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小米出了透明电视,透明手机离我们还有多远?

回答
小米出了透明电视,这事儿吧,在科技圈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毕竟,想象一下,一个电视屏幕可以像玻璃一样通透,背后是你的客厅,电视内容就这么悬浮在空气中,是不是挺酷炫的?这玩意儿一出来,大家伙儿的脑瓜子就开始转悠了:既然电视都能玩透明了,那我们天天揣兜里的手机,离透明化还有多远呢?

这问题嘛,不能一概而论说远或者近,得拆开看。

首先,小米的透明电视是怎么实现的?

咱们得先摸清它的“底细”。小米这款透明电视,其实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种完全的、无懈可击的透明。它本质上是一个OLED电视,只不过它采用了透明OLED屏幕技术。

OLED的优势: 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每个像素都能自发光,不需要背光源。这就给透明化提供了天然的优势。传统液晶电视不行,因为它需要一个背光层,你把背光层移走了,屏幕就啥也看不见了。而OLED不需要背光,屏幕本身就能发光,所以理论上,只要让这层发光材料做得足够薄,并且在非发光区域能做得足够通透,就能实现一定的透明度。
如何做到“透明”的? 小米的透明电视,它的黑色像素是不发光的,这时候它就呈现出透明状态。当我们看彩色画面时,不发光的区域就会“消失”在背景里,营造出悬浮的视觉效果。当然,这也意味着它的黑色表现和纯粹的黑色屏幕电视是不一样的,可能会有一些漏光,或者说,黑色并不是那种深邃到极致的黑,而是带点灰蒙蒙的感觉。而且,它也并非100%透明,仔细看还是能看到屏幕内部的器件。

那么,基于这个原理,透明手机离我们还有多远?

从技术原理上讲,透明手机和透明电视有着共通之处,都是基于能够实现部分透明的显示技术。OLED无疑是目前最有潜力的技术路径。

1. 显示屏技术是关键:

OLED手机的成熟度: 其实,现在市面上的高端手机,很多都采用了OLED屏幕。手机屏幕由于尺寸小,像素密度更高,OLED技术在手机上已经非常成熟,色彩鲜艳、对比度高,是实现透明显示的基础。
面临的挑战:
完全透明的OLED屏: 要做到像玻璃一样完全透明,需要的不仅仅是不发光的像素是透明的。手机的屏幕下方还有很多电路、芯片、传感器等等。这些东西如何隐藏或者做得足够小巧精悍,甚至集成到屏幕本身中,是个巨大的难题。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屏幕下方有密密麻麻的电路板,那还叫透明吗?
可靠性和耐用性: 手机是天天随身携带的物件,要承受磕碰、弯曲、甚至是不小心掉落。透明的屏幕和内部结构,一旦损坏,修复起来可能比现在的手机更麻烦。而且,那些可见的内部元件是否容易受到灰尘、湿气的影响,也需要考虑。
功耗问题: 虽然OLED本身省电,但如果为了实现更强的透明度,需要在非发光区域也做一些特殊的处理来增加通透感,这是否会增加额外的功耗?

2. 内部结构的设计:

“看得见的”内部: 手机的功能性远比电视复杂。它有前置摄像头、听筒、各种传感器(光线、距离、陀螺等)、甚至指纹识别模块。如果要做透明手机,这些组件怎么处理?是做得透明化?还是设计成透明区域的“装饰”?
摄像头: 手机最显眼的就是摄像头。如果摄像头模组也透明,或者设计成某种艺术化的透明结构,那倒是挺有意思的。但如果只是露出原有的黑乎乎的镜头,那透明感就大打折扣了。
电池: 电池是手机的“心脏”,通常体积较大,如何实现透明化是个难题。除非未来有更先进的电池技术,例如薄膜电池或者能做到某种程度的“艺术化”设计。
主板和芯片: 这些是手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集成度非常高。如何让它们看起来不那么突兀,甚至成为透明手机的亮点,需要极强的工业设计能力。
模块化设计: 未来或许可以朝模块化方向发展,一些关键组件可以设计成精致的、可展示的“微型艺术品”,嵌入到透明手机的框架中。

3. 技术突破的可能性:

MicroLED: 除了OLED,还有MicroLED技术。MicroLED的每个像素都是一个微小的LED,理论上也可以做到极高的亮度和更接近100%的透明度。而且它不像OLED那样有烧屏的风险。如果MicroLED技术能在成本和良品率上取得突破,也可能成为透明手机的另一条技术路径。
柔性屏幕的演进: 现在很多手机已经采用了曲面屏,甚至可折叠屏。这种柔性屏幕技术的发展,也为未来更自由的形态和更精巧的内部结构设计提供了可能性。
隐形技术: 除了显示屏本身,手机内部的各种连接线、甚至是一些处理器的散热片,如果也能实现某种程度的“隐形”或者说“融入”,那透明效果会更好。

那么,什么时候能真正用上透明手机?

