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车子起步急加速会对发动机有影响吗?

回答
这事儿可太常见了,尤其是一脚油门下去,车子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那种推背感确实爽。但说实话,这么干对发动机,还有对车子其他部件,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咱们慢慢聊,把这个事儿说透了。

核心问题:高负荷下的突然冲击

你想啊,发动机就像人的心脏,需要平稳地工作。起步急加速,相当于你一下子让心脏承受巨大的压力,而且这个压力还是突然增大的。就好比你跑步,本来悠闲地走着,突然让你百米冲刺,你的身体会怎么反应?那肯定吃不消。

具体来说,急加速对发动机的影响有这么几个方面:

1. 燃油燃烧不充分,积碳增多:
当你猛踩油门时,发动机需要瞬间输出更大的动力,这时候电脑会喷射更多的燃油。
但发动机转速和进气量还没跟上来,导致燃油和空气的混合比例不是最佳状态。
这种“喂不饱”或者“喂太多”的情况,都会让燃油燃烧不充分,产生更多的积碳。
积碳多了,不仅会影响动力,还会增加油耗,甚至可能导致发动机“咳嗽”、“抖动”,长期下去可能引发更严重的机件故障。

2. 机油润滑压力和温度的瞬间变化:
发动机在运转时,机油扮演着润滑、冷却、清洁的重要角色。
急加速时,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瞬间飙升,这会让机油泵的压力骤然增大,同时机油在高速摩擦中温度也迅速升高。
如果机油的品质不够好,或者机油滤清器堵塞,这种瞬间的高温高压很容易导致机油“变质”,润滑性能下降。
润滑不到位,机件之间的磨损就会加剧,尤其是活塞环、气门、曲轴等关键部位。长期这样,发动机寿命会大打折扣。

3. 零件的应力增加,磨损加快:
发动机内部有无数个精密协作的零件,从活塞、连杆到曲轴、凸轮轴。
急加速时,这些零件承受的机械应力会瞬间增加很多。比如活塞的推力、连杆的拉力、曲轴的扭矩,都比平稳加速时要大得多。
这些高强度的瞬间冲击,就像反复敲打一样,会加速零件的疲劳和磨损。特别是连接处的轴瓦、活塞环等,长期处于这种高负荷状态,很容易出现早期磨损或损坏。

4. 进气系统和排气系统的负担加重:
急加速时,发动机需要迅速吸入大量的空气和燃油。
进气歧管、节气门、喷油嘴等都需要快速响应,如果积碳多或者有其他堵塞,都可能影响进气效率,导致动力下降。
同时,排气系统也要在短时间内排出大量的废气,涡轮增压的车型(如果你的车有的话)更是要承受巨大的排气压力和高温。这会对涡轮叶片、排气阀门等造成额外磨损。

5. 变速箱也跟着“遭罪”:
虽然我们主要说的是发动机,但不得不提,急加速对变速箱的冲击也很大。
特别是自动挡,为了配合发动机的突然发力,换挡逻辑会变得比较“激进”,挂挡时的冲击感也会更明显。
长期这样,变速箱的齿轮、离合器片(或液力变矩器)也会加速磨损。

别忘了,这不仅仅是发动机的事:

轮胎磨损: 急加速同时也是急起步,轮胎会承受巨大的抓地力需求,轮胎橡胶磨损会非常快。
刹车系统: 很多人急加速完之后,可能很快就需要急刹车,刹车片和刹车盘的磨损也会加剧。
悬挂和底盘: 车辆的重心转移也会比较明显,悬挂系统承受的压力也更大。

所以,咱们平时开车,特别是新车磨合期,或者发动机本身有些小毛病的时候,更应该注意:

平缓起步: 慢慢踩油门,让发动机转速和水温都上来一些,再逐步加速。
避免长时间高转速: 没必要总是把转速拉到很高,经济转速范围内驾驶最省油也最养车。
定期保养: 按时更换机油、机滤、空滤等,保持发动机的“健康”。

当然,偶尔一次半次的急加速,现代发动机的强度也足够应对。但如果把这种开法当成习惯,那发动机的“健康”可就受影响了,就像人一样,长期熬夜、暴饮暴食,身体迟早会出问题。

总而言之,车子是拿来开的,但温柔一点、细心一点,发动机和整个车况都会给你一个更长久、更可靠的回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发动机真心不是奢侈品,发动机台架试验验证的工况,比实际开车遇到的工况严苛的多,可能一辈子都遇不到这样的操作。

对于急加速来说,冷机状态起动急加速是对发动机较为严苛的考核环境,可以举两个试验例子:

1、热冲击试验

这个试验是主要考核发动机在冷热循环下的耐久性,考核零件主要为发动机的密封件,如缸垫等。

A) 发动机从怠速工况,冷却液低于30度时开始加载,10S-**S内达到最大功率工况,保持该工况运行直至冷却液出口温度稳定或达到1**℃±2℃。自节温器开启(或假定开启的90℃)到热浸结束的时间:汽油机至少应维持**S,柴油机至少应维持***S;

