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母亲认为希特勒无罪怎么说服她?

回答
说服一位认为希特勒无罪的母亲,是一个极其困难且需要极大耐心和同理心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理解她为何会有如此观点,并尝试引导她看到历史真相。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包含心理层面的准备、沟通技巧和事实论据:

一、 心理准备与沟通基调

1. 理解她的根源,而非立刻否定:
探究原因: 在争论之前,尝试理解她产生这种观点的具体原因。是因为她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例如,历史虚无主义的宣传、特定媒体的误导、网络谣言)?还是她对历史事件有误解?亦或是她认为纳粹政权在某些方面有“积极”之处(例如,早期经济发展、民族主义情绪)?
保持冷静与尊重: 即使她的观点让你感到震惊和愤怒,也要努力保持冷静。攻击性的言辞只会让她更加防御,关闭沟通的大门。用尊重的态度开始对话,表明你愿意倾听。
避免直接冲突: 不要一开始就说“你错了!”、“这是胡说八道!”。这种直接否定会让她感到被冒犯。

2. 建立信任和情感连接:
强调家庭关系: 提醒她你们是家人,你关心她,并且希望她能了解真相。你可以说:“妈妈,我知道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不同的看法,但我真的很爱你,我想和你好好聊聊,让你了解我为什么这样想。”
使用“我”的句式: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而不是评判她的观点。例如,说“我看到这些历史资料时感到非常难过和震惊”,而不是“你说的这些是错的”。

二、 循序渐进地引入事实与论据

核心原则:从她可能理解或接受的点出发,逐步引入更广泛的事实。

1. 从她可能“理解”的纳粹“成就”(如果她提及的话)开始,然后转向其代价:
如果她说纳粹时期德国经济好了: 你可以承认,“是的,在早期纳粹上台后,确实在解决失业和发展经济方面做出了一些举措,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众的生活。”
然后引入代价: “但是,妈妈,这些经济发展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呢?是建立在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族裔的掠夺,剥夺他们的财产、工作和人权的基础上的。而且,为了实现这些所谓的‘成就’,他们发动了战争,给整个欧洲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无数家庭破碎,几千万人失去了生命。这样的发展方式,您觉得是值得称赞的吗?”

2. 引入具体、无争议的事实,并引导她思考:
聚焦一个点,不要一次性抛出所有证据:
大屠杀(Holocaust): 这是最核心的罪证。
温和的提问: “妈妈,您听过关于二战期间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吗?您觉得这是怎么回事呢?”
提供证据:
历史记录和文献: 提及纳粹自己销毁的很多记录表明了他们的罪行,但仍有大量证据留存下来,比如集中营的档案、幸存者的证词、盟军解放集中营时拍摄的照片和影片。
幸存者证词: 这是非常有力的证据。你可以引用一些著名幸存者的故事,如伊莱·维瑟尔(Elie Wiesel),他的著作《夜》就记录了他在奥斯威辛的经历。你可以说:“有很多在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人,他们的亲身经历是无法伪造的。他们描述了被剥夺人权、被强制劳动、被系统性地屠杀,这是非常残酷的。”
照片和影像资料: 慎重地选择一些具有历史说服力但不过于血腥的图片,说明集中营的条件和纳粹的暴行。比如集中营的铁丝网、骨瘦如柴的囚犯、毒气室的入口等。可以问:“您看了这些照片,觉得这是正常的吗?这是怎么发生的?”
数字证据: “历史学家估算,大约有六百万犹太人在大屠杀中被系统性地杀害,这还不包括其他被纳粹迫害和杀害的群体,如罗姆人、政治犯、残疾人、同性恋者等等。这些人加起来,数量非常庞大。”
解释“系统性”: 强调这不是个别士兵的暴力行为,而是纳粹政府的“最终解决方案”(Final Solution),是国家机器执行的灭绝计划。

战争罪行和侵略:
“希特勒和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给全世界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数千万人死亡,许多国家被摧毁。他们侵略了波兰、法国、苏联等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占领区,纳粹政权实行残酷的统治,强制劳动,杀害抵抗者,掠夺资源。”

