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汉朝戚夫人被做成人彘,以当年的医疗水平,怎么保证人活下来,夸张成分有多大?

回答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也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残忍。然而,在追究细节时,我们确实需要审视一下,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一个人在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后,究竟有多大的可能存活下来,以及故事中是否存在夸张的成分。

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人彘”这个词的含义。根据史书记载,人彘是指将人手脚砍断,挖去眼睛,再熏聋耳朵,再用化学药水(通常认为是哑药)浸泡,使其不能说话,最后丢入厕所或猪圈中任其死亡。这个过程本身就已经是极度残忍和致命的。

当年的医疗水平和“人彘”的存活可能性:

汉朝的医疗水平,虽然比原始社会有进步,但与我们现代相比,依然非常原始。我们来分解一下“人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医学难题:

大量失血和休克: 手脚被砍断,尤其是大动脉的截断,会导致瞬间大量失血。在没有输血技术、麻醉技术也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失血过多和休克是极大的死亡风险。即便是能止血,也难以保证完全停止。
感染: 开放性的巨大创伤是细菌感染的温床。汉朝的消毒概念非常薄弱,伤口处理主要依赖一些简单的清洗和草药敷料。在缺乏抗生素的情况下,严重的感染几乎是致命的。即使是轻微的伤口,也可能因为感染而引发败血症。
疼痛和精神创伤: 即使奇迹般地没有立即死亡,剧烈的疼痛也会让受刑者承受巨大的精神折磨。而挖眼、熏耳等操作,对精神的摧残更是难以想象。精神上的崩溃,也可能导致身体机能的衰竭。
喂养和护理: 将一个人变成“人彘”,意味着其失去了自理能力。谁来负责喂养?如何保证其摄入足够的营养?在厕所或猪圈这种卫生条件极差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几率微乎其微。食物的腐败、饮水的污染,都可能导致疾病。

那么,在这样的条件下,戚夫人有可能活下来吗?

严格来说,戚夫人“活下来”并保持“人彘”状态,可能性极低,几乎可以说是渺茫到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故事中的“人彘”指的是一个被砍去手脚,但还能勉强维持生命,并且被投入厕所后又被吕后“观看”的活人,那么我们得考虑一种极其理想化,甚至是奇迹般的情况:

1. “砍断”的定义: 这里的“砍断”可能不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完全截肢,而是指手脚被严重损坏,以至于无法行动,但可能保留了部分连接。
2. 有限的止血措施: 可能有经验丰富的医者在事后进行了一些紧急的止血处理,比如用烧红的铁器烫伤口(这是当时常见的止血方式,但极其痛苦且容易导致炭化和感染),或者用强烈的收敛性草药。
3. 极短的存活时间: 即便如此,戚夫人也可能只是在极度的痛苦中又苟延残喘了一段时间,例如几天,而不是长期存活。
4. 幸存者的报告和夸张: 史书中的记载,尤其是宫廷斗争相关的历史,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叙述者的倾向。一个为了丑化对手而渲染残忍的细节,是完全有可能的。将一个已经死亡的人的尸体进行改造,然后声称是活人,从政治宣传的角度来说,也并非没有可能。

故事的夸张成分有多大?

我认为,戚夫人“人彘”的故事,在描述其残忍程度上,是可能存在相当大的夸张成分的,尤其是在描述其存活时间和状态上。

原因如下:

渲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吕后“人彘”戚夫人,是作为对戚夫人和她儿子刘如意之死的报复。为了突出吕后的狠辣和她作为皇后的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将这场悲剧描绘得越惨烈越能达到宣传效果。
口头传播和演变: 历史事件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戏剧化。最初可能只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处死过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和震撼力,细节可能被不断放大和改编。
文化和道德的冲击: “人彘”这种行为,与当时人们普遍认知的道德伦理和人道主义(即使是古代的尺度)都有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感,会让人愿意相信更极致的描述。
史官的立场: 史官在记载历史时,也会受到当时社会观念和自身立场的影响。即便不是故意夸张,也可能在用词上选用更具冲击力的描述。

