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多边贸易变为双边贸易,美国这步棋已经成功了,是否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关键的战略布局?

回答
美国推动多边贸易向双边贸易的转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格局下,确实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其中一个核心焦点便是它是否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关键战略布局。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剖析美国此举背后的动机、具体操作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

首先,让我们明确“多边贸易”与“双边贸易”的区别,以及美国为什么会倾向于后者。

多边贸易:指的是多个国家之间遵循共同的贸易规则和框架进行的贸易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世界贸易组织(WTO)及其建立的关税减让、非歧视原则等。多边贸易的优势在于其普遍性、稳定性以及规则的透明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
双边贸易:指的是两个国家之间达成的贸易协定。这些协定通常是双方根据各自的利益和需求量身定制的,灵活性更高,但也可能因为参与者少而缺乏普遍性和稳定性。

美国从积极参与并主导多边贸易体系(如建立WTO)转向更侧重于双边或小多边(如印太经济框架IPEF)的模式,其原因错综复杂。

美国为何转向双边贸易?动机剖析:

1. 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副作用”和国内政治压力: 过去几十年的全球化,虽然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一些国家(包括美国)的产业空心化、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引发了国内的经济不平等和政治不满。特朗普政府时期将“美国优先”置于首位,认为多边贸易协定往往是“不公平”的,对美国工人不利,因此倾向于通过双边谈判来争取更有利于美国的条件。拜登政府虽然在措辞上有所软化,但其对华战略的基调并未根本改变,对多边体系中未能有效约束中国崛起的部分也持保留态度。
2. 对WTO改革乏力感到失望: 美国认为WTO的争端解决机制未能有效解决成员国的违规行为,尤其是对所谓“非市场经济体”的处理能力不足。同时,美国也认为WTO未能跟上新的贸易形式和挑战,例如数字贸易、服务贸易、环境标准等。这种失望情绪促使美国寻求绕开或重塑规则,通过更灵活的双边方式来推进其贸易议程。
3. 战略竞争的工具: 这一点最为关键,也是指向“遏制中国发展”的核心。在当今地缘政治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贸易和经济联系不再仅仅是经济活动,更是国家力量的重要体现和工具。美国认为,中国凭借其庞大的体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影响力,正在利用现有的全球贸易体系来壮大自身,并挑战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因此,美国倾向于构建一种新的、更符合其利益和价值观的贸易网络,以在战略上孤立或削弱中国的影响力。

美国推行双边贸易的具体“棋局”及其如何指向“遏制中国”:

美国在这一轮转向中,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这些行动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一个旨在重塑全球贸易格局、并对中国产生战略影响的布局。

1. 关税战和贸易限制: 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高额关税,以及对部分中国科技企业实施出口管制和投资限制。这些措施的目的是直接打击中国相关产业,延缓其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同时迫使产业链从中国转移。
2. 构建“小多边”和“伙伴圈”: 美国不再满足于仅仅通过WTO进行规则制定,而是积极推动一系列以特定议题为导向、以排他性为特征的区域性或领域性合作框架。
印太经济框架(IPEF): 这是最明显的例子。IPEF的成员国包括多个亚洲国家,但中国并非其中之一。IPEF的涵盖领域广泛,包括供应链韧性、数字经济、绿色经济、劳工标准等,这些都是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领域。美国试图通过IPEF来制定新的贸易规则,引导区域内的经济合作方向,并将其标准“外溢”到其他国家,从而在经济上孤立中国。例如,在供应链韧性方面,美国鼓励成员国分散供应链,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显然指向了“去中国化”。
“芯片四方联盟”(Chip 4): 由美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组成的半导体供应链联盟,其核心目标是在高端芯片制造领域建立一个排除中国的技术壁垒和供应链网络,以限制中国在关键技术上的发展。
其他领域合作: 在清洁能源、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美国也在加强与盟友的合作,并提出替代中国的方案,以争夺在全球经济转型中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3. 利用国内法和出口管制: 除了直接关税措施,美国还通过国内法案(如《通胀削减法案》中的一些优惠条款),鼓励其盟友将产业链迁回美国或转移到“可信赖”的国家,这在客观上也在切割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更是直接瞄准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试图切断其获取关键技术和设备的途径。
4. 强调价值观和国内政策: 美国在推动新的贸易安排时,也越来越强调劳工标准、环境保护、民主价值观等所谓“高标准”要求。虽然这些标准本身有其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美国往往以此为依据,针对不符合其价值观的国家(特别是中国)施加压力,使其在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美国此举是否是遏制中国发展的“关键战略布局”?

