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海上钢琴师》中 1900 不肯下船?

回答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反复看过好几遍,每一次看,1900不下船的原因,都能让我产生新的思考,觉得他不是简单的一个“不想下船”就能概括的。

首先,得从他出生的环境说起。1900,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命运的暗示。他是在船上被遗弃,又在船上被发现、被抚养长大。弗吉尼亚号,这艘巨大的游轮,就是他世界的全部。从他出生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与陆地隔绝,他的认知、他的情感、他的所有体验,都建立在海上。

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于一个从未踏足陆地的人来说,陆地是什么?它不是我们熟知的街道、房屋、人群,而是一片充满未知和威胁的“海”。电影里,当他的朋友马克斯问他为什么不下船时,1900的回答非常形象:“陆地?陆地是一艘大船。大到没有边际。大到没有尽头。女人,你看见了吗?陆地上有那么多人,他们的人生,像数不清的音符,却永远弹不完一首曲子。而我,我只需要弹奏我所能听见的,我所能看见的。”

这句话,就是他不下船的核心原因。陆地对他来说,是一个无法被理解、无法被驾驭的庞大存在。它太复杂了,太庞杂了,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人生轨迹,就像无数不协调的音符,汇聚成一首他无法理解的交响乐。而船,尤其是弗吉尼亚号,则像一个独立的、完整的艺术品。它有它的界限,有它的节奏,有它的音乐。在这有限的空间里,他可以完全掌控,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

他是一个钢琴师,而且是一个天赋异禀的钢琴师。音乐是他与世界沟通的方式,也是他存在的方式。在船上,他能够通过音乐来构建自己的世界,用琴键连接人和人,用旋律表达情感。他曾经说过:“我出生在海上,陆地上的人们,他们渴望见到陆地,就像我渴望见到大海一样。” 这种对自己的“世界”的依恋,是根深蒂固的。

再想想他几次与“诱惑”擦肩而过。第一次是那个叫“唐纳德”的爵士乐手,想带他去美国发展。1900拒绝了,他说:“我不需要证明什么,我在这里(船上)就是个国王。” 他享受的是音乐本身,是创作的过程,而不是名利和认可。陆地上的成功,对他而言,意义不大。

第二次,也是最令人心碎的一次,是那个他心爱的女孩。他为她弹奏了那样动人的曲子,几乎可以想象,他当时内心是有动摇的。他甚至走到了船舷边,看着那个站在岸边等待他的身影。但是,他最终还是退缩了。为什么?是因为他看到了一眼陆地的景象——那是一片他无法想象的、密集拥挤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那对于一个将海洋作为自己世界的1900来说,是压倒性的,是一种信息过载。他无法在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更无法在那里找到他想要的“音乐”。

他的世界观,其实是非常纯粹的。他追求的是极致的艺术,是完美的旋律。陆地上的生活,充满了妥协、无奈、和那些“不可能弹完的曲子”。他宁愿在自己的船上,成为音乐的王者,也不愿意去那个他无法理解、无法掌握的“无限”中迷失自己。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就是他对于“选择”的态度。他认为,陆地上的人们,总是在做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又将他们束缚住,让他们变得不自由。1900,他选择了不选择。他没有选择陆地,也就没有被陆地的规则和纷扰所束缚。他的自由,是一种“不被诱惑”的自由,是一种“守持本心”的自由。

在电影的最后,当船要被炸毁的时候,1900依然选择了留在船上。他的朋友马克斯拼命劝他,说:“你还可以下船,你还可以重新开始!” 但1900只是淡淡地说:“你好好地生活,去过你想要的生活。” 他用他的方式,也为自己的生命画上了句号。

所以,1900不下船,不是因为胆怯,也不是因为愚昧,而是一种对自我、对艺术、对生命最纯粹的坚持。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天堂”,并且甘愿在其中永恒。他的选择,或许在我们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对于他自己而言,却是最真实、最自在的存在方式。他用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种极致的“精神上的自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上钢琴师》是我2022年看的第一个电影,我只能模糊的回忆大概15年前我第一次看《海上钢琴师》,当时被斗琴的段落震惊,然后有了一个新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The Crave》演奏下来,就像我2003年开始弹吉他最初的梦想是能弹《Hotel Carlifornia》,可是这一次看完《海上钢琴师》我的脑中一直盘旋着一个问题:1900为什么不下船?

