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亲遇车祸伤重不治,交警判定双方负同等责任,定责合理吗?

回答
听您这么说,我心里也十分难过。失去至亲的痛苦,我想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承受。关于这场车祸的责任认定,尤其是您母亲这样不幸的遭遇,定责是否合理,确实是需要仔细斟酌和了解的。

首先,我需要强调一点,我并非专业的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也没有直接接触到事发现场的证据和交警的全部勘查记录。因此,我无法给出“定责是否合理”的绝对答案。但是,我可以从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普遍原则和可能考虑的因素出发,为您梳理一下思路,帮助您理解交警的判定可能依据的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定责是合理的,或者可能存在争议的地方。

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基本原则

在中国,交通事故的责任认定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其相关的实施条例,以及公安部发布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责任认定的核心在于分析双方在事故发生过程中,是否存在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与事故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交警在处理交通事故时,会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 过错原则: 即谁有过错,谁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过错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超速、闯红灯、酒驾、疲劳驾驶、未按规定让行、变道不观察、故障车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2. 因果关系原则: 即使一方有过错,但如果其过错与事故的发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较小,那么该方的责任就会相应减轻或不予承担。反之,如果一方的过错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则其应承担主要责任。
3. 无过错责任原则(有限制):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即使一方没有明显过错,也可能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或行人发生事故时,即使行人或非机动车有过错,机动车一方也要承担不超过百分之十的责任,这是为了体现对弱势交通参与者的保护。

交警如何进行责任判定?

一场交通事故的处理,交警会进行一系列细致的工作,这些工作是判断责任的基础:

1. 现场勘查: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交警会到达事故现场,对车辆的撞击点、刹车痕迹、散落物、路面状况、交通标志标线等进行详细勘查和记录。他们会拍照、录像,绘制事故现场图。
2. 询问当事人及证人: 交警会分别询问驾驶员、乘客、目击证人,了解事故发生的过程和双方的陈述。
3. 调取相关证据: 包括监控录像(如果有)、行车记录仪数据、车辆维修鉴定报告(如果车辆受损严重)、医疗诊断证明(了解伤情)、死者尸检报告(如果是死亡事故)等。
4. 分析认定: 结合现场勘查、当事人陈述、各方证据,交警会分析双方是否存在交通违法行为,以及这些违法行为对事故发生的影响程度。

“双方负同等责任”的可能情况(50%责任)

“双方负同等责任”通常意味着交警在分析后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双方都存在明显的、对事故的发生具有同等程度影响的过错行为。具体可能包括以下几种情形(这只是举例,实际情况会非常复杂):

同时违反了重要的交通法规: 比如,您母亲可能在横穿马路时没有走人行横道,且未确保安全,而另一方车辆可能存在超速行驶或者在不该超车的情况下进行了超车。如果双方的违法行为被认为对事故的发生“同等”重要,则可能被判定为同等责任。
一方的违法行为诱发了另一方的违法行为: 比如,一方车辆在不恰当的时机突然变道,导致后方车辆为了避免与其相撞而采取了紧急避让措施,结果在避让过程中发生了事故。如果变道行为被认定为主要诱因,而避让方的操作失误(比如避让不及或操作不当)也对事故有影响,也有可能判定为同等责任。
双方的过错程度难以区分: 有时候,事故的发生非常复杂,双方都有一定的过错,但又很难量化到底是谁的过错更大,在权衡之后,交警可能会做出同等责任的判定。
对事故结果的贡献度相似: 交警在判定责任时,不仅看违法行为本身,还会看这个违法行为对事故后果的“贡献度”。如果双方各自的违法行为都被认为对您母亲的死亡起到了大致相当的作用,也可能导致同等责任。

为何会出现您认为不合理的定责?