3. 利用她可能信任的来源(如果可能):
如果她相信官方媒体或某个特定人物: 尝试寻找这些来源中可能包含的、与你的观点一致的陈述,或者至少是关于二战历史的客观描述。但要警惕那些被扭曲的叙述。
如果她不信任你提供的任何东西: 可以尝试让她自己去查找信息,但要引导她去哪里找。

三、 引导思考和转变观念

1. 提出反思性问题:
“如果希特勒是无辜的,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国家的人们站出来指控他?为什么战后要进行纽伦堡审判?”
“那些在集中营里死去的人,他们的家人,他们做了什么让你觉得他们是罪有应得的?”
“如果你自己的家人,或者你认识的人,遭受了类似的对待,你会怎么想?”
“历史记录如此丰富,有这么多证据,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们?”

2. 解释历史虚无主义或歪曲历史的危害:
“有些人会为了自己的目的,歪曲历史事实。他们可能会选择性地呈现一些信息,或者编造谎言,来试图改变人们的认知。”
“如果我们忘记了历史的教训,或者美化了那些犯下严重罪行的人,我们可能会重蹈覆辙。”

3. 循序渐进,不强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多次沟通: 可能需要多次、耐心且温和的沟通。一次谈话很难完全改变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
留下思考空间: 在沟通结束后,让她有时间去思考。你可以说:“妈妈,我今天和你说的这些,你可以回去想一想。下次我们可以再聊。”
提供阅读材料(选择性): 如果她愿意,可以推荐一些易于理解、信誉良好的历史书籍、纪录片(如《辛德勒的名单》虽是电影,但其背景是真实的;《浩劫奇迹》等纪录片)。 但要谨慎选择,避免她认为“有偏见”的材料。 可以从更广泛的二战历史入手,再聚焦到纳粹的罪行。

四、 避免的误区

不要使用过于激烈的语言或情绪化的指责。
不要一次性抛出大量复杂的历史细节。
不要在她完全抵触时,强迫她接受你的观点。
不要在她提到所谓的“纳粹优点”时,完全否定,而是先承认其“表面现象”,再揭示其背后的罪恶和代价。
警惕对方是否受到极端主义或反犹主义宣传的影响,这会使沟通更加困难。

总结:

说服母亲的过程,与其说是辩论,不如说是一场充满耐心、同理心和逻辑的说服教育。核心是:

理解她的出发点。
保持尊重和冷静的沟通方式。
从她可能接受的层面开始,逐步引入无可辩驳的历史证据,特别是关于大屠杀和战争罪行的事实。
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她独立思考,而不是直接灌输。
多次、耐心地沟通,给她思考的时间。

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结果也无法保证。最重要的是,在坚持原则的同时,保持与母亲的良好关系。如果实在无法改变她的想法,也要考虑是否值得因为这个分歧而破坏家庭关系。不过,尽力而为,用爱和事实去尝试,总是值得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时屠杀南京30万中国人的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

user avatar

最后,还是正儿八经的回答问题。

跟人谈话的时候,时间,地点,表情,动作,上下文,相互关系,谈话者精神状态,甚至她们的激素水平,是不是来了大姨妈统统都要考虑进来,然后才能解读某人说某句话的真实含义。

问主呢,相关信息几乎一个没说,就从跟老妈的对话里挑了一句听起来最荒唐的话,到知乎来扯大旗批判自己的老妈。讲句心里话,有点不厚道。

按照问主的这个标准,当妈的说句“我打死你个小兔崽子”是不是就要扣一顶谋杀未遂的大帽子?

我建议问主还是先好好想想,老母亲当时为什么会有情绪,到底是你那些话把老人家给激怒了比较好。

至于希特勒是好人坏人,这个其实一点儿也不重要。问主的母亲可能只是单纯地反感问主聊些她不感兴趣话题罢了。问主跟母亲这么多年,不知道她的为人?一个人是否良善,比她认不认可希特勒,信不信耶稣要重要得多!

