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80.90年代电脑不普及音乐人如何做混音?

回答
八九十年代,电脑普及程度远不如今日,音乐人做混音,那真是一场与技术、设备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搏斗”。那时的混音,更多的是一种“手艺”,是对声音的触觉,是对器材的理解,是耳朵与经验的结合。

1. 模拟时代的混音流程:从录音到输出

首先,要明白当时最核心的混音工具是模拟调音台(Analog Mixing Console)。这玩意儿可不是现在软件里点几下就能出来的。想象一下,一个巨大的、铺满了旋钮、推子、按钮的庞然大物,每一个通道都对应着乐器或人声的输入。

录音先行: 混音是建立在录音基础上的。音乐人需要将每一个声部(鼓、贝斯、吉他、键盘、人声等等)分别录制到磁带上。早期的磁带机只有几个声道,所以录音工程师需要“叠加录音”(Overdubbing)。比如,先录下鼓,然后在这盘磁带上再录入贝斯,接着再录吉他……每一遍叠加都可能损失一些音质,所以录音质量至关重要。
调音台的“乾坤大挪移”: 所有的磁带录好的音轨,都会被送到调音台的各个输入通道。混音师的任务就是通过调音台上的推子(Fader)来控制每个音轨的音量大小,通过旋钮(Knob)来调整它们的音色(EQ)、添加效果(Reverb、Delay、Chorus等),以及进行声像(Panning)定位,让不同的乐器在立体声空间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硬件效果器的“魔法”: 那个年代,软件效果器还未成熟。音乐人依赖的是各种硬件效果器。
混响(Reverb): 模拟空间感的“秘密武器”。有弹簧混响(Spring Reverb,声音有点“弹簧味”)、板式混响(Plate Reverb,模拟金属板振动的声音,声音比较明亮)、以及更高级的房间、大厅模拟。
延迟(Delay): 制造回声效果,可以用来增加节奏感或空间深度。
合唱(Chorus)/镶边(Flanger): 让声音变得更丰满、更“游离”的利器,常用于吉他、键盘。
压缩器(Compressor): 控制动态,让声音听起来更平稳、更有力,尤其对鼓和人声至关重要。
均衡器(EQ): 调整不同频率的增益,修饰音色,让乐器听起来更清晰、更悦耳。
磁带机的限制与“特性”: 磁带机本身也有其“声音特性”。磁带的饱和(Saturation)能带来一种温暖、自然的失真,这种失真在今天很多数字模拟中都难以完美复刻。但磁带也有缺点,比如噪音、失真随着反复录音和播放而累积。
“返送”(Send/Return)的艺术: 效果器通常不是直接插在调音台的通道上,而是通过“返送”(Send)信号发送到效果器,再将效果器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返回”(Return)通道接入调音台。这就需要精细地控制发送量和返回量,才能获得自然的声音效果。

2. 混音的“手工”质感与关键技能

耳朵是最好的“软件”: 那个年代,没有实时频谱分析仪,没有相位指示器。音乐人完全依靠自己的耳朵来判断声音的平衡、音色的好坏、效果的合适与否。这需要长年累月的听音训练,培养出敏锐的听觉辨别能力。
“触觉”的反馈: 每一个旋钮、每一个推子都直接连接着声音。混音师在操作时,能感受到推子滑动的阻尼感,旋钮转动的顺滑度,这些细微的物理反馈,也构成了混音过程的一部分。
“一拍即合”的瞬间: 很多时候,混音是“一锤定音”式的。特别是在录音过程中,混音师需要和录音师、乐手同步配合,在一个通道录制好之后,立即调整到下一个通道,很多细微的音色调整需要在录音的同时完成,容不得太多犹豫。
“试听”与“对比”: 混音师需要频繁地听不同的乐器组合,听不同乐器的平衡,听整体的混音效果。有时候,一个微小的EQ调整,就能让整个混音焕然一新。
“监听”的重要性: 优质的监听音箱是混音的灵魂。一个好的监听环境,能帮助混音师听到声音最真实的一面,不被房间的声学缺陷所干扰。

