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面对当前许多公务员或官员声称自己薪酬过低的情况,「爱干干,不干滚」是个合理的回应吗?

回答
“爱干干,不干滚”这种说法,在面对“公务员或官员声称自己薪酬过低”这一情况时,是否合理,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分析。

从职位的性质和逻辑上看,“爱干干,不干滚”可能在某些极端或特定语境下显得“合理”,但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回应方式,其合理性存在严重缺陷。

为什么它可能在某些特定语境下显得“合理”(但需要谨慎对待):

1. 市场化和契约精神的极端体现: 在完全市场化的自由职业或企业环境中,如果一个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不匹配其价值,且公司无法或不愿意提高,那么员工确实可以选择“另谋高就”(即“不干滚”)。这种说法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这种自由选择权的简化表达。
2. 绩效与回报的逻辑: 如果声称薪酬过低是建立在对自身贡献、工作强度、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不满,而单位认为其表现并未达到匹配更高薪酬的标准,那么“爱干干”可能暗示的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值得更高的薪酬,但我们认为你不值,那就离开”的逻辑。
3. “人浮于事”的批判: 在某些对公务员队伍存在“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的批评声音中,“爱干干,不干滚”可能被用来表达一种“如果觉得辛苦不值得,就请让位给愿意做的人”的朴素愿望。

然而,将这种说法作为一种普遍回应,其不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可能带来严重的负面后果:

1. 忽视了公务员/官员的特殊性:
公共服务性质: 公务员和官员承担的是公共服务和管理职责,其工作并非纯粹的市场化交易。他们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非仅仅为了追求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他们的薪酬体系设计也应考虑社会稳定、公共职能的履行等多种因素,而不仅仅是市场化的“供求关系”。
选拔机制: 公务员的选拔并非完全自由竞争,而是通过考试、考察等严格的选拔程序。一旦录用,通常意味着一定的稳定性,以及对国家和社会服务的承诺。这种“滚”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这种选拔过程和承诺的意义。
职业声誉与社会责任: 公务员群体代表着国家公权力,其言行举止受到高度关注。使用这种粗俗且不尊重的语言,会严重损害公务员队伍的职业声誉和公信力,加剧社会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2. 加剧社会矛盾和不满:
对立而非沟通: “爱干干,不干滚”是一种典型的对抗性语言,它制造了对立,将声称薪酬问题的群体视为对立面,而不是试图理解和解决问题。这只会激化社会矛盾,让普通民众觉得这是“既得利益者”在抱怨,甚至是对纳税人的不尊重。
忽略了“薪酬过低”的可能原因: 如果确实存在公务员薪酬相对较低(尤其与一些高薪行业相比),或者存在结构性问题导致部分基层公务员待遇不佳,那么这种回应是完全忽视了问题的症结,将原因简单归咎于个人的“不爱干”。
潜在的“用脚投票”的后果: 虽然公务员队伍有其特殊性,但如果长期薪酬待遇与工作付出、社会平均水平严重脱节,并且存在系统性解决方案缺失,确实可能导致人才流失,影响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终损害的是人民的利益。

3. 不符合有效的沟通和管理原则:
缺乏建设性: 一个健康的组织或社会,在面对成员提出的合理或不合理诉求时,应采取沟通、协商、调查和解决问题的态度。而这种说法直接关闭了沟通的大门,是管理和沟通上的失败。
打击积极性: 即使不是所有声称薪酬低的公务员都如实,这种强硬的回应方式也会打击那些真正勤奋工作、对职业有认同感但确实面临薪酬压力的公务员的积极性。

4. 法律和道义上的考量:
劳动合同(或类似关系)的契约精神: 虽然公务员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劳动合同,但其与国家、人民之间也存在一种基于法律和道义的契约关系。简单粗暴地要求“滚”,缺乏对这种契约关系的尊重。
公共舆论的底线: 在公共讨论中,文明、理性、尊重的语言是基本的要求。“爱干干,不干滚”显然越过了这一底线。

那么,面对“公务员或官员声称薪酬过低”的情况,更合理的回应方式应该是什么?

