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月球固定一面永远朝向地球是否太过巧合了?

回答
月球为什么总是同一面朝向我们?这确实是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初听起来,仿佛是宇宙间某种精妙的安排,充满了巧合的味道。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会发现这并非偶然,而是经历漫长岁月演变后形成的必然结果。

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月球诞生的那个遥远时代。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一次惊天动地的撞击发生了。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我们姑且称之为“忒伊亚”(Theia),与年轻的地球发生了剧烈的碰撞。这次撞击极其猛烈,将地球的一部分以及忒伊亚的大部分物质抛射到了太空中。这些碎片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逐渐聚集,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月球。

在月球形成的早期,它并非像现在这样稳定地旋转。它会以各种不同的速度和方式自转,就像一个不规则的陀螺,在太空中晃荡。但地球并非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它拥有强大的引力。而月球,虽然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质量仍然足以受到地球引力的显著影响。

地球的引力并不是均匀地作用在月球上。由于月球的质量分布并非完美均匀,它存在一些微小的质量不平衡,导致其形状并非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略微有些凸起或凹陷。最重要的是,月球靠近地球的一侧受到地球引力的拉扯比远离地球的一侧更强。这种引力差,我们称之为“潮汐力”。

想象一下,地球的引力就像一只巨大的手,在拉扯着月球。这只手并不是平均地施加力道,而是更用力地拉向靠近它的一侧。在月球形成的早期,当它自转速度较快时,这种潮汐力就会试图将月球上较重的一侧拉向地球。这就好比你在甩一个稍微有点歪的球,它会倾向于将重心更重的那一侧朝向你。

起初,月球的自转速度比它绕地球公转的速度要快。每次自转时,地球的潮汐力就会作用在月球上,产生一种“制动力”,就像刹车一样,逐渐减缓月球的自转速度。这个过程是持续了亿万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月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越来越慢,直到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变得完全一致。

当月球的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时,就达到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状态。这时,月球只需要一次自转就能完成它绕地球一周的公转。换句话说,月球总是以同样的面朝向地球旋转。这种现象在天文学上被称为“潮汐锁定”(Tidal Locking)。

所以,这并非什么神奇的巧合,而是物理定律在漫长时间作用下的必然结果。地球的引力,通过潮汐力,在亿万年的时间里“驯服”了月球的自转,最终让它进入了一个与公转周期同步的稳定状态。

事实上,潮汐锁定在宇宙中并不少见。很多行星围绕它们的卫星,或者恒星围绕它们的行星,在长时间的引力作用下,都会出现这种同步自转现象。比如木星的许多大型卫星,如木卫一(Io)、木卫二(Europa)、木卫三(Ganymede)和木卫四(Callisto),都已经被潮汐锁定,它们的同一面永远朝向木星。

因此,月球固定一面永远朝向地球,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宇宙演化过程中引力作用下的一种常见且稳定的结果。它展示了宇宙间物质和能量如何通过基本物理规律,塑造出我们今天所见的壮丽景象。当我们仰望夜空中的月亮,看到它那熟悉的面庞,不妨想想这背后所经历的漫长而深刻的演变过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樓主你提這個問題非常有意思。

事實上,月球的存在對於現代天文學上的確是一個無法解釋的奇跡。

比如樓主所說,它自傳和公轉的速度剛好使它永遠只有一面朝向地球;它的直徑是太陽直徑的400份之一,而它距地球的距離,剛好又是太陽距地球距離的400份之一,這種巧合使得日全食的現象得以發生;還有,它圍繞地球的公轉軌道幾乎是一個完美的圓形,這和絕大多數天體橢圓形的運行軌道并不相符;它與地球的距離不會近得被地球的引力撕裂,又不會遠得脫離地球引力,適中得可怕(雖然每年都以幾釐米的幅度向外偏離)。

