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土鳖?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一聊起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很多人脑子里冒出来的“土鳖”标签,其实是源于咱们对“经典”、“品味”以及“酒精饮料的正确打开方式”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理解。这背后,有点是历史的沉淀,有点是文化的影响,还有点是人们对某种体验的追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细细聊聊为啥这两种搭配容易让人皱眉。

一、 葡萄酒兑雪碧:试图掩盖,还是追求乐趣?

为啥有人觉得这事儿“土”?主要原因有几个:

对葡萄酒本身的“不尊重”? 葡萄酒,尤其是那些精心酿造、有着复杂香气和风味的酒款,它的魅力就在于其本身的层次感和回味。很多爱好者会花心思去品鉴酒的产区、年份、葡萄品种,以及在橡木桶中陈年的过程所带来的微妙变化。当你往里头兑雪碧,那股子碳酸的甜腻和人工香料味,瞬间就能把酒本身那些精细的香气和风味给盖得严严实实。这在懂酒的人看来,就像是把一幅精美的画作泼上了颜料,感觉是浪费了,甚至是对酿酒师心血的一种漠视。
历史和文化的隔阂。 在很多西方的葡萄酒文化中,喝葡萄酒讲究的是原汁原味,哪怕是入门级的餐酒,也会尽量保留其本身的特点。当然,这不是说葡萄酒就不能有其他喝法,比如 Sangria(西班牙水果酒)就是一种经典的葡萄酒调饮,但那是有特定的配方和文化背景的。单纯的“葡萄酒兑雪碧”,就显得有点“剑走偏锋”,缺乏一种文化上的根基。
大众化的认知误区。 雪碧是大众化的饮料,甜度很高。葡萄酒兑雪碧,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把葡萄酒的酸涩感冲淡,变成一种甜甜的、有气泡的饮料,容易下口。这对于那些不太习惯葡萄酒的涩感,或者单纯想找个低门槛的酒精饮料的人来说,是一种“解药”。但这种“解药”的制作方式,恰恰暴露了它与传统品鉴方式的“脱节”。它更像是一种为了快速获取“微醺感”和“甜味感”而采取的捷径,而忽略了葡萄酒本身的风味探索。
“土鳖”的联想: 一提到“兑雪碧”,脑子里容易浮现出一些不那么“高级”的场景,比如学生时代的廉价聚会,或者一些不太讲究的社交场合。这种“接地气”的联想,本身就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

但换个角度看呢?

也不是说葡萄酒兑雪碧就绝对是错的。如果你的目的是:

降低酒精度的同时,增加口感的愉悦度: 有些人就是不太能接受葡萄酒的酸涩,加点雪碧确实能让它变得更易饮,口感更清新。
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饮用乐趣: 喝葡萄酒不一定非要板着脸一本正经。在某些非正式的场合,或者在家随性地调制一杯,只要自己觉得好喝,何乐而不为呢?尤其是在夏天,冰镇的葡萄酒兑雪碧,确实是一种清爽的选择。
开启葡萄酒的新世界: 对于刚接触葡萄酒的人来说,直接尝试纯粹的干红、干白可能会觉得难以适应。通过加雪碧这种方式,降低了入门门槛,或许能为他们打开了解葡萄酒世界的大门,之后再慢慢探索纯饮的魅力。

所以,说它“土鳖”,更多的是一种相对的、带有文化和习惯色彩的评价,而不是绝对的对错。

二、 威士忌兑可乐:经典组合,为何惹争议?

威士忌兑可乐这个组合,在某种程度上比葡萄酒兑雪碧更普遍,甚至有些地方还会将其视为一种“经典”。但“土鳖”的说法依然存在,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威士忌的“尊严”问题。 威士忌的世界,同样充满了复杂的风味和深厚的文化。从单一麦芽的泥煤味、烟熏味,到波本威士忌的香草、焦糖甜香,再到各种陈年带来的橡木桶气息,每一款威士忌都有其独特的“个性”。而可乐,尤其是最常见的那种,味道浓烈、甜度很高,还有一股特殊的香料味(通常被称为“可乐味”)。当威士忌遇上可乐,可乐那股强大的存在感,就像一个话痨,会把威士忌本身那些细腻、微妙的风味完全“吞噬”。很多人觉得,这样做简直是对威士忌风味的一种“暴殄天物”。
“身份认同”的差异。 威士忌的爱好者,往往会追求其纯饮的体验,或者最多进行一些经典的调饮,比如“威士忌酸”(Whiskey Sour)或者简单的加冰块(On the Rocks)。“威士忌兑可乐”这种做法,在他们看来,更像是那些不怎么懂威士忌,或者只追求“喝醉”和“爽快感”的人的选择。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威士忌爱好者群体的一种“身份认同”,他们认为这是区分“真爱粉”和“凑热闹者”的一种标志。
历史的“误解”或演变。 威士忌兑可乐之所以流行起来,有一部分原因是它确实容易入口,而且在某些特定文化背景下(比如美国西部,或者一些酒吧为了快速服务顾客),这种组合就成了一种便捷的选择。但这种流行,在追求品鉴的文化中,反而显得“粗糙”。
“土鳖”的联想: 和葡萄酒兑雪碧类似,威士忌兑可乐也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些不太讲究的场合,比如快速解决一杯酒,或者在嘈杂的环境里找点感觉。这种“速食化”的饮酒方式,在追求慢品、细味的文化中,自然会被贴上“土鳖”的标签。

但换个角度呢?

