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蔡元培是否参与了412,如果是,怎么评价他?

回答
关于蔡元培是否直接参与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即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的武装清党事件),以及如何评价他在其中的角色,需要我们仔细梳理历史事实和各方观点。

蔡元培在“四一二”事件中的角色:

严格来说,蔡元培并非直接的组织者或参与者,他并没有亲自挥舞武器或直接下达清洗命令。然而,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其身份和行为被认为是默许、支持甚至客观上促成了“四一二”事件的发生。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他的角色:

1. 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等职务: 在1927年初,北伐战争正如火如荼,国民党内部关于如何对待共产党的问题已经日益尖锐。蔡元培当时担任国民政府委员,这是国民党中央最高领导机构之一。虽然他可能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军事部署或政治密谋中,但作为政府高官,他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民政府的立场,或者说,他的不作为本身就被视为一种默许。

2. 与蒋介石等右派势力的联系: 蔡元培与国民党右派的领导人如蒋介石、吴稚晖等人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和合作。虽然蔡元培以其思想的开明和对学术自由的追求而闻名,但他也并非完全超然于政治斗争之外。在国民党内部,他更倾向于国民党“一党执政”的路线。

3. 对共产党活动的担忧和疑虑: 尽管蔡元培曾对辛亥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抱有进步的期望,但他对于共产党在中国国民党内部的迅速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担忧。他可能认为共产党的存在,尤其是其组织纪律和意识形态宣传,对国民党的纯洁性和北伐大业的顺利进行构成威胁。

4. 参加“国民政府委员会议”并签字: 这是最直接证明蔡元培与“四一二”事件之间联系的证据。在“四一二”事件发生后不久,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召开国民政府委员会议,对共产党进行清算。蔡元培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且在最终通过的“清党”决议上签字。虽然事后他本人曾表示,当时对决议的具体内容和后果了解不深,是被动参与的,但签字的行为客观上表明他对当时的清党行动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认可。

5. 与蒋介石的“共识”: 在“四一二”事件前夕,蒋介石正密谋对共产党采取行动。蔡元培作为当时国民政府中备受尊重的长者和知识分子代表,其支持对蒋介石而言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的“共识”,即认为有必要对共产党进行限制和打击。

如何评价蔡元培在“四一二”事件中的作用?

对蔡元培在“四一二”事件中的评价,历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声音,但总体而言,他的角色被认为是复杂且具有争议的。

批评性评价:
政治立场上的模糊或倒退: 许多观点认为,虽然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但在政治上,他在“四一二”事件中的表现,尤其是在签字这一环节,违背了他以往倡导的进步思想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他被认为未能阻止或反对国民党右派对共产党的残酷镇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政治迫害的帮凶。
“知识分子的局限性”: 有些评价认为,蔡元培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在面对复杂的政治权力斗争时,可能缺乏足够的政治判断力和决断力,容易受到主流政治势力和舆论的影响,从而在关键时刻做出了不符合其理想主义色彩的选择。
对革命事业的伤害: 从共产党和左派的视角来看,“四一二”事件是国共合作破裂、革命遭受重大挫折的标志性事件,蔡元培的签字行为无疑是对当时正在发展的革命力量的打击。

辩护性或理解性评价:
避免“被动”参与: 一些辩护者认为,蔡元培当时身处高位,难以完全置身事外,他并非主动策划或执行者,而是在一种政治压力下被动卷入。他的签字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程序性的参与,而非对血腥镇压的真心赞同。
维护“国民党”的统一和“北伐”的稳定: 也有观点认为,蔡元培当时可能更看重国民党的统一和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认为共产党的存在会加剧党内分裂,不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复兴。在这种情况下,他或许认为采取一些措施来“稳定局势”是必要的,尽管他不赞同极端手段。
时代的局限性: 另一些评价则强调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国民党内部,国共合作破裂是当时的政治现实,左右派之间的斗争异常激烈。在这样混乱和分裂的政治环境中,任何一位政治人物都很难做出绝对“正确”的选择。