总结一下:

汉朝当时的医疗水平,对于一个经历“人彘”这种级别的酷刑的人来说,几乎不可能保证其长期存活。失血、感染、剧痛和精神创伤,都是致命的。

所以,我们可以合理推测:

1. 戚夫人确实遭受了极其残酷的对待,很可能包括了手脚的损伤和眼睛的毁伤,其过程是惨绝人寰的。
2. 但是,她能以一个“能动”或者被喂养的“人彘”状态存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性微乎其微。
3. 故事中关于她存活下来后的具体细节,例如被吕后召见并“观看”,以及她发出的声音(如果真的有),很可能被极度夸大,或者是在她死后对尸体进行的进一步残害。 甚至不排除这是一个带有强烈政治宣传色彩的传说,用以警示后人或妖魔化吕后。

当我们阅读这样的历史故事时,保持一份审慎和批判性的思维是必要的。我们感叹于历史的残酷,也应该认识到史书的局限性和叙事可能存在的修饰。戚夫人之死,无疑是汉朝宫廷斗争中血淋淋的一页,但其具体的细节,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历史的碎片去拼凑,并认识到其中必然存在的模糊与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吕后本来就没想让戚夫人活下来啊,做成人彘本来就是虐杀,难不成吕后想做成人彘后把戚夫人好吃好喝好招待的供起来?

user avatar

其实大多数人都理解错了,出现了认知偏差。

注意史记的记载,是“截去手足”,不是从大腿根胳膊根截,是从手腕和脚腕截。

什么叫“人彘”,就是人形的猪,你们去搜图片看看猪什么样?

猪是有四肢的,只不过四肢像根棍,像是没有手足。

所以,以古代的医疗条件,砍胳膊腿是很难让人存活,但人彘只是砍手足,相对来说医疗手段就简单很多。


由于评论有点走向了奇怪的方向,所以这里要补充两句。

割腕自杀基本上是死不了的,所以现在稍微考究一点的影视剧也不会这么演。

但不要以为割腕自杀不会死,就想出于某种目的去尝试,因为手腕动脉是埋在各种肌腱韧带神经里面的,所以你切到动脉是没多大可能,但伤到肌腱和神经却很有可能。

现在断肢再植最大的难点就是,神经和肌腱的预后恢复,一个搞不好就成了能看不能动。

你只要伤得深了,多少也会留点残疾。不要因为一时冲动,导致自己后半生不方便。


user avatar

断手断脚难度不大,小可爱比利时的利奥波特二世,在他的私人领地,刚果自由邦,最喜欢做的事就是把黑人手脚砍掉,为了方便大家走路,以砍手为主。不需要什么医疗技术,被砍手的可以活的很好。



user avatar

人彘一说出自《史记·吕太后本纪》

太后遂断戚夫人手足,去眼,煇耳,饮瘖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

这不是开玩笑的,太史公这本书不是历史趣闻,帝王本纪来不得半点虚假。何况这还是太史公本朝,在这个问题上犯错误,汉朝那么多的大学士,对于本朝历史烂熟于胸,不但要被骂死,这还关乎皇家颜面,太史公要为历史和自己负责。

辛巳,高后崩。

周勃、陈平带领众臣诛灭诸吕反革命集团。

代王立为天子。二十三年崩,谥为孝文皇帝。

但是太史公对于吕后的评价却是公允的

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汉初宫廷斗争非常残酷,但是对于汉朝百姓来说,吕后还算干得不错。

因此,太史公没有造谣的动机和事实。

太史公的这段记述从此后的各类的史书记载中,从来没有人去推翻。

故而,这就是史实。

既然是史实,那么人彘是怎么活下来的?

