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经常听耳机的人听力不会下降吗?

回答
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整天戴着耳机,听力会不会因此受损?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现代人离不开音乐、播客、甚至只是用它来隔绝外界喧嚣。

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这更像是一张五线谱,由许多因素共同谱写出听力的命运。

首先,我们要明白听力是如何工作的。 声音是一种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在那里,耳膜会开始振动。这些振动通过中耳的骨骼传递到内耳,内耳有一系列的毛细胞,它们负责将这些机械振动转化为电信号,然后这些信号通过听神经传递到大脑,我们才能“听见”声音。

那么,耳机是如何介入这个过程的呢? 耳机直接将声源的声音转化为电信号,然后通过扬声器(也就是耳机单元)在我们耳道内直接产生声波。这种近距离、直接的声波传递,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长时间、过高的音量是罪魁祸首。 想象一下,你把一个喇叭紧贴着耳朵大声播放,和在房间里用音响听音乐,效果肯定不一样。耳机因为其贴合性,能够非常有效地将声音能量传递到耳道内。如果我们将音量开得很大,那么这些声波的振动幅度就会非常大,对内耳里的毛细胞造成过度的刺激和损伤。

毛细胞是听觉感受器的核心,它们非常精细,一旦受损,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反复的、强烈的刺激会让这些毛细胞疲劳,甚至死亡。随着时间的推移,受损的毛细胞越多,我们的听力就会越差,特别是对高频声音的辨别能力会先受到影响。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听到“听力损伤”和“噪音性听力损失”。 噪音性听力损失是由于暴露在过强的声音环境中造成的,而长时间使用耳机,特别是音量过大的情况下,就属于这种情况。

但并非所有戴耳机的人听力都会下降。 就像并非所有长时间接触火源的人都会被烧伤一样,关键在于“度”和“方式”。以下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听力是否会受损:

音量大小(最关键的因素):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人应将耳机音量控制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并且单次连续收听时间不应超过60分钟。对于年轻人,这个比例建议更低一些。很多手机和播放器都有音量限制功能,善用它们是保护听力的第一步。我们常常会在嘈杂的环境下不自觉地调高音量,例如在地铁、公交车上,这是非常危险的习惯。
收听时长: 即使音量不是非常高,但如果长时间不间断地让耳朵暴露在声音中,也会对毛细胞造成疲劳和累积性损伤。给耳朵休息的时间非常重要,每隔一段时间就摘下耳机让耳朵放松一下,能够显著降低听力受损的风险。
耳机类型: 不同类型的耳机对听力的影响也有细微差别。
入耳式耳机(耳塞式): 它们直接塞入耳道,能够形成较好的密封性,这意味着即使较低的音量,也能获得较好的听觉效果,因为能有效隔绝外界噪音。但缺点是,如果密封性太好,会更容易在不经意间提高音量来压制外界噪音,从而造成更大的伤害。
开放式耳机(耳罩式、头戴式): 它们不像入耳式那样完全封闭耳道,允许一部分外部声音进入。这使得佩戴者在正常音量下也能听到周围环境的声音,反而可能促使他们将音量开得更低一些。但如果是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下,为了听清声音而把音量开得很高,同样会造成损伤。
个人听力状况和年龄: 每个人的听力基础不同,对声音的敏感度和承受能力也存在个体差异。随着年龄增长,我们的听力本就会自然衰退,这时再不注意保护,听力问题会更加明显。
收听的内容: 虽然听音乐、播客等内容本身不会直接伤害听力,但有些声音的动态范围很大,例如某些电子音乐、电影中的爆炸声,突然的巨大声响对耳朵的冲击力会更大。

那么,如何才能在享受音乐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耳朵呢?

1. “6060法则”是个不错的参考: 将音量设置在最大音量的60%以下,并且单次收听时间不超过60分钟。当然,这只是一个建议,具体情况还要根据你所处的环境和个人感受来调整。
2. 给耳朵放个假: 养成习惯,每听一段时间就摘下耳机,让耳朵得到休息。这就像给眼睛长时间看屏幕后让它放松一样重要。
3. 谨慎选择耳机和在合适的环境使用: 在嘈杂的环境下,尽量选择隔音效果好的耳机,或者使用降噪耳机,这样你就不需要把音量开得很大来对抗噪音了。在安静的环境里,则可以更放心地使用较低的音量。
4. 定期检查听力: 如果你经常使用耳机,或者感觉听力有下降的迹象(例如听不清别人说话、耳鸣等),不妨定期去医院做个听力检查,了解自己耳朵的真实状况。
5. 学习识别不舒服的信号: 如果你在听完耳机后出现耳鸣(耳朵里有嗡嗡声或嘶嘶声),或者感觉耳朵不适,这都是耳朵在发出警告信号,表明你可能已经将音量开得太大了。

