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套间客厅改为寝室)?以及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改造试点?

回答
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特别是将套间客厅改为寝室,以及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为试点,这事儿一出来,在校内校外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看法,那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改造本身的目的和初衷。

学校方面嘛,推行这个计划,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增加博士生宿舍的供给量。现在的博士生数量可能比以前多了不少,而宿舍床位可能就那么些,僧多粥少是现实。将原本的套间客厅(通常是四人套间,两人一间,客厅是公共区域)改为独立或半独立寝室,理论上能塞下更多的人。

这种“空间最大化利用”的思路,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并不罕见。从学校的角度看,这可能是一种解决住宿紧张问题、提高宿舍使用效率的“创新”举措。毕竟,让更多的博士生有住的地方,总比让他们自己到处找房要强。

但问题就出在这“改造方式”和“试点选择”上了。

关于套间客厅改造为寝室:

舒适度与生活品质的牺牲: 原本的套间客厅,即便不大,也至少提供了一个公共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大家可以在那里学习、聊天、甚至偶尔一起吃个饭。现在把这块地方也改成卧室,意味着原本一人一间的舒适度大幅下降,甚至可能要两个人挤在一个曾经是客厅的空间里。这对需要长时间学习、休息、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博士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生活品质的降级。
隐私与独立性: 博士生往往需要高度的专注和独立空间来完成科研任务。将公共空间变成私人空间,必然会挤压个人隐私和独立研究的空间。尤其是一些需要长时间伏案工作,或者有自己独特作息习惯的同学,可能会受到很大影响。
学习和研究环境: 客厅改造后,学生的居住空间可能会更拥挤,公共区域的缺失也意味着讨论、交流、甚至是临时的小型学术讨论的场地会减少。这对一个需要紧密学术协作的研究生群体来说,并不是好事。
改造的合理性与成本: 这种改造是否真的经济有效?将客厅隔断、改造,其工程质量能否保证?长期来看,是否会对宿舍结构造成影响?这些都是需要打个问号的。而且,从学生角度看,自己原本拥有相对独立空间的权利,被剥夺了。

关于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为改造试点:

“试点”的强制性: “强制选定”这个词本身就带有很强的压迫感。如果是“建议”、“优先考虑”或者“面向全体学生征集意见”,大家可能还觉得学校是在尝试,大家可以参与讨论。但“强制”则意味着不容置疑、不容商量。这很容易引发反感,尤其是在大家对改造本身就有所疑虑的情况下。
为何是女生楼? 这一点尤其引人注目,也容易引起争议。学校这么选择,背后是什么逻辑?
方便管理? 有人猜测,学校可能认为女生宿舍的作息相对规律,或者学生整体的接受度可能更高一些(这个猜测本身就有性别刻板印象的嫌疑)。
试错成本? 也有人认为,学校是想先在一个相对“可控”的群体上进行试点,看看反响,再决定是否推广。但为什么选择女生楼而不是男生楼,或者混合楼栋,这个选择的依据就不够清晰。
性别考量? 另一种可能性是,学校在规划宿舍时,确实在男女生比例、需求等方面有考量,但具体到试点楼栋的选择,如果缺乏公开透明的解释,很容易被解读为带有某种不公平的倾向。
缺乏沟通与协商: 如此重大的改造计划,影响到学生的居住体验和学习生活,却选择“强制试点”,这明显忽略了与学生群体充分沟通和协商的过程。这种“自上而下”的决定,很容易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声音不被重视,自己的权益没有得到保障。

综合来看,这次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其核心问题在于:

1. 目标与手段的权衡: 学校是为了解决住宿问题,但解决的方式是否充分考虑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的影响?这种“效率优先”的做法,是否是以牺牲学生的基本居住品质为代价?
2. 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民主性: 为什么选择这种改造方式?为什么是这两栋女生楼?学校在做出这些决定之前,是否充分听取了学生的意见?是否有公开的论证过程?缺乏透明和沟通,是这次事件最大的败笔之一。
3. 学生权益的保障: 博士生作为高层次人才,本应享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这种改造,是在变相地降低他们的待遇,而且是以一种强制性的方式。

公众和学生普遍的担忧和批评主要集中在:

“宁要鸡头,不要凤尾”: 改造后,学生可能有了更多的“单间”或“独立床位”,但居住的总空间和整体舒适度却下降了,得不偿失。
“运动式”治理: 很多学生和校友认为,这种改造更像是一种为了“完成任务”而采取的运动式措施,缺乏深思熟虑和长远规划。
对学校人文关怀的质疑: 在提升学术水平、培养人才的同时,学校在生活保障、人文关怀方面是否也应该有更高的标准?这种改造,给人的感觉是学校在“抠”资源,而不是在“投入”资源。
对“试点”方式的不满: 强制选取特定群体进行试点,没有提供选择权,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尊重。