总结来说:

蔡元培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中扮演的角色是间接但具有实质性影响的。他并非直接的军事指挥者,但作为国民政府的重要成员,他的参与和最终的签字,在政治上为“四一二”事件提供了合法性或至少是一种默认。

评价他时,我们应该认识到:

历史人物的复杂性: 蔡元培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遗产依然具有重要价值。然而,任何历史人物都生活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其行为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并存: 既要承认他在“四一二”事件中的参与和签字行为的事实,也要理解他当时可能面临的政治压力和复杂的考量。同时,也要从进步和人道的角度对其行为进行批判性的审视。
区分“教育家”与“政治家”的身份: 蔡元培作为教育家,其贡献无可置疑。但作为政治人物,他在“四一二”事件中的表现,无疑是他人生中一个备受争议的政治污点。

最终如何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价者所持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但可以肯定的是,“四一二”事件及其对中国近代史的深远影响,使得蔡元培在其中的角色,成为他一生中一个无法回避的复杂篇章。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据说和我当年某些段子有关系,最近刚好写到这段历史,

在说蔡元培与412之前,先说一说蔡元培与国民党的关系。大家都知道,蔡元培以二甲翰林投身革命,当过光复会会长,搞过暗杀,算是个老牌革命党。但在辛亥革命后,尤其是袁世凯死后,他就和孙中山一派革命党渐行渐远了,到和进步党/研究系走的比较近,在1926年之前,他一直拒绝参加孙中山的各种革命运动,还因为提倡南北停战,被广东革命党骂是李完用。在1926年,他从欧洲回国,北洋军阀崩溃在即,他自然想要参与到国民党“新事业”中去,但他当时除了一个名不副实的“党国元老”外,其实并没有什么政治资本。

而蔡元培在政治上,一方面颇有所图,另一方面又缺乏经验,所以北伐军打下上海,宁汉分裂后,他认为自己这个“党国元老”身份在蒋介石这一边,可以卖更好的价格,所以才积极参与了清党,总的来说,他参与清党不是出于什么右翼或者反共意识形态,纯粹就是为了在政治混乱期,捞取一些政治资本。

关于清党事件,我们现在往往只强调412,但实际上清党还涉及到到宁汉分裂后,国民党内部汪蒋之间的“正统”争夺。我们纵观蔡元培1927年3月23日到上海,至4月24日离开上海回杭州,这一个月里参与相关事宜中,大部分是给蒋介石“抬轿子”,比如要求武汉政府投降南京,弹劾武汉中央委员,强调党要以南京为中心团结,或者在胡汉民面前给蒋介石吹风。这些事情基本全是公开进行的政治喊话,蔡元培作为与蒋介石关系并不深的元老,也只能在这些需要“牌坊”的时候拿来用。蔡元培在3月27日住进蒋介石总部,4月6日离开,除了公开活动外,就留下了一份对浙江财政与经济的思考草稿。

除了这些行为,蔡元培和反G有关,主要就是参与412主要是3月28日和4月2日两次中监委会议,并列名相应决议,这两份文件,因为由国民党官方发表,所以影响很大。关于这个问题,有下面这个篇文章,大家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对伪造两次会议的史实和动机都考据的不错,这里就不重复了,我就补充一下,从412钱其他秘密会议情况看,参与者基本都是蒋介石非常亲密的几个近臣,比如陈立夫,吴稚晖,吴铁城,加上需要具体执行的比如桂系军阀或者陈群杨虎之类,也确实不太可能让蔡元培这种“外人”参与。

除了蔡元培个人,其实当时在蒋介石总部里,有一大帮江浙籍国民党人,比如被蒋介石暗杀的杨杏佛,后来成为民主人士的马叙伦,都对清党表示过各种形式的支持,他们的支持其实是对蒋介石这个浙江国民党人出于乡谊的支持。国民党在历史上,各种形式的“整理党务”,以及伴随而来的大量开除呀,党员从新登记呀,非常频繁,对于蔡元培这些老国民党人,已经见怪不怪了,他们是真没预料到,蒋介石这次清党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进行。

