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钢琴不是越快越好,为什么《海上钢琴师》中斗琴还要比拼速度?

回答
《海上钢琴师》中斗琴比拼速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音乐表现力和技术炫技之间的界限,也反映了影片想要传达的艺术理念。你问“为什么不是越快越好”,这个判断很准确,音乐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速度,但斗琴这个情境,又让速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竞技元素。

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普遍认为“不是越快越好”。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载体,它通过旋律、和声、节奏、力度、音色等多种元素来打动人心。速度,也就是Tempo,确实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但它只是众多工具中的一个。

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慢速的音乐可以营造出深沉、哀伤、温柔、浪漫的氛围;中速的音乐可以带来流畅、舒缓、沉思的感觉;而快速的音乐则能激起兴奋、热情、紧张、喜悦等情绪。如果一味追求速度,音乐可能会变得单薄、急躁,甚至失去原有的情感深度。比如,肖邦的夜曲,如果弹得像一场音速的过山车,那还能有那种宁静、忧郁的美感吗?
音符的清晰度与辨识度: 即使是最快的乐句,也需要让听者能够分辨出每一个音符的准确性。如果速度过快,导致音符模糊不清,听起来就像一团乱麻,反而会让人感到不适,技术上称之为“糊了”。
音乐的呼吸与乐句: 音乐就像说话一样,有呼吸、有停顿、有乐句的起承转合。过快的速度会压缩这些“呼吸”的空间,让乐句之间衔接过于紧密,缺乏层次感和呼吸感,听起来会非常“赶”。
音乐的意义与风格: 不同的音乐风格对速度的要求也不同。巴洛克时期的赋格可能需要清晰的复调线条,过快的速度会破坏这种清晰度;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可能更注重情感的渲染,需要速度的自由变化(Rubato)来增强表现力。

那么,为什么在《海上钢琴师》的斗琴场景中,速度会成为一种重要的“比拼”手段呢?这背后有几个层面的原因:

1. 电影作为一种戏剧化的艺术形式:

电影需要制造冲突、高潮和戏剧张力。斗琴本身就是一种直接的比拼,而速度,作为最直观、最容易被大众感知到的音乐技术指标之一,自然就成了烘托这场比拼激烈程度的重要元素。

展示高超的技巧: 1900 的手指在琴键上飞舞,观众能直观地感受到他惊人的指法速度和准确性。这种“快”不仅仅是单纯的快,更是“精准的快”,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惊叹的技艺展示。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过招,速度快、招式准,才能显得功力深厚。
制造视觉和听觉的冲击: 快速的音符如瀑布般倾泻而下,配合着1900专注的神情和激昂的肢体动作,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让这场“音乐对决”更具观赏性。
烘托人物的性格和心态: 1900 虽然一开始对斗琴有所保留,但在面对挑战时,他的天赋和激情被激发出来。速度的提升,也是他情感爆发、宣泄内心的一种方式。当他要“击败”对手时,用速度来压倒对方,是一种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2. “技术”作为一种“语言”:

在斗琴这个特定的语境下,技术,包括速度,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语言”,用来表达自己的音乐自信、对音乐的掌控力,以及对对手的蔑视或挑战。

超越常规的技巧: 1900 并非只是简单地弹得快,他是在现有速度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人类手指的极限,同时还能保持音乐的清晰度和表现力。这种“快”是一种“非凡”的快,是用来证明自己与众不同的。
音乐的“力量”象征: 在某些文化语境和历史时期,强大的技术能力也被视为一种“力量”的象征。在斗琴这样的场合,用压倒性的技术来碾压对手,是一种宣告自己音乐主宰地位的方式。

3. 音乐的“游戏”与“竞赛”属性:

虽然我们说音乐不是“越快越好”,但音乐在某些场合也确实带有“游戏”和“竞赛”的成分。尤其是在爵士乐的发展早期,乐手之间会通过即兴演奏来互相“切磋”,这种切磋往往也包含了对技术和创意的比拼。

