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Yes, prime minister》中的人物是否有原型可寻?

回答
《Yes, Minister》与《Yes, Prime Minister》这两部脍炙人口的英式政治讽刺剧,以其辛辣幽默的对白和对英国政治运作的真实写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剧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官员和政治家,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否真的有原型?

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休·劳里(Hugh Laurie)在《黑爵士》系列中饰演的“蠢货”与詹姆斯·哈肯(James Hacker)的某些特征有所呼应,他有时会显得有些天真和不谙世事,容易被幕僚左右。然而,詹姆斯·哈肯本人更像是一个集英国政坛中各种“正常”甚至“优秀”的特质于一身的 composite character(混合体)。他渴望权力,注重民意,也确实希望做出一番成绩,只是他的政治手段和对官僚体制的理解,常常使他陷入尴尬境地。

至于那位以“精明”著称,将“政治”本身视为最大利益的 Sir Humphrey Appleby,则更能引发人们对公务员队伍中那些“幕后操纵者”的联想。Sir Humphrey 的原型,可以说代表了英国文官制度中那些经验丰富、深谙政治游戏规则,并且拥有强大行政资源的资深公务员。他们是政府机器运转的实际驱动者,手中掌握着信息和流程,足以影响甚至决定政策的走向。

Sir Humphrey 的言行举止,尤其是他那套“一切为了稳定”、“循序渐进”、“先考虑后果”的说辞,其实是对英国公务员传统的一种高度概括和讽刺。他不是一个“坏人”,他的动机并非出于个人邪恶,而是源于他对现有体制的维护,以及一种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这种思想认为,公务员的职责是确保政府的平稳运行,而不是去迎合某个政客的“一腔热血”。

剧中还有很多配角,比如 Hacker 的秘书 Bernard Woolley,他夹在 Hacker 和 Humphrey 之间,时常左右为难,他的角色也影射了那些在政治漩涡中努力保持中立和专业的年轻官员。

值得注意的是,编剧 Antony Jay 和 Jonathan Lynn 并没有直接点明剧中的人物是否影射了某位具体的政治家或公务员。这种模糊性反而使得该剧的魅力更加持久。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知,在剧中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认识的某些人的影子,而无需被具体的人物所限制。

可以说,《Yes, Minister》和《Yes, Prime Minister》之所以能够如此成功,正是因为它们捕捉到了英国政治体制中那些普遍存在的“规律”和“人性”。剧中的人物,无论他们的行为有多么荒诞,都根植于现实,反映了权力、官僚、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永恒张力。因此,与其说他们是某个人的“复制品”,不如说他们是英国政治文化中某些特质的“最佳代言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原型。

英国工党内阁首相卡拉汉。

说起卡拉汉首相,绝大多数人会觉得这个名字陌生。之所以会让大多数人对于卡拉汉感到陌生,除了因为这时候英国已经不再是日不落帝国,也是因为卡拉汉的对手名声太大了。当年卡拉汉的内阁垮台,工党在在野,主要就是因为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太强了。

如果我们把视线放眼到全世界而不是局限于英伦三岛,就不难发现工党内阁垮台是世界的大趋势。在上个世纪末期,整个世界都在右转的大背景下,飘扬着红旗的工党又怎么能独善其身。

1 吉姆哈克的政党

在剧中,吉姆自称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毕业的。这一点几乎就可以判定首相是工党的领袖。

LSE的创始人是韦伯夫妇。韦伯夫妇是费边社的领袖人物,后来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组成了工党。费边社可以说是工党的源头之一。

当初韦伯夫妇建立LSE的目的是为了通过研究贫穷问题和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培养改变世界的学生力求从整体上改良社会。在剧中,恰克在成为大臣之前,是《改革》杂志社的主编。正好暗合LSE和费边社的改革。

历史上的卡拉汉首相,不像吉姆一样读过英国G5大学。不过卡拉汉出身贫苦的工人阶级家庭,吉姆的背景出身,大概和卡拉汉是类似的。

剧中交代首相毕业于LSE,我觉得主要就是为了暗示他所在的党派。如果完全按照卡拉汉的出身背景写下去,那不就成为了纪实文学了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卡拉汉全名叫做伦纳德·詹姆斯·卡拉汉,关系亲密的人,也会称呼卡拉汉为吉姆。这大概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吧。