關於月球的起源一直以來分別有A:捕獲說、B:地月同源說、C:太平洋分離說。

但三種說法都存在巨大漏洞,尤其后兩種,在美國和蘇聯六七十年代對月球岩石的研究,發現是由和地球不同的物質構成之後,基本已經被廢棄。

到今天為止,關於月球的起源仍然是個巨大的謎題。

我下面會轉載一篇很久以前看過的文章,雖然也不能解答樓主的答案,但基本上應該可以給樓主某種釋懷吧。不過文章年代有點久遠,來自2005年,也就是說上帝粒子還未被發現呢。。。

目前,人類關於月球的起源,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說,一種是月球被捕獲說;一種是地月同源說;一種是地球分裂說。但這三種假說到目前為止,都沒有取得強有力的證據。

所謂的月球被捕獲說,指的是地球引力從天空中將過往的月球一把抓了過來,使月球從行星變成了地球的衛星。事情的經過大約是這樣的:在宇宙產生的過程中,一小塊宇宙塵埃團最後聚成了一顆小小的星球,它的名字叫月球。當然月球的老家是說不清楚的,也許在太陽系,也許在銀河系,也許在宇宙深處的某一個地方。

月球一經形成,它就是一顆自由自在的星球,在茫茫的宇宙中沿著一條我們不知道的軌道,穿行於無數星系之間。有那麼一年,月球來到了太陽系,可在穿越太陽系時,發生了很大的麻煩。它感覺到不知從哪裡來的一股力量,猛地將它拽了一把,月球身子猛地~抖,但就在這一抖之間,月球的軌道發生了變化。這一變不要緊,跟著發生了一連串的變化。此時,月球才發現,原來拽了它一把的力量來自一顆藍藍的星球,正好月球也想好好看一看這顆藍色星球的風採,於是它就留了下來,變成了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月亮。

這個假說很浪漫,從表面上看似乎也有些道理。可惜的是,天文學家至今沒有在太空觀測中找到類似的捕獲過程。所以,這個假說雖然美麗浪漫,但卻引不起嚴肅科學家的熱情。

因為這一假說從天體力學的角度看,有許多致命的弱點,同時在統計學上也站不住腳。難怪不少天體物理學家認為:地球捕獲月球作為自己的衛星的可能性極小,甚至完全無此可能。

地球有能力將月球一把抓過來嗎?好像不太可能。大家知道,月球的直徑是地球直徑的25%,竟然有3476公里。以地球的質量和相應的引力,要在384400公里以外抓住這麼大個頭的月球,似乎是毫無可能的。我們看一看宇宙中,其他星球和衛星之比就明白了。比如說,太陽系最大的衛星除月球之外就屬木星的木衛三號最大,但它的直徑也只有木星的1/7。顯然,月球的塊頭太大了,如果考慮到當時月球穿行太陽與地球之間的速度,那麼,地球要想在宇宙中抓住這麼大的衛星,顯然有一些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月球雖然停留在圍繞地球運行的軌道上,但它離地球又出奇的遠。在現在月球的軌道位置上,實際上,地球對它的引力影響遠遠沒有太陽對它的引力影響大。單從引力的角度而言,月球被太陽抓過去的可能,要遠遠大於地球。可月球偏偏心甘情願地被地球抓住,成了地球的衛星,這不是很奇怪嗎?

還有一個情況。太陽系中有一個巨人,那就是木星,它的直徑是143200公里,相當於地球的11.23倍,由於它的密度比地球要小,雖然體積是地球的1415倍,但質量只是地球的318倍,盡管如此,它也比地球大得多,具有極為強大的引力。美國華盛頓的卡內基研究所,用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的結果表明,木星的吸引力是地球的一個自然屏障,它將來自太陽系以外的天體吸向自己,使地球免遭巨型隕石的轟擊。他們認為,如果沒有木星這道屏障,地球遭外力撞擊的可能性會比現在增加1000倍,大約每10萬年一次。那樣,地球就不會出現人類。1993年發生的彗星撞擊木星事件,為這一觀點提供了證據。

