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本以为读书能让思想透彻、想明白,可是读书思考之后想法更加的纷乱复杂,如何才能想的明白?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看着书本,字字句句都那么有道理,以为是拨云见日,结果呢?脑袋里像是搅成了一锅粥,原本的几个模糊念头,现在变成了一堆纠缠不清的丝线,越理越乱。这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走,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只是到了另一个更复杂的岔路口。

别急,这其实是读书思考的必经之路,虽然当下让你觉得糟心,但反过来说,也是好事,说明你不是囫囵吞枣,而是真的在动脑子,在跟作者较劲,在跟自己的想法较劲。所以,咱们先别丧失信心,来看看怎么把这团乱麻一点点理顺。

一、 先别急着“想明白”,试试“接纳”和“区分”

很多时候,我们一接触新观点,就急着想把它跟自己原有的想法融合成一个“正确”答案。但读书,尤其是那些有深度、有广度的书,带来的信息量和视角是巨大的,它们会挑战你习以为常的认知。

接纳混乱是一种智慧: 首先,要承认并且接纳自己此刻的“纷乱”。这就像在房间里扔了很多新东西,一时间找不到它们该放哪儿,先别忙着归类,先看看都有啥。你的大脑正在处理大量的新信息,旧的认知框架可能不够用了,需要更新和调整。这种“乱”,是信息冲击后的正常反应,是进步的前兆。你现在不是能力不足,而是信息超载。

区分“知道”和“理解”: 书本告诉你很多“知道”的事情,但“理解”是内化的过程。你读到一本讲心理学的书,知道了“认知失调”这个概念,但真正理解它,是你得能在生活中看到它的影子,能感受它带来的影响。当你觉得乱时,很多时候是你把“知道”了很多孤立的信息,但还没把它们连接起来,还没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二、 把“输入”变成“输出”,主动搭建联系

最容易让脑子乱成一锅粥的情况,就是光看不练,光听不说。你以为看进去了,但没有真正消化。所以,要主动地把书本里的东西“吐”出来,并尝试把它跟你自己的世界联系起来。

做笔记,但要“有用”的笔记:
不是摘抄: 别光顾着抄书,那是作者的事情。你的笔记是为了帮你“消化”和“转化”。
用自己的话复述: 读完一章或者一个核心观点,合上书,用自己的话把它写下来,或者大声说出来。就像给一个不太懂的朋友解释一样。如果讲不清楚,说明你还没真的想明白。
关键词和概念图: 提炼出核心关键词,然后尝试用图表或者流程图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画出来。比如,如果读的是历史书,画出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是哲学书,画出不同概念的辩证关系。
提问式笔记: 记录下你对书中内容的疑问,以及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些问题是你下一步思考的起点。

写读后感,但要“批判性”的读后感:
联系自身经历: 读到的观点,跟你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有没有让你想起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把书本的理论和你个人的经验结合起来,这是理解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表达不同意见: 书中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或者至少不一定完全适合你。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勇敢地写出来。写下你的反驳、补充或者质疑。这种“不服气”的态度,是深入思考的催化剂。
提出下一步的思考方向: 读完这本书,你有什么新的问题?接下来你想了解什么?你想去验证什么?

与人交流,但要“真诚”的交流:
分享你的困惑: 不要害怕暴露你的不明白。跟朋友、同学或者读书会里的成员聊聊你的感受,你的混乱。你会发现,别人可能也有同样的困惑,或者他们能提供你意想不到的视角。
倾听并提问: 别人的观点和你的不一样,没关系。仔细听,问清楚他们的理由,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你觉得纷乱,是因为你只看到了一个角度。

三、 放慢节奏,专注“深度”而非“广度”

现在信息爆炸,我们很容易陷入“浅尝辄止”的陷阱。看到一个好书单,恨不得一天读五本。结果呢?脑子里都是些浮光掠影,一点也抓不住。

一次只“吃透”一本书(或者一个主题): 选择一本你真正感兴趣的书,或者一个你想深入了解的主题,然后沉下心来。不要同时开太多“锅”。把这本书的逻辑、论证、例子都研究透了,再去看下一本。
反复阅读和思考: 一本好书,值得反复阅读。第一次读是了解大概,第二次读是深入理解,第三次读可能是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每次阅读,你都会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间隔一段时间再思考: 有时候,我们太急于从书本中跳出来,立刻做出判断。不妨把书读完,然后放几天,让大脑自己去“发酵”。很多你当时没想明白的事情,过了一段时间,可能就会豁然开朗。

