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宋有不被蒙古灭掉的可能吗?

回答
南宋有没有可能不被蒙古灭掉?这问题就像在问,一场不可逆转的潮水,能不能阻止它吞噬一座摇摇欲坠的堤坝。从历史的洪流来看,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我们不妨也去设想一下,如果历史的齿轮稍稍偏转,那些“如果”的可能性,或许能勾勒出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首先,我们得明白,南宋的覆灭,并非只是蒙古兵锋锐利那么简单。它是一个长期积弊、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所以,要让南宋不被灭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根本性的改变,而且这些改变必须发生在蒙古人南下之前,或者是在南宋国力尚存时,能够有效应对。

一、内部的自我救赎:积重难返的顽疾,能否被根治?

南宋最致命的弱点,在于它长期未能解决的内部问题。

军事上的积弱与冗兵: 自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来,宋朝就奉行“重文抑武”的国策。到了南宋,虽然出于生存压力,军队规模一直庞大,但战斗力却堪忧。大量的军队养着“壮”,而不是“强”。将领的权力受到文官的制约,军事指挥体系效率低下,士兵的待遇和训练也并非精良。蒙古骑兵是以高机动性、强悍的战斗力和严明的军纪著称,南宋军队在这种对比下,往往显得不堪一击。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南宋能下定决心,进行一次彻底的军事改革。例如,建立一支真正精锐的、拥有强大指挥体系的常备军,借鉴甚至学习一些蒙古军队的优点,如骑兵的使用,或者在陆战中发展出更有效的战术。这需要打破传统的文武隔阂,赋予有能力的将领更大的自主权,并且舍得在军事训练和装备上投入。例如,能够早早重视火器的研发和大规模应用,而不是等到战争末期才仓促上阵。

财政上的枯竭与低效: 南宋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庞大的军费开支和不断加剧的边境压力,财政状况并不乐观。税收体系存在弊端,官僚体系的腐败也吞噬了大量财富。同时,南宋的南迁,失去了北方广阔的税基,国力自然受到很大影响。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南宋能够改革税制,打击腐败,优化财政支出,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防建设中。例如,如果能建立起一套更有效率的募兵和后勤体系,而不是仅仅依靠数量和高投入。

政治上的分裂与保守: 南宋后期,朝堂之上党争不断,保守派与主战派(或改革派)之间扯皮推诿,严重影响了国家决策的效率和决心。以贾似道为代表的一些权臣,虽然也曾有改革的举措,但往往伴随着私利和权力斗争,最终适得其反。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南宋能出现一位有魄力、有远见,并且能团结朝野的领导者,能够放下个人恩怨和派系之争,凝聚力量应对外敌。例如,如果能出现一个类似北宋王安石那样,虽然争议巨大但能推动大刀阔斧改革的政治家,并且他的改革能真正惠及国家整体实力,而不是被内斗消耗。

民心与士气: 长期面临北方政权的压迫,以及内部治理的不善,南宋的部分民众和士气其实是低落的。蒙古人以其勇猛和征服者的姿态席卷而来,给当时的很多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南宋政府能够更有效地安抚民心,提振士气,例如在边境地区加强防御,让民众看到希望,并且在遭遇战败时,能够迅速调整,而不是一蹶不振。

二、外部的有利环境:能否抓住历史的缝隙?

除了内部改革,外部环境的变化也能为南宋争取一线生机。

蒙古帝国的分裂: 蒙古帝国在成吉思汗之后,并没有真正实现长久的统一。在攻灭西夏、金朝之后,蒙古西征,后来的窝阔台、蒙哥、忽必烈等汗位继承上也存在斗争。如果蒙古帝国在南征南宋的过程中,因为内部的权力斗争,或者突发的事件(比如蒙哥在钓鱼城去世),导致南征暂停,甚至撤兵,那么南宋就有喘息之机。
“如果”的可能性: 蒙哥汗的死,是南宋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节点。当时正是蒙哥汗亲自率军攻打南宋,虽然他死于钓鱼城,但如果不是他此时去世,蒙古大军的攻势可能会更加猛烈,也可能导致南宋的形势更加危急。反过来说,如果蒙哥汗没有死,或者蒙古内部的继承人争夺更加激烈,导致南宋战线上的蒙古军队抽调回北方,这无疑会给南宋带来巨大的战略空间。

