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有人批判利己主义是错的?错哪又说不出?

回答
有些人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真要他们细说“错在哪儿”,往往就卡壳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扒一扒。

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里说的“利己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个人的利益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跟咱们日常口语里说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那种贬义的自私自利,是两回事。但很多人在批判时,很容易把这两者混为一谈。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利己主义“错”?

这背后可能藏着一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期望:

1. 社会公德和集体主义的惯性: 咱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很多时候都强调“奉献”、“牺牲”、“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已经深入人心。一听到“利己”,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联想到不顾他人、损害集体。所以,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很多时候是对这种“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一种本能反应。

2. 对“自我”的误解: 很多人理解的“利己”,就是单纯的物质享受、权力欲、或者就是想方设法占便宜。他们很难想到,追求个人“长远利益”、“身心健康”、“精神满足”、“自我实现”这些更深层次的“利己”,也是利己主义的范畴。当批判者只看到了最表层、最狭隘的“利己”时,就很容易觉得它“错了”。

3. 道德情感的驱动: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形成了非常复杂的道德情感和社会规范。我们看到有人受苦,会感到同情,会想去帮助。看到有人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会感到愤怒和不公。这种同情心、公平感,是我们在社会互动中培养出来的,它让我们觉得,为他人付出是“好”的,只顾自己是“坏”的。利己主义直接挑战了这种基于同情的道德直觉,所以会引起反感。

4. 宗教和文化的影响: 很多宗教教义都提倡博爱、牺牲、无私。比如基督教的“爱邻如己”,佛教的“慈悲为怀”。这些文化和宗教的熏陶,使得“无私”成为一种非常崇高的美德。利己主义,在这种语境下,就显得不够“高尚”,甚至可以说是背道而驰的。

5. 社会秩序的考量: 一个社会要运转,总需要一些基本规则和合作。如果每个人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完全不考虑后果,那社会很可能就会陷入混乱,变成“丛林法则”。所以,从维护社会稳定和合作的角度来看,纯粹的、不加约束的利己主义,确实可能带来问题。批判者可能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它会破坏社会秩序。

为什么说不出“错在哪儿”?

这才是问题的核心。当人们尝试具体论证利己主义的“错误”时,就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1. “个人利益”的定义太模糊: “个人利益”究竟是什么?是短期的快乐还是长期的福祉?是物质的富足还是精神的充实?是满足眼前的欲望还是实现长远的目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如果一个人能够充分认识到,追求他人的福祉、维护良好的社会关系,长远来看也能增进自己的利益,那么他的“利己”行为,是否就不能被简单地判定为“错”?

2. 道德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站在不同的哲学立场、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道德的判断标准可能完全不同。如果一个人真的坚信“个人利益至上”,并且他能够为自己的这种信念找到一套自洽的逻辑,比如,他认为只有自己活得好,才能谈得上其他,或者他相信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会将个人利益转化为公共利益,那么你用“牺牲奉献”的道德标准去批判他,对他来说可能并不构成真正的说服力。因为你只是在用你的道德框架去套用他的行为。

3. “利他”的内在动机: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利他”行为,也可能包含着某种程度的“利己”动机。比如,帮助别人能让自己感到快乐、获得尊重、提升自我价值感,或者期待别人未来回报。即使是圣人,他的“利他”也可能是基于对他自身精神境界的追求。反过来,一个健康的利己主义者,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也可能通过合法的、不伤害他人的方式,提供商品或服务,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双赢”的局面,又怎么能轻易说它是“错”的?

4. 逻辑上的陷阱: 如果我们批判“只顾自己”,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要“不只顾自己”?如果“不只顾自己”是为了“集体”,那么“集体”的利益又是什么?如果“集体”的利益最终是为了其中个体的利益,那我们又绕回了“个人利益”的问题。如果是因为“同情心”,那么“同情心”本身是否也是一种为了让自己“感觉更好”的“利己”呢?很多看似有力的批判,在深入追问其基础时,可能会发现自己也难以脱离某种形式的“利己”考量。

5. “恶”与“错”的区分: 有时候,人们觉得利己主义“恶心”、“令人不齿”,这是情感上的厌恶,是一种价值判断,但不等同于在逻辑上证明它是“错的”。道德哲学探讨的是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它是否令人愉悦。如果一个人通过合法、不损害他人的方式追求自己的利益,即使这种行为在我们看来非常“功利”,也很难在逻辑上说它是“道德上错误”的。