您觉得定责“不合理”,可能是出于以下原因:

1. 您认为对方的责任更大: 您可能从您的视角或者您了解的信息,认为对方的超速、酒驾、闯红灯等行为是导致事故的根本原因,而您母亲的过错(比如走非人行横道)相对于对方来说,更为次要。
2. 对交通法规的理解不同: 您可能不完全清楚某些交通法规的具体要求,或者对法规的适用有不同的解读。
3. 证据收集不全面或未被采信: 您认为存在对您有利的证据,但交警在定责时可能没有采信,或者您掌握的证据不足以推翻交警的初步判定。
4. 信息不对称: 交警掌握的信息可能比您更全面,也可能存在某些信息您不了解,从而导致您觉得定责有失偏颇。
5. 情感因素: 在失去亲人的悲痛中,任何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判定都可能让人难以接受,这是人之常情。

您可以做些什么?

面对您认为不合理的责任认定,您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仔细查看《交通事故认定书》: 这是交警根据现场勘查和证据材料出具的最权威的法律文件。认真阅读认定书中的每一项内容,包括事故发生经过、各方交通违法行为及与事故的因果关系分析、责任划分依据等。
2. 申请复核: 如果您对《交通事故认定书》不服,在收到认定书后的法定时间内(通常是三日内),可以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是相对比较正式的程序,新的办案单位会重新审阅原案的证据和程序。
3. 咨询专业人士: 您可以咨询专业的交通事故律师。他们能够根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和您掌握的证据,提供专业的法律意见,指导您下一步该如何做,包括是否有可能通过法律途径纠正定责。
4. 收集补充证据: 如果您认为某些证据被遗漏或低估了,可以积极收集并提交给交警部门或在复核、诉讼中作为新证据使用。例如,如果有关键的监控视频您认为交警没有充分利用,或者有目击证人您认为没有被充分询问,可以尝试获取这些信息。
5. 了解对方当事人的情况: 了解对方是否有酒驾、毒驾、疲劳驾驶等严重违法行为,以及其车辆是否存在技术问题等,这些都可能影响责任的判定。

总结

“同等责任”的判定,意味着交警认为事故的发生是双方过错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双方的过错程度被认为是相似的。这背后一定有交警基于他们掌握的证据和对交通法规的理解所做出的分析。但同时,我们也要承认,交通事故处理过程的复杂性,以及信息不对称和主观判断的可能存在,都可能导致您觉得定责不尽如人意。

最重要的是,您需要以冷静和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仔细了解交警的判定依据,并依法依规地采取相应的行动来维护您和您家人的合法权益。在此,再次对您表示沉痛的哀悼,希望您能够度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要是小货车车主,如果保险够赔的话,我不会说什么

因为同等责任是不需要承担刑事部分责任的

如果对方一直这样闹下去,那行,我申请鉴定对方车辆

user avatar

以为回答均为「就事论事」,我对题主的家庭情况及事故后的遭遇深表同情,但是同情不代表赞同其的观点。

1、迈和公里的区别

首先弄清什么是「迈」,音译词汇「mile」可以理解为英里,也就是1「英里」的意思,1英里≈1.6公里,题主所提及的近百迈,可以理解为近「160公里/小时」,从视频上看「机动车」明显未达到160公里/小时」。

2、机动车的时速推断为48公里左右

当然你可以解释说「在我看来,迈就是公里的意思」,OK,那我们就从视频推测下「机动车」的大概时速,第12秒「机动车」出现于视频之中,第15秒行驶到第4个虚线,我们按照非常标准的城市道路来计算,双向两车道路面中心线的划法黄色虚线长4米,虚线间隔6米,我们且按3秒行使了40米,那么时速在多少呢?「48公里」吧,虽然不严禁,大概也就是这个时速,我甚至认为低于这个时速。