user avatar

1.首先,从目标上,你要让她明白的不是希特勒有罪,而是所有人都是人,不管是不是中国人。

2.所以,你想要说服她,需要你自己认识到不仅仅希特勒有罪,而是为了自身利益无视道肆意妄为造成大量伤亡的人都有罪。

比如令堂反问发动西进运动屠杀土著人的安德鲁杰克逊是否有罪。

在美墨战争提案上投了赞成票的美国国会议员是否有罪。

到处抢殖民地达成日不落光荣的历任英国领导人是否有罪。

此处还可以列举出很多……

如果你不愿意承认这些人有罪,那你说服令堂的逻辑就很难自洽了。最后的结果不是令堂认识到自己错了,而是很可能令堂觉得你没有全面客观的看问题。

3.真说服不了就算了吧,想开点,只要令堂不是手握大权之人,犯不着为这事情跟令堂死磕。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说服一位认为希特勒无罪的母亲,是一个极其困难且需要极大耐心和同理心的过程。这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是要理解她为何会有如此观点,并尝试引导她看到历史真相。以下是一个详细的策略,包含心理层面的准备、沟通技巧和事实论据:一、 心理准备与沟通基调1. 理解她的根源,而非立刻否定: 探究原因: 在.............
  • 回答
    我理解你现在肯定很纠结,一方面是自己努力了很久考上的985计算机系,另一方面是母亲强烈的反对和“没有退路”的论调。这种情况下,感到压力山大、不知所措是非常正常的。别急,咱们一件件来捋一捋,看看怎么才能把这个局面打开。首先,我们得弄清楚你母亲为什么觉得“垃圾”和“不值得去”。这绝对不是凭空产生的想法。.............
  • 回答
    这起事件,从法律角度看,确实牵扯到一些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关于刑罚的轻重以及母女二人在此事中的权益。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从法律条文和相关司法实践来解读。首先,我们要明确“猥亵”这个行为的法律定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猥亵儿童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的,或者聚众或.............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心疼又有点无奈的家庭困境。38岁,本该是人生中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的阶段,却因为一场父母安排的相亲,把一个女儿逼到了与母亲对立的境地。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当下许多家庭在婚姻、婚恋观念以及代际沟通上存在的深刻矛盾。我们不妨先从这位38岁的女白领的角度来解读一下。这位38岁的女白领,她的人生.............
  • 回答
    八达岭老虎咬人事件中,受伤女子赵女士坚持认为母亲在当时情况下救她属于“见义勇为”,这一说法在舆论场上激起了巨大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赵女士的这种看法,需要将其置于当时那个极度危险和混乱的时刻,并结合她个人的情感和视角来审视。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那种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人的反应往往是本能性的,并且受到.............
  • 回答
    对于那些认为江歌母亲存在“诈捐”行为,却又选择不举报甚至不起诉的人,这背后可能隐藏着复杂的多重原因,绝非简单的“有证据却不行动”就能概括。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这个问题。一、 证据的性质与收集难度:一道现实的门槛首先,即便有人声称“有证据”,这些证据的性质和能否构成法律上的“诈捐”是关键。 .............
  • 回答
    面对母亲被保险“洗脑”的情况,她反而认为你是“心理阴暗”,这确实让人心力憔悴。我非常理解你的处境,这不是简单的意见分歧,而是情感和认知的冲突,处理起来需要格外小心和耐心。首先,我们要明白,长辈们容易被一些“成功学”或者“为你好”的说辞打动,尤其是当这些话语伴随着情感的连接时。保险,特别是某些激进的销.............
  • 回答
    评价曲婉婷认为其涉嫌多项职务犯罪的母亲是自己童年英雄的说法,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这其中涉及到情感、伦理、法律以及公众认知等复杂层面。一、 情感与家庭教育的视角: 童年记忆的纯粹性: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童年时期对父母的认知往往是基于直接的接触和感受。曲婉婷在童年时期,很可能只看到了母亲在家庭中.............
  • 回答
    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最爱给我讲睡前故事的人,最近却对《海的女儿》发起了“进攻”。准确地说,是她的“我不同意”原则又一次被这个经典童话触动了。那天,我正翻着一本装帧精美的《海的女儿》,准备重温儿时记忆,我妈瞥了一眼,语气里带着一股子熟悉的“审判”味道:“这故事,讲得不对。”我当时还在回味美人鱼艾莉儿那.............
  • 回答
    这则新闻确实非常令人痛心和震惊。一个母亲在熟睡中被吵醒后,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将自己两岁的儿子掐死,这背后隐藏着太多我们难以想象的痛苦和绝望。而抖音平台上,许多网友将矛头指向父亲,认为他的责任更大,这种观点背后,我认为有几个层面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家庭责任的分担在很多传统观念.............