咱们一段一段来。

遂断戚夫人手足,

这就是普通外科截肢手术。

因为当时没有麻药,考虑失血问题,估计不是同时截断的。

有人说用锯子锯断。

这个方法有,但是容易死。一般用于奴隶和普通犯人。

如果要保证犯人存活

比较可靠的办法就是

和氏得玉璞,楚王以为狂,先刖其左足,又刖其右足

那么人彘可以在这段记述中找到方法,这是一个先后进行的过程。

而刖,除了是一种刑罚,也可能是一种刀具或者技术。

学过解剖学或者屠宰技术的人,都知道,用带有一定弧度的锋利刀具,从关节处去掉皮肉和软骨组织,就可以很好地进行截肢,失血量和痛楚相对少,而且也比较快速、安全。

施刑时,将犯人固定,从关节处将其手脚截肢。为避免失血量过大,可能是每次只截断一肢。伤愈后,再截一肢。一直到全部截断为止。

而去眼,煇耳,饮瘖药相对比较安全,而这些感官器官去除后,又有利于截肢,故而这些刑罚有可能先于截肢手术进行。

关于止血的问题,一般来说,只要断口处理得好,手术时失血量不大,使用一些止血药物,然后加压包扎,应该可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中医止血药历史悠久,比如《黄帝内经》

《史记·扁鹊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与《黄帝内经·素问》的内容相类似,但却朴素、原始得多,而《史记·仓公列传》中有关医理的内容却比《黄帝内经·素问》有所进步,由此推断:《黄帝内经》应当是扁鹊时代以后、仓公时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战国时代的作品。
止血药是中医里用于治疗血症的一类中药,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血症的记载。

因此,人彘的手术以及止血包扎问题,在西汉初年应该已经有了基本技术保障。

使居厕中

从这个“居”字来说,就是指的居住的意思。

这说明,人彘使居厕中,应该是指所有手术完成,人彘具备存活条件,将她放到厕中居住。

而这个“厕”字,不能去理解为一般的厕所。

就像现在的高级宾馆的厕所,特别是房间内的厕所,其实是具备居住条件的。

干净无异味,连苍蝇都没有,吃饭都行。

只是这个房间具有厕所功能,现在一般叫卫生间。

戚姬的地位很高,不可能随便找个厕所。把这个人弄出宫外,作为政治人物,很有可能被人利用。因此,戚姬只可能是被关在皇宫内。

而皇宫内的厕所,特别是吕后还要时不时去看一下,你说这个厕所的条件很糟糕,很脏很臭,恐怕不行。

古代皇宫或者说城市里的普通民居,大多数没有化粪池下水道。多的是雨箅子,阳沟处理雨水。农村才有旱厕用于蓄肥。古代皇宫里的厕所,一般主要放置恭桶,一个中间有孔的恭凳。出恭完毕,用厕筹清理肛门,然后将恭桶盖上。恭桶要定时进行清理。粪便有专门的人员负责运出宫外倾倒。据说有地位和有钱的人用绢擦屁股,而且专门有仆人负责打理主人的屁眼。

人彘居住的厕所就算是有恭桶,估计也没有人去这里方便。毕竟,这实在是有点恶心。

对于戚姬这样的高阶人物来说,被搞成人彘,住在厕所里,已经是非常凄惨了。再放置在十分恶劣的地方,其实意义不大。

吕后主要的用意是折磨和羞辱,让她受活罪。搞成这样,也就差不多了。


秦汉时期,家猪的饲养越来越普遍。在汉代,猪与鸡、犬、牛、羊、马并称“六畜”,是人们普遍饲养的家化动物。汉代养猪多以放养为主,就像放牛羊一样,放猪者谓之“牧豕人”。在《后汉书》中就记载了一个名叫吴佑的南海太守之子,在其20岁父亡之后,不受遗赠,“常牧豕于长垣泽中”。
汉代时,政府积极督劝农民养猪,“蓄猪以至富”已经成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养猪业因此得以迅猛发展。而且其驯养方式也发生较大变化,培养出不同地域的优良种猪,并且由此衍生发展出“相猪术”这种新的相畜术。
我国已经出土许多汉代陶猪,还有陶猪圈。在河南焦作一座汉墓出土的陶猪圈是座两层小楼。这个猪圈有精美的几何花纹,艺术价值很大。