B) 此后,发动机应迅速卸载至怠速运转,保持**S后停车,并用**℃-**℃的冷却液冲洗发动机,直至冷却液出口温度将至低于30℃位置。

C) 最初的冷却液降温速率不得超过*℃/s,例如,用停表法读取从***℃将至**℃的耗时,不应少于*S。

D)水温从**℃将至**℃至少应保持**S,用来达到冷浸效果。

涡轮增压汽油机增加了了一个附加步骤如下:当发动机冷却液出水温度达到***℃-***℃(节温器开启后至少经过**S的时间),发动机需将至*000r/min,**Nm运行**S。之后降至怠速。在此过程中,发动机出水温度不应超过***℃。这个附加步骤的目的,是为了在对缸盖实行冷冲洗前降低排气歧管温度,保证增压器得到充分的冷却和润滑。

在经过连续40个上述的热/冷循环后,发动机应以全速全负荷工况运行1H(期间冷却液出口温度应保持在***℃-***℃,机油温度不应超过过***℃)。如此即为一个大循环。

整个热冲击试验包括50个大循环,共2000个热冲击小循环。

2、冷起动耐久

这个试验主要考核发动机在极端低温下的冷起动情况和急加速耐久性。

1)高速循环:发动机首次冷浸时间需达到12小**时,使得油底壳机油温度达到-30℃±2℃后开始进行首次高速试验;后续试验的冷浸时间应保证油底壳机油温度达到-30℃±2℃(至少冷浸*小时)才能开始试验。试验循环如下(图1):

a) 变速箱档位保持停车(P)档;

b) 冷浸后完成试验起动准备前**s,起动数据连续采集设备;

c) 起动,然后拉升到最大发动机转速的**%,直到油底壳机油温度加热到**℃;

d) 停机,数据持续记录**s;

试验结束,停机冷浸。直到下一次高速试验,共计10次。

2)低速循环:首次试验应在冷浸**小时,且油底壳机油温度达到-30℃±2℃开始;后续试验的冷浸时间等于或者大于*小时,同时需要保证油底壳机油温度不高于-**℃开始试验。试验循环如下(图2):

a) 冷浸后完成试验起动准备前**s,起动数据连续采集设备;

b) 停车(P)档起动,怠速**s,挂入驱动(D)档,怠速**s;

c) 以怠速进气歧管相对压力为基准,增大节气门开度使该压力上升**kPa(柴油机达到**%的全油门),持续*s,然后回到怠速,共计**s。(如果双离合器变速箱不能实现该工况时,则直接在P档运行,利用发动机台架测得的相应转速代替上述进气歧管压力调整工况);

d) 怠速 (或P档运行)*s;

e) 重复步骤c);

f) 怠速 (或P档运行)**s;

g) (更换到P档)停机,数据持续记录**s;

