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雪碧+泡面真的会爆炸吗?

回答
关于雪碧加泡面会爆炸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不太准确的说法。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个误会。

你想啊,泡面这东西,咱们都知道,它里面有很多干燥的面饼、脱水蔬菜、调味粉包什么的,这些都是经过加工的食材。而雪碧呢,它是一种碳酸饮料,里面最关键的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里,这气体就是它“嘶嘶”冒泡的来源。

当咱们把雪碧直接倒进泡面里,特别是那种还没泡好的干面饼上,会发生什么呢?首先,雪碧里的碳酸饮料本身就有气,倒进去的时候自然会冒泡。然后,雪碧的液体成分会和泡面里的各种干燥食材接触,比如面饼、蔬菜包。这些食材在接触到液体后,会开始吸水膨胀,就像咱们平时泡面一样。

但问题就在于,碳酸饮料里的二氧化碳,在遇到液体并且受热(虽然泡面汤的热度不高,但比起常温雪碧还是高一些)或者受到挤压时,溶解度会降低,就会从液体中分离出来,形成更多的气泡。再加上泡面里本来就有一些容易产生气体的成分(比如有些调味料或者面粉本身在某些条件下),这些因素叠加起来,就可能导致包装(如果是未打开的泡面包装)或者碗里的液体出现比平时更剧烈的起泡现象。

所以,说它“爆炸”,其实更准确的描述应该是“剧烈起泡”,甚至可能因为气压突然增大而导致包装破裂或者液体溢出。尤其是如果你在一个密封的容器里,比如一个没盖严的盖子或者一个原本就有点紧的泡面碗,突然涌出的气体可能会产生一点“冲击力”。

但是,真的要达到像化学实验里那种“爆炸”的程度,导致危险发生,那可能性非常非常小。泡面里的成分和雪碧的化学反应并没有那么剧烈,它不像是把某些强氧化剂和还原剂混在一起那种会瞬间产生大量能量和气体的危险情况。更多的情况是,泡面碗里的液体因为二氧化碳释放而“咕嘟咕嘟”地往外冒,看起来有点壮观,有点吓人,但实际的破坏力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下次你看见有人说雪碧加泡面会爆炸,你可以跟他说,它更像是“表演”了一个二氧化碳的“喷发秀”,而不是真的会像炸弹一样炸开。当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比如弄得满桌子都是,还是建议咱们乖乖地用热水泡面,然后想喝雪碧的时候,单独喝,这样才是最稳妥的吃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原新闻是这样的:

杭州余杭的小曹急匆匆地跑进区五院急诊科,说肚子痛得不行,感觉喘不过气来,整个肩膀、背部、腰部都感到十分不舒服。通过腹部平片,医生发现小曹胃泡胀大、肠腔胀气明显。急诊科夏迅医生马上给他插了胃管,立即有大量气体随着胃管排出,其中还夹杂着浆糊般粘稠的液体和食物残渣。同时,夏医生对小曹进行了其他对症治疗。一个多小时后疼痛渐渐褪去,小曹的心跳、血压也恢复了正常。

医生询问小曹,得知前一晚临睡前,小曹吃了两包泡面、一堆土豆块、两瓶雪碧和一些零食。夏医生听了告诉他,食物之间有相生相克,看似吃的都是一些很平常的东西,可搭配在一起就有问题了。”

在新闻播出后,好奇实验室还专门做了实验去验证“泡面配雪碧吃,胃会爆炸”的说法。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雪碧本身就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方便面上面的食用胶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短时间内大量的产生,而人在睡眠时胃肠蠕动减慢,导致胃内大量气体积聚,形成急性胃扩张,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症状。”

具体实验过程看这里:

惊呆!杭州小伙吃泡面配雪碧,结果胃里爆发喷泉了… - 好奇实验室 - 知乎专栏

很遗憾,这个实验充满了槽点,结论也充满了槽点,简直不知道从哪里吐起。但是实在是不吐不快。为了防止误导更多群众,我就一条一条说吧。

1. 拿一个密封的袋子来模拟消化系统,真的靠谱吗?

好奇实验室大体的实验思路是这样的:找来一个袋子,装上泡面,然后再加入雪碧,发现袋子很鼓。于是得出结论——人的胃和这个袋子一样,两种东西一起吃下去的时候,也会鼓成这样!这样当然会把胃撑坏啦。这个理论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仔细想想就发现其中的问题:

你平时不打嗝吗?