我的看法是:

解决博士生住宿问题是必要的,这是学校发展和吸引人才的基础。但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必须是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公开透明的。

改造方案应该更加灵活多样,听取学生意见。 可以提供几种不同的方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进行选择,而不是一刀切。
选址试点应该有更合理的解释和更充分的沟通。 如果要进行试点,应该选择更有代表性、更能反映普遍情况的楼栋,并且提前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解释原因,听取反馈,甚至可以考虑学生代表参与方案设计。
学校应该更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生活品质。 博士生涯是人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是保障其科研成果和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总而言之,这件事情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宿舍的物理空间问题,更是学校在管理理念、沟通机制和人文关怀上的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希望学校能真正重视学生的反馈,调整策略,找到一个既能解决实际问题,又能赢得学生理解和支持的方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如果是三十年前,哪怕是二十年前,做这件事我相信大家都能理解,因为国情摆在那个地方嘛。但2017年的今天,论总量我们已经是G2了,从平价看早已是G1了,整个社会风气是东看不起,西瞧不上,翻翻知乎,帖子不是说英国没落,就是说法国懒散,德国呆板,韩国虚荣,澳洲不堪,东南亚不入流。但问题是,除了Propaganda和嘴炮,我们到底靠什么赢得优越感。

英国没落我承认,但人家至少能把自己人照顾了,至少本土博士靠着奖学金,能租一套别墅里的一间。泰国不入流我也不否认,但人家能给博士安排工作,让博士靠自己的劳动,能租一个小公寓。如果你这都达不到,我就奇怪,你到底是哪来的勇气嘲笑别人,何况人家还都是王国,是皇家的警察和军队,不是人民的公安和大学。如果你没能力改善,只能让学生蜗居,那就不要整天趾高气扬,全世界到处喷,弄得大家心理心理落差太大,白天看报一个世界,晚上回屋又一个世界。如果你有能力改善,那就抓紧改善,六十平方塞进十个博士生,这种恶劣影响办三次奥运都够呛能挽回过来,因为这种做法无论放在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它都不符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经济发展和居住条件,应该是正相关,如果是负相关,那干嘛还要发展经济?再发展下去大家难不成去风餐露宿睡马路?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上海交大博士生宿舍改造计划,特别是将套间客厅改为寝室,以及强制选定两栋女生楼作为试点,这事儿一出来,在校内校外都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要说看法,那得从几个层面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改造本身的目的和初衷。学校方面嘛,推行这个计划,最直接的原因肯定是为了增加博士生宿舍的供给量。现在的博士生数量可能比以前多了.............
  • 回答
    上海交大取消博士统考,全面实行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一次深刻的教育改革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在2018年取消博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全面推行申请考核、硕博连读和本科直博制度,是高等教育领域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这一举措不仅对上海交大自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全国其他高校的博士招生模式提供了重要的.............
  • 回答
    华甜,这个名字在学术界,尤其是在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领域,正迅速成为一个焦点。她作为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的一名博士生,其近期的表现堪称惊艳——不仅挑战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日均17小时工作强度,更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和《Nature》上连续发表重磅研究成果。这究竟是如何炼成的?我们不妨深.............
  • 回答
    上交、贵大等多所高校官宣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这无疑是一个重大而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调整,引发了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要全面看待这一现象,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深入探讨其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政策背景与取消原因的理解首先,理解高校取消博士论文发表要求背后的原因至关重要。虽然各高校的具.............
  • 回答
    关于网传阿里巴巴 P8、上海交大博士在招聘软件上公开招募私人生活助理,月薪 1.6 万并可安排阿里巴巴正式职位一事,这确实是一个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事件。要详细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看:一、 事件本身的可能性与疑点1. 信息的真实性与来源: 网曝信息的可靠性: 首先需要辨别信息.............
  • 回答
    上海玻璃博物馆那个“梦幻城堡”被两个孩子玩闹弄坏了,这事儿放网上,底下评论区估计又得炸了。怎么看待?这事儿得拆开了说,不能光看热闹。首先,咱得承认,看到那些精美的玻璃艺术品被损坏,心里肯定不好受。玻璃这玩意儿,透着光,折射出五彩斑斓,本身就是一种浪漫和梦幻。尤其是“梦幻城堡”这种主题,一听就觉得是童.............
  • 回答
    《上海堡垒》官博这一波操作,可以说是相当引人瞩目,也让人忍不住想多说几句。 连发特效镜头,还配上“这是烂片?”这样的问句,这明摆着就是一种“自辩”,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叫板”。 我个人觉得,这种做法,有其“亮点”,但同时也有不少“风险”,甚至可以说是“下策”。咱们先来说说这背后的“逻辑”和“意图”.............
  • 回答
