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公众号刚好写了这件事,放出来给大伙做一个二次评判。
以下全文:
“搬迁解决的事,愣花几亿修路”真的有意义吗?
大家还记得四川凉山那个出动米-26修路的阿布洛哈村吗
20世纪60年代,当地将300多名麻风病人集中在这里隔离治疗
所以,这个因病形成的隔绝村又被叫做“麻风村”
它落后、闭塞、地势险峻,人口稀少
截止2019年11月25日,它是全国最后一个未通公路的建制村,村民出山要走四个小时山路,还要滑索
2019年底,国家开始着手为这个只有253口人的小村庄修路
因为滑坡落石砸坏了工程队的大型机械
所以他们协调了一架全球现役直升机中最重最大的运载直升机——“米-26”,来为工程队运送工程器械
今年5月23日,哈布洛哈通村公路全线竣工
其实关于阿布洛哈修村路的新闻我们已经跟踪关注过两次
每一次,网友们的相关评论中,除了表达自己的感动和深深自豪感之外
也会有疑问的声音:
为什么不搬迁呢?
这样修路有什么意义呢?
随着村庄通路通网,年轻一代会渐渐离开,为什么还要花费这么大的代价去修路?
是真的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吗?
这样的疑问,在我们的后台留言区,也有很多
让他们搬去城里不行吗?
我们国家需要帮助的人很多,钱是不是应该花在刀刃上?
这样的成本对比,会否得不偿失?
……
这一次,我再度关注到阿布洛哈村,是因为6月30日,它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
通村公路全面通车,首趟乡村客车从村里发出
这个曾经“与世隔绝”的村庄,正式加入了全省交通大网络
当我看到村支书哽咽着说“这变化真的太快了”时
关于“为什么不迁出来?”这个问题,我想,现在阿布洛哈可以正式回答了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天堑变通途的过程:
2019年6月,通村公路开始建设,困难重重
2019年12月,为解决施工设备运输难题,施工方租借了“米-26”重型直升机转运设备同时,为了方便村民出行,峡谷摆渡车先行开通,村民结束了半个多世纪出行靠人背马驼的历史
2019年12月31日,阿布洛哈村对外通道打通
2020年1月30日,在为村子修路的同时,村中33栋安置房也开始修建
2020年5月23日,公路全线竣工
2020年6月26日,33栋安全住房完成基本建设
2020年6月30日,阿布洛哈通村公路全面通车,
村民们有了自己的出行公交…同时也住上了新房子
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组对比图,来看看通路带给阿布洛哈村的变化
以前的土房草变成了二层小楼,以前连马都摔死好几匹的山路变成了汽车驰跑的公路
学校的操场干净整洁,教室也变得更现代化
大娘治好了病,推着童车带着孙子,大爷也搬进了养老院
村支书吉列子日说,老一辈的人以为自己要放一辈子羊,而现在这一代的孩子,他们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可以走出去考一个好学校
村民阿达牛色说,既然政府给村子规划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富裕起来的办法,那自己也要搞搞产业,在山上种点脐橙之类的
从村民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看出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以及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这种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溢于言表的喜悦之情,是因为公路通到家门口得以实现的
诚然,如部分网友所说,让他们全村迁出大山的确比给他们修路要省事的多
搬迁到交通便利的镇里,将扶贫款均分给他们,甚至能让这200多口人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实现富裕
可然后呢?
授之以鱼三年五年后呢?且不说这些村民几十年来的隔绝生活,会不会让他们离开家乡之后,很难融入新的环境
光是大部分村民离开大山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技能,钱花完了之后,很快又会返贫,这都是可以预见的
所以,当一个母亲给孩子零花钱,孩子总有花完的一天她为什么不去选择教会孩子赚钱的方法,并为孩子创造赚钱的条件呢?