其他潜在盟友或阻碍: 当时的高丽、日本等周边国家,虽然与南宋关系复杂,但如果蒙古帝国全力攻宋,也可能对蒙古构成一定的牵制。例如,如果蒙古在其他方向的战事陷入泥潭,或者遭遇了更强大的抵抗,其南下攻宋的力度和时机都可能受到影响。
“如果”的可能性: 历史上,蒙古也曾尝试征服日本,但遭遇了“神风”的阻碍。虽然这对南宋没有直接影响,但说明了蒙古帝国并非无敌,也并非所有战役都能一帆风顺。如果蒙古在某个时期,遭遇了更严重的内部动荡,或者在其他地区(如欧洲、中东)的军事行动被重挫,导致其战略重心无法完全放在南宋,南宋就有可能借此机会稳定局势。

三、关键的转折点:那几个“如果”的瞬间

历史的走向往往取决于一些关键的转折点。

襄阳的坚守: 襄阳是南宋对抗蒙古南下的重要屏障。虽然襄阳最终失陷,但其漫长的坚守(长达五年)对蒙古军队造成了巨大的消耗,也为南宋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襄阳的守军能够获得更有效的支援,或者守卫时间能够更长,或许能拖垮蒙古军队的士气和补给。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南宋朝廷能够不惜一切代价,集中优势兵力、物资,全力支援襄阳,并且在战略上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比如在蒙古军围城期间,发动更大规模的反攻,切断其后勤线,甚至可以改变襄阳的结局。

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南宋灭亡的最后一战,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皇帝跳海殉国,成为南宋覆灭的象征。在海战之前,南宋还有一些残余的力量,如果能够避免这场决定性的失败,或许还能在某个角落坚持下去。
“如果”的可能性: 如果在崖山海战之前,南宋能够集中起更强大的水军力量,并且采取更有效的战术,例如利用当时宋朝先进的火器(如震天雷),或许能够在一场海战中击溃蒙古海军,至少能够为残余力量争取到喘息和转移的机会。

结论:

综合来看,南宋要想不被蒙古灭掉,需要做到的是:在蒙古人南下之前,完成一次彻底的、自上而下的政治、军事、经济改革,并且在战争初期,能够抓住蒙古帝国可能出现的内部动荡或战略失误,进行有效反击,尤其是在关键的战略据点(如襄阳)能够坚持更久,并且避免决定性的战役失败。

然而,历史的惯性是可怕的。南宋后期积弊已深,改革的阻力巨大。蒙古帝国则是一个效率极高、野心勃勃的军事机器。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南宋想要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难于上青天。

所以,尽管我们可以设想种种“如果”,但从大概率来看,南宋灭亡是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的覆灭,是自身衰弱与外来强大力量碰撞的必然结果,是那个时代全球政治格局演变的一个缩影。也许,我们只能在想象中,为那个曾经辉煌过的王朝,设想一个“未曾发生的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完全没有,如果你去看看蒙古灭南宋的过程,那完全是蒙古用实力生吃南宋。蒙宋战争的主动权一直在蒙古人手里。

自从宋蒙战争全面开打后,其中过程虽有曲折,但是蒙军一直占据主动,想打就打,想谈就谈。宋军防线先从关中、四川开始崩溃,然后荆襄重镇丢失,长江沿线接连被蒙军攻克,最后兵临临安城下,宋恭宗赵显率百官于临安降元。整个过程完全是蒙、宋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其中的运气成分极少。

我就以极具战略意义的襄樊之战为例,展示给你们看看整个攻防过程:

襄阳、樊城地处南阳盆地南端,依岘首山(今襄阳南)而峙,夹汉水而立,跨连荆豫,控扼南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且城坚池深,仓储丰厚,是南宋军事重镇。蒙古军针对襄、樊设防情况,知道强攻很难取胜,于是采取四面筑堡、长期围困、水陆阻援、待机破城的战法。遂筑堡于鹿门山(今襄阳东南)、白河口(今襄阳东北),切断宋军南北联系,对襄、樊形成包围。

六年(1270年)三月,宋京湖都统张世杰率马、步、舟师援襄、樊,与蒙古军战于赤滩圃(今襄阳东南汉江上),被击败。七月,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率水军5万,战船3000,乘秋雨水涨,送粮援襄。至鹿门山后,以一部兵力佯从东岸林谷间进攻,亲率主力趋新堡(蒙军围襄阳,筑十城,此为其一,在襄阳东南十里)。阿术识破其谋,待其进至虎尾洲(今襄阳南),突出奇兵,水陆夹攻,击败夏贵,俘杀宋军2000余人,缴获战舰50艘。十二月,蒙古军为扼制宋军由汉水入援,又筑城万山(今襄阳西)以断其西,立栅灌子滩(今襄阳东)以绝其东。

