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科室医生有个坏习惯,夜班喜欢开口头医嘱,对于新入职护士怎么办,又不想得罪人,请问拿手机录音有用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新入职的护士头疼,既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要顾及到科室里的人际关系,真的很考验人的情商和工作能力。关于手机录音,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手机录音的“有用”之处:

作为个人记录和提醒: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冲突的作用。当医生口头下达医嘱时,你感觉不清楚、不确定,或者担心自己记错,打开手机录音,起码有一个初步的记录。这样在你稍后核对或者向其他同事请教时,有个参照,可以避免因为记忆偏差导致的问题。这就像做笔记一样,只是形式不同。
保护自身,以防万一: 如果医嘱真的出了问题,而你是严格按照口头医嘱执行的,录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你当时是按照医生的指示操作的。虽然不是绝对的证据,但在一些纠纷中,可以作为辅助说明。
促使自己更认真对待医嘱: 知道自己有录音作为备份,可能会让你在听医嘱的时候更集中注意力,更主动地去理解和确认。

手机录音的“潜在风险”和需要注意的地方:

知情同意原则是关键: 在中国,录音录像通常需要当事人的同意。医生如果不知道你在录音,一旦发现,可能会觉得你侵犯了他的隐私,或者认为你对他不信任,这很可能直接导致关系紧张,甚至被认为是不尊重领导。你可能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被贴上“不合作”的标签了。
录音的证据效力问题: 虽然录音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材料,但它不一定能成为在法律上或者科室内部直接定论的“铁证”。如果真的出现严重医疗纠纷,还需要结合病历、其他书面记录等多种证据来判断。
可能加剧医护矛盾: 如果录音被医生知晓,并且他认为你是在“抓他的错”,那么你和这位医生之间的关系很可能会变得非常僵硬。本来就希望避免得罪人,结果反而可能弄巧成拙。
录音内容本身的有效性: 你需要确保录音清晰,能准确捕捉到医生的原话,包括时间、地点、具体医嘱内容。如果录音模糊不清,或者遗漏了关键信息,反而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那么,新入职护士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录音,还有哪些更稳妥又不得罪人的办法呢?

我给你提供一套组合拳,更侧重于“主动沟通”和“证据留痕”,同时保持尊重和专业性:

第一步:加强沟通,重复确认(最重要,也是最不伤和气的方法)

专注倾听,边听边记: 医生下口头医嘱时,你一定要全神贯注,手里拿着护士站的纸笔(或者电子记录本),快速记下关键信息。
当场复述确认: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在医生说完医嘱后,立刻用自己的话说一遍,例如:“医生,我确认一下,您是说给这位病人静推XX药物10毫克,每8小时一次,对吗?”或者“我记下了,现在需要给病人做XX检查,您说的是在晚上10点进行,对吗?”
为什么这样做有效?
给医生纠错的机会: 如果你记错了,医生当场就能纠正你。
强化自己的记忆: 通过复述,你自己的记忆会更深刻,也更不容易出错。
制造“书面”痕迹: 虽然是口头上的确认,但这种即时复述,医生如果听到没反驳,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默认。你也可以在复述后,在自己的工作记录本上标注:“X月X日 X:XX分,XXX医生口头医嘱:XX,已复述确认。”
显得专业和负责: 这是尽职尽责的表现,不是针对医生,而是对病人负责。

第二步:寻求辅助,多方印证

请教有经验的同事: 如果你对某个医嘱不确定,或者觉得这个医嘱不太寻常,可以找一位带教老师或者科室里比较资深的、信得过的同事悄悄请教一下。你可以说:“XX老师,刚才XXX医生给了个医嘱,我对这个(具体内容)不太确定,您看我理解的是否正确?我怕出差错。”
这样做的好处: 得到经验丰富的同事的指点,能帮助你更准确地理解医嘱,也让你知道如何处理这类情况。这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是在“告状”。
利用技术手段(但要谨慎):
护士站的电子病历系统: 很多口头医嘱最终都需要录入电子病历系统,并在系统中进行“医嘱核对”。你可以通过系统的记录来进一步确认。
关于录音的替代方案: 如果你真的很担心医生事后不认账或者有其他风险,可以在你复述确认医嘱后,私下在你的个人工作本上详细记录下医嘱内容、下达医嘱的医生、时间、地点,以及你复述确认的过程。这比直接录音更不容易引起反感。