“Highball”的经典化: 如果你指的是“威士忌兑苏打水”(Whiskey Soda),这反而是非常经典且广受欢迎的饮用方式,尤其是在日本。它能够更好地展现威士忌本身的香气,同时保持清爽的口感。而“威士忌兑可乐”,虽然不像苏打水那样“纯粹”,但其甜度和气泡感也确实能让不少人觉得好喝。
个人口味的自由: 最终,喝酒是个人享受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觉得威士忌兑可乐好喝,并且能从中获得快乐,那也是无可厚非的。谁又能规定别人必须按照某种固定的方式去品鉴酒精饮料呢?
特定场景的适配: 在某些非常热闹、需要快速进入状态的场合,或者只是想来点带酒精的“汽水”,威士忌兑可乐或许比纯饮更适合。

总结一下:

说葡萄酒兑雪碧、威士忌兑可乐“土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

1. 打破了人们对这些酒款“经典品鉴方式”的认知,被视为“不尊重”酒本身的风味。
2. 它们往往被与不太讲究、追求速效的饮酒场景联系在一起,带有一种“大众化”、“低门槛”的负面联想。
3. 在追求精细品鉴和文化深度的爱好者群体中,这种做法显得“粗糙”或“缺乏品味”。

但我们也要明白,品酒的乐趣是多样的,个人口味更是千差万别。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饮酒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将这些做法一概而论地贴上“土鳖”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毕竟,最终目的是享受酒精带来的愉悦,如果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正确打开方式”,又何必拘泥于旁人的评价呢?只不过,了解背后的原因,至少能让你在下次点酒或者自己调酒的时候,多一份思考。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说的没错,口味是很私人的事,你喜欢巧克力加橡木桶的味道把威士忌勾兑成酒心巧克力都没问题。但如果喝这东西的时候有他人在场,其实已经启动了一个传播事件,那么就需要认清事实:这事已经从纯个人体验进入了公共领域。

而在中国目前的洋酒消费情境中,公共领域的数量要远远大于个人体验。

比起个人体验,公共领域的消费就要复杂百倍,因为追逐的往往不是商品本身的效用,而是它背后的符号与话语的权力。消费符号不是光掏钱买下这么简单,它有自己专门的操作手册,也就是时尚。时尚本身的美我们先不讨论,单从仪式上说,更像是宗教。时尚媒体是圣经,时尚从业者是祭司,某某潮人是圣徒,按规矩进行的消费是宗教仪式,完成仪式是获得祝福的先决条件。

你不完成这个仪式,呵佛骂祖,也不是没得商量,得看情况:

如果你能够充分体现出业务精通,例如像鲁滨逊一样把烟草浸到甘蔗酒里面,然后称自己偶感风寒,问题应该不太大;

如果明显属于信息量不够,例如往红酒里头兑雪碧——暴殄天物先不说,咱们还是单论仪式——只能说明你的信息获取习惯有问题,甚至,连跨越信息鸿沟的基本技能都没有。

为什么没有这个信息与技能储备?无非是三个原因:

1。没有钱;

2。没有时间;

3。智识堪忧。

无论是哪个原因,都不会属于“有闲阶级”。

“有闲阶级”是什么?如果时尚杂志是一本圣经,有闲阶级就是这本圣经里的神。按照保罗福塞尔的意思,中产阶级总想成为有闲阶级。中产一般都能按套路出牌,严格跟着仪式走,逐渐获得祝福直至被加冕有闲。

如果不按仪式走,还不能引经据典说出个道道来,那就是邪道妖僧,是异端。消费领域的异端,就是没有品位。光没有品位不要紧,还妄图消费不属于自己阶层的符号,那简直是罪大恶极的野心家。

异端加上野心家,这是要变天啊,宗教裁判所为这种人专门准备了一个名称,“土鳖”。

user avatar

分别买两罐雪碧和七喜试一下,就比出差异了。

我比较喜欢的一种兑法是 一半沃尔玛里买的劣质干白,一半七喜,挤点柠檬在里面。

差一点的干白香气没那么好,兑凉饮料在里面也不心疼。

七喜的碳酸正好带来点爽口的气泡口感,柠檬还提一点果香。

自己在家吃饭可以当餐酒,爽口又解渴,喝完还有点微醺。(柠檬都可加可不加)

