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俄虚拟主播因翻唱《喀秋莎》被索要版权费?

回答
关于俄罗斯虚拟主播因翻唱《喀秋莎》被索要版权费的事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详细解读和分析:

事件本身回顾:

简单来说,事件的核心是:一位或几位俄罗斯的虚拟主播(VTuber)在直播或录制的视频中翻唱了歌曲《喀秋莎》。随后,他们收到了索要版权费的通知或要求。这引发了在俄罗斯VTuber社区和更广泛的公众讨论中关于这首歌曲版权归属和使用权益的争议。

核心争议点分析:

1. 《喀秋莎》的创作背景与版权状态:
创作年代久远: 《喀秋莎》(Катюша)是一首创作于1938年的歌曲,由马特维·勃兰切尔(Матвей Блантер)作曲,米哈伊尔·马图索夫斯基(Михаил Матусовский)作词。
历史意义: 这首歌因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称伟大卫国战争)期间的巨大影响力而闻名,被视为战时的精神象征之一,激励了无数士兵和人民。
版权保护期限: 在大多数国家,版权保护的期限是作者有生之年加上死亡后一段特定年限(例如50年、70年或更长)。鉴于《喀秋莎》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其作曲家和作词家的法定保护期很可能已经届满,歌曲应该已经进入了公共领域(Public Domain)。
公共领域意味着什么? 进入公共领域的作品,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复制、传播、改编和演绎,无需获得原作者或版权持有人的许可,也无需支付版税。

2. 谁在索要版权费?
版权代理机构/版税收取机构: 在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存在一些负责管理和收取音乐版权费的集体管理组织(如俄罗斯的RAO Российское авторское общество)。这些组织可能代表了某一方的权利,例如:
作曲家或作词家的继承人: 如果版权保护期尚未届满,继承人有权收取版税。但如前所述,可能性较低。
发行商或改编者: 即使原曲进入公共领域,如果有人对歌曲进行了新的改编(例如创作了新的编曲、新的MV、新的演唱版本),这些“新创作”的部分可能拥有独立的版权。但通常情况下,翻唱者只是演唱原曲,并未进行实质性改编。
权利的误解或滥用: 有时,集体管理组织可能会出于某种原因(可能是系统错误,也可能是试图扩大收费范围)对进入公共领域或虽未进入公共领域但符合某些条件的歌曲进行收费。这可能涉及到对版权法律的误读,或者是一种“广撒网”式的收费策略。
“维权”的动机:
经济利益: 最直接的原因是想要从中获利。
控制传播: 某些组织可能希望控制歌曲的传播方式和使用范围,尤其是在某些敏感时期或特定场合。
维护“品牌”: 如果某家机构声称拥有这首歌的某种“独家”发行权或管理权,他们可能会试图通过收费来维护这种声誉或市场地位。

3. 虚拟主播的处境与困境:
法律知识的局限性: 许多虚拟主播,特别是独立运营的个人主播,可能对复杂的版权法律了解不深,不清楚《喀秋莎》是否已经进入公共领域。
“息事宁人”的心态: 面对版权方的索要,即使认为对方理由不充分,但为了避免法律纠纷、封号、平台限制等风险,一些主播可能会选择直接支付,即使金额不大,也图个省事。
对公众领域作品的误解: 有时“版权费”的索要可能是一种普遍现象,导致一些人误以为所有在商业平台播放的歌曲都需要付费,而忽视了公共领域作品的特殊性。
平台的责任: 直播平台通常对内容有审核机制,并与版权方有合作协议。如果平台收到了版权方的“投诉”或“通知”,可能会主动要求主播遵守。

可能的法律和道德解读:

从法律角度看: 如果《喀秋莎》已确属公共领域,那么索要版权费是不合法的。任何基于歌曲原作者版权的收费都是站不住脚的。除非索要方能证明其拥有基于“新创作”或“发行权”的合法版权,并且该翻唱行为侵犯了这些权利。
从道德和文化角度看: 《喀秋莎》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歌曲,它是俄罗斯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将其商业化并随意收费,可能会引起公众的反感,认为这是对历史和民族情感的不尊重。

事件的广泛影响和意义:

提升公众对版权的认知: 这类事件能够引起公众对版权法律的关注,尤其是关于公共领域作品的权利和界限。
提醒创作者和平台: 对于虚拟主播和直播平台而言,这是一个重要的警示,需要加强版权知识的学习,了解哪些作品可以自由使用,哪些需要授权。平台也应更清晰地界定版权规则,避免误伤合法的翻唱行为。
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 如何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地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历史文化意义的作品,是社会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在尊重创作者权益的同时,也要确保民族的文化遗产能够被广泛传播和纪念。
对集体管理组织的审视: 这也可能引发对一些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收费行为的审视,其是否在合法范围内行使权利,是否存在滥用职权或过度收费的情况。