也因为对蒋介石及清党的支持是出于个人政治或者地方情谊,并没有什么真正深刻强烈的反G意识形态支撑,在4月16日浙江开始清党后,蔡元培有了以下表示


在清党过程中,他也给一些国民党左派或者CP人员通风。也写了一篇名为《追怀不嗜杀人的总理》来表示不满。总体来说,在清党过程中,他的表现也就是个政治清客,一个没什么原则的帮闲,远没到吴稚晖“红笔”师爷那地步。

抛开他学术与教育背景,蔡元培在民国算是长期参与和支持革命的政客,但却充满了文人盲动,在1929年他和蒋介石闹翻后,也是用南京政府的资源,来与反蒋政治势力勾搭,比如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和他运动有很大关系,一度准备让他担任中华共和国主席,所以当时有人把他视为贾诩一流的政治阴谋家。

user avatar

看了正反两方面的一些资料,判断这人不会干多大的坏事,只是敲敲边鼓。

辛亥革命前组织暗杀团,说明他杀人阴狠,六亲不认?这个性格推断,逻辑太牵强。这岂不是说,举凡革命志士,性格必有阴狠一面,才能领导许多打打杀杀的事情。这样一来,孙中山又岂能干净,他搞的起义,暗杀,不要手上大量沾血吗?

质疑他的坟墓不迁,我看了半天,原是老燕京大学不情愿,老北大无地厝放,互相推诿,毕竟你家几亩地种了庄稼,也不愿有人给平了建坟。

关键还是蔡本人的表现,和他的社会声誉。一个人手上染血几十万,然后,仍与鲁迅,宋庆龄交好,清廉自持,荫蔽志士,参与大量的营救活动;一些显眼的社会活动,亦不避风头?这样的人格,未免太分裂,难以解释鲁宋等人,如何还能信任他。

有大过而能改之,容或有人,但如此捭阖,真非常人所能,怕蒋公的翻云覆雨,为之逊色。一个人作恶太过,按正常心理,两手脏的洗不干净,心地随之蒙尘,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老蒋四一二下手时,据说终夜不睡,满身冷汗,过后杀人如草不闻声。周作人一旦漟入水中,就迅速堕落,有高官亦不辞,毕竟最大的心防,已经破开。蔡元培若沾血那么多,还能重获信任,从容改过,得有多么强大的人脉,多么坚毅的心思。

何况他的社会名誉,似未受到巨大影响。周作人是写了文章,指责他和胡适,在南方干了什么?这是远在北京化外之地,疑惑清流的不尽责任,岂是欲加之罪。鲁迅亲历恐怖,连这清流的责任也不想到,干脆对他俩不发一言。以后,鲁迅只是借章太炎的话,骂了吴稚晖一通。

郭沫若《请看今日之蒋介石》写在四一二之前不久,他说自己出于偶然,发现老蒋的屠杀活动,早就大干上了,哪里等到南京上海?北伐军打一路,他暗聚的流氓团队就杀一路,从南到北,凡他经过的省份,工农组织无不遭到巨大破坏,想要恢复起来,是很艰难的;有时也会杀人盈野,只是把个锅盖捂着,无论怎样追究查访,坚决不肯承认。

既是这等,蒋在上海的杀人,实乃故技重施(只是阴谋再也藏不住,随着屠刀的落下而公开化了)几个书生到了南京才开会,毋宁太晚。咋就说,几十万性命,都是蔡元培几句话,一纸名单,才给断送的。