但是,注意但是,即使是这么低级的喝法,也必须七喜。

用雪碧确实难喝一个次元。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

至于可乐兑威士忌,其实酒吧里也这么卖。价还真不便宜。

后来自己兑着喝,冬半年时候的好伴侣,那时看世界杯的时候后半夜两点,冷得直哆嗦,就一起可乐威士忌配点酒鬼花生米,现在想来那一段虽然冷,还是很难忘的,大部分记忆都浓缩在半杯半杯的琥珀色液体上了。

总结一下,兑雪碧确实不考虑,主要是雪碧没法用。

兑可乐和七喜挺好,随性,还能激发出一点落拓气质。喜欢喝就随便兑,行家也不会在这种小事情上留心,这种冷知识和“西服不能扣下面那颗扣子”一样,都是谁揪住不放,谁反倒是最low逼的那个。

七喜最好用现开的铝罐,冰凉且气泡充盈。可乐最好用隔夜的大瓶,气泡都跑光了,还原碳酸饮料出现之前,可乐的本来面目。

喝过姜丝煮可乐的,知道我在说啥味道。宿醉早上来一杯,窝心暖肺。

user avatar

一谢邀。


葡萄酒+水果切片+白兰地+蜜糖……听上去并不比葡萄酒+雪碧高雅吧?那是西班牙的国民饮料Sangria。


伏特加+橙汁搅一搅,听上去也土鳖吧?那是著名的螺丝起子/螺丝刀鸡尾酒,雷蒙德-钱德勒《漫长的告别》里有。

法国人到了冬天,要喝vin chaud热葡萄酒,葡萄酒里加砂糖、肉桂、姜甚或其他香料,都有。所在寻常。

江南人黄酒里加姜丝甚至枸杞。北方人白酒里泡药材。这都不是事儿。

英国人红茶里加糖与奶,伯爵茶用香柠檬油调味。王婆和西门庆时代喝茶,茶里加果仁松子。

类似的混杂喝法古已有之,世界各地都有,以后也会一直延续。

好喝就成了呗。


这个命题所以会产生,是因为在国内,某些语境下,葡萄酒和威士忌都被当成外来酒类,被仪式化了。

如果改成黄酒加可乐、白酒兑可乐,听着是不是就没那么夸张了?

物离乡贵啊。

国内亲友有时问我,在巴黎是不是天天喝红酒吃牛排吃布朗尼……殊不知在巴黎,自己烤一份牛排,买瓶普通村名酒,半斤布朗尼,可能还不如贝尔提埃街某拉面馆子一碗鳝丝面贵……

好红酒当然值得珍惜。看到梅多克的好年份,或者朋友送一瓶好羊酒啦、玛尔戈啦,还是会认真喝的。但可不是沾了葡萄酒三个字,就得让人战战兢兢。普通些的酒,那就普通喝喝得了。


至于这段:

人家欧洲人花了几千年的时间做葡萄酒,就是想方设法把酒里的糖分提取出来,你这一倒雪碧,就回去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好酒不能甜?但稍微懂点酒的都知道:加强酒,比如波特、雪莉、马德拉,又或者是贵腐酒,那就是甜的。

法国的确是越往北普遍口味越干,但越往南大家还越喜欢甜酒呢。

干与甜是私人口味,这里没有高低之分。

老酒鬼,比如喜欢波尔多酒的,是会喜欢Cabernet Sauvignon那种结构的酒,还会有人嫌Merlot掺多的太甜太顺——但那是建立在老酒鬼的基础上了。有许多初喝酒的不太理解何谓结构,何谓强度,会很奇怪有些老酒鬼为什么觉得沉涩的反而棒——那是因为老酒鬼着意的是酒的结构与潜力,或者喝多了口味变重了(确实也有这类人)。

但绝大多数的好酒,到最后依然得是:平衡。

而且:酒到最后,毕竟是让人喝的。


好的鱼,用来蒸到不见血,略加一点豉油就好,鲜。但如果用来红烧,也没问题,只要吃的人乐意。

好的松茸,用五花肉烤出来的油衬底略烤,下薄盐最好,鲜。但如果用来蒸蛋,也没问题,只要吃的人乐意。

酒,同理。好的玛尔戈、羊酒和拉菲,醒好了喝,好;下雪碧喝,只要你乐意,也没问题。

至于推论到“一切酒都不可以加雪碧,不然土鳖”——人自己乐意,怎么了?

一切调味方式都没有错,酒与饮食到最后,是伺候人的,人可不能反过来被酒给奴役了。——这个季节,巴黎人都在往热红酒里加香料呢。

更进一步:明明是个人饮食习惯,通过仪式化的规程找优越感……那不是笨,就是别有用心。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