毕竟,这些在短期看来可能并不划算的投资,为她和孩子带来的,是长久的发展
更何况,每个地方都有它独有的自然优势和人文条件
或许在别的地方搬迁是最优选
但是在这里,脱贫的对象不仅是这253个村民,还包含了这个叫阿布洛哈的村庄
金沙江大峡谷之于村子的地势劣势,在通了公路之后,可以转变为优势
开发登山攀岩,户外探险,民俗体验等旅游产品
这里还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可以发展特色种植
这个村子有无限的可能去挖掘
修路之前,政府为他们做好了所有打算
那想要开始发展,路就必须修
再退一步来说,如果所有的发展策略,我们都靠将人搬迁出来,将地势险峻的地方放弃掉
那么从长远看来,现在中国很多发达的城市,可能就没有如今这样的繁华了
比如石家庄,从清末只有的93户村民的闭塞小村庄,发展到如今1000多万人口的京津冀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
最初,就是因为一条连接山西和河北的铁路开始的
再比如重庆,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地势有多崎岖就不用我说了吧,8D不是随便说说的
桥梁穿山而过,轻轨穿房而建,在建造之前,谁看都会觉得是在瞎胡闹吧
可这就是中国啊
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给你希望,还要将延续希望的动力亲自送到你的手上
如果你没去过那些极其偏僻难走的西北偏远山村,你可能永远也体会不到修路的意义有多大
这不是一句云淡风轻的“迁出来”所能代替的
在做好所有的考量和风险规划后,只要决定去干,那就一定要克服万难
而这条很多人一点一点铺出来的公路,就是真正的希望和方向
它不仅能改变这里的人,还能彻底改变这个地方
-全文完-
这件事情,我持保留态度。
对比郭亮村,为了求发展,几十年如一日,在悬崖上开凿挂壁公路。
这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难险阻、为追求美好生活不懈奋斗的精神。
郭亮村人,不愧是优秀的华夏儿女。
郭亮村,应该成为一座丰碑,就像红旗渠的青年洞一样,永远值得后人敬仰,值得其他地方的人学习。
如果其他地方能达到郭亮村人一半的勤劳、奋斗,可能早就脱贫了。
然而,凉山的悬崖村,似乎情况不一样。
据说,上面的村民有不少以前是有低保的。
而且,当时看新闻,当地政府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拨款100万建天梯。
本村村民每背一根铁棍,赚10元。。。
拜托,人家来给你们扶贫的
钢管都是村民一根根背上山的。修建钢梯时,莫色子古负责统计钢管数量、计算人员工资。1.5米的钢管,每背一根工钱10元,6米的,每根60元。
该搬的地方就要搬,从独门独户的搬,到整组、整村、整乡的搬,国内很多地方都在进行。
切不要自我感动,拿情怀当饭吃。
搬还是不搬,自有科学来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从地质灾害避险搬迁,
到异地扶贫搬迁,
再到基于生态保护的搬迁,
“祖祖辈辈世居于此”的思想,需要用现代科学的尺子进行衡量。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一点,老祖宗们找的地方,放在现代科学视角里,并不都是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滑坡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灾害、山洪灾害频频反复出现的地方,为什么不搬?是情怀重要,还是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重要?
以6月底四川冕宁洪水为例,房子都修到干涸的旧河道里去了,这样的人家就属于需要精准避险搬迁的对象,重新在开河道的高地划一块宅基地,政府资助重新建房,给洪水留出通道,这样才能避免重复受灾。
再以前段时间的黑熊杀人事件为例,随着生态保护力度逐渐增大,一些位于保护区周围的人居地会越来越多的收到野生动物影响。秦岭的花豹正在恢复,川西的黑熊已经开始杀人,还有不得不时常组织人们猎杀的野猪。人与动物之栖息地重合的矛盾,在未来会更加凸显。
想要解决,唯有人退,因为我们不可能重新回到只要人居不要生态的老路上去。于是生态搬迁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为生活在最后一公里的群众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固然是政府的应尽之责,
但是,科学评估那些位于最后一公里的地方,是否符合人类更好的生存发展,这也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该有规划、有步骤进行的工作。
并且,这两件事的开展并不矛盾,该修的基建要修,该做的搬迁研究也不能停。
因为截止到今年六月,中国尚未对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过全面的摸底。
因为截止到今年六月,中国尚未对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过全面的摸底。
因为截止到今年六月,中国尚未对全国范围的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过全面的摸底。
尽管中国不同地区都进行过大量的地质灾害风险摸排,但过去的工作通常局限于本区历来风险较大的地方,例如西南一带,但全国层面的全面摸排,这还是第一次。
不要以为公路都修了,那些深山里的村子就肯定安全,大错特错。
切忌用情怀看待搬迁安置工作,应以科学为准。
并且现在就谈情怀,不仅为时尚早,而且缺少科学依据。
效仿一下高赞的情怀: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要让华夏宜居、适居、能够安居的土地都变成富庶、繁荣的乐土,而不是整天让人民群众处在可以规避而未能规避的地灾风险和动物风险之下。作为地质条件最复杂多样和将绿水青山作为优先大战略的国家,你有多少人民正生活在大自然的风险之下?