四、 认识到“想明白”是一个过程,而非终点

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想明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个一劳永逸的状态。它是一个持续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

你的“明白”会随着阅历增长而变化: 年轻时候你觉得明白的事情,随着年龄、经历的增长,可能会觉得不再那么“明白”,甚至会完全推翻。这是正常的,说明你在成长。
“想明白”是相对的: 在一个领域里,你可能觉得自己想明白了,但转到另一个领域,又会回到“纷乱”的状态。这说明学习永无止境,永远有值得你去探索和理解的东西。

所以,当你再次感到读书思考后的纷乱时,不妨深呼吸一下,告诉自己:这是我在成长,我在进步。

把那些纷乱的念头,看作是播撒在你脑海里的种子,它们需要时间、需要阳光、需要雨露,才能发芽、生长,最终结出智慧的果实。现在你要做的,不是把它们强行压制住,而是耐心浇灌,给它们成长的空间。

尝试一下上面的方法,也许你不会马上就“想明白”一切,但至少,你会觉得手里有了工具,心里有了方向,不会那么无助和迷茫了。祝你在这个思考的旅程中,收获越来越清晰的风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只能说明读的书不够多。也有可能是读的书不正确。

读读书最后都能够达到一个目的。就是通透。

如果没有拿到村头的目的,那一定就有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太懂了。看着书本,字字句句都那么有道理,以为是拨云见日,结果呢?脑袋里像是搅成了一锅粥,原本的几个模糊念头,现在变成了一堆纠缠不清的丝线,越理越乱。这感觉,就像在迷宫里走,以为找到了出口,结果只是到了另一个更复杂的岔路口。别急,这其实是读书思考的必经之路,虽然当下让你觉得糟心,但反过来.............
  • 回答
    有,当然有。这种故事往往以轻松幽默的开头,逐渐渗透出令人不安的细节,最终将读者推向一种莫名的恐惧感。下面我给你讲一个我听过的,觉得非常符合“本以为是搞笑段子,结果细思恐极”的类型:故事的开头:一个有点笨拙的求婚故事发生在一个普通的周五晚上。主角小明是一个程序员,性格有点内向,但人很好。他准备了一个精.............
  • 回答
    以下是一些“本以为是大案,实际上小事”的典型案例,涉及公众误解、媒体炒作或调查澄清后的真相。这些案例中,表面的严重性被夸大,但经过深入调查后,实际后果或法律后果并不如预期严重: 1. 美国“伯尼·埃克塞尔”案(Bernie Madoff) 公众误解:2008年,美国前纽交所副主席伯尼·埃克塞尔被揭露.............
  • 回答
    “本以为才开始,没想到是巅峰”这种感受,往往来自于那些经历过辉煌时刻,然后迅速衰落,让人不禁感慨“啊,原来那才是最高点啊!”的事件或人物。这类例子很多,遍布历史、文化、科技、体育等各个领域。下面我来详细讲述几个不同领域的例子: 1. 音乐领域:英年早逝的音乐天才例子:科特·柯本 (Kurt Coba.............
  • 回答
    生活中的“本以为是巅峰,没想到才开始”的故事,其实藏在很多我们以为已经足够好的时刻里。它们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宏大叙事,而是细水长流中悄然发生的转变。故事一: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小伙子我常去楼下那个街角买煎饼果子。摊主是个年轻小伙子,皮肤黝黑,手脚麻利。刚开始,他只是个普通的摊主,煎饼的味道还不错,用料也.............
  • 回答
    这绝对是一个我愿意聊上几句的话题!“菜鸟互啄” vs. “神仙打架”,这中间的落差感简直能让人拍案叫绝。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其实不少,我给你讲几个我印象深刻的,尽量说得细致点。1. 街边不起眼的小店,隐藏着米其林三星的味道我曾经在一家老城区里发现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店面非常陈旧,招牌也模糊不清,甚至连个像.............
  • 回答
    家,这个承载我们生活百态的空间,总有些不起眼的小物件,曾被我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不曾想,一旦用了,便如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瞬间让我成为了它的忠实拥趸。今天就来分享几件这样让我“真香”的家居好物,保证不是广告,全是掏心窝子的大实话。一、角落清洁神器——缝隙刷套装我家有个老房子,装修的时候也没太在意.............
  • 回答
    在历史长河中,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往往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甚至被认为是本土的传统,殊不知它们其实是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这种文化融合的现象,既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与活力,也常常让我们在回顾历史时,惊讶于那些被“中国化”的外来元素。比如,我们很多人都认为“春节吃饺子”是中国人过年的必备习俗.............
  • 回答