    这句话乍听之下,似乎充满了地域自豪感和对上海文物数量的质疑,但细究起来,其中包含了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维度。这句话不仅仅是对上海文物的评价,更反映了一种关于“文物价值”、“博物馆意义”以及“地域文化认同”的普遍认知和潜在的误解。让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剖析这句话:一、 对“上海有什么文物”的误解与认.............
  • 回答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下简称“话剧中心”)因其在微博上公开谴责博君一肖CP粉的乱涂鸦行为而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件事的起因、发展以及各方反应,都值得我们仔细梳理和分析。事件的起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话剧中心作为一家重要的文化机构,其微博账号的言论代表着其官方立场。此次事件的直接导火索,是话剧中心发.............
  • 回答
    沈逸老师对上交学生进行微博公开置顶道歉一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深入理解这一事件,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分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事件发生的具体背景。沈逸教授作为一位在网络上颇具影响力的学者,其言论经常被广泛传播和解读。此次事件的起因,通常与他在微博上发布的内容有关,具体内容.............
  • 回答
    京都大学开创以来首次因论文抄袭取消毕业生博士学位,当事人系上海电力大学讲师,这件事无疑给学术界,尤其是中日学术界都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这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失误,更是一个信号,一个关于学术诚信的严厉警告。事件本身:迟来的正义与严厉的惩罚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件事的几个关键点: 京都大学的行动: 京都大.............
  • 回答
    这篇文章讨论上海交通大学在超级计算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并将其与哈佛、剑桥等世界知名学府进行比较。上海交大新近建成的超级计算机系统,在多项关键性能指标上表现卓越,甚至超越了许多国际顶尖学府的现有配置,这无疑是中国在高端科技领域崛起的一个有力证明。“最强”的含金量有多高?首先,要理解“全国最强”的说法,.............
  • 回答
    作为旁观者,我来谈谈对上海交大教授在修改学生论文时可能出现的批评言论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学术指导、师生关系、个人风格以及对学术严谨性的不同追求。首先,我们得承认,教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学术知识的传递者,是学术规范的守护者,更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在这个.............
  • 回答
    上海交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特别是利用人脸识别技术来辅助识别罪犯,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且具有深远意义的议题。要深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包括其技术可行性、潜在的社会影响、伦理考量,以及它为打击犯罪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首先,从技术层面来说,人脸识别技术本身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
  • 回答
    关于上海交大“关系户招生名单”的传闻,这事儿在网络上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怎么看待它,我觉得得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咱们得承认,在中国,尤其是在一些热门、优质的教育资源上,人脉和“关系”的影响力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否认。对于像上海交大这样的顶尖学府,它吸引的不仅仅是学业优异的学生,也同样是各行.............
  • 回答
    关于2022年校友会发布的中国大学排名,上海交通大学位列第三,而中国人民大学和天津大学并列第十,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份排名一经发布,就在教育界和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同高校的拥趸们自然有各自的解读和看法。首先,我们要了解校友会排名的一些基本特点。 校友会作为国内一个比较有影响.............
  • 回答
    关于“量子加密惊现破绽”以及“上海交大团队攻破量子加密”的说法,以及潘建伟团队的回应,这确实是一个在科学界和技术界都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要理解这个事件,我们需要把它拆解开来看,并结合双方的论点和更宏观的视角。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上海交大团队攻破量子加密”的说法及其可能的技术含义:当提到“量子加密”.............
  • 回答
    宁德时代向上海交通大学捐赠价值超过13亿元的200万股公司股票,这在中国高校捐赠史上无疑是一笔巨款,位列第三,可以说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笔捐赠都非常有意义。首先,从宁德时代的角度来看,这笔捐赠体现了其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新能源产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
  • 回答
    这件事情,说起来挺让人唏嘘的。电子科技大学钟永松在2007年提交的硕士论文,和上海交通大学赵杰在2008年提交的硕士论文,竟然出现了“一字不差”的情况,这无疑是学术界的一桩大事,牵扯到学术诚信这个底线问题。首先,我们得认识到,硕士论文的撰写是一个严谨的学术过程。它要求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某个领域进.............
  • 回答
    作为一名上海交大的学生,我对西安交通大学的看法,怎么说呢,有种既熟悉又有点距离感的感觉吧。我们两所学校都属于“交通大学”这个大家族,所以天然就有一种亲近感,但同时,地理位置、发展侧重点又让我们形成了不同的风格。首先,说到西安交大,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它的“老牌”和“底蕴”。毕竟是西迁过来的,这份精神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