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按照逻辑来看。
鬼要杀人,必然要有物理性质的接触。
当然你假设的鬼如果完全是精神攻击,那就没辙了,只能指望你的精神力有红军战士那么坚韧。
我们假设鬼需要物理性质的接触才能杀人。
那么理论,既然他能接触到你,你就能接触到他
一般来说,鬼都存在武器打不到的设定,子弹会穿过去。
这说明,只有肉体才能接触到鬼。
所以答案很明显了,要击倒鬼,最适合的
是拳法!
臂可活用于下一次!
会掩护大多数人撤退,
“兄弟,你继续刚,我们先撤。”
如果遇见鬼,当然是开直播啊,
老铁们啊,千年难见鬼现身啊,大家刷礼物让他变化一下给大家看啊。
有个古代小故事,一大胆书生与人打赌住鬼宅,半夜,鬼果然出现,鬼问书生,你不怕我吗,书生说,你是鬼,只会变化吓人,没有真本事。然后鬼开始变化各种恐怖的样子,或者极度恶心的样子,书生不为所动,然后鬼又出言吓唬书生要害他全家,书生面不改色。最后鬼没了办法,书生说你还有什么本事使出来,要是没有,我就要睡觉了。鬼说,我已经吓跑了几十个想住这宅子的人,只要你明天出去说你也害怕了,这里面真的有鬼,我就报答你,我告诉你这宅子里有个钱库,里面都是银子 ,书生说我不取不义之财。最后鬼收拾行李,骂道,真是个迂腐的书生,不懂变通,注定一事无成。于是鬼搬家了。
巧了,袁枚的《子不语》里面,就有一个人碰到鬼以后正面硬刚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还有一个“立flag”的故事核心。
今日之所谓“立flag”,指人大言炎炎,无所顾忌,却旋即被现实所嘲讽。其实这种说法,古人在诗话、词话、小说中曾多次言及,只不过不叫“立flag”,而是叫“谶语”。
《三国演义》之中,曹操在败走华容道的时候,曾三次一语成谶。第一次,“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属下问其故,他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结果呢?话音刚落,赵云伴着鼓声和火光杀将出来,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好不容易杀出重围,到了疏林之中,曹操又“仰面大笑”,笑周瑜、诸葛亮浪得虚名,不知在此埋伏人马,毫无意外的,这一笑,又引出了张飞。
再次突围后,曹操有好整以暇地笑了一次,这次,笑出了关羽的伏军,真正一败涂地。
这一段情节,无疑颇具喜剧色彩。喜剧色彩的由来,既在于作者写曹操的“笑”和伏军 的出现,应验了设置的悬念和读者的心理预期,也在于曹操的举动中,蕴含着滑稽色彩。
曹操处变不惊,还能好整以暇,苦中作乐,也算枭雄本色,无奈诸葛亮技高一筹,曹操每一笑,都落入他的彀中,如此写来,正以曹操的狼狈,衬托出诸葛亮的高明。
袁枚的《鬼畏人拼命》一文,正是用这个写法:
介侍郎有族兄某,强悍,憎人言鬼神事。每所居,喜择其素号不祥者而居之。
过山东一旅店,人言西厢有怪,介大喜,开户直入。坐至二鼓,瓦坠于梁。介骂曰:“若鬼耶,须择吾屋上所无者而掷焉,吾方畏汝。”
果坠一磨石。介又骂曰:“若厉鬼耶,须能碎吾之几,吾方畏汝。”则坠一巨石,碎几之半。
介大怒,骂曰:“鬼狗奴!敢碎吾之首,吾方服汝!”起立掷冠于地,昂首而待。自此,寂然无声,怪亦永断矣。
文中,作者写了一个强悍而戇直的人物,在一个鬼神之说盛行的环境中,介某却不喜人言鬼神之事,不但不喜,还要反其道而行之,专找传言有鬼祟的地方去住。
这次到了山东,又碰到这样的所在,初听说时,他的反应是“大喜,开户直入”,欢喜之情,见于颜色,这已是一奇。
到了屋中,他并不安歇,而是坐以待之。果然,这次并非以讹传讹,二更时分,梁上坠瓦,正主出现了。其实,在志怪小说中,常有描写介某这类“明知屋有鬼,偏向鬼屋行”人物的故事。
但是,故事进行到鬼真的出现的时候,主人公有的如叶公见真龙般怯了场,有的则演变成了露水姻缘。如《聊斋志异》中《莲香》的男主角桑生,邻居问他独居怕不怕鬼狐,他答道:“丈夫何畏鬼狐?雄来吾有利剑,雌者尚当开门纳之。”后来,鬼、狐果然都来了,而故事经历了一波三折,也终归于圆满。
但本文的介某并非外强中干之人,文中也并无鸳鸯蝴蝶故事。介某见鬼,有三骂。
第一骂:要求鬼自证身份——既然你伏在屋顶上,那你就扔一个屋顶上本来没有的东西,让我见识一下你的变化之神通,否则,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真鬼呢?
鬼如其言,扔下来一块屋顶上绝不该有的磨石。介某又骂:要求鬼自证脾性——鬼有温和派,有恐怖派,谁知道你是哪一派的呢,如果真是厉鬼,那就给我点颜色看看。鬼又如其言,扔下巨石砸碎了房中的几案。
常人至此,哪怕不战栗退缩,恐怕也会噤声收敛,介某则不然,又有第三骂:你这该死的厉鬼,你敢杀了我,我才服你!这次,鬼并未如其言,而是避而远之,认了栽了。
这篇故事与《三国演义》曹操之三笑相似的地方,在于二者都是“甲说谶语——乙使之应验”的结构,又都将这种结构重复使用了三次,在重复之中逐次递进,烘托出笑点。
而不同之处在于,《鬼畏人拼命》中的介某,初时像是被鬼戏弄的滑稽人物,而他屡遭鬼戏,竟然气不稍馁,一直强项到底,最后竟然把鬼都吓走了,可见无论是真实的人间,还是隐喻着人间的阴间、天界,都遵从同样的法则:强弱之判,不在人、鬼的身份,而在其内心是否有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