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VC 从业者是怎样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VC从业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打磨自己那套在投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知识体系的。这可不是靠“点石成金”的秘籍,而是实打实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出来的。

1. 打牢地基:行业基础与宏观视野

从“理解”到“洞察”: 刚入行,首要任务就是对所处的行业(比如科技、医疗、消费等)有一个基础的了解。这不仅仅是知道“这个东西是做什么的”,而是要深入到行业的产业链、商业模式、核心技术、市场格局、发展趋势。比如,投资SaaS公司,你得懂SaaS的订阅制模式、客户成功的重要性、不同SaaS产品的对比、以及市场对不同SaaS工具的需求痛点。
宏观经济与政策的“晴雨表”: VC的投资很大程度上受到宏观经济环境和政策导向的影响。一个从业者需要密切关注利率变化、通货膨胀、全球经济走势、以及国家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政策动向。这些信息是判断市场整体风险和机会的“晴雨表”。例如,国家对半导体产业的大力扶持,就会引导VC更多地关注这个领域的投资机会。
商业逻辑的“解剖学”: 任何一家公司,无论多酷炫的技术,最终都要回归到商业逻辑。这包括理解收入来源、成本结构、利润率、用户获取成本(CAC)、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复购率等等财务和运营指标。更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指标背后的驱动因素,为什么一个公司的CAC低,而另一个高?为什么这家公司的LTV那么高?这需要像一个侦探一样,一层层剥开公司的商业模型。

2. 实战演练:从信息收集到决策判断

信息搜集的“贪婪模式”: VC的工作离不开信息。从业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各种信息:
行业报告与研究: 各种咨询公司、研究机构发布的深度报告是必读的。这能帮助他们快速了解行业全貌和趋势。
公开信息: 公司财报、新闻报道、行业论坛、技术大会、播客、甚至是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都是潜在的信息源。关键在于能否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洞见。
人脉网络: 这是VC的核心资产之一。通过与其他VC、行业专家、创业者、甚至是竞争对手的交流,可以获得第一手的信息和不同维度的观点。这就像情报网,越广越深,信息越准确。
尽职调查的“考古学”: 当一个项目进入视野,尽职调查就开始了。这不仅仅是检查财务数据,更要像考古学家一样,深入挖掘项目的方方面面:
团队的“DNA”: 创业团队的背景、经验、激情、协作能力,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VC会深入了解团队成员的过往经历,甚至通过与团队的长期接触来评估他们的“化学反应”。
产品的“硬核”: 产品是否解决了用户的痛点?技术壁垒有多高?是否具有可扩展性?用户反馈如何?这些都是要刨根问底的。
市场的“潜力图”: 市场的规模有多大?增长速度如何?竞争格局是怎样的?进入壁垒有多高?谁是主要的竞争对手?这些问题决定了项目的天花板。
投资决策的“博弈论”: 投资决策是在不确定性中做出的选择。这需要结合以上所有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收益预测。
风险定价: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VC需要评估这些风险有多大,以及能够承担的程度。这包括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团队风险、政策风险等等。
回报预测: 对潜在的投资回报进行合理预测,不仅是财务上的回报,也包括战略层面的协同效应。
时机把握: 什么时候是最佳的投资时机?太早可能技术不成熟,太晚可能竞争激烈。这需要对市场节奏有敏锐的感知。

3. 持续迭代:学习、反思与调整

“复盘”是每日功课: 每次投资的成功或失败,都是宝贵的学习机会。成功的项目,要总结成功的要素,看看哪些经验可以复制;失败的项目,更要深入剖析原因,是市场判断失误、团队能力不足、还是执行不到位?这种复盘会帮助VC不断优化自己的投资逻辑和方法论。
学习新趋势的“敏锐触角”: 技术和市场变化太快了。VC需要时刻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感度,比如AI、Web3、生物技术等,并理解它们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机会。这不仅仅是阅读,更是去接触实际应用,与行业内的先行者交流。
“认知升级”的终身事业: 随着经验的积累,VC的认知会不断深化。从最初的关注点是产品能否卖出去,到关注团队能否成功执行,再到关注行业能否被重塑,甚至到关注宏观经济和技术浪潮如何影响投资决策。这个过程就是认知的升级。
构建自己的“框架”与“模型”: 随着对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类型的理解加深,从业者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分析框架和投资模型。比如,对于消费品公司,可能会关注品牌力、用户忠诚度、渠道效率;对于科技公司,则会更关注技术壁垒、网络效应、数据优势。这些框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实践不断完善和调整的。