1900在讲什么?

我大概有两三天的时间为这个问题持续的焦虑,我一开始认为1900代表的是美国梦,它符合移民潮的大背景,移民融入社会是非常艰难的,最后这个梦碎了,但是1900从来没踏上美国的土地,他是一个观望者,观望者不会跟梦本身一起覆灭,这说不通。

网上关于类似问题也有一些讨论,有人认为1900代表爵士乐,整个电影是一曲爵士乐历史的悲歌,隐喻了爵士乐从诞生到辉煌再到小众音乐。首先1900无师自通学会弹琴的时候弹的是莫扎特,后来jelly登船之后,1900才认识什么是爵士乐,斗琴三首曲子,1900只有第二首弹的是Jazz,而且是复制jelly的曲子,在其他段落中1900也演奏过不少曲子,但基本都不是典型的Jazz。而且:

关于爵士的具体问题后面会再讨论。

还有分析表示1900象征了20世纪,我觉得有些过于宽泛,至少从1900的年龄来看即便象征20世纪也只能象征到大概1950年左右,20世纪后一半总不能不过了吧。20世纪后半段有很多扭转乾坤的大事件,仅仅前半段的威力和影响来代表20世纪是远远不够的。


旧大陆与新大陆

从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对欧洲的超越是全方位的。不只是工业上,世界的艺术中心也从欧陆转移到美国,1900代表的就是欧洲旧大陆的文化艺术传统,旧大陆本身就发生着剧变,艺术文化传统也面临困境,同时大量的移民迁往美国,但是他们是带有自身文化背景去融入美国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原封不动的保存旧大陆原有的文化艺术传统。

1900代表的文化艺术传统是飘在海上的,为什么是海上,因为文化脱离了人和土壤是空中楼阁,移民在漂向美利坚的路上满眼都是伟岸的自由女神,而忘记了那些伟大的文化传统,最后,随着欧洲被二战彻底打进泥潭,漂在海上的文化传统也随之烟消云散。


爵士乐就是美国

1900会弹钢琴是无师自通又自然而然的事情,我们可以看一下这首曲子在原声大碟里面的名字:《A Mozart Reincarnated》,直译应该是:莫扎特转世。天生就会的为什么不是爵士乐啊,因为1900代表的是欧洲传统,当然是展现古典音乐的根了,而爵士乐其实在本片中是作为对立面出现的。

爵士乐大师Jelly代表了如日中天又狂妄自大的美国,他们在各个方面挑战着旧大陆,片中的钢琴battle就正如历史上欧陆与美国对于世界第一的争夺。看看上图中喷射的口水,这种对美国的讽刺体现在很多方面。片中乐队演出的部分都有一些贬低爵士乐的意思,在原著中独白很明确的表示乐队就是用来取乐,它一点都不严肃,反而电影中1900在很多非正式的场景中弹一些表达心境的曲子时,气氛是很严肃的,弹的曲子也都不是爵士乐。

几次的乐队演出都被1900打乱,首先这个乐队应该是爵士乐的big bang本来各个乐手在一首曲子中都有solo的部分,可以在整体框架内自由发挥,但是1900的solo完全打乱了整体的框架,这也是对爵士乐的不尊重。作者很聪明,把这种微妙的感觉掩盖在爵士乐的solo逻辑中,乍一看好像挺好玩,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

理解了1900代表旧欧洲的文化艺术传统就明白为什么要明确的强调Jelly的爵士乐诞生于新奥尔良的妓院,欧洲一向认为自己的文化艺术是鄙视链的顶端。20世纪初爵士乐传入英国是引起巨大争议的,人们要么爱得要死,要么恨得要死,本质上是一个文化制高点的争夺战。