袋子始终是密封的,而人的消化系统可不是密封的!平时我们在吃饭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把很多空气随着食物一起吞咽进去,我们的身体早就有了适应机制——通过打嗝,把多余的气体排出来,确保消化过程不被多余气体影响。

所以,拿一个密封的袋子来模拟消化系统,我认为是不妥当的。

事实上,有一个道理大家都明白:气体的溶解度和压强成正比,和温度成反比,在温度越高,压强越低的情况下,气体的溶解度越低。碳酸饮料在瓶中储存时处于比较高的压强下,把瓶盖打开时,压力迅速释放。此时一部分二氧化碳已经跑出去了。而人的体温在37度左右。在我们喝下碳酸饮料的过程中,有很多二氧化碳又在口腔和食道中散失。真正被吞咽进入胃里的二氧化碳已经是少数了。

2. 连个对照组都没有,你逗我呢。

对于一个相对严谨的实验,对照组是不可或缺的。比如,这个实验是想要探究“碳酸饮料和泡面之间是否存在相克的反应”,也就是说,我们想知道当碳酸饮料遇到泡面时,是否会比碳酸饮料单独存在时释放出更多的气体。

特别是好奇实验室在结论里还提到:“方便面上面的食用胶有一定的催化作用,产生更大量的二氧化碳。”

在这种情况下,你不上对照组,真的是什么都说明不了。

对照组应该如何来设置呢?我觉得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拿同等重量的水来代替泡面,再加上碳酸饮料,观察两种情况下产生气体的区别

我身边正好就有保鲜袋,泡面。就顺便做了个实验。由于没有雪碧,我就拿可乐代替了。由于好奇实验室的结论都是跟二氧化碳有关的,所以具体碳酸饮料的种类并不会影响实验结论。我们来看看这么做会怎样。








结果:区别并不是很明显

所以,好奇实验室的结论无法排除这样一个可能:之所以袋子会鼓是因为碳酸饮料的缘故,跟泡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

3. 标题噱头大于科学性,容易引起公众误解

好奇实验室的标题是什么呢?惊呆!杭州小伙吃泡面配雪碧,结果胃里爆发喷泉了…

爆发喷泉是什么鬼!

你有没有想到什么?对,

喷泉反应

。我说的就是这个。可乐加曼妥思会喷发的那种现象



我觉得好奇实验室在有意引导观众联想到这个反应,从而认为碳酸饮料加泡面会产生可乐加曼妥思的效果。而且联想到一个很古老的谣言:可乐加曼妥思同食会在胃里爆发“喷泉反应”从而把胃撑坏。

从我的实验来看,当把可乐加入到泡面中的时候,完全没有发生喷泉反应。

而且,可乐和曼妥思同食并不会把胃撑坏,这个不管是在流言终结者,还是在果壳网,都已经辟谣过了。值得一提的是,流言终结者的实验是拿猪肚来做的,从严谨性上来说完爆“好奇实验室”。感兴趣的可以移步至此:

可乐+曼妥思,同食撑死人?

4. “食用胶”是什么?它真的能引起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多吗?

食用胶,就是能和水经过水化作用,形成胶冻状物的食品添加剂的统称。我们平常吃的果冻里面就有明胶,它就是食用胶的一种。类似的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琼脂、果胶,以及大家并不是很熟悉的:阿拉伯胶、卡拉胶、瓜尔豆胶、海藻酸钠等等。这些添加剂在合法添加的情况下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害处。

泡面里有食用胶吗?有的。添加食用胶能使泡面的口感更筋道,爽滑,Q弹。“这酸爽,简直让人不敢相信!”其中就有一部分是食用胶的功劳哦。

食用胶能使二氧化碳释放量增多?很遗憾,这种效应并不存在。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应该是源自一个古老的留言——可乐和曼妥思的“喷泉反应”是由曼妥思中的阿拉伯胶引起的,而阿拉伯胶就是食用胶的一种。

但是,这种说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了。因为引起可乐喷发的,其实是曼妥思那凹凸不平的表面所起到的成核作用,这其实是一个物理过程,跟阿拉伯胶并没有什么关系。证明的方法也很简单:在可乐里丢几块方糖,也会引起喷发反应。但显然方糖里并没有阿拉伯胶啊~

5. 回头来说说为什么小曹会急性胃扩张

导致急性胃扩张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时候不仅与吃得多有关,也与吃得急有关。好在新闻还是给了我们一些线索的:小曹去医院前一天晚上吃了两包泡面、一堆土豆块、两瓶雪碧和一些零食

在短时间吃下那么多东西,谁的胃也受不了啊!