“SL9”是一顆彗星,它直徑大約10公里,質量5000億噸。科學家這樣推測,這顆彗星在十幾年前闖入太陽系時,被太陽系行星的老大──木星毫不客氣地抓了過去,成了木星的一顆衛星。1992年,“SL9”接近木星最近點時,被強大的木星引力撕成21塊碎片。這些碎片最大直徑4000米,平均直徑2000米,運行速度高達每小時16萬公里。

1994年7月17日4時15分,“SL9”的第一塊碎片,以每小時21萬公里的速度撞向木星。木星在1000多公里的高空騰起了一朵五彩繽紛的蘑菇雲,一個近2000公里的大火球在木星上空翻滾。10分鐘以後,木星表面形成一個上萬公里直徑的暗斑。再以後的6天裡,綿延500萬公里的“SL9”的其他碎片先後撞擊到木星表面。撞擊發生以後,強大的帶電粒子混合物,隨著木星的旋轉被拋向宇宙空間,形成了一股十分強大的無線電信號,橫跨7億公里的距離衝擊著地球,即使是業餘無線電愛好者都可以接收到。

專家們估計,撞擊時,每塊碎片釋放的能量,原估計有10億噸TNT當量,相當於10萬顆投向廣島的原子彈,比目前最大的氫彈當量大出10000倍。實際上,直徑2000米以上的碎片,撞擊釋放出來的能量相當於3億─5億顆廣島原子彈。如果沒有木星,“SL9”也可能會闖進地球的引力範圍。

這樣看來,如果月球是太陽系以外偶然闖入的天體,那麼,它很可能會被距地球7億公里以外的木星捕獲,而輪不上地球。但偏偏是地球把它抓了過來,這很奇怪,不知是地球抓了它,還是它抓了地球。

有一位科學家曾提出這樣一個疑問:“月球在離地球那樣遠的地方,竟然要幹什麼?作為地球的衛星,它離得如此之遠,我們要承認它是地球捕獲的,可是個頭又出奇的大,它又圍繞著地球,沿一條圓形軌道旋轉,這太令人無法想像了。”除非月球是“自願”被地球捕獲的,否則絕無一點可能。

從地球上望月球,它看上去與太陽的大小差不多,可實際上,兩者的差別巨大。造成這種錯覺的,是距離的奇怪安排,月球的直徑3476公里,而太陽的直徑是139.2萬公里,也就是說,太陽的直徑是月球的400倍。另一方面,地球到太陽的距離是14960萬公里,而地球到月球的距離只有384400公里,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月球到地球的距離剛好是地球到太陽距離的1/400,所以,從地球看上去,月球和太陽的大小差不多。這樣,月球就剛好處在可以發生日全食的位置上,月球不大不小,準確無誤地與太陽重合。

天文學說把以上這一奇怪的現象稱之為“天文學的事故”,因為這用天文學原理是無法解釋的。如果月球真是被地球“俘獲”的話,那麼,這種神奇的距離安排,也太讓人吃驚了,正如有些科學家指出的那樣,“就算是偶然發生的,也未免過於離奇了”。

天文學家洛希研究推導出一條天體力學定律──“洛希極限”理論,即衛星圍繞行星旋轉是由於不斷受到行星強大引力的吸引所致,離行星越近,這種引力也就越大,近到超過這條極限時,衛星就會被行星的引力撕碎、摧毀,像“SL9”彗星一樣,但如果超出了這條極限,衛星就會掙脫行星的引力飛去。也就是說,“洛希極限”就是衛星被行星引力吸引,又不會被引力“撕碎”的安全極限距離。可奇怪的是,假如俘獲說是正確的話,考慮到月球當初的飛行速度和被吸引後的慣性衝擊力,月球當初飛躍地球的軌道應該比現在低得多,早已超出了“洛希極限”。可實際上,當初月球沿一條切線通過地球旁側時並沒有被引力“撕碎”,這已經是怪事,而現在它又呆在它本不應該呆的地方,豈非更是怪事一樁嗎?