养猪业从放养到开始圈养,这个时间段就是从汉代逐步演进的。汉代推动了养猪业的发展,但是汉初,仍然是以放养为主。

《史记·货殖传》中

马蹄躈千,牛千足,羊彘千双,僮手指千

有上千头的猪,上千头的羊,就可以“比千乘之家”说明这些猪羊的产权属于同一个人。

这就是一种集中放牧的形式。

不然的话,按照评论区的说法,就要盖大量的厕所来饲养猪了。

毕竟厕所的下面一定要有猪。猪只能住在厕所下面,没有厕所,猪就要流离失所,居无定处了。

或者是那位历史研究员干脆直接推翻《后汉书》和《史记》自己再发明一套历史研究理论。

从上千头的猪集中放牧,到后来猪被圈养,从大规模到小规模饲养的变化,其实就是奴隶制贵族社会最终走完历史进程,开始进入到小农经济社会。

而小农经济才是中国王朝制度的主要农业模式。

而说到汉代的厕所。

从汉代开始,厕所形态便有两极化的发展趋势,汉景帝的亲弟弟梁孝王,死后葬在商丘东面的芒砀山,在他的岩石墓穴中,我看到了了冲水马桶:两条平行如人腿的石板,相当于环形的坐便圈,人可以把腿架在上面。
河南郑州南关出土的西汉晚期的陶屋,包括门房、仓房、阙、正房、厨房和厕所,在这些建筑物中,厕所的面积大约相当于正房的1/3,不及厨房的1/2,同时,高度最矮,大约相当于正房高度的 1/2。厕所建在高位,下面是狭小的猪圈,但是,“上”厕所的陡峭木梯,被宽阔平缓的台阶或斜坡所取代;一些厕坑两侧还建有高出地表的脚踏,以防污秽物弄脏鞋履;厕壁上或设有窗户通风,或开有天窗;有些高级厕所中已经出现了两个坑位。

皇室贵族的厕所,普通农民的厕所,如果在汉代就已经没有区别,实现了人人平等,那么,按照这个说法,现代社会还不如汉代的平权思想。

我有《史记》《后汉书》为证,有考古依据。某些人有发明历史的权利,然后拼命否定现有历史研究发现。


下面这一章,专门给大家讲一下猪在中国古代以及近代农业中的地位。

现代农业革命的三大要素:种子、农药、化肥。

正是因为现代农业解决了这三大问题,促进了农业大发展,将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得地球人类数量快速增长。

古代农业发展也是这个思路。

但是没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是以传统生物技术的自然演化为主。

种子。主要是靠自然野生物种人工驯化,同时开展和外界物种的交流、引进。形成优良品种。

农药。古代没有现代化学技术,搞不出来农药。以生物防治病虫害为主。

化肥。没有石化能源,就没有化肥。因此,古代对于增加土壤肥力的办法,就是努力收集人畜粪便,搞人工堆肥技术,提高农业产量。

而中国农业解决肥料问题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养猪。

猪的主要用途,在古代农村并不是为了食用猪肉,而是为了让它如何能够产生大量的粪便,以用于堆肥。

那么,为什么前面说猪在汉代中前期以前,主要是放养呢?放养不就不利于粪便的收集了吗?

