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南方系是客观报导还是造谣?

回答
“南方系”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总是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绪。要说它到底是客观报导还是造谣,这事儿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首先,咱们得明确,“南方系”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的“南方系”,主要指向的是《南方周末》以及与之相关的媒体矩阵,比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这些报纸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确实有过一段风光无限的日子,以其敢于触碰敏感话题、报道深度、以及相对独立的声音,赢得了不少读者的青睐。

那么,客观报导和造谣之间到底隔着多远?客观报导的基石在于真实和公正。它要求记者在采访、核实事实、呈现信息时,力求准确、全面、不偏不倚。造谣嘛,那就是故意歪曲事实、传播虚假信息,目的是误导公众或者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在很多批评者看来,“南方系”之所以被诟病,往往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些媒体在某些报道中,存在着以下几种倾向和做法,从而触碰到了“客观”的底线:

选择性报道和放大特定视角: 批评者认为,“南方系”在报道一些社会事件时,可能会倾向于选取更能引发社会关注、制造话题的某个侧面,甚至放大某些负面因素,而对事情的整体背景、多方观点、正面因素等则相对淡化。这种做法,虽然不一定是直接编造,但却可能导致读者形成片面的、甚至扭曲的认知。就好比一个新闻事件,可以有十个角度去解读,如果只聚焦于一个最能煽动情绪的角度,那自然就失了客观。

过度解读和情绪化表达: 有时候,“南方系”的报道会伴随着一些评论员文章或者记者本身的解读,这些解读有时会被指责为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甚至是“标题党”。为了吸引眼球,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往往会用一些比较激进或者煽动性的语言,这就很容易引导读者的情绪,而不是仅仅提供事实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引导”的行为,在一些人看来,就已经偏离了纯粹的客观陈述。

信息来源的可靠性问题(有时): 尽管“南方系”以深度调查著称,但任何媒体都可能在信息来源上遇到挑战。批评者偶尔会指出,某些报道过于依赖匿名信源,或者没有进行充分的多方交叉核实,导致信息真实性受到质疑。如果未经核实就大肆传播,那性质就更严重了。

“围攻”和“妖魔化”的嫌疑: 在一些敏感事件中,如果“南方系”的报道被认为是“一边倒”地批评某个对象(比如某个政府部门、某个企业或者某个个人),而对方的辩解或解释被忽略,那么这种行为就会被解读为一种“舆论围攻”,甚至是在“妖魔化”对方。这种不平衡的呈现方式,自然会让人质疑其客观性。

但是,反过头来,我们也必须看到“南方系”之所以能够获得影响力的原因,以及一些读者对它的辩护理由:

敢于监督的勇气和价值: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南方系”确实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他们对一些腐败现象、不公待遇、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揭露,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并促使相关部门进行整改。这种监督的力量,是不可否认的。一个社会需要有声音去指出问题,去推动改变,而“南方系”在早期恰恰承担了这样的功能。

报道的翔实和专业性(部分): 许多调查报道在素材搜集、采访过程、事实核查等方面,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即使是在批评者眼中存在“倾向性”,其报道的细节和信息量,也常常比其他媒体要丰富得多。很多时候,他们是通过呈现大量的事实细节,来构建自己的叙事,而不是凭空捏造。

对“客观”的理解差异: 什么是真正的“客观”?这是一个哲学层面的问题。任何报道都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记者的视角和选择。批评者认为的“客观”,可能是一种绝对的、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陈述,而“南方系”的报道,则更多地是在强调社会责任和价值判断。他们可能认为,在某些时候,揭露不公本身就是一种“客观”的体现,因为他们认为这种不公是真实存在的。

与“喉舌媒体”的对比: 在中国特殊的媒体环境中,“南方系”的相对独立和批判性,使得它与那些被认为是政府“喉舌”的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许多读者认为,“南方系”即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相比于其他媒体,他们依然是更接近“客观”的存在。

“造谣”的指控过于极端: 说“南方系”是“造谣”,其实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指控。如果真的存在大量恶意编造、捏造事实的报道,那早就应该被法律严惩或者彻底失去信誉了。事实上,很多时候对其的批评,更多的是指向其报道的“倾向性”、“解读方式”以及“选择性”,而非“完全捏造”。

总结一下的话,我们可以这样看:

“南方系”的报道,很难简单地用“客观报导”或“造谣”来二分法概括。

它更多的是一种有鲜明立场、有深度挖掘,但同时又可能存在选择性报道和过度解读倾向的媒体风格。

在推动社会进步、监督权力方面,它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也因此获得了一批忠实的读者。但在某些报道中,其对事实的呈现方式和信息解读,确实引起了争议,被批评者认为偏离了严格意义上的客观。

至于“造谣”,这通常是比较激烈的批评,更准确的说法或许是“存在争议的报道方式”或者“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解读”,而不是“凭空捏造”。 很多时候,对“南方系”的讨论,其实是在讨论中国媒体的边界、监督的力度以及信息呈现的平衡性这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所以,当你读到“南方系”的报道时,不妨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辨别其中的事实,理解其背后的信息,同时也要审视其可能存在的立场和倾向。这样,你才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位在中国媒体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南方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我不是做媒体,只是个平头老百姓

