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吗?

回答
选美是否对女性构成歧视,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可以概括,而是需要从多个角度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 支持“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的观点:

物化女性和外貌至上主义:
聚焦外表: 选美比赛的核心在于对女性外貌的评判,包括身高、体重、身材比例、面容、仪态等。这似乎暗示了女性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外表上,将女性简化为可以被“评鉴”的商品,而非拥有内在品质、智慧、能力和个性的独立个体。
单一审美标准: 选美往往推崇一种相对单一、西方化的审美标准,例如白皙的皮肤、高挑的身材、精致的面容等。这种标准不仅排斥了更多样化的女性美,也可能给那些不符合这些标准但同样具有内在价值的女性带来压力和不自信。
剥夺自主性: 参赛者为了达到比赛要求,可能需要进行整容、严格控制饮食、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在妆容和服装上。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她们对自己身体的自主决定权,而将之迎合于选美规则。

性别刻板印象的强化:
“美丽、温柔、顺从”的形象: 选美比赛中,女性被期望展现出“美丽、温柔、顺从、讨人喜欢”的特质。这种形象与父权社会中对女性的传统期待高度契合,可能进一步固化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限制了女性在其他领域的发展和可能性。
压制个性和独立思考: 虽然有些选美比赛设置了才艺展示和问答环节,但这些环节往往也被包装在“女性化”的框架下,并且其重要性通常不如外貌展示。这可能导致女性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被边缘化。

商业化和剥削:
经济利益的驱动: 许多选美比赛背后有商业利益的驱动,例如赞助商、媒体曝光等。女性的外貌和身体成为了吸引观众和创造经济效益的工具,这可能构成对女性的剥削。
利用女性身体吸引关注: 在某些环节,例如泳装展示,女性的身体更多地被用作吸引眼球的资本,而非展现其健康或活力。

对女性的内在价值的贬低:
“花瓶”效应: 即使选美冠军在比赛后积极投身公益或事业,人们对她们的固有印象仍然可能带有“选美出身”的标签,仿佛她们的成就仅仅是因为美貌带来的“运气”而非自身努力。
与其他女性的竞争关系: 选美将女性置于互相比较和竞争的位置,尤其是以外貌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这可能加剧女性之间的隔阂,而非促进女性团结和赋权。

二、 支持“选美并非必然是对女性的歧视,或存在积极的一面”的观点:

展现多样化美和女性力量:
多元化的美: 越来越多的选美比赛开始关注和推广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接纳不同肤色、身材、年龄甚至背景的女性参赛。这有助于打破单一的审美桎梏,展现女性美的丰富性。
赋权和自信心提升: 对于一些女性而言,参与选美是一个提升自信心、发掘自身潜能、锻炼表达能力和公众形象管理能力的机会。她们可以通过选美平台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思想,甚至作为社会活动的倡导者。
经济和事业机会: 选美冠军或优秀选手可能获得进入演艺圈、时尚界或其他行业的敲门砖,为她们的事业发展提供平台。

促进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
社会影响力: 许多选美比赛设有“才艺展示”、“社会公益”等环节,并鼓励参赛者成为公益大使。这为女性提供了一个利用自身平台和影响力去传播积极信息、关注社会问题的机会。例如,一些选美冠军积极投身环保、教育、扶贫等事业。
提升女性社会参与度: 通过选美,女性有机会站到公众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参与到公共事务中。

个人选择和自主性:
自愿参与: 选美比赛是女性自愿选择参与的活动。如果女性认为通过选美能够实现个人价值、获得机会或表达自我,那么这是一种个人自由的选择,不能轻易断定为歧视。
对“美”的定义扩展: 现代选美比赛不再仅仅局限于外表,也越来越重视智慧、才艺、品德、社会责任感等综合素质的体现。

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或文化现象:
娱乐和欣赏价值: 选美比赛本身也可以被视为一种娱乐形式或文化现象,满足部分观众对美的欣赏需求。如同欣赏艺术表演一样,其价值在于其形式和内容本身。

三、 综合与反思:

关键在于比赛的“形式”和“目的”: 评判选美是否歧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具体的比赛规则、评判标准、宣传方式以及其最终想要达到的社会效果。
过度强调外貌、忽视内在 = 歧视的倾向高。
注重多元化审美、鼓励内在发展、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 歧视的倾向低,甚至有积极意义。
社会环境的塑造作用: 选美现象并非孤立存在,它受到整个社会文化和性别观念的影响。如果社会本身就存在对女性外貌的过度关注和刻板印象,选美比赛更容易放大这些问题。
个体的经验是多元的: 对于不同个体而言,参与选美的体验和感受也会大相径庭。有些女性可能因此获得成长和机会,而另一些女性可能因此感到压抑和受伤。