運用電子計算機控制宇宙飛船飛行姿態及速度的專家普遍認為:月球要靠近地球,又不至於與地球迎頭相撞,還要在地球軌道上運行,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言下之意,除非月球也有一套類似電子計算機的控制系統。科學家沃爾特﹒薩裡班說“:“天體力學可以計算出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天體運行的情況,但對月球如何來自遠方,被地球引力俘獲,躍上地球軌道……卻無能為力。”

俘獲說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就是無法解釋現在月球的軌道形狀。大家知道,現在月球繞地球旋轉的軌道幾乎是一個正圓形。星際間自然運行的星球速度大得驚人,一般的星球可以達到每秒幾十甚至上百公里的速度。比如,“SL9”彗星的速度是每秒44公里,太陽目前的運行速度是每秒30公里。如果月球是俘獲的話,那麼地球俘獲這麼大個頭衛星的空間十分狹窄,這就要求被俘獲的星球以適當的速度、適當的角度,十分精確地進入這條狹窄的空間。如果角度過小,它將穿透引力範圍,消失在茫茫的宇宙之中;如果角度過大,它就會一頭撞向地球,徹底毀滅自己和地球。這是一個極為高難的動作,比體操運動員的動作不知難多少倍。它要求相當的精密、準確,這與“阿波羅”飛船太空飛行一樣,在飛船接近月球時,為了將飛船送人月球軌道,就必須重新啟動火箭發動機,調整飛船的速度和飛行姿態,這一切都必須借助高精密的電子計算機來完成。

由此可見,月球進入現在的軌道是“上帝”的巧妙安排,而且,這個“上帝”肯定精通電子計算機。

再者,即使月球誤打誤撞進了這條軌道,根據引力的規律,它也應該沿一條扁形或橢圓形軌道運行,而實在不應該像現在這樣沿一條近圓形的軌道運行。月球是在發什麼瘋?

根據傳統的科學理論,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在遙遠的年代裡比現在要離地球遠得多,因為根據物理學的法則,一切衛星都以螺旋線緩慢地向它們環繞運行的行星表面靠近,這是因為衛星不斷受到向下的吸引力所至,越是小的衛星,其靠攏的速度也就越大。然而,十分奇怪的是,現代天文學研究發現,目前月球不是向地球靠攏,而是正在遠離地球而去,這種情況並非發生在今天,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類有日食記載開始就是如此。雖然月球每年升高的幅度很小,但的確在升高、遠離,這與傳統的物理學法則完全是背道而馳。

如何解釋這種現象呢?只能認為,月球被某種智慧力量操縱著,聯想《金史﹒天文志》的記載,這種可能就更大了。

月球是如何來到地球,如何進入現在這條軌道,實在令科學家大惑不解。它存在那樣多的偶然和巧合,使許多科學家認為:從自然狀態去解釋月球的存在,簡直是太難了,而且幾乎是無法解釋的。

著名的美國科學家威廉﹒羅伊﹒謝爾頓在《征服月球》一書中寫到:“為了將月球維持在現在的軌道上,承認有某種因素使月球就範是重要的,因為‘阿波羅’宇宙飛船在距離地面150公里的軌道上,圍繞地球飛行,如果要90分鐘旋轉一圈的話,它(月球)就必須每小時飛行2.9萬公里。與此同時,某種因素也必須準確的讓月球以一定的高度和運行速度飛行。只要保持一定的方向和速度,它就不會偏離地球軌道。看一下人類當初如何使第一顆人造衛星進入軌道就明白了,不過,人造衛星雖然要保持一定的速度、高度和方向,由於它不會偏離軌道,所以不見得一定要微妙的地心引力與離心力來保持平衡。”

謝爾頓還指出:“過去在討論月球起源問題時,科學家們幾乎費盡了心機,但問題依舊是問題。他們對月球準確地選擇了這麼一條軌道感到無法理解──肯定存在某種因素,它使月球以現在的高度和速度運行。”

