜。官方:只有她出车祸医疗记录,无家暴医疗与报警记录。家暴,据调查为偶尔吵架。

12.2月9日8时51分,马金瑜委托律师致电贵德警方,称:“当事人马金瑜因疫情及孩子无人照顾等原因,无法于近日协助警方接受调查,相关报案材料和证据正在整理当中,待完备后会以邮寄方式送达。”

13.2.9日晚10点左右,环球总编胡锡进发文“为什么前女记者要编造为了爱情嫁给藏族人的故事?为什么要添油加醋地写自己遭长期严重家暴的网文?先卖爱,后卖惨,这样愚弄公众,唯一可信的解释是,她这样做是为了利益。吸取教训吧,至少给三个孩子做应有的人生示范。”看来是实锤了,有结案的意思。

14.事件反转迹象:2.10日六点,金瑜透漏丈夫2017年出轨的录音证据,录音中,谢德成承认出轨。另外,有女工称确实有金瑜带血求助的记忆且不止一次。(截图在评论区)即便录音不是谢的气话,证实他确实出轨,也只是离婚的证据。家暴的证据,目前仅为女工一人之词,尚未得坐实。

15.日前,谢德成近期在医院接受采访,免冠照片流出,已秃顶,较憔悴,从秃顶程度看,三年前应已成型。他不愿离婚,否认出轨与家暴,要求金瑜给他个说法。

16.日前,金瑜工作间房东说,金瑜还欠一万多元,“之前听说过夫妻吵架”。看来夫妻吵架,关系不合是实锤了,但家暴目前未得有效证实。

17.2月23日,贵德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告诉红星新闻,马金瑜及其律师约一周前赴青海,并向贵德县公安递交与离婚案相关的证据,包含了曾经被谢德成打伤后,在当地医院就诊的病历。目前贵德警方已受理,正在就此进行调查,但证据的具体内容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尚不清楚,具体调查情况由公安负责。该负责人表示,若谢德成确涉嫌家暴,当地会重启相关调查。

18.未结待续。


于是网友怀疑:

一,金瑜当初是有兼有目的地下嫁谢德成,为以后所谓电商事业,“把藏原的好东西卖向全球”;

二,无目的,为爱下嫁后,并未有家暴,但过日子中发现未有诗和远方,只有苟且的泥沼,加之电商失败或如鸡肋,趁还不老,一走了之。

三,吁捐众筹还债,逆向推理为,家暴有或者没有,三年后再爆料,有为还债而造可怜人设的嫌疑;

四,据悉,金瑜一直被众债主施压。推测这个可能是她和债主们共同创意,若真如此,可见她已被债务逼迫到了多么不堪的地步。金瑜于起初似乎也有借此提高名气成为网红类进军文学娱乐界的意图,但点火者没控制住火势,烧到自己眉毛了。

五,如她所称,被一直家暴到如此要命的地步,仍隐忍到三年前才出走,不符合常识。对方不同意,和怕被笑话,不成为无法离婚的理由。

六,金瑜大概率因经商失败,债务与孩子缠身,与谢经常吵架,加之谢的谢顶形象与身体不好原因,感觉这已非想要的生活,一直想要逃避,返回都市圈。于是三年前带孩子决绝离开,没办离婚手续,没告知丈夫。

七,经商失败所欠钱款与后来为生活而借的钱,都是找朋友借的,应皆是金瑜以个人名义所借,在催债压力下,无路可走,作为记者的她选择发此长文,本是向催债的朋友诉说衷肠与自己所遭受的苦难,并提起与丈夫的离婚诉讼程序,目的一,以期获得债主们的同情,延期还款或予以豁免一些债务;二,离婚的意义,在于想与丈夫分摊经商期间所欠债务。没想到被催债的朋友撺掇将此文曝光后,社会反应如风起浪涌,刚开始浪起时,债主们替她顺势起船,吁捐筹款,谁知接着一浪高过一浪,大大超出了预料,当地官方当真调查了,于是她换掉了手机,联系不上了。为什么?是不敢面对吗?

八,金瑜文中所提“眉骨断裂与眼球血肿”的家暴具体指证,已被官方证实为“车祸所致”,而整体指证已被官方证为“经常吵架,偶尔一次动手,非构成家暴”。对于官方的调查声明,金瑜只是称正在搜集固定家暴与出轨证据,会提交给有关方,但在家暴方面一直未有下文,似乎默认了自己这个关键点上撒谎。

九,若金瑜在关键点上撒谎,对她是很不利的,因为以后她不管说什么,人们都会先行抱以怀疑的眼光。

user avatar

有一天,新X报的记者开车去烟台采访,出了车祸翻了车。等救护车赶到的时候,医生发现车上已经没人了,只有旁边有个果农在抽烟。

医生:“记者呢?”

果农:“死了,埋了。”

医生:“你能确定已经死了吗?”

果农:“当然能,要知道,我埋那家伙的时候,他还不停嚷嚷说,我没死,还能抢救一下。医生,你知道,新X报的记者从来不说真话……”

自打“受害者”被爆出是南X新X报的,她说的一切都没有可信度了。我们不是因为她是女的,也不是因为她是记者,更不是因为她是“家暴受害人”而嘲讽她,而是因为她曾经是“新X报”的记者而嘲讽她。

user avatar

我们没有嘲讽受害者,因为受害者不是女记者,而是我们这些热情的、希望正义的的人。

user avatar

人现在和警方避免接触。

恐怕警方再查下去,她从想要众筹几百万,忽然转变成行走的50万了。

user avatar

因为这位所谓的“受害者”是出自一篇叫做《另一个“拉姆”》的文章!对于这篇文章的真实性,作为旁观者,本人持怀疑态度!

不说别的,如果这位“另一个拉姆”是以这种方式出现的:

我想,很少有人回去嘲讽!更多的人会去声讨造成这件事的肇事者和相关单位!

但是,这个所谓的“另一个拉姆”是这样出现的:

很遗憾,作为一个旁观者,我想等到——一个真实的事情经过出现再发表评论!现在,我对这个所谓的“另一个拉姆”持怀疑态度而已!


以上是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