我们来看看1900和Jelly都弹了什么?Jelly三首基本都可以算是爵士吧,而1900第一首弹的传统民歌,其实没有战斗的意思,他的意识在对战层面之上。第二首是临时复制了Jelly的曲子,我们套入欧洲和美国文化比较的逻辑可以看出来,1900表明你的确实不错,但是你会的我也会,没啥大不了。第三首俩人有一种在拼基本功和炫技的感觉,首先要说音乐的终点肯定不是炫技,但是对于艺术表达,尤其是电影这种视听语言媒介来说,炫技是最通俗最直接最易懂的一个方式,第三首表达的是美国不错,但是欧洲才是最牛逼的。你会的,我也会,你不会的,我还会。

斗琴中,旧欧洲战胜了新美国,但是现实中呢?至少作者展现出来的是深深的担忧。片中有一段用音乐描述人背后故事的段落,看起来都像是欧洲人。

和情人串通谋杀亲夫携款潜逃,当然这是1900的猜测,不过即便猜错,我们觉得真相和谋杀估计也相差不多。

无法忘记过去,是旧情人,还是旧文化,亦或是整个的旧时代?无法忘记过去并不致命,致命的是因为无法忘记过去而不去看未来。

遁入空门的妓女应该是什么?也许是爱了不该爱的,恨了不想恨的。

一个獐头鼠目想实现阶级跨越的人,1900说他眼里有美国,当然,他眼里不只有美国,我估计他也能为了荣华富贵出卖美国。回想一下,同样是三等舱乘客,小李子是啥形象?这里满是作者对在下坡路上加速的欧洲的惋惜和愤恨,那是一股行将就木的气息。

1900为什么没下船

1900在文化艺术上代表了欧洲的正统,这种原味的文化是属于旧时的欧洲的,但是面对美国整体超越欧洲的历史进程,它和1900都被放置在一个巨大的困局之中。

来自意大利的手风琴手,虽然怀念过去,但是他会听到来自大海的呼喊:人生无限!于是他可以去美国追寻新的生活。

1900和海是一体的他们都是文化艺术的代表,欧洲人民可以去美国追寻新的生活,同时发展出新的艺术文化,但1900作为根正苗红的欧洲正统他不可以。旧大陆的传统既不能在剧变的20世纪独善其身,也不会与新的美国文化融会贯通,它只能被整个时代和人民怀念或遗忘。

文化有区分阶级的功能。浸淫于上流社会的艺术是不能走向大众的,那意味着跌下神坛,或者变味为通俗和流行的文化。

录唱片赚钱可能也属于跌下神坛,所以1900本能一样的不能接受,而且完全不会去解释。

对于1900最后与Max的对话中,他自己解释自己为什么不下船时说因为陆地没有尽头,自己掌控不了等等。我一直觉得是不能仅看表面的,也不能用日常的逻辑来分析。

先捋捋时间,Max上船的时候很兴奋,船一开就晕船了,和1900一起钢琴华尔兹撞坏了玻璃,被船长罚铲煤,这时候两人第一次认识,1900说自己是27年没上岸,我们可以确定这是1927年。

在情节进行到1900要下船之前,Max描述画掉下来,说到7年后,说的是他上船7年后,那么1900要下船的时候应该是1934年左右。电影和原著戏剧剧本原中都出现了几个时间点,我们其实很容易忽视这些时间,但是作者又明明白白的用台词把时间强调出来,优秀的作品大都是文无闲笔的。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时间点跟欧美的大事件节点通常都是错开的,电影之中更是不提任何真实的事件,后面说到维吉尼亚号在战争中做医疗船,也绝对不提二战这俩字。有时候啊,应该提及一件事并且一直在提这件事和应该提及这件事却处处躲闪,这两种做法的深层意图是一样的,只是后者难以被察觉到。

1900说的无法掌控就是大萧条,大萧条产生的比较底层的原因是产能过剩,随后是失业率,以及其他的各种不平衡。资本主义每次的危机都跟产能过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再回来看1900自己给出的原因就会心里一亮。