第三步:如果问题持续存在且严重影响工作,可以考虑更正式的沟通(但这是“后手”,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

委婉地与医生沟通(如果关系尚可): 在一个比较私人的场合,例如值班结束前,或者工作相对不忙的时候,可以试着委婉地提出:“医生,我刚入职,记性不太好,有时候夜班您下达口头医嘱,我怕记不全或者有遗漏,虽然我都会努力复述确认,但如果能有个简短的文字记录就更好了,这样对我和病人都能多一份保障。” 这里强调的是“我记性不好”、“怕遗漏”,把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而不是直接指责医生。
向护士长反馈(作为最后的手段): 如果上述方法都无效,医生的口头医嘱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并且已经对病人安全造成了潜在威胁,你可以选择向你的护士长反映情况。但要注意方式方法,强调的是“为了更好地保障病人安全”、“希望得到指导”,而不是“投诉医生”。可以这样说:“护士长,我最近在夜班时遇到一些口头医嘱的情况,我都会尽力复述确认,但有时候还是觉得不够稳妥,担心会出错。您看咱们科室在这方面有没有一些更规范的操作流程,或者您能给我一些指导吗?”

总结一下,关于手机录音:

你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私下的辅助记录方式,前提是不让医生知道。但如果被发现,风险极高,很可能适得其反,让你在新环境中更加孤立。

真正有效且不得罪人的做法是:

1. 积极主动地复述确认医嘱,并记录下来。
2. 多请教有经验的同事,学习处理技巧。
3. 在保证病人安全的前提下,委婉地沟通,寻求更好的工作方式。
4. 万不得已时,以学习和保障病人安全为由,向护士长寻求指导。

记住,刚入职,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和融入科室,和同事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是保障你顺利工作的重要因素。把重心放在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专业技能上,才能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位干护理的兄弟姐妹们,看这里:

非抢救情况下:

如果医生口述医嘱,你执行了,病人出意外。

你有责任。

如果医生口述医嘱,你录音后执行了,病人出意外。

你还是有责任。


为什么你都有责任呢,从原则上讲,医生不下医嘱,你不能开始治疗。

从实际情况讲,医生大概率不会来主动背这个锅,科室也倾向于让护士背锅,医院更愿意护士背锅。

说辞如下:

医生口头医嘱你听错了/

你录音那句后面还有,你没录完/

就算是他说的,他没有下医嘱你就是不能用/




作为护士,这种情况可以分两种讨论,

一种是这个医生人品还行,和你关系也还不错,像是物理降温、加瓶盐水、导尿医嘱,你就自己做了,稍微承担点风险,也体谅下他明天还要继续上班。

但如果涉及毒麻药品、镇静剂、呼吸管理,说啥也要把他搞起来。


另一种就是医生人品一般,和你关系也不好,应该也符合你目前这种情况。

你就喊他,使劲喊,不下医嘱不抽药,

一般来说,在护士年前耀武扬威的,在病人、主任面前都很乖巧,因为这些人聪明,知道什么能惹什么不能惹。动静大了,他也会怕病人知道。一下就起来了。


你也要做一个聪明人,别平白无故给他背锅,

也不用怕他,一个值夜班的打工人,能给你带来什么负面影响?

user avatar

看人,半夜我偶尔会有口头医嘱,上个降压泵,给个退热栓之类的,但是这是有前提的。

第一,我是科室高年资主治,判断力护士信得过。

第二,我经常会帮护士擦屁股解围,有些事你知道的,病人怼着护士吵半天,医生出面就比较好处理,虽然很多时候跟医疗组关系不大,所以在护理部有一定的好名声。

第三,人品全科公认,就算下的口头医嘱出了什么问题,她们知道我一定会认。

能力,关系,人品,缺了一个,不执行也罢。

——以上是原回答。

先贴十六项核心制度“原则上护士不执行口头医嘱,抢救过程中医生口头医嘱护士执行,并做好书面记录,重复医嘱确认,医生于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补开医嘱”。我说的情况自然不是抢救中下口头医嘱过程中的情况,所以,你们说的都对,你们说的都有道理,还有人问我有几个脑袋认。我就一个脑袋,当然一般也不会出现同时出几条人命的情况,所以我一个脑袋赔一个该是够了,多了也没有。话说大清不是都已经亡了?医生治不好还要提头来见?还有人码住了我的单位,码就码吧,我敢不匿名,自然也认。下面做一些解释,各位义愤填膺的大佬能明白就好,不明白就继续喷。