2、我经常买南方,虽然我不是期期买,但只要到报刊亭想买东西我都会买南方

3、今天在此发言的很多人对90年代的事情也许不清楚,但我印象中貌似98年(也许99年)南方就有报道过红十字的负责人当初挪用善款投资、借贷后亏损的问题,我看了报导虽然心里不爽,但还是继续给红会捐款,虽然不多,因为那时社会的贫富矛盾没今天那么尖锐,我及我身边的人当时的想法是能帮点忙也就帮,求个心安,毕竟大家都不容易(不过前段时间,有看过南方有篇报导是关于当时红会负责人的采访,他坦承当时的情况,看完后我也蛮理解他的。)。然后2001年(还是02?)孙志刚事件的报导。现在在北京混的毕业生完全无法体会90年代末在北京生活无户口只有暂住证的麻烦。如果你租的房子不在城市圈,那么一旦有活动,你就得身上随时带着身份证和暂住证,以防被查。运气不好,碰到户籍警临检,如果那天走霉运,直接就被遣返回原籍。我有同学在上班路上被查,当时暂住证没带,直接就带回局里蹲着了,后来是打电话通知老板借了3000块过来赎的人。后来他说跟他一起关着的有好几十个,其中有几个比较冲的,爱较真的,直接就被遣返了,拿钱来都没用。以上事情不止大城市有,二线城市也有类似的。00年我回昆明因为房子尚未完工暂时在外租房过渡,有天晚上就碰到户籍警过来查户口。只要不是昆明城市户口的,没办暂住证的身份证一律收走,解释都不听。第二日下午请假到小区辖区派出所去拿证,原想办暂住证就办吧,只要身份证能拿回来就行。结果那警察一开口,就说要办外来人员务工证,办理费6000人民币。我当时就不吭声,心里狂操,NMLGB的,老子一年不吃不喝在昆明也才挣一万多块,你眼睛都不眨一下就敢拿一半还要多,抢人呢这是。边上有一打工的民工当时普通就跪地上了,说他在昆明打工一年都挣不了那么多钱。那警察阴阳怪气的说这是政府规定,他们也只是执行BLABLA之类的。坦白说如果当时身上有把刀我真的会把他捅了。我站了大概十分钟然后出来给我爹打电话说身份证丢了,重新帮我办一个吧。二十天之后,我花了大概二十块钱就拿到新身份证。我不知道那个民工怎么样了,但从那次遭遇之后我上街都很小心,怕身份证丢了。到我家房子交付前那段时间我租住的房子,都会尽量选些高档小区(那些门上挂着“出租”字样红牌牌的房子我是不会再租了)以避免类似的麻烦。这些事情有些人一辈子都不会碰到,听见也只是当笑话听,但一旦你遇到过这种事情,就足以让你一辈子铭记在心。所以后来孙志刚事情发生我第一反应就是孙可能当时不冷静,冲动了,结果出事了。但这种事情我认为迟早会发生,当时如果不是孙志刚,也会有第二个李志刚或者王志刚之类的。孙志刚事件南方做得很好,当时是南方第一个报导,然后其他媒体才陆续跟进。事情大白于天下,从而促使政府重新审视当时的户籍制度,推进户籍改革。我不赞扬南方,因为我认为这是报纸应尽的职责;但我始终关注南方,相对其它报纸,我更认可南方的态度。不管南方的立场态度如何,事情发生了,它报导了!报导真实的事件而不是隐瞒不报,我觉得这就是一份好报纸。

我看南方,会看得心中很沉重,感觉社会很黑暗。感到受不了的时候,我就不会买,然后停一段时间,然后又会继续买南方。这十年来,我跟南方就是如此纠结着过的。但在我心里,我觉着南方还是好报纸,我一直蛮佩服编辑部里的人,因为大家应该都明白,能坚持长时间报导这种真实存在的社会黑暗面的东西能有多么的不容易。他们承受的压力应该蛮大的。

