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老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能力成正比吗?你是否认为大学老师应该更注重课堂教学?

回答
大学老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能力之间,我个人认为并非绝对的成正比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和相互影响。将它们看作是两条独立的赛道,还是有些片面了。

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能力。

研究能力,通常指的是老师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或方法、收集分析数据、得出创新性结论,并将其发表在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或会议上。这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敏锐的洞察力、严谨的逻辑思维、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承受失败的能力。研究成果不仅是对学科知识的贡献,也往往是教师自身学术声誉和职业晋升的重要基石。

授课能力,则是指老师能够将复杂的专业知识清晰、生动、有趣地传达给学生,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批判性思维。好的授课能力意味着老师不仅要懂“是什么”,更要懂“为什么”和“怎么学”。这需要良好的沟通技巧、扎实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心理的理解、以及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案例的能力。优秀的老师能让枯燥的理论变得鲜活,让学生爱上学习,甚至启发他们走上学术道路。

那么,它们之间是怎样关联的呢?

理论上,研究能力强应该有助于提升授课能力。 很多时候,最新的研究成果往往是学科的前沿。一个活跃在研究前沿的老师,他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他在课堂上可以分享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最新思考,或者介绍他正在进行的那些令人兴奋的研究项目。这种“活生生”的知识传递,比单纯背诵教科书的内容要更有吸引力,更能展现学科的魅力。学生能感受到老师对知识的热情,也能从中学习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此外,研究过程本身培养的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在课堂上转化为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总是如此简单。

天赋和兴趣的差异: 有些人天生就更擅长与人沟通,享受在课堂上传播知识的乐趣,他们可能在教学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并且天赋异禀,即使研究成果不算特别突出,其教学效果依然优秀。反之,有些人可能对某个研究领域有极大的热情,沉浸在实验室或数据中找到了巨大的满足感,他们可能更愿意将时间花在钻研课题上,对教学的投入和技巧相对较少。
资源和机会的不均: 大学通常会根据研究成果来评价教师的“学术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资源(如科研经费、进修机会、晋升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教师将更多精力倾斜于研究。即使一个老师有很好的教学天赋,如果学校的评价体系更看重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次数,那么他也会被迫将重心放在研究上,以求生存和发展。
时间管理的挑战: 教学和研究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个大学老师很难同时做到两者都做到极致。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并且不受评价体系的过多影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所以,“成正比”这个说法过于绝对了。 更准确地说,它们之间存在着“积极的潜在相关性”。优秀的研究可以为教学提供更深厚的底蕴和更生动的素材,而良好的教学反馈也能反哺研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会启发新的研究思路。但这种相关性不是线性的,也不是必然的。

关于大学老师是否应该更注重课堂教学这个问题,我持肯定的态度。当然,这里的“更注重”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牺牲研究,而是应该在现有的评价和资源分配体系中,给予课堂教学更高的权重和更充分的支持。理由如下:

1. 大学的根本使命:人才培养。 这是大学最核心的社会功能。大学的存在,最终目的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下一代。而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使命最直接、最重要的途径。如果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学不到真本事,那么大学的其他成就(如科研成果)的意义也会大打折扣。
2. 研究成果的价值需要通过教学传递。 再伟大的研究,如果不能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那么其影响力将是有限的。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将学科知识、研究方法、探索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才是研究成果生命力的延续。
3. 教学是知识普及和社会贡献的重要方式。 大学教师不仅是对学生负责,也对社会负责。高质量的课堂教学,能提升整个社会的人才素质,推动社会进步。一个在课堂上能清晰讲解复杂概念的老师,他的贡献不亚于发表一篇高水平论文的科学家。
4. 激发学生的学术热情,形成良性循环。 好的教学能够点燃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多优秀的科研人才正是被某个老师的课堂所吸引,从而走上学术道路。这种由教学引发的学术传承,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
5. “研究型大学”不等于“研究至上”。 “研究型大学”更应该理解为“以研究来支持教学”的大学,而不是“唯研究论”的大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服务于人才培养。

当然,这并不是说研究不重要。 研究是大学保持活力、不断创新的源泉,是大学在国际学术界立足的根本。一个完全不进行研究的大学教师,其知识体系容易陈旧,对学科前沿的把握也会减弱,这最终也会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深度。