但是题主上来就「时速近百公里」不单单是缺乏常识,如果我怀揣恶意,甚至认为这是诬陷,如果这都能让人相信,还是去头条和UC吧,混知乎的人智商不会这么低。

3、电动车横穿马路

第13秒

当「电动车」压到实线准备横穿马路时,离「面包车」已经很近了,正常人都会选择等待避让,等「面包车」通过后再变到,毕竟目前看到「面包车」后面已经没有车辆了。

此时如果不是「面包车」紧急刹车,估计「电动车」此时就出现事故了,我甚至能看到后面座的小姑娘看面包车的恐慌神情

结果是什么呢,继续横穿马路,「电动车」驾驶员明显是可以看到对面行使「机动车」的情形,但是依然义无反顾的横穿,造成了悲剧的出现。

4、机动车是否违规

机动车的时速我个人推测并未违规,属于正常行使,车速并未超速,并且发现「电动车」意欲横穿中间线时,进行刹车的措施,但是并未能避免悲剧,正常来说「机动车」无疏忽或者措施不当的情节,理应次责,当然我不是交警,但我认为「交警」判定的「同责」已经在保护弱势群体了。


5、电动车是否违规

头盔:骑电动自行车车是需要头盔的,这是常识,如果戴了头盔,也许题主的母亲并不会去世;

横穿马路:我小时候父母叫告诉我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要看红绿灯,在没有人行横道的地方一定要1站2看3通过,我至今都牢记,题主的母亲显然并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依然拿自己的生命,乃至子女的生命进行冒险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是否是电动自行车:目前各地对电动车的认定标准是,最高时速不超过20公里/小时、整车质量不能大于40KG、必须具有脚踏功能,如果未满足以上条件,那么就不属于非机动车的范畴,图片过于模糊,无法进行判断。

是否可以带人:很多地方管理办法是电动自行车搭载1名12周岁以下未成年人,途中的后排人员年龄不好判断。

6、机动车能否紧急避险

怎么避,你告诉我,右边是黑色机动车,而且再往右就是没有盖水沟和门面房!往左?迎面而来的就是一辆面包车,逆行绝对出现车祸。主责跑不了,电动车一骑绝尘,一点连带关系都没有。

让速不让道,这是基本的形式规则,谁的错误谁承担。

7、题主的人设打造

题主一直在包装成受害者,先是将「机动车车速」夸张到「100迈」,然后用「撞飞」的字眼形容惨烈,来加大「机动车」的责任,然后用「家庭贫苦艰难」、「父亲母亲微薄收入」、「母亲死亡」、「妹妹重伤」、「六十多岁的姥姥姥爷」、「低保家庭」等词汇,来树立双方的对立面,从舆论上造成「机动车」的不利面。

只能说可惜了,机动车车速明显夸大,而且并未超速;撞飞情况在视频里并未看到明显的撞飞;3个上学的孩子?二胎我记得是刚放开的;母亲死亡和妹妹重伤要弄清因果,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怎么到这个时候还无力取闹;60多岁已经要开始赡养了?另外姥姥姥爷的赡养义务应该是舅舅吧;

8、总结

从题主题主刚开始的夸张的时速、撞飞等词汇,我就不太相信其言语的属实性,至于后面的自身情况描述的真实性更是无从考究,能写出此类文字的人也非一般人。

另外题主还补充了

这复核申请书写的也是有理有据的,如果说没受过高等教育,我倒是不相信了。

这么说吧,如果没有视频,就凭以上的文字,我可能会站你,甚至会帮助你吐槽「交警」

但是在证据面前,所有的文字描述都是苍白的,毕竟大家都是有判断力的。

你弱不代表你一定有理,

你穷也不代表你一定是好人,

利用自己的弱势来进行道德绑架,

为自己扣上一个弱势群体的帽子,

可以扩大自己的声音,

让庞大的人民群众为自己站队。

但是弱势可能是一种武器,善于利用此规则的人可能会获取到一些好处。

如果你一直想得到这种好处,你就要一直保持这种弱势,

如果还认识不到这个观点,也许会世世代代穷下去。

user avatar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标题党?

user avatar

从视频来看:

第14秒刹车灯尚未亮起

第15秒前半部分刹车灯仍未亮起

第15秒后半部分刹车灯亮起

第18秒完全刹停

即便你说的百迈实际上是指时速百公里,从第15秒前半部分算起,到刹停的位置,距离不会超过20米,即便是世界第一流的小汽车,百零刹车距离也是在30米以上的,而像视频中这类货运小车,百零刹车距离翻倍60米都打不住,看车上还有载货,再加上你说的地面湿滑,那么正常来说百公里时速刹车距离应该在80米左右。