1900说的一切原因核心意图是点明了资本主义与工业革命带来的诸多问题,有限的可控的物质带来无限的艺术的精神。快速的发展和欲望的溃堤超出了世界的承受能力。

根正苗红又浓眉大眼的欧洲正范儿的文化怎么可能登上这样一片土地,没有这种可能。它宁可死,或者说它只能死,作者不认同那种融合之后的文化。我们看看最后关于天堂配手臂的段落,原著里这样说:

除了黑色幽默还能想到什么?应该是无情的工业化,正统的欧洲的文化死去之后,声称继承她衣钵的美国产出的是一种工业化驴唇不对马嘴的版本,就像用两只右手一起弹钢琴一样,乍看没毛病,听起来一定不是味儿。

“兄弟,你屁股下面坐的是炸药。站起来吧。结束了,这次真的结束了。”这是原著的最后一行字,对于旧欧洲的逝去表达得更明显一些。这是一首欧洲从世界文化皇冠跌落的挽歌。


来自意大利的春秋笔法

电影版的《海上钢琴师》比原著戏剧剧本的内容多了很多,对比二者我们能发现托纳托雷很认同原著的主题和表达,因为戏剧剧本原著之中关键性的情节全部保留了,整体的表达意义也没变,但是电影情节有很多增加和修改,使得电影显得更加亲美了一些,看起来没有那么酸了,我猜测这些修改在使得电影版更加抒情以外则是导演对好莱坞一定程度的妥协。

首先,我推测原著中的Max应该是个欧洲人。

上图这种说法来说“美国,见得多了”,更像是个欧洲人说的。因为一个美国人如果说美国,他见得多了,会直接说我就在美国长大,而不会提坐车坐船的事。原著里,Max这个角色是欧洲人民中看懂了传统文化在变质和消亡的人,同时为整个作品提供一个视角,把所有观众带入一个欧洲的立场,一起感同身受这个悲伤的历史进程。

电影中很明确的说明了Max是个美国佬,这样一来,Max转而成了美国人中真正懂行识货的明眼人,他认同欧洲的旧传统和文化,但他想救也无能为力。他跟1900相识相知,见识了这一切,在结尾,小号成为整个文化的一个微小的传承和希望由乐器店老板交给Max,走向一个还残存希望的结局,美国人看到这里应该会会心一笑。 最后拿回小号表示欧美仍然一家亲,生活仍然有希望,艺术也有了延续,只是它已经赎过一次身了。

Max卖小号,1900在船上录唱片,在即将炸毁的船上放《Playing Love》,乐器店老板把小号还给Max,这些在原著里都没有。

原著中Max一直都是独白,后来下船以后是一个同事写信给他想借钱,信中提到了1900的事情,于是Max又去找1900,直到最后船一炸,故事就结束了。

当然,1900在录唱片时出现的那个姑娘,原著里也没有。这个角色的出现增加了浪漫气息,但会让一部分人误解1900想下船是因为爱情。1900肯定是喜欢她的,不然跑去亲她干嘛。但是1900对她喜欢的程度仅仅是想送她唱片而已.

当1900听到女孩在甲板上说出意大利手风琴手说的话时,他的表情变了,这是他想下船的真实原因。如果只是爱情,是不会在此处增加这一转折的,而且1900解释自己不下船是不愿面对无限的世界,这与手风琴手说的生命无限严丝合缝的对应起来。1900就算真爱上姑娘,那也是一种精神层面的爱,在Max劝1900下船时反复说了几次娶老婆生孩子买house的事,但每一次1900都表现得一脸茫然毫无反应,因为这些世俗他根本就没关心过。

所有增加的情节,要么更加浪漫通俗,要么更利于美国,甚至全球观众接受,我把这理解为导演托纳托雷对于好莱坞和全球市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原著那种悲凉伤痛的情绪相比,电影显然流行的可能性更大。

同时,这些新增情节也让原著的本来意义看起来不那么明显,像一首闻起来隐约有点酸酸的旧欧洲的挽歌,它那么伤感,又那么难以察觉具体是为什么而伤感。形成了一种类似春秋笔法的效果。这种创作也属于甄士隐(真事隐)和贾雨村(假语存)的方式,作者把真正想要表达的事情隐藏在一个很浅显的故事情节和逻辑之中,但实际表达的根本不是,或不只是这个意思。真没想到意大利人也懂春秋笔法。