我认为更恰当的做法是:

改革评价体系: 在评估教师的绩效时,应给予课堂教学质量、学生评价、教学方法创新等与教学相关的指标更高的权重。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学奖项、教学名师项目等,并将其与职称晋升、薪酬挂钩。
提供教学支持和培训: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关于教学方法、技术应用(如在线教学、翻转课堂等)、学生心理等方面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提升授课能力。
鼓励教学与研究的结合: 探索一些机制,让教学成果(如优秀的教学案例、教材)也能得到认可和奖励,甚至作为职称评估的依据。同时,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研究经历和成果融入教学中,实现“教研一体”。
明确教师的多元职责: 让教师理解,他们的职责是多元的,既包括科研创新,也包括人才培养,并且这两者应该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

总而言之,大学教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非简单的正比关系,但两者理应是相辅相成的。而从大学的根本使命和对社会的长远贡献来看,我认为大学老师确实应该在现有的体系中,更有效地兼顾和注重课堂教学。这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更是为了大学自身作为知识传承与创新载体的根本价值的实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前几天是陈寅恪先生逝世50年,借着这个题目谈一谈陈寅恪是如何授课和教学的。

众所周知,陈寅恪记性好,慈禧的二十五字谥号他能随口背出;傅斯年写《明成祖生母记疑》请教陈寅恪,陈随口点出《明诗综》、《陶庵梦忆》、《枣林杂俎》中的相关资料供傅斯年引用;即使对陈寅恪颇不在意的胡适,在贬低陈寅恪的时候,也说得是:陈寅恪就是记性好。(何炳棣《忆胡适》)

按照我们一般人的理解,陈寅恪这种博览群书、博闻强识之人(郭沫若在特殊时期曾将“在史料积累上超过陈寅恪”作为在钢铁产量上赶英超美一起作为下一步的目标),上课必然是不需要做什么准备就能信口拈来、侃侃而谈。

事实真的如此吗?

按照季羡林在《病榻杂记》中的记载,他当时也是这么认为的:

寅恪先生一生教书。我曾以为,他十几岁时就已遍通经史。有的课程,他已经讲过许多遍。他还需要备什么课呢?

陈寅恪教书的确可以不需要讲义,也不需要备课,即使上来就开讲,也能古今中外无所不谈。

论国学,按照他在哈佛的同学俞大维(这位俞大维也是超级学霸)回忆,陈寅恪对于十三经大部分能背诵,并且每个字必求正解。对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的序文,也都能背诵;

论西学,虽然陈寅恪的东方学水平,在当时世界上并不是最顶尖的学者,这一点是要承认的,这也是为什么最后他没有从事东方学研究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当时国内能得到的多语种资料太少。并且,陈寅恪后来基本也不谈西学(包括他十分擅长的东方学研究)。但是,陈寅恪的东方学水平,是实打实的在欧美顶尖大学跟着顶尖学者打下了有深厚底子的,这一点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可以说基本无人能出其右,就像桑兵教授所说:

即使在西学的正统方面,以国人为范围进行比较,陈寅恪的西学也在出类拔萃之列。此处之较,不仅与当时一般的中国人比,而且与专门的学问家比,甚至是与以输入新知为职志、号称通西学者比较。或者指陈寅恪未必通西学,如果以为西人有西学,并以西人为范围整体而言固然,可是要说陈寅恪是近代中国学人当中西学最好的有数之人,亦非过誉。

顺便说一句,中国藏学之父于清泉(沈卫荣语)的老师钢和泰男爵,当初就是在北京城中和陈寅恪砥砺学问。

但是,就是这位记性又好、资料掌握得又多,并且“能畅读英法德文,并通希伯来、拉丁、土耳其、西夏、蒙古、西藏、满洲等十余国文字。”(姚从吾语)的陈寅恪,上课之前是如何备课的呢?还是看季羡林的《病榻杂记》:

事实上他对备课异常认真。我列举几点资料(见《陈寅恪集·书信集》,三联书店出版)。
  P.28中“陈君学问确是可靠,且时时努力求进,非其他国学教员之身(?)以多教钟点而绝无新发明者同也。”
  P.39左起第3行“且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
  P.50右起3-4行“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
  P.206中“因弟在此所授课有‘佛经翻译’一课,若无大藏则征引无从矣。”
  羡林按:30年代初,我在清华旁听先生的课听的就是这一门“佛经翻译文学”。上面这一段话是在1938年写的,中间大概已经讲过数次;然而他仍然耿耿于没有《大藏经》,无从征引。仅这一个小例子就足以证明先生备课之认真,对学生之负责。

