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为什么最后没有下船?

回答
《海上钢琴师》里,1900最终选择留在维吉尼亚号上,放弃踏足陆地的生活,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生命哲学深处的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他内心的世界。

首先,要明白1900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船上,从被遗弃的婴儿到技艺超群的钢琴师,他的整个世界就是这艘巨大的船。船上的生活对他而言,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一种完整的、自给自足的宇宙。船的边界就是他的宇宙边界,而他能够驾驭这艘船的节奏,用音乐连接起船上的每一张面孔,每一段生命。陆地,对他来说是未知的、充满未知数的“外面”。

然后,我们要看他对音乐的理解。1900不是一个普通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感知是与生俱来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他弹奏的音乐,不是为了取悦谁,也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他与生俱来的语言。他可以通过音乐“看见”人们,理解人们的情感,甚至改变人们的心情。他的钢琴就是他的灵魂延伸,是他在这个世界存在的证明。

那么,为什么陆地会让他觉得“不值得”?关键在于他看到的陆地。当他第一次下船,看到的是纽约,是那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他形容那些建筑像“一面永远也弹不完的钢琴键”。对他来说,陆地的世界太大了,太复杂了,他无法用他的方式去感知和理解。他无法在陆地上找到那种将整个世界用音乐串联起来的感觉。他的音乐,是为船上有限的空间、有限的人群而生的,他能在其中找到平衡,找到共鸣。而陆地的无限和复杂,反而让他感到一种无所适从,一种失去控制的恐惧。

他曾尝试过在船上进行“海上的决斗”,那是他音乐才华的巅峰展示,也是他与另一个音乐家在音乐上的较量。但那场较量也是有边界的,是在船上的舞台上,在有限的观众面前。陆地上的竞争,他觉得是更复杂,更无法捉摸的,他无法用音乐来应对。

而且,1900对“选择”的理解也与常人不同。他认为,很多时候,不去选择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更纯粹的选择。他选择留在船上,不是因为他害怕改变,而是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最舒服、最真实的存在方式。他不需要像那些离开船的人一样,去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去面对那些他认为“过多”的“选项”。他的世界虽然小,但却完整、和谐。

最后,我们要提到他与陆地上那个姑娘的感情。这是他唯一一次认真考虑离开船的可能性。那个姑娘,是他第一次在音乐中找到的“解答”,是他认为可以用音乐去触动和影响的。但当他来到港口,看到自己可能要踏足的那个城市,他突然意识到,他无法将自己的音乐真正地传递给那个城市里的所有人。他意识到,他的音乐就像他的人生一样,是为有限的,而陆地的世界是无限的,他无法给那个姑娘一个完整的承诺,一个能够真正带她走进他世界的承诺。他不想用自己的不完整去伤害她。

所以,1900没有下船,不是因为他没有勇气,而是因为他拥有比常人更清晰的自我认知和更坚定的生活哲学。他明白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以及什么才是他真正珍视的。他的船,就是他的世界,他的音乐,就是他的语言。在那个有限但完整的世界里,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永恒。他选择了不被“外面”的洪流所淹没,而是坚持活在自己音乐构筑的纯粹空间里,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是一种极致的自由,也是一种对生命方式的彻底忠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海上钢琴师》,是一幕向旧日告别的挽歌。


这一切要从那场精彩无比的斗琴开始说起,当年反复看那一段,心里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大抵是金庸小说中毒,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那一场比斗,不懂的人看着和懂的人看着,定然不是一个结论。


那么,这三场斗琴,胜负到底是如何的?背后又有什么深意呢?