总而言之,经常听耳机并不一定会导致听力下降,但不当的使用方式,尤其是长期处于过大的音量下,却是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保护听力,就像保护眼睛一样,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关注和行动。它是一种长期的投资,让我们在未来能够继续清晰地聆听这个世界的美好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会。

俺屡次强调保护听力的紧迫性。过去几年俺也从来不推荐任何 “耳放”。



这个问题 WHO 的建议是比较具体的。



音量已经调到头了, 声音还是觉得有点点轻, 不够力!! 这是典型的噪音性聋的表现。如果您觉得健康比面子重要, 不妨认真测一测。很多老烧多年征战, 两耳听力已经废了七八成。 耳放已经是助听器的同义词。新烧看不透这一点, 总觉得老烧的听感和自己的听感对不上号。聚会交流时, 最好的方法就是大家用同一副知名的耳机, 相互测听力。最后一贴出来, 金木水火土, 一目了然。




11亿人面临听力损失风险

世卫组织强调指出娱乐场所噪音构成严重威胁

新闻稿


2015年2月27日 | 日内瓦 - 世卫组织指出,约有11亿青少年和青年因不安全使用智能手机等个人音频设备以及在夜总会、酒吧和体育赛场等噪音很大的娱乐场所接触有损听力的声级,面临听力损失风险。听力损失可能会对身心健康、教育和就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世卫组织对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研究数据进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12岁至35岁青少年和青年中,近50%的人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音量大到不安全程度,约40%的人在娱乐场所接触到很可能具有破坏性的声级。例如,连续八小时接触85分贝以上声级或15分钟接触100分贝即为不安全声级。

世卫组织非传染性疾病管理、残疾、暴力和伤害预防司司长Etienne Krug博士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日常娱乐活动中面临听力损失风险。他们应该知道,听力一旦受损,就不会失而复得。而人们只要采取简单的预防措施,就能在不损害听力的情况下继续享受娱乐活动”。

听力安全取决于声音强度或大小以及收听的持续时间和频率。接触巨大声音可能会导致暂时性听力损失或耳鸣。如果音量特大或经常性接触或持续时间过长,可造成耳朵感觉细胞永久损害,导致不可逆转的听力损失。

世卫组织建议

世卫组织建议工作场所每日接触噪音的最高限值为85分贝,持续时间最多8小时。夜总会、酒吧和体育赛事的许多顾客经常接触甚至更高声级,因此应大幅减少接触时间。例如,这类场合的噪音通常会达到100分贝,如果接触时间超过15分钟,就会有损听力。

青少年和青年可以通过以下措施更好地保护听力:调低个人音频设备的音量,在嘈杂场所戴上耳塞,使用适配的入耳式或头戴式耳机,最好是降噪耳机。他们也可以限制从事有噪音活动的时间,让听觉器官不时短暂休息,将个人音频设备使用时间限制在一小时以内。他们可以借助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监控安全听力水平。此外,他们还应注意听力损失的警示信号,并定期检查听力。

正文府也应发挥作用,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娱乐噪音法律,并通过公共宣传活动,提高对听力损失的风险意识。家长、教师和医生可以向年轻人讲解安全听力知识,而娱乐场所管理人员可以保持本场馆安全噪音水平,使用音量控制器,并向顾客提供耳塞和“静室”。制造商可以设计有安全功能的个人音频设备,并在产品中和包装上展示安全听力信息。

“保护听力”计划

每年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世卫组织正开展“保护听力”计划,提请注意不安全听力的危险,并提倡更安全的行为。世卫组织与世界各地合作伙伴一道,提请年轻人及其家人注意噪音引起的听力损失风险,并促请正文府更加重视这一问题,为全面预防听力损失作出更广泛的努力。