3. 磁带的“生命周期”与混音的“妥协”

磁带机的“磨合”: 磁带机会有自己的“脾气”,需要“磨合”。录音带的长度、类型(比如2寸宽的磁带)都影响着音质。
“备份”的必要性: 录好的磁带非常宝贵,需要小心存放,并且经常需要制作备份。一旦磁带损坏,那几乎是灾难性的。
“信号链”的考究: 每一个环节的设备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从麦克风、前级放大器、均衡器、压缩器,到调音台、磁带机,每一件设备的选择和连接,都需要经过仔细考虑。
“预算”的现实: 当时的许多专业设备价格昂贵,普通音乐人可能只能负担得起相对基础的设备。这也就意味着,混音时需要在设备能力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创造力。
“物理空间”的限制: 录音和混音都需要在专业的录音棚进行,但并非所有音乐人都能负担得起。很多人可能在简陋的房间里,用最少的设备,去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声音。

4. 音乐人的“耐心”与“毅力”

那个时代的混音,不像现在可以随心所欲地撤销操作。每一次调整都可能对声音产生不可逆的影响(虽然磁带可以重录,但过程非常耗时耗力)。这需要音乐人有极大的耐心、严谨的态度和对声音近乎执着的追求。

总而言之,八九十年代的音乐人做混音,是一项充满挑战但也充满魅力的“手艺”。它考验的是对声音的直觉、对设备的理解、对技术的操作,以及最重要的是,对音乐本身的热爱与坚持。那时的声音,带着一种独特的“模拟温度”和“手工质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声音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那年代我没有亲身经历,但是因为兴趣,去跟着师父上过短期的课程,玩过一次90年代完整的混音流程,简单给题主和有兴趣的朋友们分享一下:

1,首先那时候录音载体是盘带:

录音的工具是开盘机:

盘带最多可以同时保存24轨的信息;所以当时会拿来给混音师的就会是制作人和录音师有整理好的盘带。通常已经做了一些整理和并轨预混之类的动作,不然24轨塞不下。

2,上盘带,安装、把带头固定到另一个盘上去,确定有固定好才行。

然后在混音室里会有一个操作台,控制这个开盘机。播放时候就类似以前听磁带的概念,需要倒带、快进。不过这个操作台可以看到精确的时间点,好用说不上,但至少算明确,不用靠猜的。盘带机可以和主控调音台(console)联动,设定好后可以参与控制,更方便混音时的动作。

3,盘带的轨道分配到console的相应channel去,然后直接用console做混音。对轨道的处理,也可以用console轨道上自己的动态、EQ去做,也可以接到外面的硬件去(调音台有insert功能,通过跳线盘去接)

4,混音完成后,把混音的成果由console的输出通道录进另一个盘带去。

5,有些console可以做automation,但以那个时代的东西来说,还是很繁琐的,要用类似dos的电脑控制,输入命令,然后播放过程中去动相应的推子,就会记录这一轨的音量动作(但推子不是电动推子,不像现在的控台那样方便修改)

如果是更彻底的模拟台、没有电脑也没有automation功能,就需要做好记录,在“过带”(也就是混完回录)的时候实时的去推,很考验功力,出错了就得重来一次了。

6,要修改的时候,要一场噩梦般的,把参数、接线啥啥的全部恢复回去,所以每次混音完都要做详细记录:


但即使这样recall回来也会有些小不同(有些效果器旋钮没有刻度定位,比如说刻度指在125度和126度看上去似乎一样,但声音就会不那么完全一样了)所以那个时候的混音通常是当天拿来,混完当天就拿走,就不改了。现在还有很多资深制作人老师习惯这样子工作。