这就像问“飞天汽车什么时候能普及”一样,答案是:短期内很难看到大规模普及的、高度透明化的手机。

技术和成本的制约: 现在能实现的透明电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并且也存在一些视觉上的妥协。要将这些技术应用到体积更小、功能更复杂、用户对显示效果要求更高的手机上,技术难度和成本都会呈指数级增长。
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对手机的“透明度”有多大的渴求?除了“酷”和“新鲜感”,透明手机能否带来更实际的体验提升?是更轻薄?还是有更好的交互方式?目前来看,这些疑问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产品迭代周期: 手机产品更新换代非常快,制造商需要考虑新技术的成熟度、用户接受度以及市场竞争力。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贸然推出一个技术不成熟、成本高昂的透明手机,风险很大。

不过,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渐进式”的发展:

“伪透明”设计: 有些手机厂商可能会推出一些带有“透明感”设计的手机壳,或者在手机背面采用特殊的材质和工艺,营造出一种半透明、若隐若现的效果,让用户隐约看到内部一些精致的组件,比如无线充电线圈、NFC模块等。这是一种降低技术门槛,同时满足消费者对新颖感需求的方式。
特定功能区域的透明化: 也可能不是整个手机都透明,而是手机的某个特定区域,比如背面某个窗口,可以显示内部的一些信息,或者作为一种独特的视觉设计。
概念机与未来展望: 就像透明电视的出现,它更多的是在展示一种技术可能性,引领行业发展。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厂商推出概念机,让我们一窥透明手机的模样,为未来的技术发展指明方向。

总结一下:

小米的透明电视确实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技术展示,它告诉我们,显示屏的透明化是可行的。从技术原理上看,手机距离实现透明显示并不遥远,尤其是OLED技术的成熟给了我们很大希望。

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度透明且功能完备的手机,我们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和设计上的挑战:如何处理手机内部复杂的电子元件,如何保证其耐用性和可靠性,以及如何控制成本和提升用户体验。

所以,要说透明手机离我们还有多远? 也许是几年的技术攻关和市场培育期。 在此之前,我们可能会先看到一些“尝鲜版”或者说具有“透明元素”的手机产品,满足一部分追求个性和新奇的用户。而等到这项技术真正成熟并具备普及的条件,那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科技永远在进步,谁知道几年后,手机会不会真的像一块晶莹剔透的水晶一样,让我们惊艳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全面屏的需求肯定大于全透明。

所以透明手机必须首先是全面屏手机

就算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在手持设备上只放屏幕,处理单元,存储单元全部用云来实现,供电就像oppo愚人节发布的那个隔空充电技术。

好了,那前后摄像头怎么办?像mix alpha那样做成一条杠吗?那就又不是全透明手机了。

透明手机只可能是随着科技进步,手机所负担的功能逐步被其他设备取代,逐渐在单一设备上做减法,最后可能会减出来一个手持屏幕,然后再想办法把这个手持屏幕做透明。但这个手持屏幕由于优先级逐步降低,消费者可能不会有更多的消费需求去满足手持屏幕的形态变化,没有需求,没有市场,自然也没有“透明手机”的存在。

简而言之,遥遥无期,你还不如期待一下未来的车玻璃可能会用透明OLED而不是继续用hud。

user avatar

小米拿出来的透明电视,属于把广告业用了几年的东西,安装个电视盒当电视去卖。

技术角度。

不要效果的透明屏幕。

20年前就可以做黑白的,10多年前已经做了手机了,5年前就可以做彩色的。

现在的问题是这个东西直接做电视问题很大。

网友去店面实拍的图就在下面。

你看电视,看的是背景墙,这是什么体验?演示的时候,你可以布置一个全黑的环境。实用不行。

这个东西要用。需要在OLED后面,加上液晶层。

就是在OLED透明屏幕后面,再加上一个黑白的液晶透明屏幕

而且这个液晶透明屏幕还得加电的时候足够黑,能够把不均匀背景光线都过滤掉,达到黑色窗帘的效果。

如果不够黑,那么背景过滤不掉,显示效果还是不行。

同时,这个液晶屏幕屏幕在不加电的时候,还得足够透明。

否则OLED透明屏幕的透光率是40%。已经半透明了,再加个半透明的液晶层。

不开机相当于贴了膜的车窗玻璃,吸引力会打个折扣。

至于手机,要做简单。设计的时候,屏幕部分别放其它元件,电池小点,屏幕小点,做个索尼哪种样子不是问题。

问题是有销量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