也许托纳托雷希望这层核心表达不要那么容易被看出来,即使观众不懂旧大陆的挽歌这个意象,但他们会为1900而伤感,只要你为1900难过,你就在怀念旧大陆,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旧大陆荣光的离去而发出一声叹息。也许这种伤感可以像祈祷一样把力量传递到每一个和托纳托雷与巴里科(原著作者)一样的人那里,抚慰他们的心灵。



       微信公众号:八周影记 知乎专栏:八周影记 新浪微博:赵周周周周周周周周 同步更新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我反复看过好几遍,每一次看,1900不下船的原因,都能让我产生新的思考,觉得他不是简单的一个“不想下船”就能概括的。首先,得从他出生的环境说起。1900,这个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命运的暗示。他是在船上被遗弃,又在船上被发现、被抚养长大。弗吉尼亚号,这艘巨大的游轮,就是他世界的全部.............
  • 回答
    《海上钢琴师》里,1900最终选择留在维吉尼亚号上,放弃踏足陆地的生活,这绝非一时冲动,而是他生命哲学深处的必然。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一步步剥开他内心的世界。首先,要明白1900的成长环境。他出生在船上,从被遗弃的婴儿到技艺超群的钢琴师,他的整个世界就是这艘巨大的船。船上的生活对他而言,不是一种束缚.............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中斗琴比拼速度,这确实是个有趣的问题,因为它触及到了音乐表现力和技术炫技之间的界限,也反映了影片想要传达的艺术理念。你问“为什么不是越快越好”,这个判断很准确,音乐的魅力绝不仅仅在于速度,但斗琴这个情境,又让速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竞技元素。咱们先来说说,为什么普遍认为“不是越快越好”。音.............
  • 回答
    《海上钢琴师》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经典,我认为绝非偶然。它就像大海本身一样,深邃、辽阔,每一次品味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意境,触及灵魂深处。首先,它极具诗意的叙事和摄影,为观众营造了一种如梦似幻的观影体验。从一开始,那艘蒸汽轮船承载着主人公“1900”的出生,就奠定了一种宿命感。影片的画面.............
  • 回答
    刚看完新修复版的《海上钢琴师》,那感觉就像沉寂多年的老友再次出现在眼前,带着依旧熟悉又多了几分清晰的模样。要说哪个细节让我“忽然泪目”,真不是一个点,而是那种积累到最后的崩塌。最让我触动的,莫过于影片最后那段经典的“告别”戏码。之前看旧版的时候,对船的爆炸和1900的消失总是带着一种既定的悲伤,但这.............
  • 回答
    你观察得很仔细!海军军舰的舰体钢板确实很少是完全平整的,而且常常会向内凹陷,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工艺不好或海浪拍打变形那么简单。一、设计考量与结构优化:为了更好的适航性和结构强度1. 流体力学设计(Hull Form Design): 舰体的形状并非是简单为了好看或者节约材料。它需要.............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日本海上自卫队(JMSDF)的吨位有这么大比例来自驱逐舰,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层面进行剖析:1. 日本的战略定位与地缘政治现实首先,必须认识到日本所处的独特战略环境。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日本却是一个岛国,国土面积有限,且长期面临着来自多个方向的安全挑战。 朝鲜半岛的威胁: 朝鲜的导弹.............
  • 回答
    日菲两国,同为岛国,却在发展轨迹上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景象。这份差距,并非一朝一夕,而是历史、地理、资源、文化乃至地缘政治等诸多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像一张密实的网,将两国牢牢地区分开来。历史的印记:从明治维新到殖民时期要谈日菲差距,绕不开两国截然不同的近代史。日本,在明治维新后,选择了“脱亚入欧”的道路.............
  • 回答
    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这位中国航天家族的“小个子”,在2019年6月5日,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海上发射,惊艳了世界。这次任务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海上发射技术 Thus, it's crucial to understand the motivations and advant.............
  • 回答
    德国在一战中采取无限制潜艇战,说到底,这是他们在严酷的战略困境下,一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我们得把时间倒回一战爆发初期,那时的德国,虽然军事实力强大,但战略态势却并不乐观。海上的困境:英国的“绞索”英国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战争开始没多久,英国就启动了对德国的海上封锁。这.............
  • 回答