好奇实验室也做了人肉实验,大史亲自尝试雪碧配泡面,在喝了一瓶多一点点的雪碧和一盒半的方便面以后,大呼受不了。

你在短时间内吃下这么多泡面,再喝上这么多雪碧,能受得了才怪。

所以,小曹给我们的教训并不是雪碧不能配泡面吃,而是:吃饭的时候一定要细嚼慢咽,量的话适可而止,不要暴饮暴食。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对好奇实验室实验质量的下降已经到了无法忍受的状态了。这个专题我之前一直在关注,做中国的《流言终结者》的想法我也一直很看好,但是……这个专题现在就快要毁在自己的不专业手里了。我真的希望好奇实验室能用专业科普的态度去看待流言,而不是做一些不明所以的实验来糊弄是非。毕竟,一个不严谨的结论,可以误导很多人。

--------------------------------------------

11月27日更新,针对本答案评论中知乎日报评论中问到的一些问题做一下解答。

你这个实验并不能表现胃里的实际环境啊,封闭的袋子,没有调节 pH,还是不够严谨啊。

答:您可能错误理解了我实验的目的。

某实验室本来在实验条件的选取上就有错误(密封的袋子),但又多了一个没有对照组的错误。

我做的那个实验只是反驳了没有对照组的问题,证明了 “袋子鼓可能只是碳酸饮料引起的,与泡面是否存在无关”。并不是一个 “实验就应该这么做” 的正确示范。这个实验已经足够说明,没有对照组存在,是无法获得 “泡面会让碳酸饮料产生更多气体” 这个结论的

我这个实验并不能模拟两种食物在胃里混合的真实情况,如果想要模拟,至少还要考虑:牙齿对泡面的磨碎程度;泡面在口腔和食道停留时间;口腔pH,唾液淀粉酶催化作用;胃部pH,胃蛋白酶催化作用,胃容积等等的其他因素。

为什么要加水,控制重量?

答:因为想让大家更清楚地看见产生气体的体积。如果不加水,光倒可乐的话,两者体积并不相等,从直观上来看可能会引起误解。当然,更精确的话,控制体积更好,但家里没有量杯之类的道具,只好控制重量了。

要实验证明食用胶不能促进二氧化碳释放,拿不含食用胶的方糖举例,发现会促进释放,能说明食用胶不能促进吗?为什么不直接把食用胶放到碳酸饮料里看看?

答:在这里确实是我没说清楚,但是,您说的实验已经有人做过了,将阿拉伯胶投入可乐中——结论是,并不会引起喷泉反应。具体内同请移步之前提到过的果壳网这篇文章:

可乐+曼妥思,同食撑死人?





