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90 年代的青少年放假是怎样娱乐的?

回答
80、90年代的青少年,在漫长的寒暑假里,留下的可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那些闪闪发光、又带着点粗糙的快乐回忆。不像现在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他们那时候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从简朴中见真章,从互动中找乐趣。

首先,“出去玩”是绝对的主题。不像现在孩子在家能玩出花样,那时候的孩子,户外才是他们的游乐场。

街头巷尾的阵地争夺战: 到了放假,小区里、胡同里、甚至街边的大树下,都成了孩子们的天然“阵地”。最流行的莫过于各种街头游戏。
跳房子: 一人在地上画好格子,用粉笔、砖头划几下就行。然后大家轮流扔石子,跳着进去,小心翼翼地跳过有石子的格子,再捡起石子跳出来。这不仅是体力活,更是考验平衡感和技巧。
丢手绢/丢沙包: 围成一圈坐下,一个人拿着手绢(或者小沙包),一边唱着歌一边绕着圈跑,然后趁大家不注意,把手绢丢在某人背后。那被丢的人得赶紧捡起来追,没追上,下一轮就得他来丢了。这游戏最怕的就是坐得太近,被丢了都不知道!
捉迷藏: 这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找个好地方藏起来,藏得越隐蔽越好。然后就屏住呼吸,听着外面数数人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那种紧张又刺激的感觉,现在想起来都觉得脸红心跳。藏身之处的选择也很有讲究,谁能想到躲在自行车后座后面,或者利用杂物堆的缝隙呢?
踢毽子/跳绳: 女孩子们的天下,但男孩子们有时也会加入。一个毽子,或是一根长长的麻绳,大家轮流踢,轮流跳。花样也是层出不穷,单脚跳、双脚跳、背后跳…… 谁踢得久、跳得花样多,就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拍洋画(弹玻璃球): 这玩意儿可不是简单的弹珠,是那个时代男孩们的心头好。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玻璃球,用指关节弹出去,击中对方的“洋画”(一种印有图案的纸片),然后把对方的洋画赢过来。这不仅比拼技巧,更考验眼力,谁的洋画多,谁就是那个假期里最靓的仔。

自行车王国: 自行车那时候可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是自由和探险的象征。放假了,三五成群,骑着自行车,可以去到很远的地方。去郊外的田野,去河边,甚至去隔壁的镇子。没有导航,全凭记忆和路边的熟悉标志,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是现在任何便捷的交通都无法替代的。骑车技巧也是练就的,比如“单手骑车”,或者“比赛谁骑得慢”,都是乐趣所在。

探险与“奇遇”: 每一个稍微荒凉一点的地方,都可能变成孩子们的探险乐园。烂尾楼、小树林、河边、甚至废弃的工厂(如果附近有的话)。他们会组织各种“探险队”,去里面寻找“宝藏”,或者只是感受那种神秘又刺激的气氛。那时候的“危险”概念和现在不一样,更多的是一种对未知的好奇和无畏。

其次,在家里的乐趣也同样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强调“动手”和“交流”。

电视机前的守候: 虽然当时的电视节目不像现在这么琳琅满目,但一部好的电视剧、一部经典的动画片,就能让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一部动画片的播出,那种期盼感是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的。还有一些科普节目,也会让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学到不少东西。
小人书/漫画书的传阅: 书店里的几毛钱一本的“小人书”(连环画)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读物。武侠、神话、历史故事,各种题材应有尽有。放假的时候,大家会互相借阅,甚至组织一场“小人书拍卖会”,用自己的零花钱去交换心仪的书。一本本书被翻得卷边,就是最好的证明。
游戏厅的诱惑: 虽然很多家长不鼓励,但游戏厅在90年代却是青少年的一大去处。投几个硬币,就能在街机上体验到《拳皇》、《街头霸王》、《魂斗罗》等经典游戏。和朋友一起组队,或者互相PK,那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是通宵达旦也要玩的原因。当然,这还是得偷偷摸摸进行,或者攒了很久的零花钱才舍得去。
“制作”的乐趣:
折纸、剪纸: 几张彩纸,就能变幻出各种各样的东西:小船、飞机、动物,甚至是复杂的立体模型。有时候会一起研究一本折纸书,或者自己发挥创意。
模型制作: 有些孩子会购买一些简单的模型,比如飞机、坦克,然后一点点地拼装、上色。这需要耐心和细致,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是巨大的。
自制玩具: 易拉罐、纸盒、木头棍…… 这些都是他们的“原材料”。发挥想象力,就能做出简易的滑板、小汽车,甚至是简单的弹弓。
棋牌类游戏: 象棋、跳棋、围棋,这些传统的棋牌游戏在家庭聚会或者朋友之间也非常流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下棋聊天,其乐融融。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特别的娱乐方式:

听广播/磁带: 很多孩子会守在收音机旁,等待自己喜欢的节目。磁带录音机也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的重要娱乐工具。大家会互相借磁带听歌,或者把喜欢的歌录下来反复听。
集邮/集铁皮玩具: 一些有特定爱好的孩子,会开始自己的收藏生涯。邮票、铁皮玩具,都承载着他们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总的来说,80、90年代青少年的假期娱乐,是 回归自然、注重互动、强调动手、享受简单快乐 的。没有高科技的加持,他们却用最纯粹的方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这些回忆,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最温暖、最鲜活的片段。他们那时候的快乐,或许更像是在那个相对单纯的年代里,最真实、最热烈的生命力展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吹蛤蟆

去河里抓一只蛤蟆,用麦草杆戳蛤蟆屁眼里,然后像吹气球一样把蛤蟆吹涨。注意吹的时候一定要用巧劲,而且要多锻炼肺活量,要不然反吸一口就糗大了。

吹涨之后的蛤蟆扔到公路上,等过往的汽车撵,据说会爆炸,然而我从没见过。

2、烤青蛙

青蛙善跳,一般来说不好抓。不过这里有两个推荐的办法,一个是去河流湍急的地方用手摸不过很可能摸到大蛤蟆,另外一个效率奇高,这里我就传授给大家。

河边菜地里总有用来给菜地浇水的临时小池塘,实际就是个小水坑,不要小看这个水坑。找一块网,如果没有网就去垃圾堆捡劣质蛇皮袋子自制或者去住宅楼一楼偷割纱窗。得到网后,将其铺在水坑中,用石块压住不要让它浮上来,然后出去随便玩一会,过来四面提起网子,里面经常会有一只青蛙。

至于青蛙怎么烤,用自家的调料还是方便面调料,这个问题就见仁见智了,不再多说。

3、蛤蟆城堡

找一处淤泥刚干的河道,用晒干的像瓦片一样的淤泥片当建材,挖泥补助,修筑城堡和大坝等水利设施,然后抓一只大蛤蟆为国王,置于高台。抓其他的小蛤蟆为臣民,置于水坑。

4、火老鼠

该游戏难度较高。抓一只活老鼠,偷一瓶煤油或者汽油,浇在老鼠身上,点着,然后观赏。

5、打吊针

去垃圾堆捡取一个用过的打吊针器具,拾一只蛤蟆,针管塞入蛤蟆屁眼为其打吊针。

6、屠城游戏

该游戏极度血腥,我不敢玩,只是看过。

先用泥修筑一个城堡,然后不停地给城堡里塞蛤蟆,最后将泥城堡封死。然后大伙齐声喊“屠城了”!一齐朝城堡用手戳洞乱乱捏乱抠,最后一个个手上血淋淋地去河里洗。

7、挨打保护项链

这个我见过,非常有效。每次计算家长要打你的时候自制一副戴上家长就不敢下手了,然而一旦离开这个项链,挨打会更重。

具体制法就是抓大蛤蟆一条,小蛤蟆四条,用毛线均匀串成一条项链,挂在脖子上回家。

8、天然滑梯

找到一处因为采土被乱采乱挖成了天然滑梯的山道就行了,记得回家前自制挨打保护项链,不然衣服裤子都破了回家肯定挨打。

9、养蛊

找一个密封的盒子,然后上山抓虫子塞里面。放置一段时间后打开,发现里面都臭了,活着的居然是一只大蚂蚁……

10、炼毒药

找一个铁罐子,采集毒蘑菇、夹竹桃叶、小癞蛤蟆、各种虫子等据说有毒的东西,然后升火来煮,煮好后密封。抓来蛤蟆喂给蛤蟆吃,如果有效,就偷偷藏家里,如果无效,被大家嘲笑。