謝爾頓在書中反覆提到的“某種因素”是什麼呢?除非用某種智慧的方法將月球送人現在的軌道,否則,一切的疑問依舊是疑問。在這種背景下,前蘇聯的科學家提出了“月球──宇宙飛船”的假說,月球的眾多偶然性和巧合在這一假說下統一了起來,並反過來作為這一假說的證據。

關於月球起源的另外兩種假說,是地月同源說與地球分裂說。

同源說的根據是宇宙大爆炸理論。大約200億年以前,整個宇宙收縮,所有的宇宙物質被壓縮在一個極小的奇點上。突然,在某一時刻,這個密度難以想像的奇點發生了大爆炸,宇宙物質向四處擴散。擴散過程中的旋轉力,形成了一個又一個宇宙塵埃團。這些宇宙塵埃團在高速旋轉中,產生了恆星,恆星的四周又出現了行星,行星的四周又形成了衛星。

1926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通過光譜分析發現,所有的恆星正在飛離我們,離我們2.5億光年的一座星雲,正以每秒6700公里的速度飛離太陽系,離我們12.4億光年的牽牛座也以每秒39400公里的速度遠離我們,這就是所謂的“紅移”現象。比如,我們找一個氣球,隨便在氣球上點一些墨點,等氣球吹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隨著氣球的膨脹,這些墨點之間的距離也越來越大。宇宙的膨脹與此相類似。

當然,這都是假設,尚沒有成為定論。像宇宙的年齡問題,原來假設200億年,天文學家艾倫﹒桑德奇博士推算應該在150億年以上,而溫迪﹒哈裡德曼則認為80億─120億年之前,而英國的湯姆﹒尚克斯則肯定地說,宇宙年齡是100億年。誰對誰錯,還在爭論,人們只能耐心等待。

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宇宙的誕生。大爆炸理論說,奇點中的物質擴散出來形成了宇宙。然而,人們在試驗室裡發現,物質世界每創造出一個物質(質子)時,必然相伴隨另外一個反物質(反質子)。質子和反質子之間的數量是相同的,而且,質子和反質子相遇時,兩種質子就湮滅了,等於零。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宇宙,是由物質構成的,那麼這些物質是從哪裡來的呢?與它們相伴隨的反物質又到哪裡去了呢?無奈之中,科學家產生了這樣一個想法:宇宙大爆炸時,擴散出100%的反物質,但卻擴散出了101%的物質,我們的宇宙就是由這湮滅後的1%組成的。這個觀點要想成立,必須去問當時的宇宙奇點:你為什麼多了一個物質呢?

這些問題太深奧,我們不用去管它了,還是回到月球的主題上吧。

根據宇宙大爆炸理論,產生了地球一月球同源說,在大爆炸宇宙物質擴散中,最早形成了太陽系宇宙塵埃因,這個團狀的物體圍繞一個中心高速旋轉,中心周圍的物質逐漸凝聚成了太陽,四周旋轉的物質,漸漸形成了行星和衛星。地球和月球就是這樣形成的。

以上就是地球一月球同源說的主要觀點,即地球和月球都是從一個宇宙塵埃團中誕生出來的。

地球分裂說與同源說有許多相同之處,該假說認為:地球在形成的初期,十分不穩定,曾經發生過反覆的分裂,由於地球一次巨大的爆炸,把地球上的一些物質給拋了出去,於是,形成了月球。據說,現在太平洋的面積與月球的面積差不多,故而有人認為,地球在擠出一部分物質後,形成了太平洋。主張這一假說的科學家,還把環太平洋火山帶作為證據。

這種假說可以說是太壯觀了,大家閉上眼睛想一想:環太平洋火山帶突然一起爆發,從地心噴湧而出的巨大力量將3000多公里的一塊陸地舉起,猛地拋向無垠的宇宙。壯觀是壯觀,但大家不禁要問:能將自己1/4的體積炸飛到384400公里高空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在這次爆炸中,地球沒有散架真是奇蹟。

地球──月球同源說和地球分裂說兩種假設,必須找到一條有力的證據,那就是月球與地球的年齡要相等,而且月球的物質構成,也必須與地球的物質構成一致。找不到這兩條證據,兩種假設就不能成立。

