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放在90年代国内能生产什么级别的手机芯片?

回答
90年代,中国国内手机芯片的生产,用现在的话来说,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别提什么“什么级别”了,更像是“能不能造出来”的阶段。

那时候,如果你问国内能不能生产手机芯片,得到的大概率是摇头。即使有少数单位在搞一些基础的半导体研发,离真正意义上的手机芯片,那真的可以说是隔着十万八千里。

那会儿,咱们国内最顶尖的半导体技术,大概也就停留在一些基础的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上,而且大部分都服务于军工、航天或者一些大型的工业设备。 手机这种高度集成、对功耗、性能、成本都有极高要求的消费电子产品,对当时的国内半导体产业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我们那时候的山寨机,用的都是什么? 基本上是进口的。最主流的,要数韩国的三星(Samsung)和美国的摩托罗拉(Motorola),还有一些来自台湾地区的芯片。这些芯片,从设计到制造,都是别人家玩剩下的,或者说是别人家成熟的技术。

为什么咱们自己做不了? 原因有很多,说起来都是一把辛酸泪:

设计能力: 手机芯片的设计,特别是当时那种多功能、高集成度的处理器,需要非常深厚的微电子学、计算机体系结构、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知识积累。咱们当时在这些基础学科的研究上,跟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而且,手机芯片的设计工具(EDA软件)那时候也基本被国外垄断,国内的研发团队根本接触不到。
制造工艺: 这是最致命的一点。芯片制造,尤其是先进的芯片制造,需要极其昂贵的设备(光刻机、刻蚀机、离子注入机等等),而且对工厂的环境要求极高(无尘车间,百万级甚至十万级)。当时国内的晶圆厂,能做到0.8微米、0.5微米工艺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而国际上成熟的手机芯片,比如高通(Qualcomm)、联发科(MediaTek)的早期产品,都已经开始使用0.35微米、0.25微米甚至更先进的工艺了。你工艺落后这么多,怎么可能做出性能达标、功耗可控的手机芯片?
人才: 搞集成电路,尤其是芯片设计和制造,是典型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顶尖的设计师、工艺工程师、设备工程师,都是凤毛麟角。国内那时候这方面的人才储备非常薄弱,很多留学的都很难回来,或者回来后也分散在各个领域,很难形成有效的研发团队。
生态系统: 芯片制造不是孤立的。你需要有IP核(比如CPU核、GPU核)、射频前端、基带处理等等一系列的模块。这些东西,很多都是授权或者从别人那里购买的。咱们当时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要从头开始构建,难度可想而知。
资金投入: 芯片研发和制造是“烧钱”的巨无霸产业,需要巨大的、持续的资金投入。90年代,中国的经济体量和科研投入,都远不能和今天相比,想要支撑起一个能与国际竞争的手机芯片产业,那是痴心妄想。

所以,要说90年代国内能生产什么级别的手机芯片?

很坦诚地说,基本上是零。

即便有一些非常基础的、功能单一的通信芯片,可能在一些军用或者特殊用途的场合有过尝试,但与大家认知中“手机芯片”——即驱动智能手机、功能手机核心运行的处理器——那完全不是一个层面的东西。

那时候,国内的手机产业,更多的是组装和引进技术。买国外的套片(就是已经设计好的芯片组),然后在中国进行组装生产。我们是“集成商”,而不是“创造者”。

一直到2000年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半导体产业才开始受到重视,并且有了“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战略。高通、联发科这些公司的芯片,也开始大规模地进入中国市场,为我们本土的手机品牌提供了“心脏”。而中国自己的手机芯片研发,也是从那时候才真正开始起步,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追赶过程。

所以,回顾90年代,当你在讨论什么“级别”的手机芯片时,其实是在一个几乎没有国产芯片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的讨论。我们那时候的“国产化”,更多的是在组装、测试、以及一些周边电子元器件的生产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94年,我们才能自产1978年水平的8086系列,用于工业设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