——不信的话,这个夏天,且看各种山洪泥石流滑坡的新闻吧。
突然想起一个梗:
不修路,让人怎么往外搬迁?
直升机运吗?
请不要把目光局限的如此短促!
我上高中的时候,我娘在追一部由殷桃主演的电视剧,叫做《杨贵妃秘史》。
其中有这么一个情节,玄宗皇帝站在熙熙攘攘,无比繁华的黄河大浮桥旁边,给杨玉环展示自己的江山,他短叹一口气,回忆说,当年为了修筑这座桥,需要精铁铸造四头大铁牛,仅这四头铁牛,就需要天下年产精铁过半!但是朕拍板就干了,这才让这滔滔黄河,两岸勾连。
他表示,朕十九岁以来,什么风浪没见过?朕就不信,还镇不住一个小小的边将?
威不威风?霸不霸气?
当然,熟知历史的人应该都能猜出来,这段语境里的"小小边将",叫安禄山。
安史之乱以后,无论是肃宗代宗德宗宪宗……唐帝国再也没有余力去修建一个类似于黄河大浮桥这样的大型基建工程了。
知乎前大V、入关学先知山高县曾言:"我国应当赶在下一个衰落期到来之前,获取足够的外部缓冲空间!"
是的,衰落期的国家,没有余力去维护外部领土,只能通过缩小缓冲区来拖延时间,等待民族复兴。
那么,同样的,一个衰落期的国家也是没有余力去承担国内大型基础建设的!
悬崖村的公路也好,深山老林的大桥也罢,这些偏僻地区的工程也许在现在发展时代,其作用没有太过明显。
但是,它们就像你资产富余时扔进猪肚子的一枚硬币,也许有一天,你倒霉破产睡桥洞的时候,它便可以换来两个馒头。
我们的国家是上升期,我们现在所建筑的大型公路,桥梁,铁路,码头……可以保证在未来几百年里,最次情况下也有条破路可用。君不见,美利坚百年前的铁路基础,至今仍然在维护着这个国家最后的倔强吗?
始皇帝横扫六合,气吞宇内,虎了不到十五年。
开元盛世物阜民丰,万邦来朝,也不过持续了三十年。
国强十年,屡见不鲜;国强百年,凤毛麟角;国强千年,闻所未闻。
所以,这种为未来不知何时可能到来的衰落期预备的救命工程,是不能单独拿出来,用一点点蝇头小利去衡量其价值的。
这就是内卷的证据与奇迹!
以自由市场为核心的经济学,肯定是不赞同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壮举,但交易成本畸高不下的情况下,这又是一个不得已而做的事情。
搬迁式扶贫与修路型扶贫,本质上是以市场为放射核心的古典西方经济学与以任务为网格导向的近代东方经济学的分野。
拼吧,未来五十年,有的看,看技术进步的方式方法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个人都是人。
不是牲口。
更不是数字。
我站在悬崖边,看着刚修好的路,有些不解。转身问师父。
“师父,为什么要在悬崖绝壁上修这一条路?”
师父抚须,轻笑道,“如今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咱们修真村,不能再御剑飞行了,不然引起骚乱总是不好的!”
“咱们可以搬下去住啊,山下多繁华!”
师父拿浮尘打了我一下,“混账,你忘了咱们修真村的使命了?”
我低下头,怯懦的说:“没忘。”
“说,是什么!”师父大声呵斥。
“镇守村下魔窟,防止邪魔再出来遗祸人间!”
师父点头,看向山下,“山下网吧开了吗?”
“开了!”
师父大喜,“换衣服,陪师父下山!”
