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在批判衡水中学的制度时,有些人说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现实中)?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衡水中学这个话题,说说为啥有人在批评它的时候,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中评价一些事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

首先,咱们得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葡萄,够不着,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样自己就没那么失望了。引申到生活中,就是当一个人对某件事物非常渴望,但又无法得到时,就找各种理由去贬低它,以寻求心理安慰。

把这层意思套在对衡水中学制度的批评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第一层理解: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竞争与不可得。

衡水中学之所以被广泛关注,甚至成为一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高效”的升学率,特别是对名校的输送能力。在咱们国家,上好大学仍然是很多家长和学生心中的“终极目标”,是衡量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衡水中学凭借其独特的管理模式和应试教育的“极致化”,确实在为学生通往名牌大学铺路方面,展现出了“效率”。

然而,衡水中学只招收极少数的优秀学生。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渴望进入名校的学生,或者他们的家长,是无法通过正规途径进入衡水中学就读的。对于这些“够不着”的学生和家长来说,他们看到的是衡水中学似乎拥有一种“秘方”或者“捷径”,可以帮助他们实现“名校梦”。但现实是,他们没有这个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当他们看到衡水中学那种极度紧张、高度军事化的管理模式,比如每天睡眠时间极少、严格的作息时间、高强度的题海战术等等,有些人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他们会觉得,即便我不能去衡水中学,那也庆幸我没去,因为那样的生活太痛苦了,太反人性了。于是,他们可能会抓住衡水中学制度中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比如扼杀创造力、摧残身心健康、过度应试等等,然后大声疾呼:“看,衡水中学就是这样,一点都不好!幸亏我没去!”

这种心态,就很像是那只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虽然它渴望葡萄,但得不到,于是就说葡萄酸。那些批评衡水中学制度的人,可能内心深处也曾有过一丝对“名校机会”的向往,但由于自身条件或各种原因无法实现,于是就将矛头指向了制造这种“稀缺”的衡水中学,通过批判其制度来合理化自己的失落感,同时也试图说服自己和他人,他们所失去的,其实是“不值得”的。

第二层理解:基于自身经验的“同理心”反弹。

很多人批评衡水中学制度,并不是真的“吃不到葡萄”,而是他们自身或者身边的人曾经遭受过类似的应试教育的“毒害”。

你想想,中国家长大多都经历过应试教育的洗礼,很多学生从小到大都生活在考试、分数、排名和升学的压力之下。这种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留下了不少负面情绪和创伤。当他们看到衡水中学将这种模式推向了极致,那种严苛到近乎不近人情的管理方式,他们会立刻联想到自己曾经的痛苦,或者看到年轻一代可能正在经历的相同痛苦。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发出的批评,并非出于“得不到”的嫉妒,而是出于一种“我曾经经历过,我不希望别人再这样”的同情和反感。他们认为衡水中学这种制度,是在用一种病态的方式培养学生,牺牲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只为了一个所谓的分数和名校敲门砖。

但是,从另一种角度看,那些“为衡水中学辩护”的人,或者认为批评者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人,他们可能看到的是衡水中学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现实选择”。他们认为,在当前高考制度的框架下,衡水中学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学生争取最大的机会。他们可能会说:“你想批评就批评,但你得承认,它确实能让学生考上好大学。你们说的那些理想化的教育,在现实面前能有多少用?谁不想孩子有个好前途?所以,别站着说话不腰疼,你自己又做不到,就别来指责别人。”

这句话里,“你们自己又做不到”这层意思,就很容易被解读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潜台词是:你批评衡水中学,是因为你没有能力在这样的制度下取得成功,或者你没有能力创造出比衡水中学更好的教育模式来。你只是在酸那些成功了的人。

综合来看,这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说法,其实是一种简化和标签化。

它没有深入去分析批评衡水中学制度背后的具体原因,也没有去承认很多批评者确实是出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担忧,或者是对教育公平性的思考。它只是用一个生动的比喻,将所有批评者都描绘成是出于嫉妒和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失落感。

这种说法的好处是:

可以快速地将批评的声音“去势”: 一旦被打上“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标签,批评者就显得不那么理直气壮,他们的观点容易被边缘化。
为支持者提供一种心理上的优越感: 他们可以借此认为自己看透了批评者的“真实动机”,显得自己更“现实”和“务实”。