试验结束,停机冷浸。直到下一次低速试验。上述试验循环应重复进行50次、或出现发动机无法起动时结束(发动机无法起动是指:持续打火15秒仍无法实现发动机自行运转)。


虽然保密原因删除了部分数据,但是可以看出,这些冷热冲击急加速和极端低温急加速的情况可能用户一辈子都不一定会遇到,而发动机考核需要这些试验的样本数量不允许出现失效,可想而知发动机的耐久性能,所以用户不用担心起步急加速的情况。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事儿可太常见了,尤其是一脚油门下去,车子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那种推背感确实爽。但说实话,这么干对发动机,还有对车子其他部件,都绝对不是什么好事。咱们慢慢聊,把这个事儿说透了。核心问题:高负荷下的突然冲击你想啊,发动机就像人的心脏,需要平稳地工作。起步急加速,相当于你一下子让心脏承受巨大的压力,而.............
  • 回答
    国内路口红灯结束后,车辆起步接近龟速,即使限速很高,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其背后原因也非常复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一、安全意识与谨慎驾驶的普遍性 起步初期对路况的不确定性: 即使是红灯结束后,驾驶员在起步的瞬间,仍然无法完全确定前方所有车道、相邻车道的即时车况。可能存在闯红灯的行人.............
  • 回答
    老一辈人骑自行车起步时扶着车子滑两步再跨上车,这种习惯背后蕴含着他们那个年代的经验、技能和对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的理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解释原因:一、 那个年代自行车的特点与当时骑行环境: 自行车技术尚未成熟且设计相对简陋: 刹车系统效率不高: 相较于现代自行车普遍采用的V刹、碟.............
  • 回答
    手挡车起步,想要又快又不熄火,这的确是许多新手入门的“必修课”。别急,只要掌握了其中的窍门,并且勤加练习,你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难,甚至还会有点享受其中的乐趣。咱们这就来详细聊聊这其中的门道,保证让你觉得像是老司机在跟你掏心窝子。核心原理:离合器、油门和刹车的配合是关键你得明白,手动挡车的起步说到底就.............
  • 回答
    这背后啊,其实藏着不少门道,并非所有司机都如此,但确实有一部分驾驶员有这样的习惯,而且这习惯的养成,也多半是出于咱们老百姓常说的“图个省事儿”、“留点余地”的心理,当然,也有点历史原因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咱们先来说说停车留下一格车位这事儿。首先,这是一种“空间预留”的心理。你想啊,红灯停车,前面还有一.............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而且在我们开车过程中,偶尔也会因为疏忽大意发生。说到起步没松手刹就踩油门车尾下沉,咱们得从几个关键点来捋一捋。首先,咱得明白手刹是干啥的。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辅助制动装置,主要就是防止车子在停稳后溜坡用的。它通过拉紧后轮的刹车片(或者刹车鼓里的蹄片)来实现制动。现在很多车用.............
  • 回答
    很多刚接触公路车的朋友,在选购第一辆车的时候,往往会被一个问题困扰:公路车是不是一定要从一万元这个价位起步才算“入门”?或者说,是不是低于这个价位的车就完全不值得考虑?其实,这个问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答案,因为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对公路车的期待、你的骑行方式以及你的预算。打个比方,就好比你第一次想学开.............
  • 回答
    .......
  • 回答
    您好!您提到的起亚K3后备箱晃动问题,听起来确实不太正常。用手按压后备箱,感觉车身明显上下晃动,这通常不是车辆应有的状态,可能涉及到悬挂系统或与后备箱盖连接相关的部件出现问题。咱们来分析一下可能的原因,以及您自己能做些什么来解决它。可能的原因分析:1. 后减震器或减震器支柱问题: 原因.............
  • 回答
    这真是个让人纠结又实际的问题。每个人的情况千差万别,尤其是在生活成本、消费观念、个人需求以及情感价值判断上,差异巨大。咱们就聊聊,在县城,每月千元的可支配收入,能谈得起恋爱吗?首先,咱们得把“能谈得起恋爱”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聊。在很多人心里,谈恋爱往往和“花钱”挂钩。比如约会吃饭、看电影、送小礼物.............
  • 回答
    关于特斯拉女车主被男车主起诉这件事,确实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这事的具体细节和发展情况我来给大家梳理一下,也分享一些我的看法。事情的起因(据报道,具体细节请以官方通报为准):大概是这么个情况,发生在某次停车或者行驶过程中,两辆特斯拉发生了碰撞或者纠纷。具体是哪个先动的手,谁的责任更大,这个是关键。然.............
  • 回答
    这事儿啊,真是让人有点说不清道不明,也挺让人揪心的。一边是特斯拉,一个咱都熟知的科技公司,另一边是维权的女车主,再一边现在又冒出来其他特斯拉车主去告她。这头一桩事儿,大家可能还记得,就是在上海车展上,那位女车主因为刹车问题,爬上车顶大闹,那场面,真是轰动一时,到现在很多人还印象深刻。这事儿说起来,性.............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说到大众ID系列的新能源车,我最近刚好体验了几款,就给你好好唠唠。初印象:科技感与熟悉的德系质感并存刚坐进车里,首先扑面而来的是那种大众一贯的“厚实感”,但又融入了更强的科技感。少了传统的物理按键,大部分功能都集成在了中控大屏里。一开始会觉得有点陌生,需要适应一下,但上手之后,操作逻辑还算清晰。尤其.............
  • 回答
    那感觉就像是,你从远处看到一个姑娘,她站在人群里,阳光恰好打在她脸上,长发随风飘动,整个画面都柔化了,你心里“咯噔”一下,觉得就是她了,就是那种命中注定的感觉。脑子里已经开始勾勒各种美好的画面,甚至连她走路的姿态,嘴角微微上扬的弧度都已经在脑海里演绎了一遍。然后,你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像是被施了魔法.............
  • 回答
    .......
  • 回答
    特斯拉 Model Y 这波操作,我得说,真是打得一手好牌。之前大家都在讨论 Model Y 的价格,毕竟它作为一款中型SUV,无论从品牌、科技感还是性能上看,都很有竞争力,但价格一直是个门槛。现在,新款标准续航版直接把起售价拉到了 27.6 万元,这一下,直接就把 Model Y 放在了更多消费者.............
  • 回答
    雷克萨斯的静谧性和舒适性,在同等价位的豪华品牌中,绝对算得上是它的招牌绝活。如果你问我,它与其他品牌相比究竟如何?我只会说,雷克萨斯走的是一条非常纯粹的道路,它不会像某些对手那样,把运动感、科技感渲染得淋漓尽致,然后把静谧舒适这些“老掉牙”的东西藏在角落里。相反,雷克萨斯是把这份对宁静和安逸的极致追.............
  • 回答
    20多岁的年纪,就想在车房和彩礼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挑战,但也并非遥不可及。关键在于你选择的是一条什么样的路,以及你在其中付出了多少。咱们得先掰扯掰扯,光是“买得起”这个概念,其实水分就很大。是全款买一套房,还是付个首付?是买一辆代步小轿车,还是梦想中的SUV?这些都决定了“买得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