1. 倾听与理解: 首先要做的不是直接否定或攻击,而是倾听其诉求,理解其背后的原因,是工作压力大?是对比效应?还是实际待遇确实存在问题?
2. 客观分析与调查: 对公务员的薪酬、福利、工作负担与社会平均水平、其他行业进行客观的比较和分析。是否需要进行薪酬制度改革?是否存在地区性或层级性的差异?
3. 公开透明的解释: 如果薪酬确实存在不足,应向公众解释其原因,以及政府为此做出的努力。如果薪酬并非“过低”,而是基于特定考虑(如稳定、福利保障等),也应进行清晰、透明的解释。
4.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 将薪酬与绩效、工作表现挂钩,建立更有效的激励机制,而非一概而论。对于表现优异、贡献突出的公务员,应给予相应的回报。
5. 制度性改革: 如果薪酬体系确实存在不合理之处,应启动和推进相关的制度性改革,而不是简单地用“爱干干,不干滚”来回避问题。
6. 加强职业认同和精神激励: 公务员的职业价值不应仅仅体现在物质报酬上,还包括职业的荣誉感、社会贡献感、发展空间等。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公务员的职业认同和精神激励。

总结:

“爱干干,不干滚”这句话,虽然可能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表达了一种“自由选择”的逻辑,但作为一种对待拥有公共服务性质、经过严格选拔且肩负社会责任的公务员群体的回应方式,是极不合理、不文明且具有破坏性的。它忽视了职位的特殊性,加剧了社会矛盾,缺乏建设性,并且是对公共服务精神的背离。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或社会,应当采取更理性、更具建设性、更注重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来面对相关诉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把公务员作为一个群体看待,这其实是一种智力上的偷懒。

  1. 公务员只是一个统称,在我国目前,官吏是不分家的。公安是公务员,法官也是公务员,工商局是公务员编制,文化局也是公务员编制,国安局内勤是公务员,外派特勤也是公务员。厅级干部部级官员是公务员,普通科员也是公务员。敢问,你们在讨论公务员是否工资过低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哪些岗位上的哪些人?
  2. 而中国作为一个地理和人口上的大国,公务员的人数是横跨了多个地域和年龄层的。这里面有月薪过万的科员,也有月薪5千的厅级干部。广东的新入职的公务员月薪过万,而内地月薪没破三千的科员比比皆是。有的富裕乡村公安上岗人手一部IPHONE,有的城市先义务工作三个月不发工资。
    敢问,你们在讨论公务员是否工资过低的时候,到底是在讨论哪些地方的哪些人?
  3. 至于转业的问题,很简单。拿我接触最多的公检法部门来说。除了法院的人能够比较容易地转行做律师、做咨询、做教师。检察院和公安的人,本职工作和技能在转业后基本就没有用处了。刑警每天做的都是情报研判、线索分析、摸排预伏、审讯报卷的工作,掌握的无非就是刑侦技能,技术警种每天无非就是分析现场,分析血样。这些工作培养的技能除了在政府立足,还能够去哪里?检察院公诉部门每天都在和案卷、和嫌疑人打交道,法院看守所二地跑,反贪反渎部门每天调卷审讯调卷审讯。这些工作培养出的经验和技能,请问能够用到哪些地方呢?
  4. 再说一下额外技能和兴趣的问题。在进入公安系统以后,个人时间是极其少的,基本上是你在外面看电影或者逛街,甚至刚洗完澡准备睡觉了,一个电话进来,你就要回单位了。在我们市,所有的加班出勤,都没有补贴。我个人有攀岩的爱好,工作后坚持半年,如今已完全放弃。从大年初四到现在,我总共加起来就休息了6天。先不用说发展兴趣, 几乎一半的基层民警完全无法落实家庭责任!大部分基层民警,特别是派出所民警全年有三分一到三分二的时间是在单位度过的,长期的加班、待命,出城甚至要写出城报告。基层民警的压力很难得到释放。我市每年民警都有2~6名民警因心里压力过大自杀。工作5~10年的基层民警,50%以上都存在着各种心血管疾病。很多民警工作数年,把最宝贵的青春投入到了公安工作中,不仅放弃了个人的兴趣,放弃了家庭的责任,还落下一身的疾病,他们基本已经失去了培养本职工作以外的技能和转业的能力,爱干干不干走,可能吗?刚入警的时候,看见那些三四十岁的民警还和我们这班年轻人一起加班熬夜预伏预审,我是非常难过的,现在,已经逐渐开始麻木了。
  5. “职业自由选择”对于其他行业或许是真理,但是对于公检部门,以及国安、部队,这完全是一句空话。
  6. 至于目前最高票的那个回答,我想说,你说的那几点,我都做得到,我对的起我的这份工资。大部分基层公安民警,都对得起自己拿的这份工资,那几点也都做得到。
  7. 同样按照最高票那个回答的逻辑。医生名声差、医患矛盾大,30岁以下的医生当年选择职业时就了解这个情况了,如果还去当医生,这个叫道德动机不纯。被砍也是活该。就跟大家看见警察被砍拍手叫好一个道理。
  8. 说实话,基层公安民警的月薪提高到8000~10000,才匹配得了基层公安的工作强度。 除了医生,中国有哪一个职业拿着3、4千的工资,却承受着每周最保守估计至少60小时以上的工作强度?一周工作60个小时都感觉没加班过,工作时长破百都是常事。更不要说不能出城、不能去娱乐场所、假节日时刻待命备勤、加班长期无薪资补贴,以及如此之糟糕的社会名声。以这样的工作强度,去外面哪个行业不能做出点成绩来?刚入职的、有点能力的人基本上进入公安系统后没有不想着辞职的,公安系统要留住现在有能力的年轻人,很难,大部分愿意留下来的,都是凭着兴趣和责任在做这个工作。我市每年公安部门都招收近200人,却也年年收不满,原因很简单,辞职的人、转行的人太多了。
  9. 中国的基层民警,相当于一个人在做两到三个人的工作。 中国的警力只有1.3‰,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而大部分欧美国家都在2.5‰以上。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警力达到了2‰,可是其他国家都在4‰~5‰。香港警察的效率是亚洲最高的,可人家警民比例也是整个亚洲最高的。
  10. 无论大家如何不屑,我只想说,大部分的基层民警,都对得起这份工资。
  11. 没有人愿意伸手向别人要东西,尽管那是我们应得的。
user avatar