蔡若有老大罪过,老共断断不会一直这么的轻轻放过。功是功,过是过,不能实事求是的障碍是什么?这也有点维护的太用力。

总之,整个的民众口碑,社会反响,对蔡都不恶,曾经给工人送匾“劳工神圣”的蔡元培,岂对老共生出那样不共戴天的仇恨,最多,他觉得一些工农运动左的过火,想浇一盆冷水;搞学生运动时,他就已经不时的浇点凉水,什么“读书不忘爱国,爱国不忘读书”。

遥想当年,过火行为还是有一些。譬如城市里,对民族资本的小工商多有伤害。他们和洋商的竞争中,原本处于下风,工人运动却拿他们开刀甚于洋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洋人,极难对付。结果,工时缩短,工资提高,限制价格的成本,超过了一些小老板的承受力,致使店面倒闭。后来毛扛起枪杆子,就注意保护工商业了。

那时连鲁迅和许广平,也对毛毛糙糙,还挺能闹的校工,略有一点无伤大雅的小埋怨哈。许广平出于好心,用不高的工资,给伺候她的工人,买一个那年代可不便宜的热水瓶,工人不会使,却不问,弄坏了它,许不敢怎样的责备,还要重买一个,因他背后有厉害的工会。鲁迅的校工,可能是给顾颉刚一伙人买通了,很是作对,后来和他多聊天,才好起来。鲁迅说,看来等革命胜利后,工人还须教育。

user avatar
  我们为何与赤色主义决不两立?根子上讲,乃其宣扬之阶级对立,也就是被压迫阶级推翻压迫阶级。你,我,包括海滨兄(邹鲁),以及在座的诸位,我们这些人,按照赤色学说,都属于压迫阶级。为什么?因为我们是田家,是乡绅,是士人!诸位,我们反满革命、反对军阀,为了什么?不讲大理论,(就是)为了我们自家的田地能安安稳稳地种,自家的产业能和和气气地生财吗?田种得安稳,工厂开得和气,这世道也便好了,这国也就渐兴了,又何苦去为下田人捧角儿,最终了却革了咱们自己的命?诸位,我们不是自利自赎,我们是当不起这个压迫阶级,受不起人家要推翻我们。我们革命不是为了有朝一日,人家革我们的命!
——1925年《说几句私房话》,叶楚伧,《民国日报》总编辑,国民党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国民党上海执行部常务委员兼青年妇女部长

这段话是从网上抄来的,也不知道叶部长是真说过,还是后人编的。

不过这段话用来解释蔡元培这些看似进步的文化精英为什么支持常凯申清党倒是很适合。

近代文化精英里,真正愿意背叛自己所在阶级所在利益而去革命的人太少了。

user avatar

参加了。

评价不可能因为一件事就把一生写完了。清末这几个顶级的翰林,在后来的岁月里都证明了他们是当时中国第一流的人才,但都不会很满意自己的一生成绩。

定性一下:参与412是重大人生污点,这事起于糊涂,发展于政学各方面千丝万缕的人脉联系,铸成大错于识人不明和自身久以有之的反动性。加之蔡先生一生行事激进,蹈死不顾。自愿为革命轻生,于是也不把别人的命当回事。这件事,错就是错了。

至于他的一生,少为神童,青年三级跳为晚清翰林,是革命党冲在最前的暗杀领袖,是第一学府光彩照人的校长,是清党大屠杀的帮凶,是反抗另一位空一格蒋先生的幕后领袖,是不与东邻妥协,辗转去世于香江的政学泰斗。。。。。。这样的人,是无法因为一件事就定性,定罪,定谥的。而当下人物,有资格指指点点评价一番的人,又有几个呢?