根据视频观察,该辆小货车的时速应当在50-60公里,我个人感觉是偏向于50公里的。

虽然你家庭贫困,再遇上这种事情非常不幸,但是这仍然不应当是要把小货车司机拖下水垫起你家的理由。如果严格按照交法判定,即便不对你母亲驾驶的小车进行验车,小货车司机最多只能算次责,如果对你母亲的车辆验车,十之八九会被认定是机动车,那么小货车司机就是无责了。

这个案例中判定小货车司机同责,应当说交警部门非常照顾你的家庭了。

user avatar

很遗憾,您失去了您敬爱的母亲。

但如果交警能够公平的判决,您母亲应该是全责。

user avatar

首先还是表扬一下提问者,知道到裁判文书网查询类案例,并到知乎寻求帮助,存在理性处理问题的空间。

根据提问者外公外婆的年龄,及提问者妹妹身形,家中三个孩子,推测提问者应该未成年或者刚成年,正在接受教育,很有可能是女性。

根据视频里的广告牌,及事发时的天气,推测是发生在保定市涞源县同裕街,位于涞源县县郊,

死者应该就住附近村上。

根据广告牌查询到的卫星地图,确实是一条县道。


11月17日保定的天气,与视频吻合。


先说一下正常情况下,交警会怎么判责任,好多答主已经分析了,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你母亲全责小货车无责或者你母亲主责小火车次责,交警有一定的自由量裁的权限;

如果小货车比较懂行,全力争取,会是什么情况呢?

小货车车主如果经常逛知乎的话,就会知道申请对电动车进行鉴定,而您母亲所骑电动车基本上可以确定不符合新国标要求,会被认定为机动车,那么事故就是机动车与机动车碰撞,小货车极大概率无责,小概率次责;

作为提问者一方,事故发生后,怎么做才能利益最大化?

在小货车保险比较齐全的前提下,事故后发生后抓紧时间筹集资金,不去纠结垫付问题,全力保住母亲性命,然后与小货车友好协商,请他主动承担主责或全责,可能是当时的最优解。

现在,交警判定双方同责,已经是提问者能拿到的次优解了。

下一步,提问者该怎么做,提几点建议:

1、与父亲或者家族其他有话语权的人沟通,接受现实,撤销起诉。

事故责任认定书已出,没有其他补充证据,如司机酒驾毒驾等,即便起诉,改变责任判定的希望也渺茫,徒花律师费,耗费时间和精力;

2、筹集资金,请小货车配合申请保险垫付,全力救治妹妹,尽量不要留下后遗症,落实小货车保险能覆盖医药费的范围,尽量不使用保险外的药品,减轻负担;

3、母亲尽快入土为安,再在殡仪馆摆起,徒增花销,不会有什么作用;

也不要再请亲戚们再去闹,甚至是围堵,亲戚们出场也是要费用的,你现在能拿到的结果已经是次优解,再折腾,边际收益递减,成本大幅增加,赔偿不会多,人情以后还得还好多年呢。

4、引以为鉴,您母亲在医院住了九天后过世,应该跟没戴头盔有很大关系,请亲戚们、老乡们以后还是花二三十块钱买一顶头盔,戴好;