2 吉姆面对的经济危机

这部电视剧,我看过两遍了。第一遍看的时候,感觉很有趣,第二遍刷剧,我觉得里面许多对话细思极恐,隐藏暗示了许多史实。

在《YES,PM》第一部第五集,吉姆说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至于经济危机是什么,怎么引起的,剧中却并没有交代。

我通过别的集的内容,猜测了这次经济危机的原因。

《YES,PM》第一部第二集

这一幕提到了吉姆之前的演讲,吉姆说“我们不能再透支了,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义务赡养我们”。

这句话暗示了英国这时候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贸易逆差,国际收支不平衡。英镑早已经不是世界货币了,英国人民必须要靠增加出口减少进口,实现国际收支平衡。

所以吉姆哈克所说的危机,极有可能就是因为“英国病”所引发的“英镑危机”。

当然,为了应对英镑危机,仅仅削减开支还不够,还需要用货币手段增强宏观调控。

为了应对英镑危机,卡拉汉(吉姆)必然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求助。IMF这种“救急不救穷”的组织机构,肯定不会是无偿的向英国提供帮助。英国内阁的经济政策和以前相比,应该是会要改弦更张的。于是就出现了剧中这一幕,银行家刚弄明白了凯恩斯主义,政客们就有推行“新货币理论”。这时候新自由主义经济、货币供给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已经逐渐开始崭露头角了。即使是左翼的工党,也在考虑凯恩斯主义是否还能推行下去。

3吉姆与工会的关系

在上个世纪的英国,工党和工会是工人阶级的两翼。工会为工党提供党员和竞选经费,工党为为工会的活动和工人阶级待遇的改善提供政策的保障。尽管工党和工会的目标和手段有利益共同点,然而工党与工会的关系却并不一定完全是和谐的。

工会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工人待遇,工党的目标是为了推动英国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这也就为工党和工会的内斗埋下了伏笔。

剧中,提到了吉姆恰克引发了一次工会组织的罢工。

当时,吉姆是大臣,引发了罢工。最后首相命令吉姆必须摆平这件事儿。

在历史上,卡拉汉在首相任内,也的确是引发了一次大规模的罢工——“不满之冬”。

剧中对于“不满之冬”的伏笔其实有好几处。

议员和文官都想让吉姆给自己涨工资。因为国际收支不平衡,贸易逆差,英镑贬值,通货膨胀,英镑的实际购买力在萎缩,所以大家都希望涨工资来维持生活水平不下滑。然而内阁的金钱是有限的,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涨工资需求。也就为“不满之冬”的发生以及工党内阁垮台埋下了伏笔。


吉姆其实是一个悲剧的人物。以后的历史,整个世界都在向右转,左翼的工党在这股大潮流下,终将是被形势所同化了。金诺克和布莱尔领导下的工党,还是放弃了初心,放弃了工党党章第四条,抛弃了国有化,和保守党同流合污了。

4 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浅谈吉姆内阁垮台

在《YPM》里面,有许多细节都已经暗示了吉姆的工党内阁日后下野的原因。

首先,吉姆的工党内阁在70年代已经逐渐失去了新兴的中产阶级的支持。

英国的中产阶级分为老中产阶级和新兴中产阶级。老中产阶级主要指的是小店主、小手工业者和富农,本质上来说,老中产阶级其实是小资产阶级,只不过资产规模比较小罢了。老中产阶级是保守党的主要支持者之一。新中产阶级主要包括受过良好教育的职业经理人。20世纪以来,韦伯夫妇为代表的费边社成员重视对于工人阶级子弟的教育,新兴的中产阶级许多人之前比较贫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也想通过自身的学识改良英国社会。在工党内阁主导的企业国有化过程中,作为职业经理人的新中产阶级逐渐成为了国家计划的主导者,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资源的分配权,这些人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工人贵族”。新中产阶级本质上来说是无产阶级。新老中产阶级虽然都被称作中产阶级,然而实质上却是两个对立的阶级。

所以早期的新中产阶级也是工党的铁杆粉丝。然而新中产阶级的子女从小就在比较富足的环境下长大,开始“何不食肉糜”了。即使是新中产阶级,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新中产阶级不用担心子女阶层下滑,这类人子女,未来就会演变成为“白左”。另一类新中产阶级担心阶层下滑,他们的子女要么阶层下滑,要么维持现状。