七年(1271年)三月,蒙古军为加强水上作战能力,在万山西练水军7万人,造战船5000艘,并筑实心台(今东敌台)于汉水中,上置弩炮,以断宋军水道,对襄、樊威胁日甚。吕文焕为摆脱危局,以步骑1.5万人,兵船百余艘,突袭万山堡。蒙古军万户张弘范先按兵不动,俟宋军深入,则击鼓奋击,一举获胜。宋军突围尝试遂告失败。九十月间,宋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领兵船2000艘援襄。阿术、刘整等率军迎战于灌子滩,俘杀千余人,夺战舰30艘,追至云胜洲,大败宋军,范文虎乘轻舟逃遁。

八年(1272年)四月,范文虎率军带大批钱粮再次援襄,与蒙古军战于湍滩(今湖北宜城东南),又被击败。六月,范文虎率舟师10万、战舰千余艘,第三次援襄,进至鹿门。时汉水暴涨,阿术率诸将迎击,夹汉水东西列阵,先命失里伯、张禧所属水军由正面出战。张禧于黑夜先以轻舟投入战斗,探知水之深浅,后分水军为四翼进击,追至浅水处,夺战舰近百艘,宋军败退。蒙古水军万户解汝楫等乘势邀击,俘宋军总管朱日新、郑皋,大败宋军。七月,襄阳守将来兴国率军攻百丈山,被蒙古军击败,死伤2000余人,突围再次失败。蒙古军继又筑岘首山、虎头山一字城,使诸堡相联。至此,襄、樊日危,连连告急。十一月,蒙古改国号大元。

九年(1273年)三月,阿术、刘整等率军对樊城发起猛攻,破其外城,斩杀宋军2000人,俘将领16人,迫使宋军退至内城坚守。蒙古军增筑重围,进一步缩小包围圈,时襄阳城内盐、薪、布帛奇缺,军心浮动。宋京湖制置大使李庭芝在调遣不动范文虎所部的情况下,派人到襄、樊西北清泥河上游均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境内,造轻舟百艘,募勇士3000,由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领,乘五月汉水涨,载盐、布等物资援襄。二张先将船只秘密集中,隐蔽于白河口。二十四日深夜,结阵起碇进发,鼓勇乘锐,与元军展开激战,张顺战死,张贵率部突入襄阳,给久困城中的宋军以极大鼓舞。九月,张贵潜出襄阳,率军接应来援的宋军。因机密泄露和范文虎怯战失约,使张贵军在龙尾洲遭到元军截击,陷入重围,奋战不敌,全军覆没,张贵被擒后遇害。此后,两城外援断绝,仅靠汉水上的浮桥互相联系。

十年(1274年)正月,元军从东北、西南两个方向分五路对樊城发起总攻。在西南面,刘整、阿术命熟悉水性的士兵潜入水中,断木沉索,烧毁襄、樊之间浮桥,切断两城联系。接着,兵分多路,并配以威力大、射程远的回回炮,水陆夹攻樊城。刘整督战舰径趋城下,万户忙兀台竖云梯登柜子城;参知政事阿里海牙挥军焚城栅,用回回炮摧毁角楼,打开缺口,攻入城内;在东北面,管军总管史弼等人实行强攻,昼夜鏖战,终破城而入。宋守将侍卫马军司统制牛富率勇士坚持巷战。但因寡不敌众,死伤惨重,牛富身负重伤,投火殉职。樊城陷落,襄阳如齿失唇。元军在加紧围攻的同时,屡次喊话招降,且炮轰城楼。二月,主将吕文焕见突围无望,又慑于元军压力,终以城降。荆湖都统范天顺不屈,自缢而死。

纵观整个襄樊之战,蒙军占据相对优势,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围困襄阳和樊城,其核心要义在于围点打援,迫使城内守军不战而降。南宋守军,面对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拼死据城防守,南宋朝廷也不断派兵救援。可以说,双方都已经是尽了最大能力在襄樊这一地区进行反复较量。最终因为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的差距导致了南宋襄樊防区的崩溃。