但它的坏处也非常明显:

它抹杀了对教育模式的真正反思和讨论空间: 就像我们在评价很多社会现象时,如果一味用“不是真心就好心坏心”来简单概括,就很难进行有深度的对话。
它可能掩盖了制度本身的缺陷: 即使衡水中学在升学率上表现出色,但这并不代表它的教育模式就没有问题。如果所有批评都被简单地归结为“嫉妒”,那么一些真正需要改进的地方就可能被忽略。

所以,当有人说“批评衡水中学制度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时候,往往是想表达:

“你们之所以批评,是因为你们没能从中受益,也无法复制它的成功。”
“你们对衡水中学制度的批评,可能更多是出于一种心理上的自我安慰,而非真正客观的评价。”

这背后,既有对“稀缺资源”的天然反应,也有对不同教育理念的现实权衡。当然,也确实存在一些人,他们可能确实只是无法接受衡水中学式的成功,从而进行片面的指责。

总而言之,理解“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个说法,就是要看到它背后所反映的,人们在面对资源稀缺、竞争激烈以及自身无法达成目标时的复杂心理反应。它是一种对批评者动机的揣测,也反映了现实社会中,人们对于“成功”和“捷径”的不同理解和追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吃到了,真苦。不服就去搜搜17年河北和广东理科分数线。一样的卷子一样的本一线。你再去随便搜一个211985看看人家当时在河北和广东的录取分数。

你告诉我,河北考生多考的那几十分有什么意义?考的高大学就一定学习好?这多考的分数,就是卷出来的。17年以后,越来越卷。

以中南大学为例,

河北

广东

查不到17广东理科参考人数,暂用总人数75万来,河北参考人数43万

那么同一所学校,河北学生的排名的百分比和广东学生排名的百分比


那么,衡中的学生或者说,衡水系的学生,您们说,这一切,有意义吗?大家应该都清楚,我们拿着比别人高20,30甚至60,70的分,和其他省不如我们的人(排名占比不在同等层次)在同一所大学。刚被录取时,沾沾自喜,觉得考上了好的大学,可是大学生涯呢?高中已经榨干了所有的精力,还有彻彻底底的心思学习嘛?从衡水系出来的学生,哦不,从河北高中出来的学生,有多少大学报复性玩耍虚度三年甚至四年的(虚度是指,相比于在高中的努力程度,大学的努力程度低于其百分之70的情况),我相信这些案例我们身边都有,而且不少。

现在再想想,你觉得,这一切的意义,到底,有没有这么大?!以后,你们会选择回到河北,再让你们的孩子经历你们所经历过得,同样的青春嘛?

如果你们选择回河北,我只想呼吁一个事:救救孩子!!!!


按道理说,一个地区越发达,其教育水平越高。可是现在好像反过来了。当山区的孩子走出大山只有学习一条路的时候,他们就会拼命的努力。那。。。我们是吗?我们是,也不是吧。

user avatar

因为他们是“你应当”的可怜奴隶。

开篇表明观点:在我看来,衡中制度烂得不能再烂。

只能说人各有志吧!对我这种追求享乐的人来说,衡中及其体制只会是地狱。我可不想看到我所在的高中突然加强管理使我不得自由身,下课后不能去操场踢球,晚自习不能再愉快的说话,回宿舍后不能再娱乐,熄灯后不能开台灯看书。

人本来就是自由的,很高兴我所在的中学至少默许了这一点,在这里想学也能学进去,想玩也可以愉快地度过三年。总之,选择权在自己手中,无人僭越此权力。

我批判衡中,就是因为我认为它僭越了。它在教我做事?它有权把成绩作为我的目标吗?它有权要求我为它强加于我的目标奋斗吗?哈!笑死我了,一个教育机构也有权要求我做这做那?

不过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既然有人甘愿牺牲自己的权力,我只能在心中将其视为“你应当”可怜的奴隶,仅此而已。

这些人被“你应当”的监狱囚禁太久了,以至于把他们小小的监狱当成了世间万物。小小的监狱里能有什么呢?顶层挂着的也不过是虚无的灯。整间监狱都不存在啊!指出他们可以不为之受苦为什么要反被指责呢?