一时间也想不了然,就搁下了很多年。一直到去年,我看了另一部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布达佩斯大饭店》。三刷之后,我越来越笃定,这两部电影其实是在说同一件事。


《布达佩斯大饭店》的主题是什么呢?欧洲文化传统的沉沦。


二十世纪是一个太迅速的时代,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欧洲这块文化昌盛的土地。欧洲传统文人、哲学家或流亡他乡,或抑郁而死。


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繁盛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海上钢琴师》所说的,恰恰也是这个主题。


带着这样一个视野去观察,你会发现有很多以往刻意被忽略的蛛丝马迹。


比如说,为什么把故事发生的场地,设定在了一艘从欧洲开往美国的船上?美国在这部片子里象征着什么?



正像我所说的,世界的中心,从传统欧洲转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烟雾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楼耸立的纽约,那是现代化社会、工业化文明的象征。人们纷纷背弃了伟大欧洲的传统,离开欧洲,漂洋过海,他们对这一切欢欣鼓舞。


而为什么,故事的开端,又设定在了1900年?同样显而易见,二十世纪的主题,就是现代化和工业化,古老而矜贵的传统文化在这一切面前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你看,导演的情绪很显而易见,那是这「该死的世纪」的第一年,为什么是该死的?



是的,被抛弃的优雅传统。这也就是为什么钢琴师以弃婴而形式第一次登场了,也正是为什么他被炉工命名为1900。



是的,孩子的父母,奔向了美国,抛下了婴儿,而这一切发生的时间节点,正如丹尼说的,我是在这「该死的」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捡到他的,我要叫他1900。


所以,1900背后真实的隐喻是什么呢?他只是一个简单的人么?


不是,他是一个优雅而传奇的神话,是欧洲昔日辉煌的文明、今日被背弃的传统的象征。电影中有一组很短的片段,张伯伦,爱因斯坦,这其中所说的正是这样伟大的传统:



我们在这部片子,经常能看到这样的场面。



看那衣着或华贵或寒酸的人群,在那驶往美国的船上,簇拥在1900的身旁,深深陶醉,翩翩起舞。这是欧洲悠久传统最后的余晖。


而忽然,有人叫:America!


美国到了。于是人群一哄而散,奔向那更新的未来去了,只留下1900一人。



其实这部电影说的很明显,只不过我们之前不曾从这个角度想过而已。到这里,我想我已经能解释那场绝世的斗琴了。


1900,对阵爵士乐的发明人,杰利.罗尔。


这里有个有趣的细节,杰利.罗尔在历史上是有真人的,但这个人却不是个黑人。



而为什么在电影中,他被改成了一个黑人呢?虽然有政治不正确,但我觉得导演想把白人留给那传统而优雅的欧洲,而用一个黑人来代表美国的新文化,这其中褒贬的意味,太明显不过了。片中的爵士乐发明者,倨傲而粗俗,这一切都与优雅的1900相对应。



这场斗琴,是新文化向旧文化气势汹汹的宣战,而也恰恰如金庸的武侠小说,这场比斗的背后,或许也真有其他的深意。我来谈谈我自己的理解——


杰利的出场,极具夸张的威压,屏风上巨大的黑影子,压抑的配乐,人群一霎肃静了,每个人都能感觉到那种压迫感。他走进来,告诉1900,我想你坐在我的位置上了,而且拒绝与1900握手。



第一首曲子,杰利弹奏的是《Big Fat Ham》,轻佻动人,而1900托腮,无奈地弹奏了一首简单的《Silent Night》。是谁赢了呢?就现场观众的反映,1900没有认真对待,是杰利赢了。但我们却不曾注意杰利弹奏时的旁白:


杰利.罗尔.莫顿不是在弹奏钢琴,他是在爱抚那些音符。琴声如同丝绸划过女人的胴体,他的手就像蝴蝶,轻盈无比。他是在新奥尔良的红灯区起家,他的弹奏技巧都是在那些妓院学会的。在楼上办事的人可不喜欢被打搅,他们想听到那种掀动帷幔、划过床底,却又不打扰激情的音乐。他的演奏就是这种风格。在那方面,他的确是最出色的。

这段话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让我想起久远的中国,礼崩乐坏之际,有一个词叫「郑卫之声」,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如宫廷里的雅乐高雅。所以把它贬斥为「淫声」,是可以「乱国、衰德」的。与这里的评价何其相似啊。


而1900的回应,清晰而简洁。《平安夜》是什么音乐呢?宗教颂歌,是高雅的,中正的,与杰利那首媚俗而轻佻的曲子相比,所说的意思很明显,欧洲式的贵族文明对美国新兴工业文明的不屑,无非是些淫词艳曲,不值得回应。你看那1900坐在钢琴前,面上是一副慵懒而毫不在意的表情,还不够说明问题么?