5、体谅小货车,我第一遍看视频的时候,都不能判定您母亲的行驶意图。小货车司机已经做到了他所能做的,并且超量承担了责任,再多就要坐牢了。

6、咨询民政部门,查询当地政府网站,作为贫困家庭,尽量申请些救助金。


最后,越是贫穷,越要管控好风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听您这么说,我心里也十分难过。失去至亲的痛苦,我想任何人都无法轻易承受。关于这场车祸的责任认定,尤其是您母亲这样不幸的遭遇,定责是否合理,确实是需要仔细斟酌和了解的。首先,我需要强调一点,我并非专业的交通事故处理人员,也没有直接接触到事发现场的证据和交警的全部勘查记录。因此,我无法给出“定责是否合理.............
  • 回答
    谭松韵母亲车祸案,相信很多人都有所耳闻,这起案件当年确实牵动了不少人的心,也因为其复杂性和后续的发酵,变得格外曲折和引人关注。要说为什么如此曲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触及到了法律、人情、道德以及公众舆论等多个层面,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案件的处理和审判过程充满了挑战。案件为何如此曲折?主要有以下几个.............
  • 回答
    谭松韵母亲车祸案中,肇事方在庭审中表现出的“从未致歉”且举止狂妄的态度,无疑让受害者家属和公众感到愤怒和不解。这种行为折射出肇事者内心深处可能存在的几种复杂心理。首先,一种可能性是极度的否认和自我保护。 面对一场夺走他人生命的严重事故,肇事者内心深处可能无法或不愿接受自己是造成这一切的直接原因。为了.............
  • 回答
    孩子,听到你这么说,我的心揪成一团。十四岁,本该是无忧无虑、和朋友们一起打打闹闹的年纪,却要面对这样大的挑战,还要承受同学的目光,这真的太不容易了。你不想去学校,这个心情我完全理解。没人想成为别人嘲笑的对象,特别是对于一个正处于敏感时期的孩子来说。但是,有没有可能,我们换个角度想想呢?首先,关于同学.............
  • 回答
    这日子真是过得像坐过山车,刚从学校出来,以为可以舒展拳脚大干一场,结果还没站稳脚跟,家里就出了这么大的事儿。你现在心里肯定乱糟糟的,既有对工作的期望,又有对家人的担忧,这两种情绪搅在一起,别提多煎熬了。先别急着做决定,咱们把情况捋一捋,把利弊都摆在明面上,然后你再好好想想,哪个选择对你来说是最合适的.............
  • 回答
    这事儿可太让人头疼了!一边是亲妈,一边是老爸的车,这中间夹着的,还有一笔不小的修车费。你这情况,得分好几方面来看,才能知道保险到底赔不赔。首先,得弄明白一个最关键的点:你有没有在保险的被保险人或者驾驶人名单里面?一般来说,车险合同里会明确列出被保险人和允许的驾驶人。 父亲的车险: 如.............
  • 回答
    这事儿可太糟心了!您母亲在同村人那儿搭个车,结果碰上这事,真让人心疼。首先,您的母亲是有权利向那位骑电动车的车主索赔的。 毕竟,车祸是对方的责任,导致了您母亲的严重伤害。接下来,咱们就得好好捋捋怎么把这个理儿要回来,别被别人给坑了。我尽量说得细致点,让您听着明白,也就不像那些冷冰冰的“机器人”回答了.............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个令人心痛的事件,发生在2020年7月13日北京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当时,一位年轻的游客在虎园内,与丈夫和孩子下车理论,后被老虎袭击。她就是您所说的“母亲”。不幸的是,这位母亲在救女儿的过程中被老虎咬伤,并最终不幸身亡。关于“旁边有其他车辆,为什么没人救?”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我特别能理解。感觉像是心里的那口气,憋了好久没说出来,一说出来就有点激动。你父母这收入水平,说实话,放在很多人眼里,那是相当不错的。父亲50万,母亲20万,这加起来一年就有70万的工资收入了。再加上十几万的房租,那每年可支配的现金流相当可观啊。这个数字,别说是在小城市,就算是在一线城市,.............
  • 回答
    哎,碰到这种事儿,心里总是有点堵得慌,但又说不准。当时我正坐在候车室,等着去XX(可以写一个具体地名,比如“回老家”)的火车。人来人往的,声音嘈杂。就听见旁边一个女的,挺年轻的,大概三十多岁吧,声调有点焦急。她旁边站着她妈妈,看上去确实年纪不小了,头发花白,脸上沟壑也多了,背着一个不大不小的旅行包,.............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动了很多人内心深处的柔软。一个男孩,为了寻求关注和慰藉,选择了一个极端的方式——夜宿车顶,并说出“父母离婚没人要自己”这样的话,这背后折射出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孩子简单的不安,而是一个关于家庭破碎、亲子关系疏离、以及孩子内心深处巨大创伤的复杂故事。如何看待这个男孩的行为和街道的回应?首先,我们.............