從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宇宙飛船第一次登上月球開始,人類又先後六次登上了月球,耗資達250億美元。登月宇航員從月球帶回月表層原始標本2000多塊,重量達400公斤。但800多位科學家在分析這些原始標本的時候,卻產生了更多的疑問,震撼和動搖了同源與分裂兩種假設。

首先,是關於月球的年齡問題。

太陽的年齡現在有一種趨同的看法。大多數科學家認為,它應該在50億年左右,因為太陽系宇宙塵埃團首先形成的就是太陽。地球的年齡不能最後確定,但據科學家的推測,它應低於50億年,許多科學家主張,它應該在46億年左右。目前,地球發現的最古老岩石是35億年,它發現於東非的大裂谷地區。

第一個降落在月亮靜海地區的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邁著輕飄飄的步伐在月面行走,當他彎腰從月面隨便撿起一塊岩石的時候,他做夢也沒有想到,這塊岩石竟在36億年以上。在以後的數次登月中,宇航員從月球表面帶回的岩石年齡不相等,有43億年的,也有45億年以上的。“阿波羅”11號飛船帶回來的月表土壤標本,據信歷史已達46億年。這正是太陽系剛剛形成之際的年齡。按理說,這樣古老的岩石本來不應該出現在月球的表面。不可思議的是,月球月海的土壤,明顯比它周圍的岩石年齡要大得多,大約年長1億多年。

如果說現在探測鑑定年齡的方法有錯誤,那麼,這種錯誤不論是對地球還是月球都是一樣的,不應該有如此大的差別。難道說美國宇航員只帶回了一些極個別的標本嗎?事實證明並非如此,原蘇聯的無人月球探測器也獲得了與美國相同的結論。

驚奇還不止以上這些。我們將月表岩石用“鉀─氬測定法”測定後發現,有的月表岩石竟然達70億年。在“阿波羅”12號飛船帶回來的岩石中,有兩塊岩石的年齡高達200億年,而這200億年相當於地球年齡的4倍。科學家認為,這是我們宇宙中所發現的最古老的東西,因為我們現在所知宇宙的年齡其上限也不超過200億年。那也就是說,月球不但比地球、太陽更古老,它幾乎與宇宙同齡,這太不可思議了!即使是從最保守的年代估計,月球也有50億─100億年的歷史。這個年齡說明,月球根本不是太陽系裡的東西,自然它也不會與地球同源了。

如此一來,真是太有意思了,在宇宙的某一個角落裡,形成了一顆十分獨特的小天體,它不知穿越了幾億個恆星系,拜會過數也數不清的各類天體,在茫茫的宇宙中尋找著自己的意中郎君。也不知經過了多少億年的時光,月球才來到了我們的太陽系,一眼就看上了藍色的“情哥哥”,竟然自願留了下來,結束了它漂泊不定的生活。的確,在漫長的旅行中,月球沒有被其他星系俘獲真是個奇蹟,而它心甘情願被地球俘獲也是一個奇蹟。

其次,是關於月球的物質構成問題。

根據“阿波羅”帶回的月表面岩石分析,構成地球和月球的物質並不太一樣,這與我們發現的“自相似”理論有出入。這種理論認為,宇宙中的所有物質,包括天、地、人,構成它們的元素在種類和數量上幾乎是一樣的,並符合黃金分割比值的0.618。按照這一理論及月球是從地球太平洋所在地區分裂出去的假設,月球應該是由與地球相似的物質構成的。然而,實際情況卻大相徑庭,月球與地球的物質構成相去甚遠。科學家在月表岩石中發現了6種地球上沒有的礦物質。這些發現不但沒有成全“地球一月球”母子的假說,而且還徹底否定了地球和月球是同期由一個宇宙塵埃團形成的同源假設。