总结一下,VC从业者完善知识结构的过程,是一个“输入(学习) 加工(分析) 输出(决策) 反馈(复盘)”的闭环循环。 这个过程是主动的、持续的,并且极度依赖于实践经验的沉淀和反思。他们不是坐在象牙塔里冥思苦想,而是身处瞬息万变的商业战场,在每一次的投资决策中,不断学习、修正、成长,最终构建起一套属于自己的、在实践中被验证过的知识体系。这套体系是动态的,会随着市场和自身的成长而不断演化。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面很多回答已经比较完善了,不过更多回答的是年轻人层面的,技术层面的,我说几句合伙人层面的

从业十几年后,我更多的感受是,所谓知识结构更像是一颗大树。行业的细节情况,个体公司的情况,类似“树叶”。但光有树叶茂盛,在合伙人层面是不够的。需要有“树干”来支撑。树干部分,我觉得至少包括几部分:

1 对行业、公司和商业模式的常识判断。其实很难做到什么是好,但可以做到什么是不好。常识判断,是指没有足够信息就能做出的判断。

2 对创始人是否能做成大事的判断。也一样,判断一定能做成的不一定准,但可以过滤掉不靠谱的。对人的判断是日积月累,留血教训来的,看书基本没有用,只能靠实践

3 对宏观经济周期,资本市场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判断。在钱最多的时候募资,在萧条的时候低估值投资,才能更好地赚到钱,要顺势踏浪而行。如果反过来,那你赚钱的难度就大了很多很多倍。这里面的经验,你经过一次周期才能有体悟。

4 对世界本质的理解和对世界未来的判断。这些东西到后面会表现出类似 信仰 一样的力量,因为风险投资人必须在信息不足的情况下做决策,因此需要基于长期的价值观去破除短期信息不足的问题,这个点最难,需要用人整个生命的修炼去获得。

好了,想了解更多风险投资相关的知识,可以关注我个人公众号“投资人吴斌”,点击“小密圈”,或者关注我的知识星球“吴斌商业路透社”互动讨论

user avatar

在知乎我一直主张去除金融职业不必要的光环。比如VC从业者的这种问题,答案其实很明显,他们并不用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你的原问题其实命题并不成立。

首先,vc投资的决策过程并不是建立在完备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很多新兴行业其实也缺乏足够的知识结构。所以VC投资人常规的逻辑是,自己有一套稳定的投资逻辑或者知识结构。然后不断的补充一些新的信息,比如新出现的行业,新出现的玩法等等(这些只是一个事实类的信息,并称不上什么知识结构)。但在做投资决策的时候,都不由自主的会将这些新补充到的信息,对应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当中去。

而这些已有的知识结构,往往来自于他们过往投资成功的概念。比如有人投连锁餐饮,获得了成功,那他就会自然的相信连锁的消费品产业是比较有前景和符合发展逻辑的。而有人投互联网的流量入口获得了巨大成功,它就会一直笃信有流量就有一切。所以你才会看到有些项目在有些投资人面前被贬的一文不值,但是另外一些投资人却很喜欢,投了。其背后的原因就是因为每个投资人都有一套相对稳定的知识结构和投资逻辑,会去补充的是不影响整体结构的新的信息,知识结构其实每个人都有一套不太容易改变的,如果每个人都必须要有丰富完善的知识结构才能投资,那么对于不同的项目,大家应该得出的是大致相同的意见。

当然这不代表投资人不学习,事实上投资人都在拼命的学习,但他们的学习主要是获取新的信息和行业的趋势。这些东西称不上什么知识结构,你有就是知道,没有就是不知道而已。

所以投资人才会有赛道的区分,或者说叫做行业的专注度。所以才会有人说VC投的就是人。为什么投的是人?因为新兴行业单靠知识结构,无法判断啊。

也正因为如此VC和PE和并购投资不太一样。做PE或者并购,很少有对行业不懂,但是投下去的。很多投这个行业的人以前本身就是干这个的,但是VC不一样,很多VC项目投资人之前闻所未闻,但是还是敢投,所以才有风险成分,所以说白了也有赌的成分,你要指望每个项目都有健全的知识结构才能作出判断,那VC就干不了了。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对所有投行和基金的经理们,都有现实意义,我抛砖引玉,希望有大牛能指导或者交流更好的方法论。