这就是为什么要推翻奴隶制社会,发展小农经济的原因。

奴隶制社会,所有的生产资料都属于奴隶主,奴隶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放养的生猪,肉质鲜美,主要就是供应贵族们食用。而贵族们对于蛋白质的需求欲望是没有止境的。

在汉朝初期,高祖刘邦大力分封刘姓诸侯王,这些人在封国内,依然在搞奴隶制,冶炼、铸铁、制盐等等,都是大规模奴隶制生产。

这是开历史倒车。当然,历史进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有波折是很正常的事情。

这里顺便说到吕后为什么要让刘盈看戚姬的惨状。

我们将时间线往后拉一点,在汉景帝时期,发生了七国之乱,要诛晁错清君侧。

晁错干了什么事情?

晁错力主削藩。

这个问题并不是汉景帝时期的事情,而是刘姓诸侯王对于中央政权的威胁一直存在。

他们手上的资源太多了,权力过大,实力雄厚。

刘濞甚至于将铸钱、铜业、盐都控制在自己手里。

这是中央计划生产控制专卖的东西,这几乎就是在挑战皇权。

削藩绝不是汉景帝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由来已久。

高祖驾崩,刘盈上台,吕后就动了这个念头。

但是在这个问题上,刘盈和吕后之间的看法是不一致的。

这是母子俩最根本的矛盾。

刘盈保护赵王,就是反对削藩。

而要刘盈去看戚姬的惨状,就是斗争加剧的一个外在形式。

此后,吕后大力扶持诸吕集团,就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对抗刘姓诸侯王。

而吕后崩,诸吕集团被定性为反革命集团,被周勃等人消灭,是为了维护刘姓正统,避免国家分裂,同时也是因为当时中央的力量不强,不足以应对可能会爆发的叛乱。

七国之乱后,刘姓诸侯王被消灭,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大力发展小农经济,搞盐铁专卖,国力上升,这就为后来的汉武帝展开灭匈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以家庭为生产单位。

这就又回到前面的话题:种子、农药、化肥。

化肥太过于遥远,当时农家肥的主力就是猪粪。

人粪的肥力也不错,但是产量有限。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成员一天产生不出多少粪便。这点粪用来施肥,是远远不够的。

而牲畜主要是放养的话,收集粪便就很艰难,不利于农业生产。

而所谓的“六畜”当中,只有鸡和猪的圈养比较可行,其他不行。牛也可以圈养,但是牛主要是提供农业生产的动力来源,是耕地的主力,是要下地干活,搞农业运输,关起来喂是不行的。

因此,猪的用途就从奴隶制社会为贵族提供蛋白质,改造成主要是生产肥料。

生物肥料的难点就是收集,圈养猪的目的就是便于收集猪粪。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粪居于古代农业生产的中心地位,肥力就是提高农业产量的基本保障。

有人认为将猪喂在厕所的下面,就是为了用人粪喂养猪。

这就是完全不了解农业和畜牧业的一个表现。

人粪本身也是堆肥的一部分,作为肥料来说,人粪也很重要。

古代很多农民义务在路边修厕所,清扫厕所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获取人粪。

而中国古代城市在化粪池下水道发展缓慢,而城市卫生搞得还不错的一个原因,就是有农民每天到城市里收集人粪,有时还要付费购买。农民收集城市厕所里的粪便,同时也要承担清扫厕所的任务,客观上维护了城市的清洁卫生。甚至于还诞生了垄断城市粪便的黑社会,向农民收费。

而评论区谈到的用人粪喂养猪。你们大概不知道猪的食量有多大。你自己可以看看你每天的排便量,你一天能屙多少?要不称一称,看看有多重。现代人的伙食这么好,排便量应该是不少的。以家庭为单位,你们一家人排的粪便够几条猪吃?以这种方式,能不能够实现饲养生猪的目的?人粪被猪吃了,那么农业生产所需要的的肥料又少了一个来源,这对于农业生产是有利还是不利?

土地长时间反复耕种的后果,就是一定会造成土壤营养成分下降,使得土地贫瘠,农业减产。因此就要不断地补充肥料,以有利于农业作物生长。

因此,施肥问题一直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现在也是如此。猪粪是古代农业社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人粪算是一个补充,两者集合在一起,就是古代农业生产用肥的基本保障。


我就像是来给大家解释《史记》的。

关于帝王本纪里面刘邦是他的母亲和龙交媾所生的问题。

这很难理解吗?