我看了看一脸兴奋的师父,咬牙说:“师父,下山可以,咱们能不能不选亚索?”
玩过文明5的都知道,要趁着经济富足、笑脸多的黄金时代造城。
可以百度一下玉麦乡。如果不是伟大的三位在漫长的30多年坚持不撤,挥舞国旗告诉对面印度人,这是中国的土地,等这几人老去,大概率就这不是中国的领地了!
如果清末不是左宗棠要坚持带着棺材出征,收复新疆,那就不是我们的国土了!如果不是后面的建设兵团英勇的战士就地转业,克服艰难,扎根边疆搞农耕,治理环境。那大概率不属于中国了!
按自然环境恶劣就不用修路了,不用迁移乡民过去,都要搬去自然环境很好的地方的方式来操作,那我们的西藏大部分要被印度占了,新疆大概率现在是个什么斯坦国,东北是俄罗斯的远东,广西云南边境是被安南占了!海南也早就被放弃了!
炎黄子孙就是这样一代一代的克服困难,从中原移民到艰苦地区,然后稳稳守住国家开疆扩土的领地,才有了现在的国土。
有点基本常识和爱国主义好不好,难道一个国家只要北上广深就够了?
中国是一个大一统的国家,大一统国家的特点是,一个都不能少,一点都不能少,能要的,全都要。
中国还是个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放弃一个地区,放弃一群人的说法,能救的全都救,能养活的都要养活。
我有几个江浙沪的朋友,经常愤愤不平说,咱们江浙沪如此发达,GDP这么高,原不需与外界互通有无,我们本可以过上欧洲人的生活……为什么要和中部、西部绑在一起……用转移支付给他们输血?
这种讲法,前几年真不少,听起来还蛮有道理的,但是你知道,一旦中国像欧洲那样,各省独立,那么你的口罩有可能就不能从湖北运到江苏,中途很可能被安徽截胡,你也不太可能享受全国低价的物流、交通、能源,你得用人家西部的天然气、电、矿产吧?你得吃人家中部和东三省的粮食吧?不是一个国家的话,人家大可以抬价,甚至可以不卖给你。
中国为什么要拼命在全国各地搞基建、修公路、修铁路、造桥梁、拉电线、造基站啊?那就是为了让这个国家更像一个整体,物资、能源、人员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可以让贫困闭塞的山区人获得现代化的成果。
为什么不把他们迁出来,而是花更多的钱去修路搞基建?这是在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当地人祖祖辈辈居住的土地,不能说不要就不要,这里也是文明的聚落,是一部活着的的文明史;二是扶贫需要授之以渔,搞基建、修公路、搞教育就是要让他们融入现代社会,自己找到出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如果说因为贫瘠,就要放弃这块土地 ,那么推而广之,是不是可以把所有生活在山区、荒漠、边境的人民都迁出来?都迁往东部发达地区,我们放弃那些土地,什么都不管?那么960万平方公里,谁来守?
咱们不能学美帝,资本、资源、人才都往繁荣发达的地区富集,那些边远城镇乡村,几十年来连基建都不搞了,铁路公路都是几十年前的,4G网络都没有……
共产主义的理想,是要让华夏处处都变成富庶、繁荣的乐土,而不是整天想着“选择性放弃”,三山六水一分地,你有14亿人口,你有多少土地可以放弃?