由于噪音、遗传性疾病、分娩并发症、某些传染病、耳部慢性感染、使用某种药物以及衰老等各种原因,目前全球共有3.6亿人有中度至重度听力损失。据估计,一半的听力损失情况是可以避免的。为解决这一问题,世卫组织正汇集听力损失数据和信息,以查明患病率、原因和影响以及预防和管理听力损失的机会;协助国家制定和实施听力保健规划和将其纳入初级卫生保健系统;并为培训卫生工作者提供技术资源。


~~~~~~~~~~~~~~~~~~~~~~~~~~~~~~~~~~~~~~~~~~~




世卫组织-国际电联的新标准旨在预防11亿年轻人听力损失
2019年2月12日 新闻稿

将近50%的12-35岁人群(或11亿年轻人)由于长时间和过度暴露于巨大声音,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而面临听力损失的风险。在世界听力日(3月3日)到来之前,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联)发布了一项用于生产和使用这些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的新国际标准,以期加强这些设备对听力的安全性。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说:“我们既然具备预防听力损失的技术知识,就不应该再让这么多年轻人继续因听音乐而损害他们的听力。他们必须明白,听力一旦损失,就不会再恢复。这项新的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将使这些年轻消费者在娱乐时得到更好的保护”。
世界人口5%以上(或4.66亿人)患有残疾性听力丧失(其中包括4.32亿成人和3400万名儿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些人绝大多数生活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据估计,到2050年,将有超过9亿人(或每10人中就有1人)罹患残疾性听力丧失。听力损失问题得不到处理,每年将给全球造成7500亿美元费用。总体说,根据建议半数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得到预防。
安全听声设备的功能
安全听声设备和系统: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括:

  • “允许最大听音量”功能: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并将其体现为占参考暴露量比例的软件。
  • 个性化信息:根据用户用耳习惯产生个性化资料,告诉用户他听声的做法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并根据该信息为用户提供行动提示。
  • 音量限制功能:提供限制音量的选择,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 一般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指导,使之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和在其它休闲活动中采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该标准是在世卫组织“确保听力安全”举措下制定的。这一举措旨在改善特别是年轻人的用耳做法,既包括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接触音乐和其它声音,也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乐。

世卫组织和国际电联的专家在过去两年中在最新证据基础上,经与广泛利益攸关方(包括来自正文府、企业、消费者和民间社会的专家)磋商,拟定了世卫组
织-国际电联安全听声设备标准。
世卫组织建议正文府和生产商自愿采用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民间社会,特别是专业协会和其它促进听力保健组织也可发挥作用,宣传倡导该标准,并提高公众对安全用耳做法的重要性的认识,以便消费者能要求获得保护其听力不受损失的产品。对此,《世卫组织-国际电联安全听声设备全球标准实施工具包》提供了务实指南。