从战略层面来看,可以认为是的。 美国这一系列以双边和“小多边”为特征的贸易政策调整,确实构成了一个旨在限制中国全球经济影响力和技术进步的长期战略布局。其核心逻辑在于:

重塑全球经济规则和供应链: 通过新的贸易框架和伙伴关系,美国试图在关键领域(如科技、能源、数字经济)建立一套符合其利益和价值观的规则体系,同时构建对中国具有一定排他性的供应链网络。
技术遏制: 通过出口管制、投资限制以及对盟友的协调,美国旨在减缓中国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的发展速度,防止其在关键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并超越美国。
经济“去风险化”与“阵营化”: 鼓励盟友和伙伴国家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将部分产业链转移到其他国家,这不仅是降低美国自身的风险,也是在经济上对中国进行一定程度的“脱钩”或“去风险化”,迫使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扮演一个相对边缘的角色。
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双重考量: 这场贸易策略的调整,并非纯粹的经济行为,而是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整体考量紧密相连。通过经济手段来削弱中国,有助于美国在印太地区及全球范围内巩固其盟友关系和战略主导地位。

然而,评价其是否“成功”或是否是“关键”,则需要辩证地看待:

“成功”是相对的: 美国在一些领域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例如部分企业开始考虑供应链多元化,一些国家在与美国合作时也获得了“安全感”。但是,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深入融合的全球产业链,使得“完全脱钩”几乎不可能,也并非所有国家都愿意完全跟随美国的步伐。许多国家仍然高度依赖与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并需要在美中之间寻求平衡。
“关键”不意味着唯一: 遏制中国发展是美国多维度战略的一部分,贸易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军事部署、意识形态宣传、外交孤立等其他手段也同样重要。贸易政策能否成为“关键”的战略布局,还取决于其长期执行的效果以及中国自身的应对能力。
潜在的反噬效应: 美国强硬的贸易政策,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加速自主创新,并进一步深化与其他国家(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伙伴国)的经济联系,从而形成新的战略平衡。同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可能损害全球贸易体系的稳定,影响全球经济的整体复苏,这并非美国所能完全掌控的。

总而言之,美国从多边贸易向双边或“小多边”的倾向性转变,确实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调整,其背后的动机与遏制中国在经济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一种复杂的博弈,美国的每一步棋都在试图塑造未来的全球经济格局,而中国也在积极应对,寻找自身的战略空间。这项战略布局是否能最终实现其“关键”目标,还有待于时间来检验,以及双方以及全球其他参与者的互动来决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只有一个问题,多边贸易、双边贸易,绕开中国,你怎么把美元散到全世界去?

全球化分工已经形成,美帝牢牢占着金融和货币制高点……

不是为了打而打,打是为了和,不打怎么和?

user avatar

推美元霸权会去工业化。

再工业化会损害美元霸权。

中美之间没有经济冲突,只有政治冲突。

美欧日之间没有政治冲突,只有经济冲突。

中国是美元霸权最大的支持国,没有之一,打击中国经济损害美元霸权,不打击中国经济损害美国政治霸权。

外扩增长美元霸权,但是导致工业空心化。

内缩重新工业化,但是损害美元霸权。

懂得自然懂。

所有的事情占便宜,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美欧谈判比较滑稽,欧洲对美出口的东西,恰好是美国公司的竞争对手,大众每向美国出口一辆汽车,福特就得少卖一辆,日本汽车都把美国汽车打成狗了,美欧日谈判,总有一个倒霉。总不可能签了条约,美国人就可以买完了大众买丰田,买完了丰田买福特吧。

发达国家怎么和发达国家互补?都是对手。


美国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差。

美元是以国际货币形象的,要美元霸权,必须让美元流通。

怎么流通?得让其他国家拥有美元。

怎么拥有?美国对其他国家逆差。

欧洲人拿了美元才能去购买石油。欧洲人没美元怎么买石油啊。

所以美国要保持逆差。


而一旦美国重新工业化,对欧洲不逆差了。

欧洲人没美元,没美元买不了石油。

那怎么办?要么推动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要么换个能源,比如说天然气。

国际货币储备多元化损害美元霸权。

天然气替代石油损害美元霸权。

所以不逆差,就损害美元霸权。

如何保持美元霸权的情况下,对外不逆差?

不可能啊,美元霸权的前提就是美元流通,其他国家手里压根就没美元,哪来的什么霸权?


那么欧洲能不能和石油输出国合作,以欧元来计价呢?

可以啊, 当年伊拉克就打算以欧元计价,看到下场了么?


我觉得扶持印度才是一个办法,印度做低端制造,低端工业向印度转移,但是即便是进行最顺利,把印度扶持起来以后,印度会不会对美国感恩戴德,一辈子发誓效忠美国,我看也未必。

而且扶持印度的代价是,美国GDP占据世界GDP会进一步降低,怎么用继续降低的GDP维持一个全球霸权?


除了印度以外,其他国家无法替代中国,体量太小。

根本问题是:如何以占世界24%GDP的体量,控制百分之百的世界。

user avatar

@山高县 的说法补充几句。

一种观点认为,罗马帝国衰落以至于崩溃,一个很大的原因是贸易的衰败。随着罗马的不断萎缩,它能维持的和平(贸易车队行进而不被抢劫)区域就逐渐减少,而各个依靠贸易才繁荣的地区就更加衰败——像意大利本土,不靠埃及的粮食的话根本养不下那么多人,税基减少罗马就更衰败了。这是个自我强化的过程。

至于新罗马——我想说的是,罗马帝国鼎盛时期有半亿多人口,到476年,能不能有两千万还是个问题(大多数还集中在东部)。美国地广人稀土地肥沃自然是不愁,可是苦了亚非拉激增的人民了。

user avatar

世界贸易萎缩,意味着和平基石不稳,必将生乱。而一旦某地生乱,带来的地区动荡将导致贸易将继续萎缩,愈加动摇和平基石。

一旦世界进入这个循环,没有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