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套间客厅改为寝室)?以及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改造试点?

回答
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特别是将套间客厅改为寝室,以及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为试点,这事儿一出来,在校内校外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看法,那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改造本身的目的和初衷。

学校方面嘛,推行这个计划,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增加博士生宿舍的供给量。现在的博士生数量可能比以前多了不少,而宿舍床位可能就那么些,僧多粥少是现实。将原本的套间客厅(通常是四人套间,两人一间,客厅是公共区域)改为独立或半独立寝室,理论上能塞下更多的人。

这种“空间最大化利用”的思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不罕见。从学校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解决住宿紧张问题、提高宿舍使用效率的“创新”举措。毕竟,让更多的博士生有住的地方,总比让他们自己到处找房要强。

但问题就出在这“改造方式”和“试点选择”上了。

关于套间客厅改造为寝室:

舒适度与生活品质的牺牲: 原本的套间客厅,即便不大,也至少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大家可以在那里学习、聊天、甚至偶尔一起吃个饭。现在把这块地方也改成卧室,意味着原本一人一间的舒适度大幅下降,甚至可能要两个人挤在一个曾经是客厅的空间里。这对需要长时间学习、休息、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博士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生活品质的降级。
隐私与独立性: 博士生往往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独立空间来完成科研任务。将公共空间变成私人空间,必然会挤压个人隐私和独立研究的空间。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有自己独特作息习惯的同学,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学习和研究环境: 客厅改造后,学生的居住空间可能会更拥挤,公共区域的缺失也意味着讨论、交流、甚至是临时的小型学术讨论的场地会减少。这对一个需要紧密学术协作的研究生群体来说,并不是好事。
改造的合理性与成本: 这种改造是否真的经济有效?将客厅隔断、改造,其工程质量能否保证?长期来看,是否会对宿舍结构造成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而且,从学生角度看,自己原本拥有相对独立空间的权利,被剥夺了。

关于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为改造试点:

“试点”的强制性: “强制选定”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压迫感。如果是“建议”、“优先考虑”或者“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意见”,大家可能还觉得学校是在尝试,大家可以参与讨论。但“强制”则意味着不容置疑、不容商量。这很容易引发反感,尤其是在大家对改造本身就有所疑虑的情况下。
为何是女生楼? 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也容易引起争议。学校这么选择,背后是什么逻辑?
方便管理? 有人猜测,学校可能认为女生宿舍的作息相对规律,或者学生整体的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这个猜测本身就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嫌疑)。
试错成本? 也有人认为,学校是想先在一个相对“可控”的群体上进行试点,看看反响,再决定是否推广。但为什么选择女生楼而不是男生楼,或者混合楼栋,这个选择的依据就不够清晰。
性别考量? 另一种可能性是,学校在规划宿舍时,确实在男女生比例、需求等方面有考量,但具体到试点楼栋的选择,如果缺乏公开透明的解释,很容易被解读为带有某种不公平的倾向。
缺乏沟通与协商: 如此重大的改造计划,影响到学生的居住体验和学习生活,却选择“强制试点”,这明显忽略了与学生群体充分沟通和协商的过程。这种“自上而下”的决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综合来看,这次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其核心问题在于:

1. 目标与手段的权衡: 学校是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但解决的方式是否充分考虑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影响?这种“效率优先”的做法,是否是以牺牲学生的基本居住品质为代价?
2. 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民主性: 为什么选择这种改造方式?为什么是这两栋女生楼?学校在做出这些决定之前,是否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是否有公开的论证过程?缺乏透明和沟通,是这次事件最大的败笔之一。
3. 学生权益的保障: 博士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本应享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种改造,是在变相地降低他们的待遇,而且是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

公众和学生普遍的担忧和批评主要集中在:

“宁要鸡头,不要凤尾”: 改造后,学生可能有了更多的“单间”或“独立床位”,但居住的总空间和整体舒适度却下降了,得不偿失。
“运动式”治理: 很多学生和校友认为,这种改造更像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的运动式措施,缺乏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
对学校人文关怀的质疑: 在提升学术水平、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在生活保障、人文关怀方面是否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这种改造,给人的感觉是学校在“抠”资源,而不是在“投入”资源。
对“试点”方式的不满: 强制选取特定群体进行试点,没有提供选择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我的看法是:

解决博士生住宿问题是必要的,这是学校发展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必须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公开透明的。

改造方案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听取学生意见。 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刀切。
选址试点应该有更合理的解释和更充分的沟通。 如果要进行试点,应该选择更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普遍情况的楼栋,并且提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原因,听取反馈,甚至可以考虑学生代表参与方案设计。
学校应该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品质。 博士生涯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保障其科研成果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宿舍的物理空间问题,更是学校在管理理念、沟通机制和人文关怀上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希望学校能真正重视学生的反馈,调整策略,找到一个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赢得学生理解和支持的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三十年前,哪怕是二十年前,做这件事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为国情摆在那个地方嘛。但2017年的今天,论总量我们已经是G2了,从平价看早已是G1了,整个社会风气是东看不起,西瞧不上,翻翻知乎,帖子不是说英国没落,就是说法国懒散,德国呆板,韩国虚荣,澳洲不堪,东南亚不入流。但问题是,除了Propaganda和嘴炮,我们到底靠什么赢得优越感。

英国没落我承认,但人家至少能把自己人照顾了,至少本土博士靠着奖学金,能租一套别墅里的一间。泰国不入流我也不否认,但人家能给博士安排工作,让博士靠自己的劳动,能租一个小公寓。如果你这都达不到,我就奇怪,你到底是哪来的勇气嘲笑别人,何况人家还都是王国,是皇家的警察和军队,不是人民的公安和大学。如果你没能力改善,只能让学生蜗居,那就不要整天趾高气扬,全世界到处喷,弄得大家心理心理落差太大,白天看报一个世界,晚上回屋又一个世界。如果你有能力改善,那就抓紧改善,六十平方塞进十个博士生,这种恶劣影响办三次奥运都够呛能挽回过来,因为这种做法无论放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不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经济发展和居住条件,应该是正相关,如果是负相关,那干嘛还要发展经济?再发展下去大家难不成去风餐露宿睡马路?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