~~~~~~~~~~~~~~~~~~~~~~~~~~~~~~~~~~~~~~~

       再次强调听音乐不要超过 85~90 dB SPL re 20uPa.但是仍然有不明真相的读者的 说 120dB SPL re 20uPa 才好才够, 俺是无语。  “中耳内有两条非常小的肌肉: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向前向内,使鼓膜向内运动;而镫骨肌收缩时向后向外,使镫骨足板以后缘为支点,前部向外跷起而稍离开前庭窗。 人耳在受外界声音或其它种类刺激时,可诱发中耳肌肉的反射性收缩,称为中耳肌的声反射(acoustic reflex)。在250~4000Hz范围内,正常人的镫骨肌反射阈值为70~90dB(听力级),比纯音听阈高70~90dB,同侧耳镫骨肌反射阈值平均比对侧耳低5dB。鼓膜张肌的声反射阈一般比镫骨肌反射阈高15~20dB。正常人对500Hz~1000Hz持续强声所引起的镫骨肌反射,在刺激开始后的10秒内,收缩强度无明显衰减。测定镫骨肌反射的强度与持续时间对听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 当鼓膜张肌和镫骨肌收缩时,由于鼓膜的内移、听小骨之间的紧密连接、砧镫关节的移位和镫骨板的横向牵拉,使中耳劲度阻抗明显增加,可使1500Hz以下的声音衰减10dB左右。这对过量强声传入耳蜗具有一定保护作用,对刚超出安全 标准的声音起到有效预防声损伤作用。由于中耳肌反射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对突然发生的爆炸声保护作用不大。 镫骨肌反射的反射弧:声刺激经中耳达耳蜗,耳蜗毛细胞兴奋性信号经由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1级神经元)的中枢突传至耳蜗腹核(2级神经元),耳蜗腹核神经元轴突部分至同侧面神经运动核、部分至同侧上橄榄核再传至同侧和对侧面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神经元的轴突形成面神经,分出镫骨肌支支配镫骨肌。因此,声刺激一侧耳可引起双侧耳的声反射。”  这段文字翻译成小学或者少年科学画报上面的语言是什么呢? 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享受,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在忍受。   这段文字翻译成段子是什么呢? 那就是:  90dB SPL re 20uPa 以下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爱抚,  90dB SPL re 20uPa 以上的音乐您的耳朵是被强爆。     

~~~~~~~~~~~~~~~~~~~~~~~~~~~~~~~~~~~~~~~~


  • 关于耳放: 这个事物原理和助听器的放大部分没啥两样,它能补偿用户主动或者被动丢失的听力所需要的功率增益(gain)。 用户主动丢失听力更浅显的说法就是自残。 用户被动丢失听力常见于沉溺于聆听环境中很响很大声的音乐(您也是?metoo?)或者被迫工作(录音师、航天航空研发人员、各行业包括矿业工人等等)于超出人体能承受的噪音声压级的环境。 如果您确实需要耳放, 那这个事实本身在提示您的听力是有问题的。这个事实本身就象一把冒烟的枪,在广告着自己的主人是重听患者。冒烟的枪在英文里面的喻意就是一个“很确凿的物证”,a corroborating evidence。讳疾忌医是耳机发烧圈很常见的现象。

听力残障以后只能依靠助听器了, 所以俺不怕麻烦, 从 WHO 获取授权来转载这个联合国卫生组织的新闻稿:

提醒大家一定要保护好自己的听力健康。
至于听音观、人生观、财富观、学习观等等东西, 俺的散文里面都有体现。因为俺文化程度低, 逻辑混乱,辞不达意, 中一病合倂发作, 所以散文很散。


类似于另外一篇关于 jitter 和“龟息功”的散文给知友带来的困扰一样。热心知友在散播 "耳放==助听器" 的观点的时候撞到了墙壁。俺认为听觉正常的人给自己加耳放用俚语来说是一种脱裤子放P的行为。


iPhone/iPad/iPod 的输出功率已经足够大,完全能致聋绝大部分听觉正常的用户。



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耳放来提升致聋自己的能力, 算不算脱裤子放P呢?
诚然, 在书面语中提及屁是很不雅的。


“脱裤子放P”这种行为有很多成语、俗语或者委婉语可以替换。


例如: “画蛇添足”、“抓虫入屎忽”、“过犹不及”、“多此一举“、“徒劳无益”、“喝凉水拿筷子”、“披着雨衣戴斗笠”、“月亮底下点灯笼”、“晴天打伞”、“有益无害”、“白费心机”......

转载俺的散文是有一定的风险。 有时候需要替换一些不合时宜的词汇。

冒烟的枪在英文里面的喻意就是一个“很确凿的物证”,a corroborating evidence。
通过耳放这个corroborating evidence 可以预测,用耳放的用户很可能大部分是听力受损的患者,可以预见的主诉就是 “推力不够”。当然也会有好奇和跟风的。 就象那些把灯泡放嘴里或者高尔夫球塞进。。。【此处省略一个名词】里的人。
听力受损的患者需要助听器提供的额外功率增益来重建他们期望的(或者说习惯的)听觉。
