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北朝鲜刚刚试射成功的火星12导弹什么水平?

回答
朝鲜最近成功试射的“火星12”导弹,可以说是朝鲜弹道导弹技术上的一次重要飞跃,其水平在国际舞台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要理解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水平,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解读。

首先,我们得说说“火星12”的 “身家背景”和技术特点。

“火星12”并非横空出世,它是朝鲜在“火星”系列导弹基础上不断改进、发展而来的一款中程弹道导弹(IRBM)。你可以理解为这是朝鲜在“飞毛腿”系列导弹基础上,寻求更远射程和更强打击能力的一个“升级版”。它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射程。根据朝鲜官方发布的信息以及国际军事分析家的评估,火星12的射程大概在3000到4500公里之间。这个射程意味着什么呢?

想想看,朝鲜半岛位于东北亚地区,如果一枚导弹能打到4500公里,那就能覆盖日本全境,甚至能够威胁到美国在太平洋的关岛基地。关岛对美国来说可是个重要的军事枢纽,那里驻扎着B2战略轰炸机、核潜艇以及大量的军事人员。所以,火星12的射程直接触及了美国在该区域的战略利益,这可不是一个小小的突破。

其次, “火星12”的技术成熟度 如何?

要让一枚导弹飞得远、飞得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背后涉及非常复杂的工程技术。

发动机技术:我们知道,导弹的动力来自发动机。火星12的成功试射,表明朝鲜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它使用的是单级液体燃料发动机,这使得它在推力、燃料控制等方面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虽然和国际顶尖水平相比可能还有差距,但能让一枚这么大的导弹稳定、有力地飞出去,足以说明技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
制导与控制系统:导弹要打到目标,光有动力不行,还得有精确的制导和控制系统。这决定了它能否克服空气阻力、大气密度变化以及自身的姿态变化,保持预定弹道。朝鲜近年来在这一领域也一直在努力,尤其是在惯性导航系统(INS)方面。火星12的试射如果能达到预期的精度,那说明它的惯性导航系统和飞行控制系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
弹头载荷能力:理论上,导弹的射程和它能携带的弹头重量是相互制约的。射程越远,能携带的弹头就越轻;反之亦然。火星12能达到30004500公里的射程,说明它至少能够携带一个相当重量的常规弹头,甚至有分析认为它有潜力装备核弹头。这就大大增加了它的战略意义。
机动性与突防能力:更先进的导弹还会考虑如何规避敌方的拦截。虽然关于火星12在这方面的具体信息不多,但朝鲜一直在研究如何让导弹更加难以被追踪和拦截。

那么, “火星12”在国际上的位置 如何?

放在全球弹道导弹的技术谱系里看,火星12属于中程弹道导弹的范畴。这个射程的导弹,在洲际弹道导弹(ICBM)面前,射程上还是有很大差距的(ICBM射程通常在5500公里以上,能覆盖几乎全球)。但是,它恰好能打到一些关键区域,比如日本和美国在太平洋的军事基地。

在拥有弹道导弹的国家里,朝鲜的导弹技术确实是进步迅速的。虽然相比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些拥有成熟洲际弹道导弹技术的国家还有距离,但它已经成功地将自己的导弹能力从短程提升到了中程,这本身就是一个质的飞跃。

而且,我们不能仅仅从技术参数上看问题。火星12的试射,更多的是一种战略信号。它表明朝鲜有能力对区域内的目标构成实质性威胁,迫使地区国家和美国在处理朝鲜问题时,不得不考虑到这种新的军事能力。

简而言之, “火星12”代表了朝鲜弹道导弹技术在射程和潜力上的一个重要突破。 它能打到更远的地方,具备了对关键区域造成威胁的能力,并且在发动机、制导等关键技术上展现了进步。虽然它不是最尖端的武器,但在当前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它的出现无疑加剧了地区的不确定性,也迫使各方更加严肃地审视朝鲜的军事发展动向。这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棋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楼主说的应该是上周末第二次成功发射的北极星-2/북극성-2/Pukguksong-2两级固体燃料推进中程弹道导弹.