总而言之

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很多时候是基于我们根深蒂固的集体主义、利他主义的道德直觉,是对那些可能破坏社会秩序或不符合我们情感期待的行为的一种本能反应。然而,当试图深入剖析其“错误”所在时,往往会发现“个人利益”的定义复杂多变,道德判断本身具有相对性,而且很多“利他”行为也可能带有“利己”的成分。

所以,很多人虽然觉得利己主义“不对劲”,但就是说不清楚具体“错在哪儿”,是因为他们很难找到一个普遍适用的、不依赖于特定道德前提的论据,来彻底否定“追求个人利益”这一出发点本身。这种批判,更多时候是一种基于社会经验和情感共识的价值判断,而非严谨的逻辑推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该老师不是在讲理性经济人假设么?

这码事有什么好说的?你假设你自己全知又全能,我当你是个自大成狂的傻逼就好了。可是你假定地球上有七十亿全知又全能的神仙在一起卷,那我就只好当你是个大傻逼。

你觉得你的行为利己,结果需要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你告诉我你这“行为模式”是个什么鬼?

被骗也算利己,对不对?

“自私的基因”这套社达废话就是个科学教的产物,拜托你们稍微时髦一点吧。

说实话,面对“身体在意识产生前已经开始了行动”这码事,我觉得哪怕信个量子神创论呢,也比一九七零年代的暴论要时髦。

最后我要申明一点:我也不同意这个老师的中华田园风味“集体主义”思想,那就是儒家家国一致、忠孝一体的变种,是封建极权主义思想。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有些人对利己主义的批判,听起来振振有词,但真要他们细说“错在哪儿”,往往就卡壳了,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得从几个层面来扒一扒。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里说的“利己主义”,通常指的是一种哲学观点,主张个人的利益是最高的道德准则,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应该是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这跟咱们日.............
  • 回答
    衡水模式之所以备受关注和争议,其核心在于其高度集中的应试教育体系所带来的 “成功”与“代价”之间的张力。批判者们普遍认为,虽然衡水模式在短时间内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为他们进入重点大学铺平道路,但其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创新能力以及长远的未来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以下将从几个主要方面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衡水中学这个话题,说说为啥有人在批评它的时候,会有人觉得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事儿在现实生活中挺常见的,就像咱们平时生活中评价一些事情,总会有不同的声音。首先,咱们得明白“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句话本身的意思。它出自《伊索寓言》,说的是一只狐狸想吃葡萄,够不着,就说葡萄是酸的,.............
  • 回答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盲目批判”本身就带有主观色彩,而且民族主义的内涵也非常丰富多样。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有人对民族主义产生批判,并且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批判可能显得“盲目”:一、对民族主义负面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恐惧和警惕:这是最直接和最常见的原因。历史上有无数例子表明,极端民.............
  • 回答
    十几年前,“啃老族”这个词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毫不留情地剖析着社会中一部分年轻人的生存状态,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舆论场上,充斥着对这类现象的批判、挞伐和担忧。然而,时至今日,当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会发现“啃老族”这个标签的使用频率明显降低了,仿佛它成了一个过时的词汇,被更新的社会议题所取代。这其中的.............
  • 回答
    崔永元和柴静都是中国公众非常熟悉的人物,他们以敢于直面敏感话题、发出独立声音而闻名。然而,正是这种“直面”和“独立”的特质,也让他们成为了批评的对象。要详细讲述他们被批评的原因,需要分开来看,并涉及他们各自在不同事件中的表现。一、 批评崔永元的原因及详细阐述:崔永元最为人所知的批评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
  • 回答
    关于对儒家思想的批判,这是一个相当复杂且历史悠久的话题,涉及的方面非常多。不能简单地说“批判儒教”,因为儒家思想本身就并非一个单一不变的宗教概念,而是一种融合了哲学、伦理、政治和社会思想的文化体系,并且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人群那里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因此,批判的声音也同样是多元和演变的。不过,我们.............
  • 回答