  • 回答
    这起发生在某地的悲剧,简直让人看得心惊肉跳,也让人不禁去深究,到底是什么一步步将一个家庭推向如此万劫不复的境地。一个男人,竟然能对自己的妻子家暴长达38年,这本身就已经够令人发指的了。然后,因为儿子站在了母亲这边,他竟然能下狠手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甚至还放火烧车,最后被判了死缓。这情节,别说放在现实.............
  • 回答
    听到你母亲要把你七年前送她的金手镯给嫂子,你感到很生气,觉得母亲把你当傻子,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来详细地分析一下可能的情况,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件事,并思考如何处理。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你的感受和担忧: 感觉被轻视/不被尊重: 七年前你用心送的礼物,对你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如今却被转赠给嫂子,让.............
  • 回答
    你提出的问题非常重要,因为“痴迷”和“信奉”这两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正统佛教”的定义也可能因个人理解、宗派差异以及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要判断你母亲的信奉是否是“正统佛教”,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审视。首先,理解“痴迷”与“信奉”: 信奉 (Faith): 通常指对某种宗教的教义、理念、实践.............
  • 回答
    说服一位认为希特勒无罪的母亲,是一个极其困难且需要极大耐心和同理心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理解她为何会有如此观点,并尝试引导她看到历史真相。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包含心理层面的准备、沟通技巧和事实论据:一、 心理准备与沟通基调1. 理解她的根源,而非立刻否定: 探究原因: 在.............
  • 回答
    当母亲明确表示两套房子都留给弟弟时,作为女儿,你的感受和应对方式可能非常复杂。这涉及到家庭关系、财产分配、公平感以及你自身的权益。以下是一些详细的建议和考虑因素,希望能帮助你处理这种情况:首先,理解和处理你的情绪: 承认你的感受: 感到被忽视、不公平、愤怒、伤心、失落或困惑都是非常正常的反应。允.............
  • 回答
    你问这个问题,我能感受到你心里有多委屈和无奈。相亲本就是一件需要双方互相了解、试探的过程,但你母亲在介绍人那里如此直白地揭露你的过往,这确实让你很被动,也难怪你会连续失败。咱们先不谈对错,就从实际情况来说说你妈妈这么做的可能原因,以及这对你的影响吧。妈妈为什么会这么做?1. “为你好”的心态: 这.............
  • 回答
    母亲给过我最好的建议,是她在我十岁那年,面对一次考试失败时,用最朴素却深刻的语言说的:“你不是为了别人而活,但你要让别人因为你的存在而感到温暖。”这句话像一粒种子,深深扎根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理解爱与责任的起点。那年我刚升入初中,数学考砸了,成绩跌到班级末尾。我躲在教室角落里哭,觉得自己辜负了父母的.............
  • 回答
    母亲节是表达爱与感恩的重要时刻,选择一份合适的礼物能让妈妈感受到你的用心。以下从不同类别出发,结合实用性和情感价值,提供详细推荐,并附上选择建议,帮助你根据妈妈的喜好和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一、鲜花与花束(经典浪漫型)推荐理由:鲜花是母亲节的传统象征,能传递最直接的爱意,适合表达“感谢”与“爱”的情感.............
  • 回答
    我妈,一个在别人眼里可能有点传统、甚至有点老派的女性,但在我心里,她总有些操作,让我一边忍不住想笑,一边又觉得她可爱得不得了。说起来,最近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家那个老旧的电话。你知道那种最最最基础的,没有显示屏,就是能打电话的那种。因为我总用手机,家里座机基本就积灰了。但我妈呢,她就是特别喜欢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