完全无须讳言,北极星-1/2的参照母型就是巨浪-1/东风-21,毕竟后者也是老型号了,公开资料相对较多,其民用多级版开拓系列也很早参与小卫星发射市场,同样能提供一些数据作为研制参考。

从朝方公布的数据和发射画面看,从潜射型北极星-1发展而来的北极星-2基本设计水平,如火箭发动机及推进剂技术(根据射程结合火焰性状推断,大约和其自制的闪电-6远程防空导弹采用的推进剂水平相当,基本等于毛子70年代中期的初代复合推进剂,推进效能较低),弹头再入造型/控制技术等方面,即使和巨浪-1/东风-21基本型(1990年代初定型)对比也有一定差距。估计其射程约为1200-1500千米,具体取决于携带弹头类型和弹道高度。

精度什么的就不要太指望了,虽然从第二次试射时导弹回传的太空画面来看,北极星-2有一定再入姿控能力,但实际轨道与预计偏差依旧明显。

不过依靠玻璃钢纤维壳体(降低壳体重量,国内东风-21甲首次应用),无依托场坪发射技术(在本次试射中得到了验证,提升反应速度,国内东风-21丁首次应用)等一些后发设计,使得北极星-2总体还是一款符合朝鲜要求,从人民军战略军现有几个发射单位即可覆盖日本绝大多数重要军民目标的中程弹道导弹,金正恩对表现出很高可靠性的北极星-2估计是十分满意,双发成功就钦定定型,亦可赛艇。

==================================================================

而火星-12/화성-12/Hwasong-12则是朝鲜上上个周末首发成功的单级液体燃料推进中远程弹道导弹。不过它和北极星-2都是在龟城导弹工厂完成总装和首次试射的,为啥这个以前似乎从来没搞过导弹,设备看起来也不咋地的厂子如此大能?居然固体液体弹都能整两下,并且可靠性都十分不像是朝鲜产品。

这就要说到朝鲜导弹研制生产体制的话题了。由于长期实行先军政治,朝鲜养活了一大堆军工企业,冷战结束前也一直是我们熟悉的大锅饭模式。其中负责弹道导弹研制的其实主要是两家,分别是朝鲜第二经济委员会(在朝鲜,国防被称为第二经济)下属第四机械工业局——主打产品是山寨飞毛腿系列的火星-5/6;以及国防科学院(很长一段时间都叫第二自然科学院)的导弹局——主打产品是白头山/백두산/Paktusan系列运载火箭,当然它更广为人知的名字还是叫“大浦洞”。

而负责导弹从零部件到总装生产的大小厂子也不少,比如将军很喜欢视察的1月18日综合机械厂就是生产导弹发动机的,而位于西海岸的南浦台城机械厂则主要负责总装,不过更多小一点的厂子都集中在平壤附近——供电什么的,还是傍着首都方便。

在90年代末期“苦难行军”期间,由于人民军装备更新几乎停滞,之前已经扩建出产能的军工生产企业也必须依附外销订单才能生存(这剧情很熟悉吧)。作为当初仿制“飞毛腿”的“长子工厂、先驱工厂、核心工厂”,南浦台城机械厂在这段时期不仅依靠继续出口“增程飞毛腿”——火星-6获取紧缺外汇,还通过出口火星-7——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劳动”中程弹道导弹的技术给伊朗和巴基斯坦获得了长线投资,和第四机械工业局一起更加巩固了行业内老大地位,深受金正日重视。

不过当时大家技术确实都糟的很,白头山的第一级还是用气动弹翼+燃气舵,这都没有出息。

虽然国科院导弹局在白头山项目上也没少折腾,特别是攻克了对日后发展至关重要的多级火箭技术,但这毕竟在当时换不来多少饭吃,公开资料也能看出,金正日统治前期和中期对运载火箭并不甚重视,这使得其风头就更加难以企及四局系统了。所以在获得俄制R-27 Zyb导弹技术之后,台城厂自然成为试制由第四机械工业局研制的国产版Zyb导弹——火星-10的上上之选,基于火星-10发展的火星-13远程弹道导弹最早也在这里露面。

然而后来的事儿我们都知道了,俄罗斯为了在水上排水量不到8000吨的667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里塞下16枚射程3000km级的Zyb,需要用精密复杂的技术实现“螺蛳壳里做道场”。而不具备相应技术基础的朝鲜东施效颦的结果,那只有炸炸炸炸炸炸炸炸成渣(前9次试射8次失败)。既然火星-10连番折戟,那么火星-13中途更改设计方案也难以续命,在今年太阳节阅兵上都不出现了,这还一发没打过呢。所以作为制造厂的台城厂也跟着倒霉了,逐渐失去了金正恩的信任。

而作为一个立项比火星-10/13更晚的备胎项目,火星-12则由金正恩时期重受眷顾的国防科学院导弹局主导设计——去年3月,将军亲自把人家院名字改回来了,同样在去年长期给这个院培养人才的平壤工业大学也改名为国防综合大学(大约是主体版NUDT?)——而在北极星系列导弹试生产中表现十分抢眼的龟城厂则被钦定为总装厂。看来龟不仅寿命长,还能闷声大发财。