总结:

与其简单地说选美是对女性的歧视,不如说选美是一把双刃剑,其性质取决于其具体的实践方式和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

在某些情况下,选美确实存在物化女性、强化性别刻板印象、推崇单一审美等歧视性成分。 特别是那些将女性仅仅视为展示身体的“商品”,忽略其内在价值的比赛,无疑是对女性的贬低和歧视。
但同时,选美也可以成为女性自我展示、提升自信、拓展社交圈、甚至投身公益事业的平台。 如果选美比赛能够更加注重女性的内在品质、多元化的美,并鼓励女性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它也可以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活动。

因此,我们应该审视当下各类选美比赛的具体情况,批判那些存在歧视性内容的环节,同时也要看到其中可能存在的积极意义。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努力构建一个不以女性外貌为唯一衡量标准的社会,让女性的价值能够得到更全面、更公正的评价。这不仅是对女性的尊重,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李银河说过一句话,大致是这样的:选美、化妆是个人的自由,想选的去选,想化的去化,是个性化的,个人的事情。

在我看来,以“陷入歧视”为名,否定打压他人的自由选择,才是最大的歧视。

美是无形的,美人却是有血有肉富有争议的。

题主你的质疑并不新鲜。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这种观点——无论骨瘦如柴还是丰腴甜腻,选出来的“美”,只是男性审美,而选美是一种讨好男人的方式。于是反对者走上街头,他们焚烧女式内衣,为一只羊加冕,说——看,这就是美国小姐,这就是你们牺牲自我谄媚男人的样子。

谈这个,始终绕不开女权。

我不常在知乎说女权,第一是因为才疏学浅谈不来,第二是因为想远离无意义的撕。

正如同直男病也分“癌”和“炎”,就算是你们看来不那么可爱的女权,也并非都得扛旗上街头。其流派错综复杂,这里按下不表,仅从女权角度给几个关于选美的观点:

1. 最反对选美的是激进女性主义者,游街烧内衣的就是他们,他们将女性长期所处的劣势归因于生理构造(本质主义),于是主张女人应当中性化,说“女人不应当放弃自由,取悦别人,为别人而活”。

但是在我看来,不仅仅是女人,包括男人,有谁可以完全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纯粹“为自己而活”呢?想通过做得更好获得别人认可,谁都会这么做,何来被歧视一说?

2. 除了刚刚提到的“激进派”,还有你们熟悉的波伏娃——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女人是后天形成的”,让女人不受歧视,不应当让她们放弃女性特征,而是赋予她们和男人一样的机会。

尊重其自由意志,想选美的不会被人说是个花瓶,想要拼事业的也不会因为不结婚受到指责,这便是给她们最大的机会。

3. 除此之外,女性主义里还有一派——文化女性主义。他们认为女人与生俱来生来的特质值得赞颂。女性温柔细腻,具有哺育的能力,这种柔性的能力是强大的,值得被发扬赞颂的。用这种角度来看,选美标准里的“美”也并非是讨好男性的美,是存在在自然中,女性自带的美感。

从以上三个角度,我认为选美比赛不是对女性的歧视 (/≥▽≤/)

世界上最早的选美,大概特洛伊故事里,还是牧羊人的帕里斯手持金苹果对着三位女神的抉择——女人的美究竟是什么?权力?智慧?还是外貌和爱?

所以在最初的故事里,选美不但不是对女性的歧视,倒更像是一个哲学命题。而真正尊重女性的人看选美比赛,看到的应当是对女人本身的赞美,脑子里思考的也该是这个哲学问题,而不是将女性作为客体,进行估价和评判。你如果从一场美女身着旗袍展现美貌的比赛里看出了歧视,那是不是说明了你内心深处,觉得女性固有的特征就是劣等的呢?

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有自己的追求,有追求“小的确定的幸福”的,就有爱闯不安分的。别说20多岁愿意蹦跶的年龄,就算到60了,有老太太在家带孙子,也有老太太在广场舞里跳出自己的一片天,都是个人性格所致,你不能说孰优孰劣。

你也不能说,选美选出来的都是傻白甜,真可能别人徒手开根号的速度比你还快还专业。

歧视?

你逗我呢。

_(:3」∠)_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