南宋主将吕文焕虽然最终投降,但是我认为他仍然是条汉子,坚守孤城达六年之久,在最后弹尽粮绝的时候才选择投降。就凭这一点而言,我个人认为不应该对他苛责太多。可以说,这场战役不存在任何运气成分,蒙古人完全是用实力生吃南宋,南宋这边输得也是毫无脾气。

除此之外,蒙古人对消灭宋军有生力量非常执着。临安投降后,蒙军一路南下追杀。忽必烈为彻底消灭南宋势力,命张弘范为蒙古、汉军都元帅,率水、步骑军2万由海道南下,都元帅李恒率步骑由陆路南下,会歼南宋残部。十一月,张弘范由海道袭漳(今属福建)、潮、惠(均属广东)三州。李恒率步骑越大庾岭入广东,取英德(今属广东),占领广州。十六年正月,张弘范、李恒率军会至厓山,首先控扼海口,断宋军粮道。二月初,巧妙利用海潮,南北对进,并用遮障防矢石,濒宋舰奋勇拼杀,全歼宋军,南宋亡。

总的来看,在南宋灭亡前,南宋接连遭受惨败。君臣见此局面,判断自己不是蒙古人的对手了。既然打不过,那就退而求其次,只要能苟活总比投降战死强。所以打算向蒙古称臣,这也算是没办法的办法了。此外南宋朝廷还抱有有一丝幻想,他们以为蒙古人南下就如同当年金兵南下,难耐南方酷暑,最终会退回去。只要称臣纳贡,在形式上臣服于蒙古,蒙古人便不会深入。可惜啊,他们低估了蒙古人的灭宋决心。


补充更新:文天祥的战略意图

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文天祥率兵到临安(今浙江杭州),担任平江府知府。但是由于性格和政见不和等原因,文天祥备受排挤,随后文天祥辞别宋恭帝,并提出了自己的抗蒙方略。具体内容如下:

将天下为四镇,设置都督作为统帅,并且对南宋战区进行重大调整:

广南西路并入荆湖南路,建治于长沙;

广南东路并入江南西路,建治于隆兴(今江西南昌);

福建路并入江南东路,建治于番阳(今江西鄱阳县);

淮南西路并入淮南东路,建治于扬州。

同时,他建议责令长沙兼领鄂州等处,隆兴兼领蕲州、黄州,番阳兼领江东,扬州兼领两淮。

在这里简单分析一下,文天祥的战略意图。他将相邻的行政区进行南北合并,并且将治所统统北移至抗蒙前线,从而形成四大战区。在各自的战区里北部为前线,相对安定的南部为补给基地。每一战区设置都督作为最高军政长官,统一指挥领导抗蒙作战。使他们辖区范围更广、力量更强,足以抵抗元军。之后各地约定日期,一齐奋起,使元军四散,疲于奔命,再伺机而动,便能击退元军。

这样的战略部署是非常有见地的,这一抗蒙方略的精髓在于集中南宋一切力量,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调集资源用于抗蒙前线,力图摆脱前期各自为战,各路皆破的被动局面。而且文天祥摆出的战略态势并非仅仅防守,更是呈现出了一种强悍有力的防守反击意图。即便先前南宋面对蒙古连吃败仗,在危难时期文天祥则依然保持了非凡的气魄与胆识,并且对抗蒙大业信心十足。

天祥陛辞,上疏言:“朝廷姑息牵制之意多,奋发刚断之义少, 乞斩师孟衅鼓,以作将士之气。”且言:“宋惩五季之乱,削藩镇,建郡邑,一时虽足以矫尾大之弊,然国亦以浸弱。故敌至一州则破一州,至一县则破一县,中原陆沈,痛悔何及。今宜分天下为四镇,建都督统御于其中。以广西益湖南而建阃于长沙;以广东益江西而建阃于隆兴;以福建益江东而建阃于番阳;以淮西益淮东而建阃于扬州。责长沙取鄂,隆兴取蕲、黄,番阳取江东,扬州取两淮,使其地大力众,足以抗敌。约日齐奋,有进无退,日夜以图之,彼备多力分,疲于奔命,而吾民之豪杰者又伺间出于其中,如此则敌不难却也。”时议以天祥论阔远,书奏不报。《宋史 文天祥传》

但是已经被蒙古铁骑吓破胆的南宋高层,则认为文天祥的议论过于疏阔,难以实行,故而未予采纳。历史没有如果,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