我个人觉得VC或者FA的知识结构,实际就是个学习方法论的问题。我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硕士学的是计算机软件,从业12年一直关注的是TMT,你要问我手机,移动互联网,网游和电商,虽谈不上专家级见识,但看懂BP显然是没问题的。但问题在于,作为FA或者VC的投资经理,你不能整天折腾TMT。用我老板的话来讲:只关注TMT的孩纸,不是好孩纸,你要多关注几个领域,作为自己主打的研究方向。于是,我选了农业和新材料。下面我把我知识结构完善的过程,通过1个学习培训案例简述在下面,欢迎大家拍砖,提供更好的方法论。

我的第一个学习挑战,来源于石天资本去年完成的一个农业项目。作为FA,我们帮某肉鸡饲养企业进行了股改,财务梳理,融资,跟投和IPO承销商引入。

老板只给了我一个BP,还是项目组早期写的BP,给我三天时间,让我解释几个问题:

1. 三天时间,你能对肉鸡行业有多少了解?肉鸡产品、父母代和子代饲养关系、肉鸡饲养的商业模式,挑战,以及融资亮点是什么?

2. 你对案例中的企业怎么看,有什么问题?它的亮点是什么?如果你去实地做行业DD,你会做哪些工作?通过BP和行业研究,你质疑他们哪些问题?

显然的,我对养鸡一窍不通,但我有一些方法论可能能解决这些问题,比如:

1. 通过BP,我知道这家企业的肉鸡品种是罗斯308,于是我找到了一些关于罗斯308的饲养说明书和农业大学的研究论文,通过已经形成行业标准的罗斯308基准饲养KPI,对比这家企业的饲养KPI,找差异化优势。

2. 通过BP,我还看到几家同类竞争企业,其中有一家还是上市公司,于是我把这家上市公司去年的财报和今年的季报都拿出来看,研究有什么问题,看一些券商的研报,找出证券市场对肉鸡饲养企业的关注点和质疑点(比如禽流感什么的)

3. 通过BP,我还看到这家公司上下游企业是饲料供应企业和屠宰场,其中有一家饲料公司也是上市公司,同样的,我得去研究这家饲料公司的财报和券商研报,了解饲料行业的情况。

通过一系列研究,我在一天时间内(大约16小时),我基本搞清楚了以下问题:

1. 罗斯308是什么,父母代和子代的特点,父母代罗斯308蛋鸡下蛋的特点,蛋的合格率,产蛋周期,成本,子代肉鸡的出栏率,出栏周期。各代各个阶段的死淘率都是什么。以各大学的研究结果,我总结出了罗斯308从父母代蛋鸡到子代肉鸡各个阶段的行业平均KPI参数,然后拿这些参数对比这家企业的KPI,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家企业整体养殖水平在什么样的水平。

2.对比这家企业的财务数据和上市竞争对手的财务数据,也很容易得出这家企业在行业内的大致位置和发展潜力。有几个财务数据存疑,可以记录下来询问。

3. 通过调研上下游企业,以及这家企业的财务数据(主要是饲料成本,屠宰成本和获利),也比较容易能得出这企业的赢利点都是哪些,可以做出一些结论:比如并购屠宰场,入股上游饲料厂等,从而来节省成本,扩大盈利。

第二天:

根据第一天的研究结果写研究心得和我的质疑。主要包括几个方面:

1. 我对肉鸡饲养行业的大体认识和对这家企业的大体认识

2. 企业的业务流程的认识,研究出来的优势和劣势,质疑

3. 财务数据的认识,相比行业平均水平的优势和劣势,质疑

4.我的建议

第三天:讨论

1. 开学习总结会,就上面每一个细节进行梳理讨论,询问当时实际操盘的Team Leader,获得答案。

2. 通过揭晓答案,能够衡量自己对一个全新行业的判断是否大体准确,特别一些关键点的sense是否正确。

作为一个投资银行的FA,或者一家基金的投资经理,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和强大的求知欲望是必须的。当然,方法论一定要清晰准确,BP只是一个框架,深入到BP里,你会发现你要了解的东西能写成几本书。