安土重迁,地理控制,旅游开发。
先说第一个原因,安土重迁。
扶贫搬迁工作中需要面临的很大一部分障碍,就是相当一部分群众安土重迁的社会习俗。
“只要在外面盖好大房子,把他们搬出来就好”
这是一种财务逻辑式的说法。
贫困群众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不是一件件有待搬运的货物,他们有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习惯,他们的生活由他们所熟悉的无数细节堆积而成,这些对生活细节的坚持,共同构成了安土重迁的社会习俗。
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老窝,扶贫搬迁工作中,工作人员常常会遇到群众有一些看似匪夷所思的要求,比如有的家庭搬迁的时候,宁可全部家当不要,也要带着家门口的那块大石头一起走,有的家庭搬家可以,但必须带着园子里那一堆种好的瓜藤一起走,你和他说等你搬到了新家,我们给你再种一堆一模一样的行不行,他们说不行,必须是家里那一堆,他们要吃一辈子。
这与经济问题无关,纯粹就是生活习惯问题,就像有的人睡觉认枕头一样,换个枕头就失眠,这是一个感性问题,没有那么多逻辑可讲的。
我们是一个单一制国家,全面脱贫攻坚是政治任务,是党和国家对人民许下的承诺,如果人民实在是拒绝搬迁,工作又做不通,那就只能力大砖飞咯。
这是政治问题,不能以财务逻辑去思考。
再说第二个原因,地理控制。
我走访过不少边地村镇,在那些地形复杂崎岖,村镇犬牙交错,交通又不便的地方,守卫国土的主要方式,就是靠居民的长期定居。
在那些地方,国境线的归属并不取决于外交官的谈判,军队的守备,地图的勘测这些宏观叙事层面的东西。而是一户户居民,一个个村镇,他们的定居区域,就是按照传统习惯法而言的国境线。
在那些地方,国境线的划分就取决于篱笆扎起来的位置,水沟的走向,田埂的形状乃至一栋破屋。
边地居民的国境意识往往极为强烈,在那些地方,国土范围实际上是动态的,比如我今天整修旧屋时,把外墙向南多修了三尺,那不得了,许多人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开疆就在这一砖一瓦中完成了。
蚂蚱再小也是肉,小帐不可细算,很多地方就是靠着无数次这种日拱一卒才渐渐变为我们的国土的,你以为那是在修房?那是在拓土!
神圣的国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非常具体的事物,恰恰是这些不起眼东西塑造了960万平方公里。
在这些地方修桥铺路,是巩固对国境的刚性控制,特别是某些悬崖村,本质上是边境地区的地理制高点,是关键军事位置,在那些地方,一挺机枪就可以守卫好大一片国土,说是兵家必争之地都不为过。
最后再说第三个原因,旅游开发
险要之地必有雄奇可观,这是一个基本规律,一望无际的原野固然四通八达,但未免千篇一律,而那些难以到达的地方,它的低交通性本身就是旅游层面的一个卖点。
比如大名鼎鼎的郭亮村,以壁挂式公路和摩崖石刻式桥隧著称
还有著名的凉山天梯悬崖村
这些地方,有人居住,有当年群众一点点在山崖上凿出来的岩道,有气死恐高症的天梯,只要加以整修,加上适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再保留雄奇的景观特征,那就是日进斗金的旅游卖点,在这些地方修路铺桥搞基建,那是一本万利的买卖。
放着这么大个聚宝盆不用,跑去城里跟我们小布尔乔亚一起住水泥盒子?
人家又不傻。
总而言之,各种悬崖村之所以不搬迁,或多或少都有以上原因中的一条或者多条。
比如世界自然遗产的三江并流地区,那里的很多地方就既是旅游胜地,又是守土边地
比如怒江州丙中洛地区
这些地方,说什么也得把桥修起来,把路铺进去。
简而言之,中国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国家,只抱着账本和逻辑,你是永远也无法理解它的。
2016年在吕梁山区当第一书记,当时村里遇到差不多同样的问题。
我下乡的村,到乡镇镇政府开车得两个小时。村里共四个自然村,户籍人口约800人,常年在村的大概50人,几乎都为老弱病残。
当时要脱贫,必须要基础设施完善,也就是村中的水电路4G信号是基本指标。然后自来水入户,4个自然村总投资120万;通村的水泥路翻修,大概70—80万;信号是由联通公司负责,投资不详。 然后粗略一算起码得200万。
某天跟村支书在山里看水源,我说:村里都是老弱病残,再过二三十年都没人了,搞这么大投资干啥? 支书扭头:那也还有二三十年,你的意思从现在起我们这些村里的就都不用活了?