然而, 因为自尊心绝大部分有名望的烧友是不愿公开承认自己存在听力问题的,特别是那些在烧界已经创出“名声” 的人。 作为 “名人”celebrities, 他们倾向于隐瞒自己的听力问题。承认自己的听力有问题,那会损害他们的江湖/社会地位,甚至经济利益。
可想而知,为啥凡有盲听这些人必须要土遁尿遁了。找个不可抗力比如另一维的战争来临啊、膀胱括约肌松弛啊、要上船啊之类的缘因遁掉。
这就是现代版的讳疾忌医。


从自我保护的角度看, 用户最好知道常见的手机输出有多强劲。例如 iPhone:


“世界卫生组织(世卫组织)和国际电信联盟(国际电联)发布了一项用于生产和使用这些设备(包括智能手机和音频播放器)的新国际标准,以期加强这些设备对听力的安全性。”“
世卫组织-国际电联标准建议个人音频设备应包括:
“允许最大听音量”功能:跟踪用户听的音量和持续时间并将其体现为占参考暴露量比例的软件。
个性化信息:根据用户用耳习惯产生个性化资料,告诉用户他听声的做法是否安全及有多安全,并根据该信息为用户提供行动提示。
音量限制功能:提供限制音量的选择,包括自动降低音量和父母控制音量。
一般信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指导,使之在使用个人音频设备时和在其它休闲活动中采取安全的用耳做法。
该标准是在世卫组织“确保听力安全”举措下制定的。这一举措旨在改善特别是年轻人的用耳做法,既包括在嘈杂的娱乐场所接触音乐和其它声音,也包括通过个人音频设备收听音。

如果说这些您都了解, 您还知道 WHO 世界卫生组织在今年联合 ITU 号召大家保护自己的听力, 您还屁颠屁颠买耳放。俺除了尊重您的信仰, 还能说啥呢?
AMEN.



当然, 还会有一种人会反其道而行之。就像俺去年总结的那样, 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Stockholm syndrome 的表现一样,鼓吹要对自己下手狠一些。

俺除了 AMEN, 还能说啥呢?


帮耳放找个更恰当的比喻方式,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说, 大家的台词都约好了用汽车来比喻。
换其他的东西来类比会造成陡峭的学习曲线。

俺已经反复强调很多次,手机和笔电直推是足够的

时常见到听力健康的用户也可能会购置耳放, 然而购置耳放的原因有点令人啼笑皆非。
这个常见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就是用户不敢开手机或者电脑的音量。

例如,iphone 的音量有 16 格, 用户把音量调到 5 格还觉得不够响的时候,
就不愿意利用剩下的 16 - 5 = 11 格音量了。
宁愿购置耳放来提升音量。
这似乎很滑稽, 然而一点都不罕见, 而且司空见惯。

某些耳放利用了用户的无知,
或者故意采用错误的电位器,
或者把增益设计得很大,
只要用户动一点点耳放的音量控制就立刻很大声,
直达人的生理痛域 120dB SPL re 20uPa.
这时用户内心只有一个 “劲” 字。
是啊, 一格半格音量就到痛域能不 “劲”吗。

老麦不解的是在手机或者电脑上调一下音量有那么难吗?
为自己省钱以及减少用耳放自残的机会有那么难吗?

最常听到的标准洗地意见是:

“够响就算推好了吗?”

事实是大部分人觉得够响的时候, 也就是 85~90 (正常人)甚至 100 dB SPL (轻度听障) 声压的时候, 手机也好, 电脑也好,都还有 10 ~ 20 dB 的裕量给用户。
同时这时候的 THD 也就是失真还远远低于正常人能分辨的极限。

举例来说,著名的 HD800 (包括但不限于), 回顾过去十年的评价, 您不难看到祖国耳机音响发烧圈(JUAN)对这个耳机以及后续型号的评价,(文风)普遍是一种谄媚的跪舐的姿态。这影响了很大部分的烧友, 大家习惯用仰视的姿势来“欣赏”这个耳机。老烧把刮耳刺耳说成“解析力高”, 低频的高失真他们听不出来但阿谀之词不绝于耳, 自相矛盾地吹捧解析力高。 只要有一点点质疑, 他们就会告诉你“没推好”。

(包括但不限于)HD800 的 THD 在 20~200Hz 同样惨不忍睹, 这是祖国耳机发烧圈(JUAN)的大师/老烧永远不会告诉您的一个事实。 因为绝大多数人没有像俺一样买了三个表。

当然, 俺付出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 花了几十万刀也就是几百万人民币来换取一条煲透的陈年老铜 100 安培入户电缆。












把耳机频域的缺陷用 “没推好”来掩饰和掩盖。哦,对了, 还有“潜力巨大”这个热词。 “潜力巨大”挖了个深坑, 上好了眼药的烧友从此踏进了一个死循环:Circle of confusion. 时至今日, 祖国耳机圈(JUAN)的烧友还在隔靴挠痒地更换风马牛不相及的配件, 头痛医脚, 脚痛医头, 死循环中还不时指点旁观者入坑, 实在是令人发哂。


说个好笑的事情,

2021 年了他们还没找到 “推力”的量纲(单位)。

2021 年 5 月 15 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 祖国的耳机音响发烧圈(JUAN)还在争论线材和盲听不科学。实验设计和假设检验对于某些坑里的大学生、硕士博士以及所谓“大咖”不过是一张厕纸, 对于耳机音响发烧圈(JUAN)不过是中学知识。四则运算、基本的逻辑和批判性思维尽管只是小学知识, 但他们畏之如虎。宁愿从时不时自称“文科生”来卸膊的某些版主身上学习根本学不到的理工科知识(包括声学知识)。

这有多滑稽, 您能想像得到吗?