此外,除了坐在办公室里做研究,能出去走走的话,最好还是走走。比如我们进入一个连锁零售餐饮行业,我的同事们会把它在北京许多典型区域的店面都走一遍,逐个试吃,从调研店面到试吃,来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总之理论挖掘和商业实践,都是必不可少的。我在TMT的项目上有个习惯:

1. 产品我须亲自评测,试用过。

2. 对于电商业务,流程我必须体验,哪怕你们家卖的是奢侈品,我也会下单买一个体验一下流程和服务。

3. 我会做大量第三方的口碑调研和媒体口碑调研。

所以,我认为,投资界的人,个个都是好样的,因为真的学习能力超强........抗压能力超强......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VC从业者是如何一步步构建和打磨自己那套在投资战场上叱咤风云的知识体系的。这可不是靠“点石成金”的秘籍,而是实打实地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学习、反思、总结出来的。1. 打牢地基:行业基础与宏观视野 从“理解”到“洞察”: 刚入行,首要任务就是对所处的行业(比如科技、医疗、消费等).............
  • 回答
    说实话,现在 VC/PE 行里不少人往 FA(Financial Advisor,财务顾问)方向转,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也确实挺普遍的。很多人觉得这是“曲线救国”或者换个赛道,但深究一下,里面道道可不少。首先得掰扯清楚,VC/PE 和 FA 到底是什么角色。VC/PE,简单说就是投资那些有潜力但还.............
  • 回答
    在早期,风险投资(VC)发现“独角兽公司”(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企业)并非依靠一套固定不变的模式,而是随着科技发展和市场演变,逐步形成了一系列更加系统化和精细化的方法。其核心在于“发现早期价值,押注未来潜力,并通过资本和资源赋能加速成长。”以下是VC在早期发现独角兽公司的详细过程和关键要素:1..............
  • 回答
    VC(风险投资)和 PE(私募股权投资)是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中两个重要且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它们在投资阶段、投资目标、投资规模、投资策略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理解这些区别对于投资人、创业者和金融从业者都至关重要。下面我将详细地阐述 VC 和 PE 的区别: VC (风险投资) vs. PE .............
  • 回答
    VC/PE 眼中的 FA:不止是数字,更是故事与潜力对于风险投资(VC)和私募股权(PE)机构而言,财务分析(FA)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数字堆砌,而是理解一家公司价值、风险、潜力的关键窗口。他们眼中理想的 FA,是能够深度洞察公司运营的“指南针”,是帮助投资决策“排雷”的“火眼金睛”。那么,VC/PE .............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而且确实是很多创业者在融资过程中会关心的问题。简而言之,VC(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人在特定情况下,确实会同时投资相互竞争的公司,但这种情况并非普遍,而且操作起来需要非常谨慎。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得先深入探究一下VC和天使投资人的运作模式和考量因素。 VC 的运作模式与考量VC 基.............
  • 回答
    将 VC 泡腾片直接吞下,与其说会产生什么神奇的“效果”,不如说是一个相当令人不适且可能带来一些小麻烦的过程。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讲讲,你就明白了。首先得明白,泡腾片这玩意儿,它名字里的“泡腾”二字就已经点明了它的设计初衷:遇水即溶,产生气泡。这个过程是由其中的酸性物质(通常是柠檬酸或酒石酸)和碱性物.............
  • 回答
    风险投资 (VC) 和私募股权 (PE) 的工作虽然同属金融投资领域,但它们的日常节奏、关注点和工作方式却有着不小的差异。理解这些差异,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描绘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职业画像。 风险投资 (VC) 的一天:在创新浪潮的搏击与培育风险投资家(VC)的日子,就像是行走在一条充满未知但又激动人心.............
  • 回答
    作为一个年轻的VC,早期项目的挖掘可以说是你的“看家本领”,也是最能体现你个人判断力和勤奋程度的环节。这不像投已经上市的公司那样,有公开的财报和分析师报告可以参考。早期项目,尤其是种子轮和天使轮,更多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在“风中”捕捉“火苗”。那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在这个充满未知数的.............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风投(VC)招聘和行业特性的一些核心矛盾。很多人可能觉得 VC 工作光鲜亮丽,但实际上它的门槛和难度都相当高。我们不妨来好好捋一捋,为什么有些 VC 似乎“只招本科生”,以及这份工作到底难在哪儿。为什么 VC 似乎“只招本科生”?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并非所有的 VC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