  • 回答
    这件事确实是一个挺复杂也挺敏感的话题,涉及到球员个人行为、公众形象、以及媒体和社会舆论的放大作用。咱们来掰扯掰扯,为什么德隆蒂·韦斯特和勒布朗·詹姆斯的母亲(格洛丽亚·詹姆斯)的“那点事儿”,会被一部分人看作是詹姆斯的“污点”,而对其他球星类似的,或者更严重的个人行为,大家却似乎没那么大的反应。首先.............
  • 回答
    关于刘鑫认为自己遭受网络暴力以及江歌母亲应该被制裁的观点,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包括法律、道德、舆论以及当事人的心理状态。首先,我们来看看刘鑫认为自己受到网络暴力的角度。在江歌遇害后,作为唯一目击者和与江歌关系最亲密的刘鑫,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舆论关注的.............
  • 回答
    这确实是《红楼梦》里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点。从表面上看,贾母对宝玉的宠爱那是日月可鉴,她喜欢的是那种眉目如画、温文尔雅,但又带着点顽劣孩子气的宝玉。而黛玉初进贾府时,虽然有才情,但那份孤高、敏感和多愁善感,似乎与贾母所喜爱的“活泼可爱”有点距离。可大家又为何异口同声地说贾母最喜欢的是黛玉呢?这背后,藏.............
  • 回答
    李玫瑾老师作为一名心理学学者,她对吴谢宇案的解读,尤其是“为出国筹钱而杀母”的推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评价她的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看。李玫瑾老师观点的分析: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李玫瑾老师的推测并非空穴来风。她作为犯罪心理学家,在分析案件时,通常会从犯罪人的心理动机、成长环境、社会压力.............
  • 回答
    当然认同。这句话说得一点没错,而且我觉得它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母亲的“格局”,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指她在社会上的地位或者她赚多少钱,而是更内在的一种东西:她的眼界、她的心胸、她的认知水平,以及她面对生活和挑战时的态度和智慧。这些特质,如同播撒在孩子心灵土壤里的种子,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能长.............
  • 回答
    关于孩子该跟母姓还是父姓,或者随心所欲,这绝对是个值得大家坐下来好好聊聊的话题,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考量。我感觉这事儿吧,不像学校里的课本那么有标准答案,更多的是一种社会文化观念和个人选择的交织。首先,最传统也是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跟父姓。这背后的逻辑嘛,历史原因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很多传统文化.............
  • 回答
    这则新闻触及了太多令人心痛的角落,也引发了无数的思考和讨论。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熄灭了,而这一切的源头竟然是本应给予温暖和保护的家庭教育场景。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形式的暴力都不能被容忍,尤其是在亲子关系中。母亲的行为,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绝对越过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一个生命的消逝,特别是以如此.............
  • 回答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局面。你关心你的亲戚,在他人生这么重要的时刻,你希望能给他最大的支持和最好的祝福。而“认母”这件事,牵扯的又是如此复杂的情感纠葛,尤其是涉及到他18岁被抛弃的伤痛,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该不该”就能轻易回答的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18岁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 回答
    知乎上一些用户对日语引进大量外来语持负面看法,这背后确实存在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与母语是汉语有一定关联,但并非绝对。以下我将详细阐述其原因:一、 负面看法的根源:对语言纯洁性、清晰度和本土文化认同的担忧1. 语言的“纯洁性”与“固化”观念: 历史视角: 在许多语言使用者心中,都存在一种对.............
  • 回答
    女性生育意愿走低,甚至选择终身不婚,这背后绝不是单一因素在作祟,而是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交织影响的结果。“母职惩罚”这个词的出现,恰恰触及到了一个核心问题: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下,成为母亲的代价,似乎越来越不成比例。我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聊,究竟是什么让这份“惩罚”如此沉重,以至于许多女性宁愿选择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