我猜大概是无论是谁潜意识里都能意识到某些东西吧,潜意识里发现的自身的追求的虚妄被人戳穿了之后产生的恼羞成怒我可承受得起啊!

不过是“市场的苍蝇”罢了。

——————————————

我对苍蝇是否能分辨酸甜持保留意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衡水中学这个话题,说说为啥有人在批评它的时候,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中评价一些事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首先,咱们得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葡萄,够不着,就说葡萄是酸的,.............
  • 回答
    衡水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和争议,其核心在于其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体系所带来的 “成功”与“代价”之间的张力。批判者们普遍认为,虽然衡水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道路,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创新能力以及长远的未来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 回答
    你观察到的这种现象,确实在当下相当普遍。人们之所以会在面对批评或建议时,脱口而出“你不喜欢别XX,不爱XX别X”这类话,背后其实隐藏着挺多复杂的心理和考量。首先,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当一个人投入了时间和精力去创造、去做某件事情,并且这份事情对他而言是有意义的,那么来自外界的批评或建议.............
  • 回答
    你的感受非常敏锐,也触及到了鲁迅作品解读中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你认为鲁迅对孔乙己抱有同情,这几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你观察到当下不少解读却转向了批评和嘲笑,这背后有多重原因交织,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探讨:一、 鲁迅对孔乙己的“同情”体现在哪里?理解鲁迅的同情,需要深入到他创作《孔乙己》的时代.............
  • 回答
    “FDA批准的药物中近三分之一上市后发生过危险性安全事件”,这个说法背后确实牵扯到一个关于药品安全和监管的复杂议题,同时也触及了人们对中医和西医(以FDA批准的药物为代表)的态度差异。理解为什么有人即便看到FDA批准药物的“不完美”,依然“膜拜”FDA,需要我们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首先,我们要理解“.............
  • 回答
    有些人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真要他们细说“错在哪儿”,往往就卡壳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扒一扒。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里说的“利己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个人的利益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跟咱们日.............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盲目批判”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民族主义的内涵也非常丰富多样。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有人对民族主义产生批判,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批判可能显得“盲目”:一、对民族主义负面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恐惧和警惕:这是最直接和最常见的原因。历史上有无数例子表明,极端民.............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在知乎等平台上,关于明朝灭亡的讨论中,较少有人直接批评朱家宗室,这一现象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与朱家宗室的角色1. 朱家宗室的复杂性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巩固统治,将宗室分封至各地,形成“藩王”体系。但这一制度在后期逐渐演变为潜在的威胁。例如: 朱棣(明成祖).............
  • 回答
    崔永元和柴静都是中国公众非常熟悉的人物,他们以敢于直面敏感话题、发出独立声音而闻名。然而,正是这种“直面”和“独立”的特质,也让他们成为了批评的对象。要详细讲述他们被批评的原因,需要分开来看,并涉及他们各自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一、 批评崔永元的原因及详细阐述:崔永元最为人所知的批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在新冠疫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为熟悉和信任的医学专家之一。他曾因在SARS和新冠疫情期间的专业判断和领导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国家脊梁”的称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关于他的批评声音也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公开和多样化。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现在有人批评钟南.............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这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时刻,第八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即将魂归故里,这不仅是国家对英雄的庄严告慰,更是亿万中国人对英烈们最深沉的思念与敬意。送英雄回家,更要为他们寻找到魂牵梦绕的亲人,让这份跨越时空的牵挂得以圆满。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寻找失散多年的亲人,尤其是在战争年代牺牲的烈士,确实面.............
  • 回答
    三星掌门李在镕假释:韩国政坛震动与三星帝国前途展望韩国政府近期批准三星电子副会长李在镕的假释申请,这一决定无疑在韩国社会引发了巨大的波澜。李在镕,这个名字与韩国经济的腾飞紧密相连,也是三星集团无可争议的核心人物。他的这次假释,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更可能为三星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注入新的活力,抑或是带.............
  • 回答
    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备受瞩目的反腐剧中,李达康以其雷厉风行的作风和对“懒政不作为”的深恶痛绝而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学习会上,他痛批孙连城、丁义珍等人,口若悬河,字字珠玑,仿佛一杆永远不会生锈的标枪,直指官场积弊。然而,就在他慷慨激昂之时,观众心中不免会升起一丝疑问:这位“铁面无私”的李书记,自己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