观众哗然了,他们不懂没关系,杰利心里是明白的,他在底蕴和格调上,被耻笑了。


到了第二首曲子,两个人都演奏了《The Crave》。


为什么1900要搞这么一出呢?他首先在听的时候就流眼泪了,觉得这是一首好曲子,难道他是太喜欢了么?不是的,这也是一种观众不懂杰利懂的方式。这首曲子其实是拥有着大量的演奏小技巧的,而1900在听了一遍之后能完整复刻出来。


这是在说,图样,你能弹的我也能弹。新文化无非是脱胎自传统,被传统包括在内。这里的态度依旧是不屑的。


第二城,又失守了,杰利彻底被激怒了,于是就有了第三场惊世的决斗。


杰利弹奏了《The Finger Breaker》,而1900则弹奏了《Enduring
Movement》。速度对速度,满场皆惊。


这一场其实最好理解,也最显而易见。关门门前耍大刀,你想要比速度?既然你能弹的我能弹,我还要告诉你,我能弹的你不能弹。


这是欧洲传统文化,对工业文明的绝对自信,360°无死角全方位碾压。


这三场斗琴,其一是自矜,其二是自得,其三是自信。导演对传统欧洲文明最深沉的感情即蕴含在了其中,这么好的东西,可惜就是被人们背弃了,头两场比斗中那嘈杂的观众是一个最好的写照:


一批又一批的人们漂洋过海,去过工业文明的生活。那贵族式的优雅中正,早被抛弃了。


麦克斯下船的时间,是1933年。几年后,欧洲的战火熊熊燃烧起来,那伟大的文明渐次毁于战争,1900就那么在船上弹奏着,像是一个孤独的幽灵。


这一段,导演不曾演绎出来,原因等同于金庸不写襄阳城破,非不能也,是不忍也。《布达佩斯大饭店》中浓墨重彩的战争因素,在这里简化到了一小段台词当中,但这战争的沉重却绝不是简单。我们再一次看到这艘大船,是战后了。当年风光一时的大船,已经破败不堪,就像是战后衰败的欧洲大陆。



这样具体而显露的象征,其实并不需要多言,一切尽在其中了。


而1900他为什么不下船呢?到这里,我们还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么?他自己本身就是那旧秩序旧传统的象征啊,他一生不曾下船,不曾走向大地,这是一个太明显的象征了。


他最后的时间里,对麦克斯说,钢琴上有88个琴键,可以弹奏出无限的音乐,那是诗一样地缅怀那旧日的传统了。他不肯面对那数千条街道的城市,不肯面对那无数的琴键,他说,那样就弹奏不出音乐了。


对旧秩序的坚守,对新生的工业文明的惶恐与不屑,对技术时代的恐慌。


我们不必说1900如何了,我们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看茨威格最后的几年时光,发生了什么。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的自杀,或许才是1900拒绝下船最好的注脚。那是一个欧洲文明的遗老,对整个文明的告别。而1900的告别亦是如此。


以上,偶然得之,一家之言,方家见谅。

user avatar

人走不出自己的。心里明镜儿一样知道,在一个塑造了你的环境里做着囚徒。然而,一旦离开了牢笼以后的悲苦与茫然,足以令人退却。

于是这世上人人都在画地为牢,幽闭自己,不断计算着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的差距,衡量着自己负不负担得起的能力,不顾时间的飞逝。