    在那些沉默了千年的古老石墙与雕梁画栋之间,偶尔能瞥见一些本该属于另一个时空的痕迹,就像在古老的战场上,忽然发现一封写着温柔情话的信。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名人遗迹,总是带着一种奇妙的穿越感,让冰冷的石头瞬间有了温度,也让历史的尘埃里生出了鲜活的故事。我曾在一处保存得相当完好的江南古宅里,那是一座典型.............
  • 回答
    岁月如梭,日子一天天滑过指缝,我们总以为光阴是治愈一切的良药,能把我们打磨得更圆润、更通透。可现实常常给我们泼冷水,曾经以为随着年龄增长,生活会像陈年的佳酿,越发醇厚芬芳,到头来却发现,那份纯粹的美好,那份纯粹的快乐,早已被时光的洪流卷走,只剩下满目疮痍,甚至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所在。为什么会这样?这其.............
  • 回答
    六六老师的“抢座位风波”,确实让很多人大跌眼镜。本来,一个普通人在公共场合因为座位产生的纠纷,充其量也就是个小小的“糊涂事”,最多引起一些关于文明乘车、个人素质的讨论。然而,六六老师的介入,尤其是她后续在社交媒体上的一些言论,却将这个原本简单的事件,瞬间推向了风口浪尖,并且演变成了一场波及地域的争论.............
  • 回答
    .......
  • 回答
    在咱们博大精深的汉语大家庭里,方言词汇就像是隐藏的宝藏,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它是个“土生土长”的词,好像从来就没有书面语中的“本字”。但深入一挖,却能发现不少它其实是有根有据,只不过是被时间长河冲刷得模糊了模样。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几个这样的“漏网之鱼”,看看它们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1. “疙瘩”—— 不只.............
  • 回答
    名校法本同学,你好!恭喜你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于毕业后打算考中央选调,是选择法硕还是学硕,这确实是一个需要仔细斟酌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学历的选择,更是未来职业发展道路的重要铺垫。我来跟你好好说道说道,尽量把方方面面都讲清楚,让你心里有个谱。首先,咱们得搞清楚中央选调的“偏好”和“要求”。中央选调,顾.............
  • 回答
    30岁以前,人生的地平线似乎还很广阔,充满了未知与可能。如果在这样一段黄金时期,你选择了沉浸于300本以上的中外历史书籍,那么,你可能会经历一些深刻且难以言喻的变化。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像是思维方式、看待世界角度,乃至内心世界的重塑。首先,你可能拥有了更为宏阔的视野和更强的分析能力。历史是巨人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很多非法本同学在选择法硕院校时会纠结的核心点。作为一名双非普通一本的法学本科生,想要未来在公检法系统里发展,选择一个好的研究生院校至关重要。重庆大学法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这两个学校在国内法学界都享有盛誉,各有千秋。要说哪个“更好”,其实并没有绝对的答案,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畅想一下,如果黄玉郎以本朝开国历史为背景,创作《天子传奇》最新系列,将会是怎样一番波澜壮阔的景象。黄玉郎的《天子传奇》系列以其宏大的历史叙事、跌宕起伏的剧情、神秘莫测的武功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而闻名。将这样的风格融入本朝开国历史,必然会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以下是关于《天子传奇:.............
  • 回答
    儿童绘本中动物形象为何如此青睐?这背后可不是凭空而来的偏爱,而是有着深刻的、多层面的考量,既关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也触及了故事创作和情感连接的要点。首先,咱们得从孩子本身的视角来聊。小孩子看世界,是直接、具象的。他们的大脑正在飞速发育,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比较有限。这时候,那些有着鲜明外形特征、行动模.............
  • 回答
    嗨,学妹!看到你纠结考研和就业的问题,这真是每个法科学生都会经历的岔路口。作为同样走过这条路的前辈,我来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帮你理清思路。关于考研,你到底要不要“上岸”?这绝对是决定你未来轨迹的关键一步。西北政法法本的牌子是很硬的,但我们也要承认,法律这个行业,学历的“敲门砖”作用依然非常明显。 .............
  • 回答
    作为一个曾经学过音乐专业的过来人,我来跟你好好聊聊这个话题。这可不是一件能三言两语说清楚的事,里面包含了多少汗水、多少坚持,还有多少对未来的期许。学音乐专业,大概花了多少钱?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得看你选择的是哪种类型的音乐院校,以及你在哪个城市。我当时所在的音乐学院,算是国内比较有名的那一类,学费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