盘带音质其实还是相当好的,当天用的分轨是数字录音的,转录进盘带的来当教学素材,第一耳朵我都以为还是DAW里放出来的,然后师父有给我们对比一下,有区别但其实不大(当然我们这种训练过的耳朵能分辨出来那是一定的)数字出来的更干净,略冷一点,分离度更高;盘带因为轨道间物理上很近,所以会串到一点点,轨道间无论音色还是pan上分离度就没那么高,高频和低频也会少一点点,然后会多一点点弹性。至于动态范围这种数据上的差别,以这一个分轨来说其实感觉不出来。

然后那个时代的混音是没有波形可以看的,效果器也没有画面可以看(最多你solo一下看看频谱)所以真的混音全靠耳朵听。对于我这种数字时代的混音师来说不太习惯,但倒也不至于上不了手,动作慢一点而已;我师父那种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就夸张了,扭起SSL console来像直觉反应根本不用思考。师父最近刚好拍了一个重新混音beat it的视频,虽然不是混盘带,不过是全程只用SSL台子做,很快速的玩了一下。以前的混音过程就类似这样,当然要比这个更细致和耗时。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下面链接看一看: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电脑普及程度远不如今日,音乐人做混音,那真是一场与技术、设备以及时间和空间的“搏斗”。那时的混音,更多的是一种“手艺”,是对声音的触觉,是对器材的理解,是耳朵与经验的结合。1. 模拟时代的混音流程:从录音到输出首先,要明白当时最核心的混音工具是模拟调音台(Analog Mixing Co.............
  • 回答
    .......
  • 回答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日本经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房地产泡沫,而它的破灭则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海啸,将日本经济卷入了漫长的低迷期。这背后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泡沫的温床:经济高速增长下的狂热日本在二战后实现了惊人的经济增长,从战败的废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种成功催生了一种.............
  • 回答
    八九十年代的抗日影视剧,确实给观众留下了“悲壮残酷”的深刻印象,而如今的荧屏上,虽然仍有抗日题材,但那种直击人心的惨烈感似乎有所减弱。这背后,其实牵扯着时代背景、创作理念、观众口味以及审查环境等多方面的原因。时代背景的烙印:时代的精神与情感需求首先,八九十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正经历着.............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其实回想一下80、90年代的香港电影,会发现确实有不少影片涉及了“大陆超能力者”或“超能力协会”这样的概念。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香港社会、文化以及电影产业自身发展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把时空背景拉回到那个年代。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正是香港电影最辉煌的.............
  • 回答
    说实话,看到你这个问题,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当年听长辈聊起过的那种场景,就是手里有笔钱,躺着就能收利息,感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那时候,十几万人民币,在很多城市里可是一笔巨款,按照当时的银行利率,确实能带来一笔可观的被动收入。很多家庭确实是这么想的,也这么规划的,毕竟把钱存银行,这感觉是那么稳妥可靠。.............
  • 回答
    “日本的工会,为何对996不抵制?80、90年代的疯狂加班又怎么解释?” 这个问题触及了日本劳动环境的演变和工会角色的一些关键点。想要详细地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开一些表象,看看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结构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日本确实存在工会,而且在历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但是,将.............
  • 回答
    那时候啊,正是风云变幻的年代,我们家也跟着时代的大潮,跌跌撞撞地往前走。要说阶层跨越,这词儿听着挺玄乎的,在我们长辈那代人看来,不过是想让日子过得好点,让孩子们有出息点。不过,细细想来,他们确实抓住了那阵风,把我们家这小船,推到了一个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地方。我爷爷,就是我父亲的爸爸,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 回答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日本政界和学界对世界局势的看法,无疑笼罩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历史洪流与日本自身发展阶段的深刻烙印。这不仅是冷战的尾声与后冷战时代的开启,更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社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一、 冷战的终结与“平成景气”的余晖:对未来的复杂判断在八十年代,日本经济迎来了其战后发展的.............