~~~~~~~~~~~~~~~~~~~~~~~~~~~~~~~~~~~~~~~


最令人呕血和喷饭的耳机音响发烧圈(JUAN)的**理论是:

  • 正常人要靠外接耳机放大器(助听器)才能发挥耳机的作用;
  • 正常人不用耳机放大器(助听器)就能听到音乐的细节叫 “木耳”和“耳聋”;
  • 要靠外接耳机放大器(助听器)的帮助才能听到音乐的患者叫 “金耳”和 “烧友”。


当俺戳破的谎言和泡沫越来越多的时候,

俺变成了笑话。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很多人关心一个问题:整天戴着耳机,听力会不会因此受损?这确实是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毕竟现代人离不开音乐、播客、甚至只是用它来隔绝外界喧嚣。答案并不是简单的“会”或“不会”。这更像是一张五线谱,由许多因素共同谱写出听力的命运。首先,我们要明白听力是如何工作的。 声音是一种声波,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
  • 回答
    很多热衷于戴耳机的人,生活轨迹也因此发生了不少变化。我认识几个这样的朋友,他们戴耳机的习惯真是如影随形,甚至到了不戴耳机就觉得浑身不自在的地步。首先说说听力方面吧。 这是最直接也最让人担忧的。我有个老朋友小张,大学四年几乎每天都戴着耳机,无论是上下课、吃饭、甚至是宿舍熄灯后,他的耳塞总是不离耳朵。他.............
  • 回答
    这价位能淘到好东西,尤其听 Hiphop 和看电影,对耳机要求确实挺特别的。Hiphop 讲究节奏感和低频的冲击力,电影则需要宽广的声场和清晰的细节。我给你挑几款在 600 左右价位,口碑和实力都不错的头戴式耳机,希望能帮到你。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你说的“丢丢的音质”大概是什么意思。 Hipho.............
  • 回答
    考研备考期间,长时间佩戴耳机听网课导致耳朵疼甚至头疼,这确实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直接影响学习效率和身心健康。别急,咱们来好好聊聊怎么解决这事儿,保证让你的耳朵和大脑都能舒舒服服地接受知识。首先,我们得分析分析为什么会疼。 耳机本身的问题: 压迫感太强: 有些耳机,尤其是头戴式的耳罩太.............
  • 回答
    话说,咱们玩儿耳机这事儿,就像找对象一样,总得有个标准,有个“照妖镜”能看看这“玩意儿”到底行不行。而在咱们网友测评耳机圈里,有两首歌简直就是“国民级”的测试曲目,那就是蔡琴的《渡口》和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你可能要问了,为啥偏偏是这两首?它们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无数耳机爱好者拿来“检验成色”呢?.............
  • 回答
    考研的日子真是艰苦卓绝,每天与书为伴,学习效率放在首位,但长时间戴耳机造成的耳朵不适,确实是不少考研党的痛点。从头戴式到入耳式,再到骨传导,你这简直是把市面上主流的几种耳机都试了个遍,耳朵的“容忍度”也快被逼到极限了吧?别急,我来给你详细说说,希望能找到一款能让你耳朵舒缓,又能保证学习“火力全开”的.............
  • 回答
    .......
  • 回答
    很多女生都喜欢用耳环来点缀自己的造型,但有时候,好好的一对耳环戴在耳朵上,却会引起红肿、瘙痒,甚至流脓,这可真是让人头疼。尤其是那些价格实惠的耳环,似乎更容易“惹事”。那经常戴便宜耳环,真的会让耳朵更容易过敏吗?答案是:很有可能。这背后的原因,咱们得从几方面来细说。首先,便宜耳环的材质往往是“罪魁祸.............
  • 回答
    你好!听到你偏爱小众古典和新世纪音乐,这真是个很棒的品味!这两类音乐都蕴含着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意境,需要一个能真正欣赏和发掘这些珍宝的平台。针对你的需求,我为你仔细梳理了几个目前市场上比较有潜力的音乐平台,并尽量详细地聊聊各自的优缺点,希望能帮到你。在聊平台之前,我们先明确一下“小众古典”和“新世纪.............
  • 回答