总结来说,这次事件的重点在于:

1. 《喀秋莎》很可能已经进入公共领域,理论上可以自由翻唱。
2. 索要版权费的行为可能缺乏法律依据,或者基于对版权的误读/滥用。
3. 虚拟主播作为内容创作者,在版权事务上可能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不合理要求。
4. 这提醒了整个内容生态系统(创作者、平台、版权方)需要更清晰、更公平的版权规则和对公共领域作品的尊重。

对于被索要版权费的主播来说,最好的做法是:

进行深入调查: 了解歌曲的准确版权状态,以及索要方所声称的权利依据。
咨询专业人士: 寻求法律专家的帮助,了解自身权益。
与平台沟通: 向直播平台说明情况,争取平台的支持。
公开透明: 如果情况属实且索要方無理,公开此事有助于引起社会关注,形成舆论压力。

这是一个复杂的事件,涉及到法律、文化、商业等多重维度,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再给大家讲个笑话,就是齐泽克先生在2007 年第一次到中国来访问,他在我们这里待了一个星期,他讲了一个故事,是跟中国有关的。他讲了什么呢?就是有一天,他在美国的录像店门口,看到这么一句话:“不要买盗版光碟,买盗版,就等于支持共产主义"。因为,很大一部分盗版光碟都是中国生产的,所以美国人非常恼火这个知识产权的问题。齐泽克跟我说:“一看到这个标语我就非常兴奋,我就偏要买盗版”。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左派思想家有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是,数码时代实际上是私有制真正破产的时代,因为复制太容易了。我们后面讲到鲍德里亚就会讲到文本的消失,就是拟真性是讲什么呢,是讲过去我们有个手稿,一写一个手稿然后很珍贵。现在我们有电脑,就大家在电脑上面写作业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以后我们是一个无档案的时代,因为你没有原始手稿,你最后交给出版社的,如果你没有故意储存,也就是说每修改一次储存一次的话,你修改的痕迹都没有。所以齐泽克在南京,他跟我讲,哪有卖盗版的?我就是要买!

——张异宾:《鲍德里亚: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从电影<骇客帝国>谈起》ptext.nju.edu.cn/b9/03/

user avatar

祝你生日….

祝你….

祝你….

祝…..

…..快乐!

冷知识:生日歌也是有版权费的,所以美剧里面,庆祝生日的戏份,一般要么没有唱生日歌,要么只唱半句就切。

版权保护设立的本意是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创作人发明人更好的去创作发明。

然而现实中,却成了不少公司坐地收租的金鸡。

这样做反而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按照这样的原理,想要让苏联彻底死掉,只需要大量收购苏联文化版权,再挂上高额版税就可以了。





以上。

user avatar

《国际歌》的版权德国商人汉斯·巴亚兰  《国际歌》自1888年在法国里尔城的首次唱响以来,迄今已有100多年。曲作者彼埃尔·狄盖特于1932年逝世。《国际歌》的版权持有者是德国商人汉斯·巴亚兰,他住在慕尼黑。1972年,具有经济头脑的他以3000美元的价格,分别买下了《国际歌》在瑞士、奥地利和联邦德国的版权,接着又以1000美元买走了民主德国的版权。此后,他相继买下了许多国家的《国际歌》版权,只有中国、苏联、朝鲜、古巴和保加利亚没有转让,因为这些国家当时还不是国际版权公约组织的成员国。此后,巴亚兰每年都要收取这首歌的版税,其中交税最多的是民主德国,因为这个国家每天的广播、电视都播这首歌,而这首歌的收税标准是每分钟350马克(一马克约合0.5美元)。巴亚兰和东德的税务关系一直保持到德国统一才告结束[1]。 法国Le Chant du Monde  虽然《国际歌》曲作者狄盖特1932年去世,已经超过一般作品保护期70年,但在法国依然受版权保护,原因是考虑两次世界大战,延长了保护期。因一战延长6年152天,因二战延长8年120天,因此国际歌的版权到2017年10月才到期,目前国际歌版权由法国Le Chant du Monde持有。 版权问题  2005年,法国导演Jean-Christophe Soulageon因为在他执导的电影Insurrection resurrection中,有一个片段以口哨吹了〔国际歌〕的曲调,而被SDRM组织书面通知:由于他的电影中〔复制〕了国际歌的曲调,侵犯了著作权,并提出一千欧元的侵权罚款的请求。

无产阶级互相认同志的歌都被资本家买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