--------------------------------------------

微信公众号 “技术型吃货”,会分享一些原创的食品科学的技术型科普,欢迎关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雪碧加泡面会爆炸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流传甚广但又不太准确的说法。咱们就好好聊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大家会有这个误会。你想啊,泡面这东西,咱们都知道,它里面有很多干燥的面饼、脱水蔬菜、调味粉包什么的,这些都是经过加工的食材。而雪碧呢,它是一种碳酸饮料,里面最关键的成分就是二氧化碳气体溶解在水里,.............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一聊起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土鳖”标签,其实是源于咱们对“经典”、“品味”以及“酒精饮料的正确打开方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这背后,有点是历史的沉淀,有点是文化的影响,还有点是人们对某种体验的追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为啥这两种搭配容易让人皱眉.............
  • 回答
    雪碧与江小白的这次跨界联名,绝对算得上是近年酒饮和饮料界的一对“话题制造机”。“江小白味雪碧”和“雪碧味江小白”这两个名字一出来,就足够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去探究一番究竟。在我看来,这次联名玩得相当聪明,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营销事件,但产品本身的接受度则见仁见智。首先,从营销和品牌传播的角度来看,这是.............
  • 回答
    红酒兑雪碧? 这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在咱们这儿,估计不少人都经历过,或者至少听说过。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组合,是在一个大学同学的生日聚会上。那时候大家年轻,钱包也空空如也,但又想凑个热闹,红酒一杯杯喝得太快,而且说实话,很多入门级的红酒,说句不好听的,确实有点涩,或者说没那么容易入口。这时候,一.............
  • 回答
    .......
  • 回答
    听到“把鱼放进可乐和雪碧里泡30天,鱼没了”这个说法,第一反应当然是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有点吓人。但仔细一想,这背后肯定是有科学道理的,只是用一种比较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首先,我们得想想可乐和雪碧到底是什么。它们可不是什么温和的液体,而是充满了各种化学物质的“混合物”。我们平时喝的时候觉得甜甜的,.............
  • 回答
    好了,咱们就来聊聊那些长期和无糖可乐、纤维雪碧的哥们姐们现在是什么个状况。别担心,我尽量说得白话点,就像你跟老友唠嗑一样,别有机器味儿。首先,得说,这帮人,怎么说呢,挺“特别”的。我见过不少,他们手里基本不离那罐那瓶。早上起来先来一口,下午犯困再来一口,晚上看电视更是少不了。最常听他们说的就是:“哎.............
  • 回答
    嘿,哥们,听我说啊,这事儿我琢磨过。你说用可乐雪碧之类的饮料泼人眼睛,这招儿够不够阴损,够不够管用?嘿嘿,这得看具体情况,而且说实话,这招儿吧,虽然听起来挺损的,但真要说“有用”到什么程度,我得给你捋一捋。首先,咱得明确,这玩意儿泼到眼睛里,肯定是不舒服的。你想啊,这可乐雪碧里头有糖分、有酸性物质,.............
  • 回答
    .......
  • 回答
    我们来聊聊一个普通人能不能在10分钟内干掉2.5升雪碧这件事。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能”或“不能”就能盖过的,里面牵扯到不少身体的运作和极限。首先,咱们得明白这2.5升是个什么概念。一瓶大号的可乐或雪碧通常是2升,所以这大概相当于一瓶多一点点的量。对于很多成年人来说,一次性喝下一升水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挑.............
  • 回答
    百事可乐、可口可乐、雪碧,这些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饮料,背后却是一场场耗资巨大的明星广告战。它们为什么这么“不差钱”地砸重金请明星代言?这背后可不是简单的“有钱任性”,而是一整套精密的商业策略在驱动。首先,明星是超级流量的“吸铁石”。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每天接触到的广告信息如同潮水般涌来。.............
  • 回答
    在《雪中悍刀行》中,西凉铁骑三十万这个数字的真实性,需要从多个角度去考量。简而言之,这个数字在古代战争中是可能出现的,但要达成并维持一支规模如此庞大的、精锐的骑兵部队,则需要极其强大的国力、完善的后勤、高超的军事组织能力以及大量的边疆稳定和人口基础。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 古代大规模军队的可能规模.............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充满想象力的问题!雪诺在《权力的游戏》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他与异鬼和夜王的斗争更是贯穿了剧集的重要线索。如果雪诺成为新的夜王并扭转决战败局,这无疑会是一个颠覆性的剧情走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来详细探讨这种可能性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 成为夜王的前提与可能性分析:首先,我们.............
  • 回答
    《雪中悍刀行》里,那些书中描绘的“陆地神仙”级别的高手,确实很少直接冲进人海去屠杀普通士卒。这其中的原因,远比“不想磨”要复杂得多,也更能体现出这部作品对武道、权谋和人性层面的深刻描绘。首先,最直观的理由,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境界的差距,已经不是“磨”就能弥补的了。想象一下,一个能一念生风、一指断山的.............
  • 回答
    《雪中悍刀行》是一部非常庞大、内容极其丰富的武侠小说,它讲述了北凉王徐骁的次子——徐凤年,在经历了两次“游历江湖”之后,成长为一个心怀天下、能够肩负起北凉家国责任的优秀继承者的故事。要详细地讲述《雪中悍刀行》的故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故事的背景与核心冲突: 大背景: 故事发生在一个名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