有些人很可笑,公务员是掌握权力的人,他们如果都滚了,谁来维护你的权利?

所以公务员不会滚,他们会想方设法用这权力去换去利益,实在是换不了,宁愿抱着权力睡觉,反正天塌下来大家一起顶着,我拿2000元就干2000元的活好了,其他活没人干,反正损失的又不是我。

user avatar

我接触过的某些省级干部和厅级干部常这么说。

大院里面有些单位是24小时轮转的,要值班,很辛苦,那时候还可以发一点补贴,补贴也不高,但还马马虎虎。后来某领导就发话要降低标准,并且理直气壮问大家:“年轻人,要拿这么多钱干嘛?”

另外一位领导常说:“你们要珍惜工作机会,不要太在乎工资高低。信不信,3000块钱一个月,大把人抢着干?”

所以从上到下,很多领导就是这样的思维。

首先,是他们年轻时候的确是穷过来的,所以他们觉得穷是理所应当。正如很多人年轻时候吃了不少苦,那等他们掌了权只会变本加厉让后来者吃苦。所谓多年媳妇熬成婆是也。

第二,等他们做了领导,享受了各式各样的住房、交通等福利,并且或多或少享受一些权利带来的好处后,他们会觉得,辛苦是有回报的。那他们压根已经忽视或者忘记,年轻人现在面临的种种压力。

第三,有些领导自己也是感觉工资比较低的。比如我省一位大老虎,被抓之前正好领导干部申报财产,我在财务部门等候领取本处领导工资单,那位老虎的秘书打电话来,对财务提供的工资福利待遇感到不可思议。老虎自己都不相信,作为一个副部级干部,全年国家只给他30万左右。但公开场合,他们还是要让大家知足,长乐。虽然自己可能未必那么想。

第四,公务员群体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化,除了极个别不可或缺的人才,大部分人的工作是可替代的。领导心中,除了个别爱将,别的人全换一遍也不会心疼。

第五,的确哪怕3000块钱一个月,大批人也还会继续干下去,因为公务员这个群体,服从性最高。很多人既没有出去的本事,也缺乏出去的勇气,所以虽然骂骂娘,也只能忍气吞声。领导也知道你们这德性,就给低工资有本事别干啊。那能跳槽的毕竟是极少数。知乎上许多公务员,出来就得饿死。

第六,我个人认为,现在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处于抛物线往下的部分,收入和地位的确影响了一部分优秀人才进入这个队伍的愿望。我身边同事素质以前有些北大清华的,现在慢慢过渡一些什么xx学院xx三本的。那队伍素质差距肯定是有的,肯定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不过一任领导干个两三年就换,在目前领导看来,谁管你这些洪水滔天。何况队伍出问题总是以后的事情,一时半会也看不出来。

总之,公门好修行,一切靠自己。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你一直在玩儿”,更多文章,更多收获。————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