所以说白了,这几百万的投资,在当下就是为了能让这几十口老弱病残的这二三十年能过的好。幸运的是,国家觉得值。
再说为什么不移民,我们村建村是明清避难逃荒而来,村里主要的生活来源是枣树和玉米、高粱、小麦。村里总种植面积大概4000多亩,其中枣树近3000亩,虽说这几年红枣价格不好,但那是他们主要的收入来源。搬出去没问题,最难的是稳的住,搬出来生计怎么办是制约他们搬出来最大的问题。总理有句话“中国几亿的劳动力,有活干就是创造价值的劳动的手,没活干就是需要吃饭的口。”
未来30年,中国绝大部分远离城市无法借力发展、也没有人文资源可供挖掘、还没有自然风光可供深度旅游开发的农村都会自然消亡。
很多人不明就里地质疑,既然如此,为什么国家还要搞村村通,把路、水、电都搞得好好的?这不是浪费资源吗?直接搬迁合并不就好了?特别那些什么悬崖村之类的。
你这么想,只能说站着说话不腰疼,给你钱,让你去搬两个贫困村,你就知道问题在哪儿了。
你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一个村子总有人不愿意搬,你觉得人家穷,可还真有人就喜欢那里的生活,特别是安土重迁想要叶落归根的老人,你能把人家祖坟一起搬走吗?如果你不能,他知道搬走就葬不回来了。你总不能为了政绩,把不愿意被你搬迁扶贫的人强行拆迁搬走吧?你到底是社会主义公仆,还是绑匪?说服所有人搬迁的成本,说服不成还得利诱,最麻烦的是还有人啥都不图就是不肯走,搞定这些都是不小的成本。
第二个问题,你搬出去了,原先种地的人,现在没地可种了,工作怎么解决,你给安置?安置后再失业了你管吗?管多久,一辈子,还是父子两代、子孙三代?即使还可以种地,人家就觉得地没有原先好种了,天天找你闹你怎么解决?或者新地方人家遭水灾了就来找你,说他们老家从来没这等破事,你负责吗?如果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原先在贫困山里住得好好的良民,现在变成了无业流民,你说你到底是在扶贫呢,还是在制造社会隐患?
第三个问题是,你把他们搬到哪儿?既然想要人家过得更好,肯定要搬到更好的地方去,你去哪儿给他找?你一旦搬到已经有人住的地方,就必然涉及到动当地原住民蛋糕的问题,即使土地、住房你给解决了,原住民还是会觉得外地搬迁来的居民抢了他们的工作、上学、医疗资源,很容易就发生冲突,甚至上升为群体性事件。这个问题基本是无解的,只有等利益相关的这代人都老死了,到了下一代、甚至隔一代,搬迁户和原住民的差别抹平了,问题才能解决——这可不是二三十年,而是五六七八十年的问题,这期间政府的直接成本、间接社会成本大到你想象不到。上世纪90年代的大坝移民滋生的后续问题,现在过去30年了,都还没彻底解决,可想难度之大。
也许你说可以找个没人住的、条件好的地方给他们啊!问题是这种地方有那么容易找吗?而且你这么搞,还是制造了一个隔离区,它的问题肯定比这些百姓留在原来的村子要多。
所以啊,并不是国家制定政策的人比你蠢,想不到搬迁扶贫,而是看起来容易的搬迁扶贫,后续需要支付的成本,大到超乎你想象。
所以国家提就地扶贫,提乡村振兴,并非不知道大部分乡村终将衰落,而是明知如此,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在农村修桥铺路的意义,相当于打通毛细血管,把这一个个村的自然人,连接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来,让农民去城里变成农民工以更高的效率赚钱,尽快改善家庭贫困的状态。说得悲哀些,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燃料”。
80、90还有不少农村人孩子赚了钱回农村盖房,但00后即使不能留在大城市,也会考虑在县城、乡镇定居,而不是回农村盖房,这样30年后,无甚资源的那些农村会自然消失,没有人口,何来贫困。
算来算去,搬迁扶贫只是实在没办法的办法,就地扶贫还是首选,虽然通路、通水、通电需要花钱,而且这个村子可能30年后就自然消亡了,但比起异地搬迁还是划算,这是一笔综合账。
尽管搬迁扶贫是最后的选项,根据国家发改委2019年10月公布的数据,中国十三五期间(2016年-2020年)还是有930万贫困人口实现了搬迁。
还有人心里想,成本那么大,管他们做甚,让他们自生自灭算了——对不起,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全民共同富裕是100年前建党、70年前建国的初心。
当年霍去病为何要封狼居胥呢?
吃多了闲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