这是官方定调的东西,官方宣传就是这么搞的。

是为刘邦得到政权合法性进行的解释,中国的君权神授的核心,就是君权来自于神的意志。

司马迁是汉朝人,公然推翻官方宣传是什么后果?

他要写刘邦这一章,就绕不开这个问题。

就算是到了近现代,华盛顿还砍樱桃树,林肯是为了解放黑奴。英美联军打败了纳粹,如果没有美国的罐头,苏联早就亡国了。

美国的官方宣传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而刘邦的出生问题,官方记载就是这么写的,他也没有去推翻的依据。只是做了陈述。也没有夸张描写。

现代人认为迷信不可信,但是古代人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否定《史记》的史料价值,不过是别有居心。


父亲看到华盛顿有勇气承认自己的错误, 不但没处罚他,反而大大称赞他:“好孩子,你的诚实让我很欣慰,因为即使是一万棵樱桃树也比不上一个诚实的孩子啊!”

对于开国君主进行歌功颂德,编造圣迹,以此来肯定政权合法性,几乎是一个传统。

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从本质上来说,和刘邦出生时的圣迹,是差不多的。都是故事,只是利用的素材不一样。

而证伪这件事情,实际上是1890年以后才开始进行的。此时,已经是建国100多年以后了。美国已经完成了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设,印第安人大部分都已经被灭绝。

这条轶事最先是传记作家Parson Weems写出来的,他在华盛顿去世后,采访了认识童年华盛顿的人。Weems的《华盛顿传》在19世纪多次重印。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国家需要。

回到汉朝建立初期,要接过秦朝的大一统江山,除了军事上的胜利以外,当然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做文章,汉朝政权合法性是不能质疑的。而当时的人,你要说刘邦砍樱桃树肯定不行,要说是龙的儿子,这还差不多。

2000年后,美国也这样搞。这可是倡导科学的时代,而且圣迹还是歌颂华盛顿很诚实。说的也是华盛顿小的时候的故事。

1607~1776年英国在北美东起大西洋沿岸西迄阿巴拉契亚山脉的狭长地带建立的13个殖民地。它们是:弗吉尼亚、马萨诸塞、新罕布什尔、马里兰、罗得岛、康涅狄格、北卡罗来纳、南卡罗来纳、纽约、新泽西、宾夕法尼亚、特拉华和佐治亚。从属于英国,但相对独立自治,由英王特许,赋予政治自治权利,但不能占据议会席位。1607-1732年间有16个,由于兼并就只剩13个,它们也就是美国建国之初的13个州。

北美十三州是相对独立自治的,有政治自治权。独立战争胜利后,美国联邦政府的合法性,实际上是有问题的。这个质疑,实质上遗留到了今天。美国国内今天的各种乱象,包括美国现存的选举制度,都可以追溯到当初各州的政治自治权的根子上。

不给华盛顿这位美国太祖穿几件大氅,恐怕人心难服。

这一段实在是太过于突兀,怎么就扯到美国身上了。

因为有人不服。要搞彻底否定《史记》骂骂咧咧,要讲科学。这科学可是欧洲人发明,美国人最讲究的。

那就说说在一个讲科学的时代,华盛顿是怎么创造圣迹,去砍樱桃树的。

英美联军是怎么打败纳粹的?这可不是远古传说。

1945年5月8日,美国与英国战胜了纳粹,美国精神永远战无不胜。

这可是今年才说的。

美国又一次发明了历史,创造了圣迹,当然还有最讲科学的大英帝国。

这可以理解,但是2000年前的司马迁不行。

因为美国精神永远战无不胜,这一点都不扯。

圣迹只能属于美国,也必须属于美国,美国那就是科学。

来讲一讲英美联军是怎么战胜纳粹的?