11、打仗

各自携带一把木头手枪,如果有条件就买一把玩具枪。然后在山上找到适合打坑道战的地方,互相扔土块。

也可以去夏天暴晒过后结块的河道,捡淤泥片做手榴弹。


仓廪足知礼节。

我小时候,河边路过死掉的蛤蟆岂止上百,简直惨不忍睹。

然而现在的小朋友有了许多新奇的电子产品可以玩,虐杀蛤蟆的小孩传统成了已断绝的文化遗产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80、90年代的青少年,在漫长的寒暑假里,留下的可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那些闪闪发光、又带着点粗糙的快乐回忆。不像现在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他们那时候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从简朴中见真章,从互动中找乐趣。首先,“出去玩”是绝对的主题。不像现在孩子在家能玩出花样,那时候的孩子,户外才是他们的游乐场.............
  • 回答
    话说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汽车设计,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发现它们普遍都带着点“方盒子”的味道?车身线条硬朗,棱角分明,跟现在动辄流线型、充满肌肉感的车身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这可不是什么设计师偷懒,或者当年技术不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原因,从技术限制到成本考量,再到当时的审美潮流,都.............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回想一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确实有不少影片涉及了“大陆超能力者”或“超能力协会”这样的概念。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香港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自身发展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时空背景拉回到那个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
  • 回答
    2021年的钟声敲响,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环境在悄然改变,生活方式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承载着80后和90后记忆的我们,在这个节点回望过去,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怀念。这怀念,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好”的感叹,而是对那些曾经构成我们生活肌理,塑造了我们性格,如今却似乎越来越遥远的片段的眷恋。那些关于“慢”.............
  • 回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日本政界和学界对世界局势的看法,无疑笼罩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洪流与日本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烙印。这不仅是冷战的尾声与后冷战时代的开启,更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 冷战的终结与“平成景气”的余晖:对未来的复杂判断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迎来了其战后发展的.............
  • 回答
    说实话,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当年听长辈聊起过的那种场景,就是手里有笔钱,躺着就能收利息,感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那时候,十几万人民币,在很多城市里可是一笔巨款,按照当时的银行利率,确实能带来一笔可观的被动收入。很多家庭确实是这么想的,也这么规划的,毕竟把钱存银行,这感觉是那么稳妥可靠。.............
  • 回答
    老球迷们之所以把90年代、80年代的NBA比作“武林大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的NBA确实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竞争风貌,其中球场上的身体对抗和偶尔爆发的冲突,确实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江湖气息”。要详细讲讲那个年代的“武林大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一、身体对抗的“硬度”与防守的“强.............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当一群步入中年、但依然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接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时,我们所处的国家会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再是父辈们筚路蓝缕、埋头苦干的年代,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红利、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产物。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
  • 回答
    .......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电脑普及程度远不如今日,音乐人做混音,那真是一场与技术、设备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搏斗”。那时的混音,更多的是一种“手艺”,是对声音的触觉,是对器材的理解,是耳朵与经验的结合。1. 模拟时代的混音流程:从录音到输出首先,要明白当时最核心的混音工具是模拟调音台(Analog Mixing Co.............
  • 回答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沫,而它的破灭则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将日本经济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泡沫的温床:经济高速增长下的狂热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从战败的废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成功催生了一种.............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日本的工会,为何对996不抵制?80、90年代的疯狂加班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劳动环境的演变和工会角色的一些关键点。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些表象,看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确实存在工会,而且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将.............
  • 回答
    80、90后老师处理学生早恋,这可是一个让不少年轻教师头疼但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毕竟,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他们自己也经历过青春期,对那种朦胧的情感多少有些理解,所以处理起来,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首先,很多80、90后的老师,自己就是独生子女,或者成长环境中父母的关爱相对集中,他们更能体会.............
  • 回答
    唉,说到街机游戏,这三个字一出来,我这心啊,扑通扑通就跟那跳舞机一样,瞬间就回到解放前了。80后、90后,咱们可都是看着那些闪烁的霓虹灯、听着那洗脑般的电子乐长大的。当年啊,街机厅可不是个随便什么地方,那是我们童年最最神圣的“秘密基地”。那时候,日子过得慢,娱乐方式也简单,不像现在手机一握,世界全都.............
  • 回答
    说起追星,这可真是一个跨越时代、又充满时代印记的话题。我小时候,追星可能就是攒海报、听磁带,现在孩子们追星,感觉那阵仗跟打了鸡血似的。老实说,80后、90后、00后这三个群体,在追星这件事上的确是玩出了不少花样,也折射出他们各自成长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80后的追星:从“沉默的崇拜”到“情怀的寄托”.............
  • 回答
    80后作家与韩寒的成名之路,以及90后新生代们的崛起,这其中蕴含着时代变迁、媒介演进和个人才华的多重印记。要详细说清楚,咱们得一点点掰扯。80后作家群体的成名:时代的弄潮儿与文学的革新者80后作家,这个群体出现的时候,正好是中国社会经历了一轮经济腾飞和思想解放的时期。他们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接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