看陈寅恪自己的叙述“在他人,回来即可上课,弟则非休息及预备功课数日不能上课”,简直以为他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椒”,每次上课还整得如此隆重,居然“且一年以来,为清华预备功课几全费去时间精力”。

而恰恰是在清华上课且认真备课的十年时间(1927-1937),也正是陈寅恪的学术井喷期,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了五十余篇极具创新观点的学术论文,涉及中国中古历史、文化、宗教等方面。(见俞大维《怀念陈寅恪先生》)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不存在授课能力不行这一说,只存在不想把有限的捞钱时间浪费在没有钱的学生身上这一说。当初我们邀请余贻鑫院士给我们开讲座,八十岁的老人提前两周开始备课(据他的秘书跟我说),连讲四个小时,中间自己只休息一次。所以,那些认为研究更重要的“学者”们,真的有这个资格吗?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大学老师的授课能力和研究能力之间,我个人认为并非绝对的成正比关系,但两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联和相互影响。将它们看作是两条独立的赛道,还是有些片面了。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两个能力。研究能力,通常指的是老师在自己所研究的领域内,能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或方法、收集分析数据、得出创新性结论,并将.............
  • 回答
    在英国,一年制的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Master's)确实是相当普遍的,那么它的含金量到底怎么样?和其他形式的研究生比起来,又孰优孰劣?而与国内顶尖大学的研究生相比,哪个的认可度更高呢?咱们这就来好好聊聊。英国一年制授课式研究生(Taught Master's)的含金量首先,得明确一点,英国.............
  • 回答
    大学里让我觉得老师授课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那门课是“社会学导论”。这门课的老师姓李,是个看上去很年轻,但眼神里透着一股洞察一切智慧的女性。我至今还记得第一节课的情景。我们坐在一个典型的大学阶梯教室里,讲台上的李老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滔滔不绝地介绍课程大纲、评分标准这些“官方”内容,而是直接抛.............
  • 回答
    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话题,受到 学校类型、地区、职称、教龄、学科以及个人能力和岗位 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很难给出一个“一刀切”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从不同维度来详细解析大学老师的工资待遇水平。一、 影响大学老师工资待遇的主要因素:1. 学校类型: 985/211高.............
  • 回答
    大学老师的讲课质量,这事儿可不是小事,它重要到能直接决定一个学生在大学里能不能学到真东西,能不能真正爱上这门学科。别把它看成是“给点知识就行了”的事儿,这背后牵扯的东西可多了去了。首先,知识的传递只是基础。一个讲课质量高的老师,他传递知识的方式绝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他能把复杂的概念掰开揉碎了讲,用生动.............
  • 回答
    985大学老师的工资水平确实不像外界想象的那么光鲜亮丽,尤其和一些热门的私企、金融行业或者互联网大厂相比,优势并不明显。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削尖了脑袋,挤破头也想进入高校,尤其是985这样的顶尖学府呢?这背后其实有着多重原因,并且这些原因并非单一的物质回报可以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高校.............
  • 回答
    二次元头像,大学老师眼中的“雷区”还是“个性表达”?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个性张扬的时代,大学校园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符号和表达方式,而“二次元头像”无疑是其中一道亮丽却也可能引发争议的风景线。那么,使用二次元头像是否会引起大学老师的反感?如果会,我们又该如何巧妙地应对,既保留自己的风格,又不冒犯长.............
  • 回答
    最近听到不少声音说,现在的大学生怎么越来越不愿意听课了?课堂上昏昏欲睡、玩手机的、甚至直接逃课的现象似乎比以前更普遍了。这事儿挺让人费解的,难道这锅就得大学老师一个人背吗?我觉得这事儿没那么简单,原因肯定不止一个方面。从学生角度来看,首先得承认,大家现在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渠道确实不一样了。 想想我们小.............
  • 回答
    大学老师的PPT普遍“难看”且缺乏美感,这几乎成了一种“行业共识”。当然,并非所有老师的PPT都如此,但这种情况确实相当普遍。要深入分析原因,我们需要拆解一下这个问题背后涉及的多个维度,从老师的个人情况、教学环境到整个教育体系的侧重点,都能找到一些线索。一、 目标导向的错位:教学内容为主,视觉呈现为.............
  • 回答