1900能让翻飞的琴弦点燃雪茄,但终究点不燃自己内心的那团火。除了父母那点微薄的爱,使我们比他多了些面对社会的勇气,对于未知的踯躅,绝不会好一点。

而最终堵死他的,恰恰是他那点才华,倘若他没有既得利益者患得患失的苟且,反倒如一无所有者勇往直前的洒脱就下船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上钢琴师》里,1900最终选择留在维吉尼亚号上,放弃踏足陆地的生活,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生命哲学深处的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他内心的世界。首先,要明白1900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船上,从被遗弃的婴儿到技艺超群的钢琴师,他的整个世界就是这艘巨大的船。船上的生活对他而言,不是一种束缚.............
  • 回答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反复看过好几遍,每一次看,1900不下船的原因,都能让我产生新的思考,觉得他不是简单的一个“不想下船”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他出生的环境说起。1900,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命运的暗示。他是在船上被遗弃,又在船上被发现、被抚养长大。弗吉尼亚号,这艘巨大的游轮,就是他世界的全部.............
  • 回答
    《海上钢琴师》里,女孩玛赞诺的出现,对于1900来说,绝对是如同在静止的海面投下的一颗石子,激起了层层涟漪。但如果站在那个改变命运的岔路口,是她,而不是那个老朋友 Max 劝说 1900 下船,结果真的会如 Max 所言,1900 会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胖子”吗?首先,我们得承认,Max 的劝说,虽然.............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中那场决定性的斗琴,1900 并没有用传统意义上的“赢”来形容。他赢的,是音乐本身,是情感的共鸣,是灵魂的释放,更是对那个浮华、虚荣音乐世界的深刻洞察和超越。我们得先回顾一下他们斗琴的背景:Max(麦克斯)代表着学院派、严谨、技术至上的钢琴演奏,而 Jelly Roll Morton(.............
  • 回答
    说1900是“懦夫”,这绝对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如何定义“懦夫”。如果把“懦夫”简单粗暴地理解为不敢面对现实、不敢离开舒适区,那么你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但如果我们深入剖析1900这个角色,你会发现这个标签,哪怕是最尖锐的评价,都显得过于片面和肤浅了。首先,我们得承认,190.............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中斗琴比拼速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音乐表现力和技术炫技之间的界限,也反映了影片想要传达的艺术理念。你问“为什么不是越快越好”,这个判断很准确,音乐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速度,但斗琴这个情境,又让速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竞技元素。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普遍认为“不是越快越好”。音.............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我认为绝非偶然。它就像大海本身一样,深邃、辽阔,每一次品味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触及灵魂深处。首先,它极具诗意的叙事和摄影,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观影体验。从一开始,那艘蒸汽轮船承载着主人公“1900”的出生,就奠定了一种宿命感。影片的画面.............
  • 回答
    让电影《海上钢琴师》与《红楼梦》这样一部鸿篇巨制相提并论,说实话,这就像是要拿一曲悠扬的钢琴小调去比拟一座巍峨壮丽的交响乐。两者在艺术的高度、内涵的深度、叙事的广度,乃至对人性的洞察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很难说哪个能“媲美”哪个,它们各自站在了不同的艺术山峰上,散发着各自独特的光芒。我们先说说《海.............
  • 回答
    刚看完新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那感觉就像沉寂多年的老友再次出现在眼前,带着依旧熟悉又多了几分清晰的模样。要说哪个细节让我“忽然泪目”,真不是一个点,而是那种积累到最后的崩塌。最让我触动的,莫过于影片最后那段经典的“告别”戏码。之前看旧版的时候,对船的爆炸和1900的消失总是带着一种既定的悲伤,但这.............