如果说司马迁写了刘邦的圣迹不可原谅,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否认美国的历史呢?

噢,上帝,那不行,美国人诚实,人家都砍樱桃树了。那还有假。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戚夫人被做成“人彘”,这个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流传甚广,也充满了令人发指的残忍。然而,在追究细节时,我们确实需要审视一下,在当时的医疗水平下,一个人在经历如此惨无人道的酷刑后,究竟有多大的可能存活下来,以及故事中是否存在夸张的成分。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人彘”这个词的含义。根据史书记载,人彘是指将人手脚.............
  • 回答
    明朝末年无法再组建一支像戚家军那样组织严密、纪律严明的军队,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背后涉及多重深层原因,绝非简单归结于“汉人人才”的匮乏。事实上,明朝末年不乏有能力、有抱负的人才,但他们却难以重现戚家军的辉煌。这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阐述:一、 时代背景的巨大差异: 戚家军所处的时代(嘉靖年.............
  • 回答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强盛时期,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的成就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汉朝的强盛之处: 一、政治制度与治理能力1. 中央集权与郡国并行制 汉初的制度调整:刘邦建立汉朝后,为巩固统治,采取“郡国并行”制度,.............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深度,触及了中国古代军事史、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多个层面。汉朝几十年打败匈奴,而宋朝数十年未能打败女真,原因复杂且多方面,并非简单的“哪个朝代更强”就能概括。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中的关键因素: 汉朝对匈奴的胜利与宋朝对女真的失利之比较 一、 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战争性质汉朝对匈奴.............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汉朝和罗马真不是一个次元的吗?” 的答案,从不同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简单来说,它们都曾是各自文明的巅峰,在许多方面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但同时,由于地理、文化、历史发展路径等因素,它们之间也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多个维度来详细阐述,让您更清晰.............
  • 回答
    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对中国古代军事史的一个核心认知点。汉朝和明朝都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强大的朝代,拥有过令世界侧目的军力,但它们在军事实力、构成、战争模式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将两者简单对比“差不多”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详细分析,看看它们各自的强项和侧重点在哪.............
  • 回答
    嘿!说到汉朝,咱们脑子里可能立马蹦出刘邦、汉武帝、丝绸之路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但要说这几千年前的朝代,那里面藏着的稀奇事儿可不少,有些说出来,你可能还真想不到。今天就跟你唠唠几个汉朝的冷门小八卦,保证让你觉得这历史课本上没怎么细说。1. 皇帝吃饭那点事儿,可不是你想的那么简单现在咱们吃饭,一个人一桌,.............
  • 回答
    汉朝选择察举制来选拔官僚,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挖的问题。说它是不是“必然”,我们不妨从历史的大背景下,结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审视。汉朝之前的选官机制:在汉朝建立之前,中国主要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就是官职世代相袭。这种制度在早期国家形成时期,的确能够保证统治的稳定和延续,因为那些拥有官职的家.............
  • 回答
    汉朝时,说匈奴的铁器比汉朝更“精良”,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说法,需要我们深入去理解“精良”这个词在当时语境下的含义,以及汉匈之间各自的资源、技术和生产模式。简单粗暴地说匈奴铁器就一定比汉朝强,可能有些片面。首先,我们得承认,在汉朝初期,匈奴在某些方面确实表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军事优势,而精良的兵器是其中.............
  • 回答