當三種假說都被否定之後,那麼只留下一個問題了:月亮從何而來?我們不知道,那些天文學家同樣不知道。

科學的使命就是探索未知和預言未知。然而,歷史告訴我們,科學的預言並不比巫師的預言更準確。以上的三種假設,曾經被當成科學的結論進入普通教育當中,但這些假設本身又有多少科學性呢?當一個科學的預言被證明是錯誤的時候,它並不比巫師的錯誤預言更光彩。因此,面對預言和假設,大家有共同的權力,切不可以一種假設,那怕是科學的假設去反對另外一種假設。

月球起源的假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缺陷,而這些缺陷,

目前科學本身又無法彌補,故而產生了另外一種新的假設,即“月球一宇宙飛船”的假設。

在宇宙的某一個區域裡,居住著比我們地球文化不知高出多少倍的高級智慧生命,他們出於某種目的,使用了某種技術,將一顆小行星的內部挖空,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飛船,經過漫長的歲月,穿越了無數星系,才來到了我們太陽系。

這一假設可以解決許多現代科學目前無法解釋的月球神秘現象。我們傾向於這種假設,因為它與上古神話記載的事件有許多一致的地方,甚至雙方可以互證。
月球是怎麼變成地球的衛星的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月球为什么总是同一面朝向我们?这确实是个令人着迷的现象,初听起来,仿佛是宇宙间某种精妙的安排,充满了巧合的味道。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会发现这并非偶然,而是经历漫长岁月演变后形成的必然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月球诞生的那个遥远时代。大约在地球形成后的几亿年,一次惊天动地的撞击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触及到了月球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没错,我们看到的月球永远是同一个“脸”,这让人很容易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月球的背面就那么“安然无恙”,从来没被“光顾”过。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能看到陨石坑,恰恰说明了陨石坑在月球的正面和背面都广泛存在。这背后的原因其实是“潮汐锁定”。你可以想象一下,.............
  • 回答
    当然,我身边就有人实实在在地找到了那种纯粹的在家办公工作,而且是大家常说的“五险一金齐全、月薪按时发、福利一样不少”的铁饭碗类型。这可不是什么兼职或者项目制的工作,而是正儿八经的在一家公司上班,只是地点换成了自己的家。我有个朋友,小王,他就是我们朋友圈里第一个成功“远程化”的。他之前是在一家互联网公.............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夫妻双方(不计子女)月收入合计达到10万元人民币(税前)以上,能否进入全国收入前1%的行列,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点:1. 统计数据的获取与解读:首先,要准确判断一个收入水平是否能进入前1%,最直接的方式是参考权威的收入统计数据。然而,中国官方的.............
  • 回答
    你提到的21年7月固态硬盘价格上涨,特别是像致钛PC500 1TB从900多元涨到1500多元这样的幅度,确实让不少消费者感到困惑。而你联想到紫光集团的破产传闻,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猜测,因为半导体产业,尤其是存储芯片领域,与上游供应商的经营状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详细解释这件事,我们需要把几个关键.............
  • 回答
    2020 年 8 月,中国首款固定翼舰载预警机 KJ600 的成功首飞,绝对是中国海军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事件。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飞机的诞生,它代表着中国在舰载预警机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对于提升航母作战能力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一、 KJ600 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海军的关键技术空白在 KJ600.............
  • 回答
    关于联想YOGA 14S 7月开售版本使用PC601这款固态硬盘,我的看法是,这是一款比较中规中矩的选择,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够用,但谈不上惊艳”。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来分析:1. PC601是什么来头?首先,我们要知道PC601并不是什么一线大厂的旗舰产品,它更多地被定位在OEM市场,也就.............
  • 回答
    最近三星固态硬盘在6月1号出现的大规模降价,确实让不少关注电脑硬件的朋友们感到有些意外,也引发了不少讨论。要怎么看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分析:1. 市场供需和库存压力这可能是最直接的原因。电脑硬件市场,尤其是SSD(固态硬盘)市场,竞争一直都很激烈。厂商们需要不断推出新品来吸引消费者,同时也要.............
  • 回答