    您好!关于张召忠教授微博中关于“日本海上自卫队亚洲最强”的说法,这确实是一个在军事爱好者和关注国际安全的人群中引起广泛讨论的话题。要理解张教授的这个观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并结合他一贯的军事评论风格来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最强”这个词在军事语境下的复杂性。它并非一个绝对的、单一维度的判断.............
  • 回答
    西班牙和英国在1588年的那场海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敌舰队”之战,之所以至今仍有人认为是西班牙的“全军覆没”和海上霸权的彻底终结,背后有几个关键的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这场战役的叙事被高度简化和戏剧化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抛开一些过于简化的标签,深入看看历史的细节和长远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
  • 回答
    菲利士丁人,那个一度让古代近东地区风声鹤唳的名字,他们的语言究竟属于哪个语系,至今仍是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们争论不休的课题。然而,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和少量文献记载,我们可以勾勒出一些大致的轮廓。菲利士丁语言的语系之谜:菲利士丁人并非起源于当地,他们的到来伴随着一场大规模的迁徙和冲突,对整个地中海东岸的.............
  • 回答
    蒙古人灭南宋,一个王朝的覆灭,背后是历史洪流的裹挟和多重因素的交织。当人们回溯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总会不约而同地问出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充满智慧的问题:为什么南宋在覆灭前夕,没有尝试从海上运兵,直捣黄龙,攻打元朝的政治中心大都(今北京)呢?这个问题,并非南宋朝廷没有考虑过,而是现实的制约、战略的判断以及.............
  • 回答
    关于辽沈战役中沈阳的国军为何没有选择往营口撤退,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刘玉章率领的第5兵团在攻占营口,打通海上通道后,理论上确实为其他受围困的国军提供了“逃生”的可能。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沈阳的国军不撤退的原因,可以用以下几个方面来剖析:一、 刘玉章攻占营口的真实意图与战场局势.............
  • 回答
    很多人都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就是海龟的脖子不能像它们陆地上亲戚——陆龟那样收回壳里。这个说法是真的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这背后其实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演化造就的,与它们各自的生活环境和生存需求息息相关。首先,让我们来谈谈海龟。海龟,顾名思义,它们是将一生大部分时间甚至全部时间都献给了海洋。海洋是一.............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些挺实际的方面。其实,说海外中文媒体“大多”使用繁体,这个说法有一点点笼统,因为实际情况要复杂一些,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媒体,使用字体的情况会有些差异。但总体来说,繁体中文在海外华人社区,尤其是在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华人聚居地,确实有着比简体中文更广泛的影响力和更长的历史.............
  • 回答
    为什么海洋,这片孕育了生命的蓝色摇篮,却没有像陆地一样开枝散叶,孕育出璀璨的文明?这是一个令人着迷的问题,也常常引发我们对文明起源的深刻思考。海洋,那片广阔无垠的蓝色世界,无疑是生命的最初源泉,它孕育了无数奇妙的生物,也塑造了地球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然而,当我们回顾人类文明的足迹,却惊奇地发现,它似乎.............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是不少人在生活中会遇到的现象。很多人观察到,在海外的华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似乎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会在社交媒体上维护国家形象,为国货代言,甚至为一些政策辩护。可是一旦聊到回国发展或者定居,很多人的态度又会变得犹豫,甚至直接拒绝。这中间的落差,其实是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的.............
  • 回答
    海口GDP总量1600多亿确实相对来说不算很高,与国内一些一线或新一线城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你观察到的“城建水平远超GDP同级别的城市”的现象,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观察点,也确实是海口一个显著的特点。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理解“GDP”与“城建水平”的内在关联与差异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