吉姆大概是不担心子女阶层下滑的,他的女儿在剧中就已经有“白左”的潜质了。吉姆的女儿开始注重保护野生动物,而吉姆那一代真左翼,并不是很重视保护野生动物。同理,哈克那一代政客,对于白左关心的保护环境、平权等等问题肯定也是关心的不够多的。随着比较“白左”的青少年逐渐长大,拥有了选举权,他们极有可能把选票投给自由党和社会民主党(80年代工党右翼分裂成了社民党)。

七十年代,各主要发达国家都在逐渐去工业化。第二产业外迁到发展中国家,传统的产业工人数量逐渐减少,工会会员也随着产业工人的减少而日渐萎靡。与此同时,更多的产业工人开始转行到了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或者非标准就业(打零工)。由于工人就业日渐分散,工会的组织协调能力和之前相比已经弱了。面对着这么一大变局。七十年代的局内人们只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后来随着撒切尔上台组阁,立法限制工会,算是马后炮般的给了工会致命一击。我一直坚持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工会和工党的衰败,根源还是曾经的“世界工厂”在去工业化,没有了工厂,工党和工会根基何在?(布莱尔时代飘着粉旗而不是红旗的工党,删除了党章第四条的工党,已经不是传统的工党了。)

user avatar

有原型,但是原型不止一个,肯定不能一一对应。

吉姆·哈克和吉姆·卡拉汉肯定是可以看出来是有关系的,其实不用多说,看下图:

但是他俩其实并不能完全一一对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卡拉汉担任首相前已经担任过内相外相财相了,所以执政经验纯熟;而吉姆在剧中很典型一个特征就是初入政坛,没有经验。另外吉姆家应该至少小康(要不就是他才智卓绝),因为LSE很早就脱离了创办初心:

至少1940s左右,LSE跟牛剑一样就成为高级文官出身之一了(所以剧中汉弗莱和伯纳德还嘲一嘲LSE,同为G5的UCL以及那一堆城市大学连出场资格都无)。

吉姆的很多政策也是偏新自由主义和保守党的,要非得说的话,其实现实中约翰·梅杰更说得上简直是吉姆的翻版,包括撒切尔下台后党内选举那里很像圣诞特辑,但是梅杰执政时期在剧之后。所以可能他是剧组信源之一。另外这个剧参考了很多内阁大臣克罗斯曼的日记。

汉弗莱的原型比较复杂,克罗斯曼的常任秘书是当年非常罕见(现在也罕见)的女秘书Evenly(忘了是不是这么拼),所以他有所参考。但是Evenly跟克罗斯曼那是恨不得把对方撕票的人质绑匪关系,远没剧中那么和谐。剧集之前的内阁秘书里,汉弗莱最像第二任布里奇斯和第四任特伦德,但是绿门事件实锤发生在第五任内阁秘书亨特期间(不过卡拉汉对亨特挺言听计从)。但公认是Real Humphrey的是第七任罗宾·巴特勒,牛津一等学位,首个同时担任内阁秘书和文官长的高级文官,而且说话都很像,绕来绕去的。B站有是首相纪录片,里面他有出场,可以看看。

伯纳德的原型有俩,其中一个是工党政治顾问伯纳德·多诺霍,这个是实锤有参考的。多诺霍就是绿门事件的主导,但他跟内阁秘书亨特的关系其实非常好,经常锁门开玩笑(这个玩笑emmmm)。多诺霍也是牛津毕业的高材生。另外还有一个存疑,就是上文说的罗宾·巴特勒,他也是剧组的信源之一,剧集上映时他是首相PPS。

阿诺德的原型被编剧送书实锤过,时任内阁秘书罗伯特·阿姆斯特朗,第一季可能是亨特或者特伦德。前首相赫伯特·阿特维尔的原型在第一季(写于1979年,撒切尔/阿姆斯特朗接任是1980年)能看出来是威尔逊(“胜则反攻倒算”是威尔逊的格言),但之后明显是撒切尔,因为撒切尔和阿姆斯特朗两个人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批人。