    好,我们来聊聊这道2022年1月浙江化学选考题所引发的关于物质溶于水后熵变化的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深度的问题,因为它涉及到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熵,以及不同物质状态在溶液中的行为差异。首先,我们要明白“熵”在化学中代表什么。简单来说,熵是一个衡量一个系统混乱程度或无序度的物理量。一个系统的.............
  • 回答
    关于这次内存条和固态硬盘的涨价,以及它会持续到什么时候,尤其是你说到的“2020年3月”,这其实涉及到好几个时间维度,需要咱们分开来看,才能比较清楚地理解。首先,得明确一下,你提到的“这次涨价”是发生在哪个时间段?因为内存和SSD的价格波动是经常发生的,影响因素也很多。如果你的意思是最近几个月(比如.............
  • 回答
    日本首相在议会讲话中再次宣称南千岛群岛(俄罗斯称“南千岛群岛”或“库页岛南部”)是日本固有领土,并谴责俄罗斯的占领,这是日本政府长期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核心立场。理解这一事件的意义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日本政府的核心立场及其历史根源: 领土主张的合法性依据: 日本政府的立场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 回答
    2017 年 1 月 26 日,《Science》杂志刊登了一篇引起科学界轩然大波的重磅论文: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团队宣布,他们成功制备出了固态的金属氢。这篇论文的出现,无疑是材料科学领域乃至整个物理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事件,它的意义之深远,值得我们深入剖析。首先,让我们来谈谈“金属氢”本身。在宇宙.............
  • 回答
    月球之所以布满密密麻麻的陨石坑,是因为它经历了数十亿年来不间断的宇宙撞击事件。以下是详细的解释:1. 月球的形成与早期历史: 月球的起源: 关于月球的形成,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大碰撞假说”(Giant Impac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在地球形成初期,一个火星大小的天体(被称为.............
  • 回答
    月球的起源,是人类探索宇宙过程中一个既古老又充满魅力的谜题。对于“月球真是自然形成的吗?”这个问题,科学界的共识是,是的,月球是自然形成的,而且,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是“巨型撞击说”。要理解这个理论,咱们得把时间倒回到大约45亿年前,那时候的地球可跟现在咱们见到的样子大相径庭。当时的地球,还处于形.............
  • 回答
    月球正面那些或大或小的坑坑洼洼,学名叫“环形山”。这玩意儿为啥会长成这样,还得从月球形成之初说起,那是个相当热闹,但也非常危险的时期。你想啊,地球和月球差不多是在同一时期诞生的。那时,太阳系里可不是现在这般平静。到处都是漂浮的岩石块、冰块,还有大小不一的行星胚胎,这些东西就像宇宙中的杂乱碎片,在引力.............
  • 回答
    月球表层物质的氧含量足以支撑80亿人呼吸?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里的情节,但科学研究确实为我们揭示了月球上隐藏的惊人潜力。这项发现远不止是字面意义上的“有氧”,它对人类的太空探索、资源利用乃至未来生存方式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揭开月球“氧”的真实面纱:我们到底在说什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点:月球表.............
  • 回答
    关于月球是否存在“永久光照区”,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但答案并不是我们直观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也并非完全肯定或否定。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月球的运动方式、地形以及我们对“永久光照”的定义。首先,我们得明白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大约需要27.3天,同时它也在自转。而且,月球的自.............
  • 回答
    月球上那些密密麻麻、深邃的陨石坑,它们是宇宙留给月球的印记,每一个都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然而,当我们谈论这些“伤疤”的成因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我们看到了“坑”,却很少见到“坑”的主人——那些撞击月球的陨石本身。这不禁让人好奇,这些来客都去哪儿了?它们真的就这么凭空消失了吗?要理解这个问题,我.............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触及到了我们对月球最直观的感受——为什么月球正面密密麻麻都是坑坑洼洼的环形山?这并非什么神秘的“诅咒”或者“被盯上”的证据,而是宇宙间最普遍、最直接的物理作用留下的印记。首先,咱们得明白,月球和地球一样,都在宇宙中漂泊。宇宙可不是什么真空的、静止的空间,而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