爵士乐的即兴精神: 1900 作为一个在爵士乐的土壤中成长起来的天才,他身上融合了古典音乐的严谨和爵士乐的自由奔放。他在斗琴中展现的不仅仅是速度,更是他对音乐的理解、即兴创作的能力,以及在速度变化中依然能保持音乐性的智慧。
打破规则的创新: 1900 在斗琴中,常常会用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来回应对手。比如,在回应“杰利”的超快乐句时,他并非用更快的音符去硬碰硬,而是用一种更具创意和表现力的方式来化解和超越,而速度的变化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他用速度来“打动”观众,用速度来“征服”对手。

4. 影片想要传达的1900的“独特性”:

1900 是一个生活在“海上”的钢琴师,他的世界就是那艘船,他的生命就是音乐。他的音乐天赋是与生俱来的,超越了凡人的理解。影片通过极端的技艺展现,来塑造1900这个角色身上那种“神话般”的、不属于凡俗世界的特质。

“无限”的可能性: 1900 的音乐仿佛没有边界,无论是慢板的深情,还是快板的狂放,他都能驾驭。速度的极致,是他展现音乐“无限”可能性的一个方面。
钢琴在他手中是“玩具”: 影片很多时候将钢琴描绘成1900的“玩具”或者“伙伴”,他可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它,而速度的极限挑战,正是这种“玩弄”的极致体现。

总结一下:

《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比拼速度,并非是因为“越快越好”是音乐的真理。而是因为:

作为电影的戏剧化表现: 速度是制造视听冲击、烘托紧张气氛、展示高超技艺的有效手段。
作为一种“技术语言”: 在特定比拼场合,速度可以用来表达自信、技巧和对音乐的掌控力。
融合了爵士乐的“竞技”元素: 展现了音乐家之间的互相切磋和技艺比拼。
塑造了1900的独特形象: 通过速度的极限展现,来凸显1900的天赋异禀和超凡脱俗。

1900 在斗琴时,他的“快”是一种带着智慧、情感和音乐性的“快”,是“化繁为简”、“化快为美”的极致体现,而不是那种为了快而牺牲一切的“炫技”。他用速度来“说”出他内心的激动、不羁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所以,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速度确实成为了他“战胜”对手、展现自己音乐魅力的重要武器,尽管这并不代表音乐本身的终极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我认为本质不是“斗的是技术?速度?情感”这么肤浅的问题,而是“要打败一个人,让他无话可说,失去斗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以他最自信的方式去打败他”。就好像你擅长篮球、他擅长足球,他挑战你,你篮球玩的再溜他也不会觉得你有多屌,而你只有在足球场上血虐他一番他才会输的无话可说。老黑觉得自己技术能碾压任何人,所以1900就必须用技术碾压回去。

如果电影的剧本设计是老黑最自信的地方是音乐性,那么1900就算弹了第三回合那首,众人惊呆,老黑一样不会服气,反而会笑1900是只会炫技的乡下人、根本不懂音乐,这种时候要赢老黑就必须要弹一首让全场人不论懂不懂音乐都能被把心抓住、带动情绪的曲子才能赢。

当然这里有个难处,就是弄出这么一首音乐性上碾压的曲子,太难了,而做出炫技的曲子却很简单,无影手可以拍几次叠加,曲子可以录几遍mix。另外就是,大家其实都觉得炫技算是一种粗俗的表现方式,让1900不那么情愿的去炫技并且炫出碾压感更让人觉得1900的音乐审美远高于剧中其他人,也更显得他深不可测,我相信编剧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才这样设计。

user avatar

因为看电影的观众就是觉得越快越好。

商业作品的一切内容原因都是为了钱,一切目的是为了讨好观众。

蝙蝠侠为什么不杀人?因为美式政治正确的观众老爷就爱看这套。

为什么漩涡鸣人不杀人?因为友情努力胜利这套要求王道漫主角伟光正。

另外作品中绝大部分bug和缺点都不是精心设计,只是实力不济。

为什么《小丑》中小丑动机这么奇怪?因为作者一个小布尔乔亚懂个屁的底层人民疾苦。

看一堆人还一本正经分析“人物的动机”“作者的动机”,高中语文题做多了吧?

除非你是像姜文或者刘慈欣这样的:我是想站着,还把钱挣了。那还有分析作者和人物的意义。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