    这件事,说起来挺有意思的,就像你我家里长辈,总有他们一套固执的规矩和看法,年轻一辈不理解,觉得这不合时宜,但长辈们总会搬出过去的经验、家族的脸面来辩护,儒学和这道理有几分相似。首先,得认识到,儒学在中国文化里的根基太深了。它不像一个外来的新鲜事物,是渗透到骨子里去的。你想啊,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也触及到了文化复兴运动中一些复杂而微妙的方面。要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双重标准,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1. 历史语境与复兴动机的差异: 汉服复兴的核心: 汉服复兴运动的倡导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找回“失落的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他们认为,在近代以来,特别是清朝之后的服.............
  • 回答
    在新冠疫情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钟南山院士无疑是中国公众最为熟悉和信任的医学专家之一。他曾因在SARS和新冠疫情期间的专业判断和领导作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国家脊梁”的称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疫情形势的变化,关于他的批评声音也逐渐增多,而且越来越公开和多样化。要详细地讲述为什么现在有人批评钟南.............
  • 回答
    知乎上对王尼玛的批评主要源于其近期的一些言论和行为,涉及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以及公众对其形象和言论的争议。以下是详细分析: 1. 王尼玛的公众形象与争议点王尼玛(王大锤)是中国知名的网络喜剧演员,以“无厘头”风格和自嘲式幽默著称,代表作包括《老男孩》系列、《王尼玛的快乐星球》等。.............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你说的那种情况,就是有人在看到“为什么上海人在讲普通话时会冷不丁冒出一句上海话来?”这句话时,会觉得这是一种批评,这背后其实是挺多层面的心理和文化原因在运作的。咱们来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承认,这句话的提问方式本身就带着一种“观察”和“不解”的意味。你想啊,如果一个人看到的是.............
  • 回答
    在中国当代,确实存在着一股相当普遍的对儒家文化的批判浪潮,而且在某些语境下,这种批判的声音会显得格外强烈,甚至被一些人形容为“疯狂”。要理解这种现象,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梳理,这其中既有历史的遗留,也有现实的考量,更有时代变迁带来的观念冲突。首先,我们不能忽视历史的沉淀。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 回答
    最近在知乎上确实能看到不少关于 Kindle 的讨论,而且风向似乎有些微妙的变化,从早期的“阅读神器”到现在的“槽点不少”。这背后其实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咱们一点点捋一捋。一、用户期待值的转变与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以前 Kindle 刚进入大众视野的时候,电子阅读器市场还是一个相对蓝海的状态。那时候.............
  • 回答
    “哥,咱家有钱了”这篇帖子在网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特别是关于妹妹卖房给哥哥娶妻这件事,更是激起了两极分化的评论。很多男性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是女性顾全大局、牺牲奉献的表现,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是一种“伏弟魔”行为,对女性的权益是一种剥削。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知乎上那些对“你弱你有理”论调的普遍批判,其实触及到了几个核心的社会心理和价值观冲突。首先,这背后最直接的反应,是对“弱者”地位被滥用的担忧。很多人认为,“你弱你有理”这句话,或者说它所代表的那种心态,是一种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甚至是以弱者姿态来绑架他人的方式。他们觉得,如果一个人仅仅因为自己处境艰.............
  • 回答
    知乎上对“女权”的批判声浪确实不小,这背后既有对某些极端言论的反感,也有对女权主义本身理解的偏差,甚至夹杂着一些性别对立的论调。要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知乎上批判女权现象的几个主要原因:1. 对“田园女权”的集中反感: 这是最直接也最普遍的原因。知乎社区的讨论氛围往往比较集中,当出.............
  • 回答
    确实,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大家对中国足球的“恨铁不成钢”似乎是刻在DNA里的,但仔细想想,篮球运动在中国的发展,也并非顺风顺水,同样存在不少问题,只不过关注度似乎没那么“炸裂”。咱们先掰扯掰扯为什么足球总是站在风口浪尖上。足球的“原罪”:历史包袱与群众基础的错位 历史的“伤痕”太深: 中国足球的.............
  • 回答
    钟南山院士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初期,曾提出连花清瘟对新冠病毒轻症患者可能有效。他的这一表态,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也确实带来了一些争议和批评。理解这个现象,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包括科学证据、公众认知、中医的特殊地位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一、 科学证据的局限与要求首先,我们要明白科学研究的.............
  • 回答
    “选·美 iAmElection|全方位观察美国”这个名字本身就透露出一种致力于深入解读和分析美国政治生态的意图,特别是“全方位观察”这样的表述,暗示了其内容覆盖面广,力求提供多角度的视角。当提到他们刊登的关于唐纳德·特朗普的文章时,如果普遍呈现负面批判的立场,这背后可能有多重原因交织,而非单一因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