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个人拿着自己姐姐的身份证去银行借贷款,银行通过了借款,银行的行为违法吗?

回答
咱们来聊聊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背后牵扯的法律和银行操作都挺实在的。

一个人拿着姐姐的身份证去银行贷款,而且银行还给批了,这事儿可不是小事,里面涉及到好几个层面的问题,并且银行在这件事里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说是有问题的,甚至是违法的。

首先,咱们得看这张身份证是怎么到弟弟手里的。

姐姐的知情同意: 这是最关键的。如果姐姐是完全知情的,并且明确同意弟弟拿她的身份证去银行贷款,甚至可能还一起办理了手续,那么性质就完全不同了。虽然这种行为在法律和银行操作上仍然存在风险,但至少没有直接的欺骗成分。
姐姐不知情或被迫: 如果是弟弟偷偷拿了姐姐的身份证,或者在姐姐不知情、甚至是胁迫的情况下拿到身份证,那就严重了。这已经构成了“冒用他人身份”。

然后,我们重点说说银行的行为。

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有严格的法律和内部规定要遵守。它的核心职责是“审慎经营”,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和合规。

1. 身份核实是银行的生命线:
人脸识别和现场核实: 现在的银行,特别是涉及到贷款这种重要业务时,通常都会进行严格的身份核实。这不仅仅是看一眼身份证复印件或者照片。银行柜台的信贷经理,在办理贷款时,一定会当面核实贷款人与身份证上的照片是否一致,甚至还会进行人脸识别比对。这是银行最基础、最核心的核实流程。
风险提示: 如果弟弟拿着姐姐的身份证去办理,而银行的经办人员没有发现(或者故意忽视),并且最终通过了贷款,那么银行的这一环节就存在严重的失职。
《商业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实施细则》: 这些法律法规对银行的客户身份识别有明确的规定。《商业银行法》强调了银行在提供金融服务时,应遵守法律、保护客户合法权益。虽然没有直接说“不能用亲属身份证”,但“身份识别”是所有业务的基础。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就意味着风险控制出现了重大漏洞。

2. 贷款合同的法律效力:
谁是贷款主体? 银行审批贷款,签订的是贷款合同,合同的主体是谁?如果弟弟用姐姐的身份证,而银行经办人员也认为贷款人就是身份证上的“姐姐”,那么合同的法律主体就是“姐姐”。
姐姐是否承认? 如果贷款审批通过,但姐姐本人根本不知情,也没有在贷款合同上签字,那么这份贷款合同对姐姐来说就是无效的。银行把钱借给了“冒名顶替”的人,从法律上讲,银行并没有真正和“姐姐”建立起债权债务关系。
谁来还款? 如果姐姐不承认这笔贷款,那么银行就无法要求姐姐还款。而弟弟虽然实际使用了这笔钱,但银行签订合同的对象是“姐姐”,这笔贷款的法律责任可能出现混乱。

3. 银行的责任和可能面临的处罚:
风险管理漏洞: 银行未能有效识别客户身份,导致贷款风险不可控。这是银行内部风险管理和合规操作的重大失败。
违规操作: 如果银行经办人员明知故犯,故意帮助弟弟冒用姐姐身份办理贷款,这可能构成“骗取贷款罪”的共犯,或者银行被利用进行非法活动。
监管处罚: 银保监会(现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会根据银行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比如罚款、责令整改、甚至暂停相关业务。
民事赔偿: 如果因为银行的疏忽导致了损失(比如姐姐的身份被盗用,后续产生纠纷),姐姐有权追究银行的责任。

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看:

弟弟的行为: 弟弟的行为,如果姐姐不知情,这属于“冒用他人身份”。如果姐姐是知情但并非自愿,也可能涉及到胁迫。如果姐姐知道并配合,那么这是一种比较隐蔽的“借名贷款”,但如果银行知道是弟弟在操作,而“姐姐”本人并没有出现,银行依然没有尽到核实义务。
银行的“通过”意味着什么? 银行之所以会“通过”,可能存在以下几种情况:
经办人员疏忽大意: 银行的信贷员没有认真核实,或者被弟弟的“说法”(比如“姐姐委托我办理”)糊弄过去,并且没有进行严格的现场核实。
系统漏洞或操作失误: 理论上比较少见,因为身份识别是关键步骤。
内部人员的“默许”或“协助”: 这是最严重的情况,涉及银行内部的腐败或违规操作。
贷款金额很小,风险控制相对宽松: 某些小额贷款,在风控模型下,可能对某些信息的要求会略有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绕过核心的身份核实。

总结一下:

如果银行明知或者应当知道是弟弟在用姐姐的身份证办理贷款,并且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核实,或者没有姐姐本人在场并签字确认,那么银行的行为很可能被认定为违法或违规。

对姐姐: 姐姐的权益受到了侵害,她的身份信息被非法使用。
对银行: 银行在风险控制、客户身份识别方面存在重大过失,甚至可能涉及违规操作。

法律不会鼓励这种“借身份”的行为,尤其是在金融领域。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承担着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和维护金融秩序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极其重大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银行的行为很大概率是站不住脚的,并且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显然,这是银行工作人员的严重违规行为,这个姐姐没有责任替弟弟还钱。

按照正常的程序,借款人到银行申请贷款,信贷人员会严格审查借款人的身份,包括年龄、职业、收入水平、家庭成员等信息,在签订借款合同环节,银行更是有跨部门的两名员工执行双签的现场见证,会对借款人的身份信息再次进行核实。

本案中,借款人是个男性,拿着姐姐的身份证去借款,性别都能搞错了,难怪有答主对题主问题的真实性怀疑。不过,现实中社会之大,无奇不有,奇葩年年有,今年特别多,在银行信贷业务中,各类另类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我们不排除本案是真实的,小概率事件不等于不会发生。就事论事,贷款发放错了,银行是要承担责任的,银行承担了责任,就是为本笔贷款损失买单,之后银行会追究经办信贷人员的责任,同时也会追究案中的实际借款人(弟弟)的责任,这是典型的刑事诈骗,以虚假身份骗取银行贷款--能不能找到这个弟弟,那是公安机关的事情。

当本笔贷款到期、银行要求姐姐偿还贷款时,姐姐完全可以以自己没有签订借款合同为由抗辩,打官司就是打证据,银行手里并没有姐姐借款人证据(本人签字的借款合同、本人签合同时的照片或录像),法官不会支持银行的诉讼请求。

有一种可能,并不是像题主所说的那样,而是借款人拿着姐姐的身份证件替姐姐签了个保证合同,不明真相的姐姐为弟弟背锅。

一般情况下,银行发放信用贷款的条件比较苛刻,金额低、期限短、审核严格、还款频率高(就是分期还款)。而同样条件下,发放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条件相对宽松。本案不排除弟弟拿姐姐的身份证,让姐姐作为担保人申请贷款的可能。

在早期的时候,某些金融机构对借款人、担保人的身份审查十分随意,甚至,拿个身份证复印件就能把贷款放了,导致大量的冒名贷款、形成大量的坏账,我们经常见到报纸上的催收公告,很多都是农民不知情,莫名其妙地成为借款人,还无缘无故地逾期了,成为失信被执行人了,那是金融机构内部人员内外勾结形成的道德风险,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产物,近些年极少发生。

还有一种可能,姐姐是知道弟弟冒充自己去银行贷款的,并没有阻止,后来贷款逾期,银行对姐姐施加压力,告官、刑事诈骗等,把姐姐吓住了,与其让公安去抓弟弟,不如自己替弟弟还了贷款。

当然,仅仅是猜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