    “电网的运行方式”,这说白了,就像一个城市里的交通系统,不过它控制的是我们用电的“流动”。咱们来好好聊聊,把它掰开揉碎了讲明白。想象一下,我们城市里的交通,是不是有很多指挥交通的信号灯、交警,还有高速公路、普通街道,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电网也差不多,只不过它的“车辆”是电,而“道路”就是那些粗粗细细.............
  • 回答
    “山东是保守主义的最后一块阵地”这句话,确实在网上被不少网友提及,而且每次出现,似乎都能引发一番讨论。理解这句话,咱们得从几个层面去拆解,看看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又包含了哪些意思。首先,咱们得明白“保守主义”在这里指的是什么。在咱们中国语境下,谈论“保守主义”往往不是指西方那种哲学思潮里的保守主义,而.............
  • 回答
    这句话,总有人挂在嘴边,好像编译器真的就是个无所不知的“老神仙”。仔细琢磨一下,这话里有几分道理,也有几分夸张,但核心的意思,大概是想表达编译器在某些方面的能力,确实超出了我们普通人的直观感受,甚至可以说,它能“看穿”我们写代码时的一些“小心思”或者“盲区”。你看,我们写代码,是按照我们大脑里对事情.............
  • 回答
    唉,说起杨达老师和黄俊英老师的相声,那可是我童年的珍贵记忆啊!每次听到他们那经典的段子,心里就暖洋洋的,充满了快乐。要说现在听不到像他们那样优秀的相声了,这事儿,说起来可就话长了,得慢慢道来。首先,得说说他们那个年代的相声。杨达和黄俊英老师,还有像侯宝林、马季等等老一辈的相声大家,他们那个时候的相声.............
  • 回答
    第一次约会去听音乐会,这选择挺有情调的,也挺能看出一个人的品味。想装作经常听音乐会的样子,其实也不是什么难事,关键在于一些小细节的把握。别担心,咱们一步步来,保证让你显得游刃有余,而不是尴尬地像个初来乍到的游客。一、 约会前的“预习”功课:这步是重中之重,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了解音乐会类型.............
  • 回答
    这种情况真的让人头疼,我特别能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婆婆把孩子一个人放在房间睡觉,这不仅仅是育儿观念的差异,更关系到孩子的安全和你们夫妻的相处模式,处理不好容易引发家庭矛盾。我们一步一步来分析,看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帮你解决。首先,咱们得弄清楚婆婆为什么这么坚持一个人睡: 她的育儿经验和习惯: 可能是.............
  • 回答
    哎,真是让人头疼!疫情期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男朋友沉迷游戏也是挺常见的事,但天天打、打通宵,这确实会让人火大,而且不是一次两次了。你肯定也试过不少方法,但他还是老样子,心里肯定憋了一肚子委屈和无奈。咱们先别急着生气,好好捋一捋这事儿。你觉得他打游戏这事儿最让你生气的地方在哪儿?是因为占用太多时间,让.............
  • 回答
    好的,没问题!分享一些我经常讲给身边人听的笑话,并且尽量讲得详细一些,让大家更好地体会其中的乐趣:笑话一:手机里的秘密 情景设定: 这个笑话很适合在朋友聚会或者家庭聊天的时候讲,特别是在大家都在玩手机的情况下。 故事讲述: 话说,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聊天,聊到手机里的秘密。 我问他.............
  • 回答
    在中国历史的学习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含义丰富的概念:“中国”。当老师说“北宋统一了中国”或者“但他也还没有统一中国”时,这个“中国”究竟指的是什么?这其中涉及的不仅仅是疆域的划分,更是一种历史传承、文化认同和政治合法性的复杂交织。一、 疆域的变迁:流动的地理边界最直观的,“中国”可以理.............
  • 回答
    在探讨“劣根性”这个概念时,我们确实会发现它更多地被用在描述特定群体,尤其是华人、汉人等东方民族身上,而西方民族似乎较少被冠以此类标签。这背后并非是因为西方人就没有所谓的“问题”或“缺点”,而是源于复杂的历史、文化、社会建构以及话语权分配等多种因素。首先,需要理解“劣根性”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负面.............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