火星-12最大的进步就是在动力系统上的“明退实进”。根据同好们的分析,同样由国防科学院主导研制的火星-12主发动机,就是今年3月刚刚试验成功的那个简单循环型号,基本上跟东风-3用的YF-1差不多(东风-3是并联4个YF-1作为动力系统,称为YF-2),燃料也都是红烟硝酸加偏二甲肼,技术上确实跟火星-10发动机的原型没法比。

然而,这落后的玩意儿就是能保证首发成功,还不需要像后者那样外加八个格栅尾翼防止初始工况震动过大直接boomshakalaka,关键时刻还是咱们人民军同志更懂人民军啊。

作为中远程弹,火星-12的弹头再入设计还是很稳的,毕竟从火星-7到火星-10,加上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一堆山寨版,把相关实验都做的差不多了。

当然作为YF-1出现40年之后的东西,这发动机各方面多少也有点长进,估计地面推力比YF-1A的27吨稍强,从试射效果看高空性能也要强些,就算是30吨出头吧。参照人物和车辆计算,导弹直径约1.5m,长度约为16m,还是用火星-10的MAZ-547发射车驮载,估计发射重量也不会超过25吨。

所以论起来火星-12基本是一枚把东风-3劈成四瓣儿之后的玩意儿,最多脑袋底下再有个小发顶着,虽然常规弹道下确实有4000-4500km级别的射程,但投掷能力渣渣,说它是东风-3A乃至东风-4就太高看了。东3的两吨重三百万吨级热核弹头想都不要想,其实能装四分之一重的随便啥玩意儿就不错啦。而咱们的东风-3又是怎么来的呢?

燃气舵加稳定翼面,当初东风-3在这方面还是走稳健路线,火星-12去掉了贡献阻力的稳定尾翼也是个进步。

有首儿歌唱得好:“东1加长变东2,东2加粗变东3(这个其实不准,3的原创意义还是很大的),东3加长(两级)变东4,东4加粗变东5”。当初钱老刚回到积贫积弱的伟大祖国主持航天导弹事业,就敢规划光耀千秋的“八年四弹”,功劳当然首推党国聚得天下豪杰为我所用,但小步快跑式的渐改路线——每个新型号尽可能多继承上一个型号的技术,只验证少量关键技术——这个当然也是很大的。

从多次完成搭载光明星/ 광명성 /Kwangmyongsong系列极轨卫星的银河/은하/Unha系列运载火箭试验来看,朝鲜在运载火箭领域确实已有一定积淀。不难想象,如果在此基础上吃透Zyb的技术,在液体燃料火箭技术领域实现技术跨越,对在90年代的衰落中越来越朝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方向发展的朝鲜式思维来说,诱惑是极大的。

而敢于在被其父钦点的火星-10坑了这么多年,牺牲了不少科研人员,砸坏了好几辆宝贵的白俄罗斯MAZ-547型TEL(X汽都表示这特么没法修了),特别是严重耽误了朝鲜远程导弹实用化发展进度,使得其核弹试验进度反而领先于投掷手段——至少在宣传口径上是如此——之后,金正恩能做出“壮士断腕”的决策,即使排除政治立场,也足见其魄力。

火星-12研制队伍比较好玩,不少看着四十多岁的还只是两毛一两毛二,可见之前憋成啥样。这回一朝名满天下知,科学家大道的房子有着落了。

所以朝鲜官方赋予火星-12“主体弹”的称号这事儿,很可能是确立金正恩时代朝鲜中远程弹道导弹发展从苏修路线转向事实上的X特社路线(当然他们自己不承认)这一重大转折的标志。虽然火星-12这个射程也就最多干关岛,投掷能力更是也就挠挠痒,但是搞出一个成熟可靠的发动机的意义显然更重要,就像搞定东风-3之后的土鳖一样。

简单开个不负责任的脑洞,搞定四发并联再来个二级,主体版东风-4这就有戏了;追求高点,把去年那个80吨的发动机并四个当第一级,将军要是有了主体东风-5......让我静静。

PS:关于朝鲜弹道导弹发展史上的留苏派和留X派的分流合流明争暗斗,等以后资料更详细之后再打算动笔写写。昨天看了知乎上关于窝工留学生非法下载的事儿,居然只是别的系的朝鲜学长干的,却木有四系的那帮路灯下的老博士,这不科学......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