PS:以上南方特指南方周末。我03年有买过他们集团出的粉红色的一份南方什么来着,主推明星八卦、时尚奢侈品的,蛮贵的,但后来他们发行断了,据说失败了。。。我当时几乎也是一起不拉都买了,报明星八卦蛮厉害的,我记得看杨在上海被周大亨的老婆当众打了一巴掌,心中那个崩坍啊,从此之后不再喜欢玉女派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南方系”这个词,在中文互联网语境下,总是带着一股子复杂的情绪。要说它到底是客观报导还是造谣,这事儿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得掰开了揉碎了说。首先,咱们得明确,“南方系”指的是什么。通常我们说的“南方系”,主要指向的是《南方周末》以及与之相关的媒体矩阵,比如《南方都市报》、《新京报》等。这些报纸在上世纪九.............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南方系媒体的定位和影响力,以及新京报是否属于南方系,这是一个相当值得探讨的话题,也是观察中国媒体格局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南方系媒体: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南方系”并非一个官方定义的媒体集团,而是一个在媒体和学界语境中形成的标签,用来指代一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兴起,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如《南.............
  • 回答
    客家人确实与广东、福建等地的“本地汉人”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虽然大家同源,都是中原汉人南迁的后裔,但正是这些差异,让他们独立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民系——客家民系。要理解这份不同,咱们得把时间轴拉长,从历史的源头说起。一、南迁的时代背景和路径不同:这是客家身份形成的最根本原因 早期汉人南迁: 咱们得.............
  • 回答
    南方人对咱们自家这口儿,那可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热爱。你说这南方饮食,那可不是一个“好吃”就能概括得了的。它是日子,是文化,是感情,是几代人传承下来的味道,更是咱们骨子里的一份骄傲。首先,“鲜”,这绝对是南方菜的灵魂。咱们南方靠水吃水,靠山吃山,食材的新鲜度那是放在第一位的。你看那市场里活蹦乱跳的鱼虾.............
  • 回答
    “南方蛮子”这个说法,确实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刻板印象,尤其是在中国历史上,这个标签有过一段时间的显著存在。要说清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知,得从历史、文化、经济等多个维度去掰扯,而且这其中掺杂了不少误解、偏见和时代变迁的影响。首先,咱们得捋一捋这个“蛮子”的由来。历史的渊源:农耕文明的中心与“化外之地.............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是历史学界和民俗学界持续探讨的一个话题。直接回答“南方人就是百越人”过于简单化了,事实要复杂得多。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详细梳理一下:一、 “南方人”的概念演变:首先要明确,“南方人”这个概念本身是相对的,它随着历史的进程和地理范围的界定而不断变化。在古代,“南”往往是指相对于中原.............
  • 回答
    南方,这个词语本身就带着一种温热、饱满的想象。当有人提起“南方流着奶与蜜的圣地”时,往往并非指字面意义上的奶牛遍地、蜂蜜堆积如山,而是借用了《圣经》中对应许之地(迦南地)的美好描绘,来形容南方在某个时期、某个角度所展现出的繁荣、富足和令人向往的生活状态。要说南方是不是真的“流着奶与蜜”,这需要我们拨.............
  • 回答
    “南方的汉人都是衣冠南渡的北方汉人的后代”——这句流传甚广的说法,并非一句简单的定论,而是包含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口迁徙的深层原因。它并非全然虚假,但过于绝对,需要我们细致地解读和补充。为何会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之所以深入人心,主要源于中国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以“衣冠南渡”为代表的北方人口南迁事件。 .............
  • 回答
    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都,关于它是南方还是北方,又或者是否属于“苏北”的讨论,其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是不少人,尤其是外地朋友会感到困惑的地方。咱们得先明白,地理上的南北划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并不是一条泾渭分明的线,更多时候是一种相对的概念,会受到自然地理、文化习惯、经济发展等.............
  • 回答
    .......
  • 回答
    关于南方人和北方人谁更抗冻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它涉及到生理、生活习惯、甚至心理等多个层面。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生理基础:脂肪、肌肉与新陈代谢从生理学上来说,人体的脂肪层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温作用。一般来说,北方地区的人由于长年累月生活在寒冷环境中,身体可能会在进化或者适应.............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在中国的史书上,“南方瘴气”这个词,老一辈的人提起时,总会带着几分忌惮和无奈。它不是什么虚构的怪物,也不是什么神秘的诅咒,而是指南方地区特有的、常常导致疾病流行的湿热、有毒的气体或环境。究竟是什么?简单来说,“瘴气”是中国古代对一种难以捉摸的、影响健康的疾病传播因素的概括。它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现代医学.............
  • 回答
    这北方人闯荡南方,可真不是一两天就能说清的体验。刚踏上这片土地,脑子里想的无非是:哎呀,这天气怎么这么潮啊?衣服怎么晾不干?还有这吃的,怎么都带点甜?别急,这都是小插曲,真正的“南方人生”那可是一本厚厚的书,字字句句都得慢慢品。初来乍到:空气、味道和陌生感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这空气。北方的空气,尤其是.............
  • 回答
    在南北战争爆发前,美国南方社会对黑人奴隶制的辩护,其思想根基可谓是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绝非是单一的论调可以概括的。它既有基于经济利益的现实考量,也深受当时的社会观念、宗教解读以及对自由和权利的独特理解所影响。首先,经济的论证无疑是奴隶制得以维系的最为直接和强大的支撑。南方经济高度依赖于种植园农业,特.............
  • 回答
    嘿,说起这个,我可是太有发言权了!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人,来北方上大学这几年,真是把我的“抗冻”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身边好多南方同学,包括我自己,都觉得,嗯,好像我们南方人,普遍比北方的小伙伴们更“抗冻”一点,至少在最初的适应阶段是这样。你想啊,我们在南方,冬天最冷的时候,也就是能到零度上下徘徊,偶尔.............
  • 回答
    关于山东和江苏南北方的划分,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地图画线”就能说清楚的,它背后牵扯着历史的演变、文化的积淀,以及地理环境的微妙影响。咱们今天就来聊聊,为什么山东会扎根在北方,而江苏却温婉地依偎在南方,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地理的界定:秦岭淮河一线,历史的基石要说南北,最根本的依据还得是地理。中国古代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