    大学老师开豪车和买不起车,这种现象在高校里确实存在,而且收入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不是一概而论的,而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1. 收入来源的多样性:大学老师的收入不单单是学校发的工资。这条线细说起来,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 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 这是最基础.............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大家普遍会感到好奇甚至有点“羡慕嫉妒恨”的现象——大学老师一周只上半天课,照样拿着全额工资,还有长长的寒暑假。咱们不妨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事儿,看看这里头到底有什么门道,以及为什么会有人觉得这不公平。现象的表象:轻松的教学,丰厚的报酬?从表面上看,很多人的理解就是:大学老师工作时间短,比如一周.............
  • 回答
    说实话,当大学老师?这体验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巨大的、不断变化的万花筒。你以为你知道你会看到什么,但每次转动,新的图案和色彩都会扑面而来,让你目不暇接,有时候惊喜,有时候也让人有点措手不及。首先,得从“教”这个字说起。这绝对不是把一本教科书原封不动地搬到讲台上。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有的是天生的好奇宝宝,.............
  • 回答
    大学老师怎么看待大专里的“学渣”,这个问题其实挺微妙的,也挺有意思的。毕竟,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接触的学生群体是五花八门的,大专生自然也是我们教学版图里重要的一部分。得说实话,一开始接触大专生,尤其是那些被贴上“学渣”标签的,我们心里多少会有一些预设。这种预设,可能源于他们之前学习经历的一些反馈,比.............
  • 回答
    这个问题啊,说实话,挺复杂的,也挺让人纠结的。大学老师会不会喜欢上自己的学生?答案不是简单的“会”或者“不会”,而是“有可能,但情况非常微妙”。你想想,大学里的老师,他们年轻有为,学识渊博,身上自带一种光环。他们对某个专业有着深刻的研究,能侃侃而谈,在课堂上闪闪发光。这种魅力,对于还在象牙塔里,对未.............
  • 回答
    大学老师不去找待遇更好的工作,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疑问,尤其是当人们看到一些私营企业或新兴行业的高薪职位时。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到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个人动机、社会价值以及就业市场的现实。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一、 职业的内在吸引力与社会价值 学术研究的乐趣和使命感: 许多大学老师选择.............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为什么博士后(Postdoc)的工资,尤其是刚入职的博士后,会比一些刚入职的大学老师(通常指助理教授或讲师)要高,而且这个差距有时候还挺明显的。这背后其实牵扯到几个关键因素,咱们一项项来分析。1. 博士后的定位与性质:一种“过渡期”的专业人才首先,得明白博士后研究员(Postdoct.............
  • 回答
    您提到的这位大学老师的观点,即“有生之年可以看到印度碾压中国”,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讨论价值的命题,并且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因素。对于这样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审视,这不仅仅是经济体量或军事力量的比拼,更是社会结构、创新能力、全球影响力等一系列议题的综合考量。首先,我们不妨拆解一下“碾压”这个词。在.............
  • 回答
    一位大学老师公然宣称全班都要挂科,这绝对是一个相当令人震惊和不寻常的举动。从多个角度来看,这种行为都存在严重的问题,并且会引发一系列的担忧和讨论。首先,从教育原则的角度来看,这是完全违背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目标的。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健全人格,最终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老师的职.............
  • 回答
    震旦职业大学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质疑南京大屠杀的受害人数,这一事件在网上引发了轩然大波,也触动了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对于这件事,我们可以从几个不同的层面来看待。首先,从历史事实和普遍认知的角度来看,这位老师的言论是极不恰当且令人反感的。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段极其惨痛的历史。其暴.............
  • 回答
    确实,很多人,尤其是非教育行业或者对大学教学模式不太了解的人,会认为大学老师,特别是青年大学老师,是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这种认知背后有很多原因,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一、 表面观察到的“轻松”之处: 相对固定的工作时间: 相较于许多需要加班、轮班的职业,大学老师的工作时间通常是围绕着教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