  • 回答
    说到《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第一案《海上钢琴师》,那可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特别是那些细思极恐又带着点沙雕的细节,简直不要太精彩!我脑子里瞬间就串起了好多画面,就好像昨天才刚看完一样。首先,我得说,白敬亭饰演的“白起航”简直就是个行走的喜剧包袱,但偏偏他的设定又带着一丝让人心疼的命运感。 你还记得他那个“我.............
  • 回答
    中国电影中,确实有一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触及了《海上钢琴师》那种关于个体命运、艺术追求、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保持自我精神内核的探讨。不过,要找到完全复刻“1900”那样独特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的电影,可能需要我们换个角度来理解“类似思想”,更多地关注其内在的精神内核,而非表面的故事设定。《海上钢琴师》的魅力.............
  • 回答
    好的,来聊聊《明星大侦探》第五季的第二案,“海上钢琴师Ⅱ(上)(下)”。这个案子给我的感觉是,既有熟悉的“明侦”味道,也因为是上半季的高潮案件,承担了较多的叙事和情感铺垫功能,所以整体体验上,有亮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地方。案情背景与氛围营造:首先,这个案子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怀旧和浪漫气息的“海上邮.............
  • 回答
    海顿的钢琴奏鸣曲,说实话,要找一个“最好”的演绎实在太难了。他的奏鸣曲风格多样,跨越了他创作生涯的不同时期,从早期的明快、精致,到中后期的深刻、甚至带点戏剧性,每种风格都有适合它的演奏家。硬要说“谁的演绎较好”,就像问是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更动听,还是贝多芬的交响曲更宏伟一样,有点牛肉对叉烧的感觉。.............
  • 回答
    这件事情发生在纽约,一位名叫海野雅威(Tavi) 的日本钢琴家,在回家的路上疑似因为被误认为是中国人而遭到一群年轻男女的袭击,身受重伤。这件事在日本和国际上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再次将亚裔在海外遭遇歧视和暴力的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海野雅威是一名非常有才华的钢琴家,他在纽约的爵士乐界有着很高的声.............
  • 回答
    .......
  • 回答
    你观察得很仔细!海军军舰的舰体钢板确实很少是完全平整的,而且常常会向内凹陷,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工艺不好或海浪拍打变形那么简单。一、设计考量与结构优化:为了更好的适航性和结构强度1. 流体力学设计(Hull Form Design): 舰体的形状并非是简单为了好看或者节约材料。它需要.............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钢铁雄心4》1.6版本下海战的打法。自从1.6版本以来, naval combat 确实有了不少调整,想要在海上取得优势,不能光靠一腔热血往前冲,得有点门道才行。首先得明确一点,海战这玩意儿,情报、规划、舰队配置、以及战场管理,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漏掉任何一个,都可能让你在海上损失.............
  • 回答
    哦,《钢铁雄心》的海战啊,那可是把我折磨得够呛,但又乐此不疲。我遇到的最惨烈的一场,应该是我玩中华民国,一直憋屈到1940年,终于在中日战争的胶着时期,鬼子那边海军主力集结,想着一波推平我东南沿海。当时我海军弱得可怜,主力不过是几艘改装过的巡洋舰和一大堆老旧的驱逐舰。但好在我运气好,之前一直憋着劲儿.............
  • 回答
    海上两艘孤船,风平浪静,只有点点星光和彼此遥远的信号灯,能不能就此开启一场心与心的对话?这绝非易事,但也不是绝无可能。要想在这茫茫大海中建立沟通,需要的是耐心、智慧,还有那么一点点运气。首先,我们得明白,信号灯传递的并非是细腻的情感,而是最基础的信息。最常见也最容易理解的,莫过于国际通用的摩尔斯电码.............
  • 回答
    在讨论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的“護衛艦”(ごえいかん,goeikan)一词如何翻译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这个词在日本海军体系中的地位、功能,以及其历史演变。简单地将其翻译成英文的“destroyer”或中文的“驱逐舰”并不能完全捕捉其精髓,甚至可能产生误导。“護衛艦”一词的字面含义与引申意义从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