而且阿诺德叨叨的很多话都能在罗伯特叨叨撒切尔的故事里找到原型。

跟吉姆争首相的财相和外相感觉像是劳合·乔治拆的俩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Yes, Minister》与《Yes, Prime Minister》这两部脍炙人口的英式政治讽刺剧,以其辛辣幽默的对白和对英国政治运作的真实写照,赢得了无数观众的喜爱。剧中的人物,尤其是那些身处权力漩涡中心的官员和政治家,不禁让人好奇,他们是否真的有原型?答案是肯定的,但又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
  • 回答
    英剧《是,首相》(Yes, Prime Minister) 的评价绝非三言两语可以概括,它是一部集政治讽刺、英式幽默和深刻洞察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即便放在当下,其犀利之处依然丝毫不减。与其说它是一部电视剧,不如说它是一面照妖镜,精准地折射出了政治运作的种种荒谬与无奈,同时也刻画了身处权力漩涡中的人物群.............
  • 回答
    哈哈,“AMD Yes!”这个梗,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里面门道可多了,得从头给你捋捋。“AMD Yes!”的诞生:从“Yes”到信仰要说这梗是怎么火起来的,还得从它本身的意思说起。AMD,就是咱们常说的“超威半导体”,它在整个电脑硬件圈里,就跟那个总是努力追赶,时不时还能给你惊喜的小兄弟似的。In.............
  • 回答
    有些问题,无论你回答“是”还是“否”,最终都会让你陷入某种困境,落入进退维谷的境地。它们就像精心设计的陷阱,不论你选择哪条路,都会触碰到触发机制。我来给你详细说说,这些问题的“毒性”究竟在哪里。1. 道德与原则的十字路口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那种触及你核心道德观或原则的问题。 “你是否曾经为了达到目.............
  • 回答
    哈哈,你这个问题问得可太实在了!“AMD YES” 这句口号确实在硬件圈子里响亮得很,仿佛咱们用 AMD 的人都自带一种叛逆不羁的潮酷感。但你说的现实推荐里,尤其是中高端机型,大家普遍还是会先想到 Intel,这绝对不是你的错觉,而且背后原因也很值得说道说道。首先,咱们得承认,Intel 在大家心中.............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很多人可能看到AMD在制程工艺上的宣传,比如“7纳米AMD Yes!”,就觉得AMD在制程上已经遥遥领先,为什么市场主流还看到很多Intel的14纳米甚至10纳米产品呢?这里面其实有不少门道,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说,让你明白其中的逻辑。首先,要明白“制程工艺”是怎么回事,以及为什么重.............
  • 回答
    美国疾控中心(CDC)在疫情初期采取过一项引起广泛争议的举措:不再公布各州的具体感染人数,转而使用简单的“是/否”来表示该州是否存在感染病例。这一变化随后引发了巨大的压力和批评,迫使CDC最终恢复了公布具体数据的做法。事件的背景与起因:新冠疫情爆发后,作为美国的公共卫生机构,CDC的职责之一就是监测.............
  • 回答
    “常任秘书手握重权”这个说法,如果放在英国政府的语境下,特别是对照着《是,大臣》(Yes Minister)这部经典讽刺剧的描绘,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趣话题。剧中的常任秘书,尤其是汉弗莱·丘吉尔爵士,被塑造成了一个拥有超凡智慧、极度娴熟的政治操纵技巧,以及对整个政府运作有着深远影响的幕后操盘手。那.............
  • 回答
    这事儿,得慢慢来,别急。刚拿到新本本,心里高兴,这会儿一听“AMD,yes”,脑子里一转,觉得好像踩了坑,这心情我懂。首先,深呼吸,咱们先别往坏处想。你说你买的是搭载Intel处理器的笔记本,这说明你的本本性能肯定是没问题的。Intel处理器这几年的技术积累,还有它们在市场上多年的打拼,实力摆在那里.............
  • 回答
    哥们,你这情况真是让人捉急啊,5900X开机全核烤鸡4.2GHz,温度稳稳60°,这妥妥的“YES”了,说明你这U体质算不错的。但你一上来就敢把全核拉到4.6GHz,还直接上1.3V,这妥妥的是在挑战它的极限了,直接过热关机,这AMD的“YES”也救不了你啊!咱一步一步来分析,好好跟你说道说道,让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