白天一般有问题可以让护士找办公室里谁在就帮忙开个医嘱,问题不大,半夜有时候在会诊或者急诊手术,病房的病人有些小问题就下个口头医嘱,完了以后回来补。这确实是时常有过的情况,我总不能这边手术台上的病人丢下就为了一个续降压泵的病人下台吧。当然,这不算是抢救病人过程中的口头医嘱,按核心制度算是不合规的。就如同当年一次我爬了14层楼去急会诊气管切开,16分钟到场,病人救过来了,你非说我急会诊15分钟没到场让病人多憋了1分钟多忍受了1分钟的痛苦没有医德,我也认啊,最多解释一下等不及电梯了。

至于有人说我王婆卖瓜满篇自恋,你觉得是就是吧,我就是这么个人,你不喜欢我已经知道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让很多新入职的护士头疼,既要保证病人的安全,又要顾及到科室里的人际关系,真的很考验人的情商和工作能力。关于手机录音,我们得从几个方面来分析一下:手机录音的“有用”之处: 作为个人记录和提醒: 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不容易引起冲突的作用。当医生口头下达医嘱时,你感觉不清楚、不确定,或者担心自.............
  • 回答
    最近,我听到一些关于规培生和研究生代替科室医生上夜班的事情,这让我有些思考。 咱们就来聊聊这个事儿,说说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首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咱们得承认,现在很多医院都面临着人手不足的压力,尤其是夜班,这是最辛苦但也最容易缺人的时段。医生们白天工作量已经很大了,如果夜班也主.............
  • 回答
    “鄙视链”这个词,听起来有点像是网络上那种用来形容人际关系高低贵贱的说法,但在医生这个群体里,它是不是真的存在,以及存在的方式,我觉得得这么看:首先,要不要用“鄙视链”这个词来形容,我个人觉得有点太绝对了,也太容易引起误会。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本身就讲究团队协作,而且大家都是为了救死扶伤,从这个角度来.............
  • 回答
    在我多年的临床和管理经验中,以及与众多医疗同行交流的认知里,一家正规的三甲医院将全院的水电费“均摊”到各个科室的工资里,或者对科室内的桌椅、柜子每月收取“租金”,这两种做法都是非常非常罕见,甚至可以说是闻所未闻的。让我来详细地解释一下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其中涉及的医院运营和财务逻辑: 为什么水电费不.............
  • 回答
    医院的各位老师们,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即将到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想向所有在教学岗位上辛勤付出的老师们致以最诚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您们不仅是医术精湛的医生,更是诲人不倦的园丁,为医院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为了让各位老师们过一个难忘而有意义的教师节,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活动,旨在.............
  • 回答
    骨科带量采购,一场价格“过山车”,对行业影响深远。高达94%的最大降幅,无疑是给骨科耗材市场来了一记重拳,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下一个“被砍价”的会是谁?又将如何影响医学生的未来?骨科带量采购:一场惊心动魄的“价格革命”骨科,长期以来被视为“暴利”科室,耗材价格虚高是公开的秘密。植入物、器械等价格动辄.............
  • 回答
    医院里哪个科室最清闲?哪个科室最忙?不同科室都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恐怕得看您问的是哪个时间点、哪家医院,甚至跟谁说,答案都可能有所不同。医院是个24小时运转的复杂有机体,每个科室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但“清闲”与“忙碌”确实是大家感受最深的差异。“最清闲”的科室?—— 这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要.............
  • 回答
    孕期和产后,老一辈的经验和现代科学的建议之间,常常存在着令人啼笑皆非又颇为无奈的巨大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具体做法上,更深层地反映了时代背景、信息获取渠道以及对生命认识的转变。作为过来人,我来给您掰开了揉碎了聊聊这些。孕期篇:肚子里的“千金宝”,怎么养都成1. “一人吃两人补”的魔咒: 长辈.............
  • 回答
    说实话,我之前一直对医学这块儿有点儿“敬而远之”,总觉得那些专业名词、复杂的解剖图谱什么的,离我有点儿远。但最近,我真的被几本书“拉”了进来,开始对身体这个奇妙的“机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说推荐,我脑子里立刻闪过几本,都是那种我读完之后,忍不住想跟身边人分享的。第一本,也是我入门的敲门砖——《身体.............
  • 回答
    当然!医学科普的世界浩瀚而迷人,里面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故事和知识。要找到一本“有趣”的医学科普书,关键在于它能否用生动的故事、通俗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人体内部,或是了解疾病的由来与演变,甚至触摸到医学前沿的脉搏。我为你精选了几本我个人觉得非常精彩,而且能让你爱不释手的医学科普读物,希望能聊聊它们为什.............