    汉朝长公主的权势,总体来说是相当大的,但具体程度会因个体、时期以及与皇室的关系等因素而有很大差异。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她们拥有“皇帝般的”权力,但她们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影响力。下面我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细阐述汉朝长公主的权势:一、政治影响力: 联姻政治的重要工具: 汉朝皇室非.............
  • 回答
    说起汉朝和罗马哪个在冶金方面技高一筹,这事儿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两者都是当时世界上顶尖的文明,在金属的运用上都玩出了花,但侧重点和发展路径却有些不同。先说说罗马吧。罗马人对金属的理解,尤其是铁,那真是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大规模的钢铁生产和冶炼技术。你想想,罗马帝国的军队横扫欧亚非,.............
  • 回答
    谈到汉朝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战术,那可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这并非简单的“以攻代守”或“以守代攻”就能概括的,而是一个在长期的博弈中不断演变、集结了智慧与血汗的复杂体系。与其说是一套固定不变的战术,不如说是一系列针对游牧民族特点而产生的、灵活多变的战略和战术组合拳。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朝面对的游牧民.............
  • 回答
    要比较汉朝和罗马哪个更强,这就像是比较两个同样伟大的巨人,各有千秋,而且它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以及文化发展路径都大相径庭,所以很难一概而论地说谁绝对更强。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来剖析,看看它们各自的辉煌与局限。疆域与人口:规模的震撼首先来看疆域和人口,这可以说是汉朝和罗马最直观的对比.............
  • 回答
    汉初,汉朝的确涌现出了一批让后世景仰的名臣武将,他们文韬武略,为汉朝的建立和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即便如此,在面对匈奴这一强大的游牧民族时,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甚至屡屡失利。这背后绝非简单的“打不过”就能概括,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明白,汉朝初年的“打.............
  • 回答
    汉朝之前,匈奴并非没有活动,他们一直在漠北纵横驰骋,对周边的各个游牧民族和中原王朝都构成过威胁,只是这种威胁的性质和强度与汉朝时期有所不同,尤其是在我们通常理解的“骚扰中原”这个概念上。要理解为什么汉朝之前匈奴的“骚扰”行为不像汉朝时期那么突出或频繁,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来剖析:1. 时间的界定与.............
  • 回答
    汉朝初期,尤其是汉高祖刘邦时期,可谓是相当的“捉襟见肘”,甚至可以用“穷困潦倒”来形容。这并非夸张,而是当时的历史现实。想要详细地理解汉初有多穷,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说。一、战乱频仍,百废待兴的烂摊子咱们得先瞅瞅汉朝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刘邦和项羽那场仗,打得那叫一个天昏地暗,从秦末的农民起义开始,到.............
  • 回答
    关于汉朝能否仅仅因为“信奉黄老”就造就汉文帝、汉景帝、汉昭帝、汉宣帝这四位明君,进而带来“文景之治”和“昭宣中兴”两大盛世,这其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简单地说,将如此辉煌的成就完全归功于一种思想流派,未免有些以偏概全。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一、 黄老思想的影响:并非“唯一”但.............
  • 回答
    汉朝在西域的征服和统治,是一个极其复杂而又充满智慧的政治操作,远非简单地“换成宗室”就能概括。你提到的这些国家,如北匈奴、西匈奴、大宛、乌孙、大月氏、康居、浩罕、坎巨提,以及朝鲜,它们与汉朝的关系,以及汉朝对它们的统治方式,各有不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地缘政治考量、民族关系以及当时的统治能力。首先,我.............
  • 回答
    这事儿啊,说起来可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明白的,得从头捋捋。汉朝能把北匈奴给收拾了,这确实是个大功劳,但为啥就留下了南匈奴,甚至还让它一度变得挺有势力,这背后有很多门道,不是简单地说“汉朝灭了北匈奴”就能概括的。首先,咱们得弄明白,“灭了北匈奴”这个说法,用在汉朝身上,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重创并迫使北匈奴.............
  • 回答
    汉朝的覆灭和新朝的短暂,究竟是时势弄人,还是王莽个人德行有亏,亦或是儒家思想本身存在难以逾越的缺陷?这是一个历史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课题,但如果要给出一个相对清晰的答案,我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单一因素,而是应该 将王莽的个人因素、他所推行的政策的局限性以及儒家思想在当时的应用方式做一个综合的审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