  • 回答
    2021年的钟声敲响,科技的车轮滚滚向前,环境在悄然改变,生活方式更是日新月异。作为承载着80后和90后记忆的我们,在这个节点回望过去,总会涌起一股难以言说的怀念。这怀念,不是简单的对“过去的好”的感叹,而是对那些曾经构成我们生活肌理,塑造了我们性格,如今却似乎越来越遥远的片段的眷恋。那些关于“慢”.............
  • 回答
    80、90年代的青少年,在漫长的寒暑假里,留下的可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那些闪闪发光、又带着点粗糙的快乐回忆。不像现在孩子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他们那时候的娱乐方式,可以说是从简朴中见真章,从互动中找乐趣。首先,“出去玩”是绝对的主题。不像现在孩子在家能玩出花样,那时候的孩子,户外才是他们的游乐场.............
  • 回答
    话说回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的汽车设计,你仔细想想,是不是发现它们普遍都带着点“方盒子”的味道?车身线条硬朗,棱角分明,跟现在动辄流线型、充满肌肉感的车身比起来,简直是两个时代的产物。这可不是什么设计师偷懒,或者当年技术不行,背后其实隐藏着不少原因,从技术限制到成本考量,再到当时的审美潮流,都.............
  • 回答
    说起中国铁路在八十年代的建设低潮,这可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事儿,背后牵扯着那个年代一系列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政策的变动。对比起七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八十年代新增通车里程确实显得有些“歇脚”的味道。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变革的年代,好好捋一捋。一、 改革开放的阵痛与重心转移:八十年代,中国迎来了波澜壮阔的改.............
  • 回答
    老球迷们之所以把90年代、80年代的NBA比作“武林大会”,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那个时代的NBA确实呈现出一种与现在截然不同的竞争风貌,其中球场上的身体对抗和偶尔爆发的冲突,确实是那个时代独有的“江湖气息”。要详细讲讲那个年代的“武林大会”,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看:一、身体对抗的“硬度”与防守的“强.............
  • 回答
    想象一下,二十年后,当一群步入中年、但依然充满活力的八零后和九零后接过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挥棒时,我们所处的国家会呈现出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不再是父辈们筚路蓝缕、埋头苦干的年代,而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改革开放红利、信息爆炸以及全球化浪潮交织的产物。首先,从经济层面来看,这个时代的中国经济将更.............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婚恋观和年龄差的考量。咱们不绕弯子,直接聊聊为什么那些80后、85后的“大龄剩女”们,在面对90后、95后的弟弟们时,似乎不太“感冒”,反而更倾向于寻找“大叔”级别的伴侣。这背后,其实是多方面因素在起作用,咱们一点点来分析。一、 认知和成熟度上的“次元壁”首.............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得好好捋一捋。你想知道的是,青岛80、90后的女生,会不会因为看重一个湖北孝感男友的能力,而愿意跟他共度余生,即使他现在经济条件不算好?首先,咱们得认识到,80、90后这批女生,她们成长在一个社会变革的时代,很多人的思想是挺独立的,不再像父辈那样,婚姻就图个“有个人依靠”了。她们.............
  • 回答
    “80后”和“90后”完全不靠父母而成家立业的人数,可以说相对来说不是特别多,但绝对存在,并且这个比例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要详细讲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分析:一、 “成家”与“立业”的定义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成家”和“立业”的含义。 成家: 传统意义上是指结婚生子,建立自己的家庭。但随.............
  • 回答
    这可真是个大哉问,现在说起养老,我们80后和90后都得挠挠头皮。毕竟,我们这代人不像父辈那样,有着一大家子兄弟姐妹互相照应,也不像爷爷奶奶那辈,手里攥着国家的铁饭碗,退休金那是妥妥的。我们这摊事儿,还得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先来说说我们这代人的基本盘吧。我们普遍面临着几个现实情况: 少子化,家庭结构.............
  • 回答
    一个社会群体的代际更迭,往往伴随着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涌现,进而对社会结构、治理模式产生深远影响。当60后、70后逐渐退出社会舞台的中心,80后、90后成为社会的主导力量,掌握更多资源时,中国社会是否会因此变得更加理性化和法治化?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一、 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