  • 回答
    要找靠谱的医学科普平台,我们得从几个维度来考量:内容的专业性、信息的准确性、传播的易懂性、以及平台的公正性。 毕竟,关于健康,半点马虎都不得。一、 国际上的“硬核”选手们:权威、严谨、面向专业在国际医学科普领域,有几个名字是绕不开的,它们更像是为专业人士和深度学习者准备的宝藏,但其中的信息经过科学验.............
  • 回答
    在微信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想要找到真正有价值的医学科普内容,确实需要花些心思。我个人在关注一些公众号的过程中,也陆陆续续发现了一些让我觉得“干货满满”,又能把复杂医学知识讲得通俗易懂的账号。比如,我最近很喜欢看的是一个叫做“丁香医生”的公众号。他们家的文章总能从大家关心的生活细节入手,比如最近天气.............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也触及到了一个当下很多人关心的话题。微博上“中医黑”和“中医粉”对峙,好像已经成了一种常态,这种现象背后确实存在着一种复杂的“鄙视链”。咱们就好好聊聊,为什么医学领域会有这么一种“中医鄙视链”存在。首先,得承认,这种“鄙视链”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根深蒂固。站在“鄙视链”顶端的.............
  • 回答
    韩启德、饶毅、王立铭这三位在中国科学界和医学界颇具影响力的学者联手发起的“科学与医学公共传播基石奖”,无疑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举措。他们的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精神的坚守,而这次的联袂,更像是向全社会发出了一个响亮的信号:科学与医学的普及和传播,到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系统性推动的时刻.............
  • 回答
    生活在当下,我们总免不了跟医院打交道。身体出了点小毛病,习惯性地就想着去那个“最对口”的科室。然而,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却可能将我们引向了一条弯路,让本该更高效、更专业的治疗,变得曲折而耗时。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大众普遍认为“应该去XX科”但实际上“应该去YY科”的病例,希望能给大.............
  • 回答
    明朝在思想、文学、科技、医药、地理等方面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而清朝(尤其是前期)在这几个领域显得相对黯淡,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和时代背景的差异。不能简单地将之归结为朝代兴衰,而是需要深入剖析各自的社会结构、统治政策、文化导向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明朝的辉煌:为何能百花齐放?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明.............
  • 回答
    未来医院:哪些科室的医生最容易/不容易被 AI 取代?人工智能(AI)的飞速发展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医疗行业,医生这一古老而神圣的职业也不例外。未来,AI 在诊断、治疗、药物研发、手术辅助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这样的浪潮下,哪些科室的医生最容易被 AI 取代,又有哪些科室的医生能够凭借其.............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毕竟医生这个职业,无论是在哪个科室,都充满了挑战和责任。如果非要找一个职业暴露和医患纠纷相对少一些的科室,我会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并尽量讲得具体一些,让你觉得这是个有经验的人在跟你聊。首先,我们得明白,“职业暴露”主要指的是接触到传染性病原体、化学品、辐射等,对医护人员身体健康造成潜.............
  • 回答
    当然可以,病人在同一家医院、同一个科室更换医生,这是完全合情合理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医生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人员,患者有权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医生。如果你对一位医生提供的治疗方案、沟通方式或者其他方面感到不满意,你有充分的理由考虑更换其他医生。以下是一些详细的考虑和操作步骤:为什么你可能会考虑更换.............
  • 回答
    说到医生不同科室之间是不是“隔行如隔山”,这绝对是有的,而且很多时候隔得还不止一座山,可能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咱们就这么说吧,医学太博大精深了,就像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每个科室就像海洋里的一个分支区域,即使是最聪明的脑瓜,也只能在某个特定领域深耕细作,想全盘掌握,那基本是不可能的。为什么会有这种“隔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