挨骂,他不会在乎。洗白,他不屑为之。迁坟,没啥意义。凭吊,非家人,非该校生员,亦可不必。学习一番,思考几许,留点自己的心路历程,写几行字,就这样吧。

user avatar

还有人在回答里造谣胡适告密吴稚晖害死陈延年的,这也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陈延年之死从头至尾就和胡适与吴稚晖毫无关系,陈延年6.26被抓时身份就已经暴露,陈延年被抓是由于束炳澍之前就已经告密,6.30陈被杀,吴稚晖则是事后写的贺信,胡适从头至尾就没参与过这件事

束炳澍将黄竞西等人开会事密报国民党第二十六军政治部主任陈群,致使陈、黄等人被捕杀。这篇《上海书评》的论文是三个研究者根据真正的一手史料厘清的真相,而以往的传记多根据黄逸峰和胡允恭道听途说以讹传讹错漏百出的来回传抄,这篇文章里也做了详细的去伪,真正告密害死陈延年的是束炳澍,已经被寻获处死。

胡彦祖|陈延年之死探原——兼析吴稚晖、胡适的“告密”传闻

极左说的什么拍卖的马叙伦记载的档案记录(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就是早就公开被指认为造假的《清党实录》,研究者根本不避讳,这几十年去伪存真的论文研究也很多。

这份记录正是黄绍竑等人指出造假的会议记录,可笑的拍卖简介里还把4.2写成了4.4极左能不能拿着放大镜看看上面的图片?完全不看论文年谱相关研究把这种造假记录言之凿凿说是“石锤“?

【蔡元培主持“四·一二”反共密谋会通过吴稚晖提请清除共产党制裁办法(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记录 附李大钊 毛泽东 鲍罗廷 陈独秀等名单 纸本】拍卖品_图片_价格_鉴赏_写本写经_雅昌艺术品拍卖网

“4月2日,再次召开国民党监察会议,当时参加国民党监察会议的代表是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张静江、古应芬、陈果夫、李宗仁、黄绍竑八人。以非常紧急处理,姑将所开各人各地共产党员,首要危险分子,经党部举发者,就近知照公安局暂时分别看管监视,免予活动,致酿成不及阻止之叛乱行为,仍须和平待遇,一面由贵会公决召集全体中央执行委员会共议处分。”

但是,出席这次中监会紧急会议的当事人之一的黄绍竑所撰《四一二政变前的秘密反共会议》一文(载于全国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第45辑)却指出:中监会的这个咨文所称四月二日举行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紧急会议一节,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捏造。即使把那天的秘密会议改头换面,冒称“中央监察委员会全体紧急会议”的话,当时在场的,也只有李宗仁、黄绍竑、吴稚晖、李石曾、陈果夫五人,只占全体中监委二十人的四分之一;蔡元培、古应芬、张静江三人并未参加。即使把这三个加上,也还不足半数。可是,咨文不但把三个不在场的加上,“公推”一个不在场的蔡元培当主席,还把到会的人数说成三分之二。

这几年极左俄棍里空口造谣的谣棍真是多得可笑。“因为讨厌苏联,所以蔡元培就特奏专贴每天给蒋介石汇报北大共党分子和亲共分子?”谣棍在哪个平行宇宙也查不到蔡元培每天上报蒋介石、画个圈杀人这种荒诞谣言的史料。蔡元培本身极度清廉但还是接济帮助共产党人,他确实支持分党但根本不是极左造谣的那样更没担任过什么清党主席。同盟成立后,蔡元培作为副会长,与其他同志一道,为实现同盟所提出的任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参与营救许德珩、侯外庐、马哲民、罗登贤、廖承志、陈赓、丁玲、潘梓年等进步人士和共产党人的活动,并对其他一些被国民党非法拘捕或杀戮的政治犯进行声援或昭雪;抗议江苏省政府主席顾祝同非法枪杀《江声日报》经理兼主编刘煜生;亲到上海德国领事馆递交抗议书,抗议希特勒疯狂迫害德国进步人士和犹太籍人民,摧残文化,违背人道;接待英国著名作家、费边社成员萧伯纳来华访问,以扩大保障民权运动在国际上的影响。

极左还会拿着柳亚子那篇说蔡制定名单杀学生,先不谈柳亚子的那篇文章整体都是赞美蔡先生的,问题是柳亚子的“蔡先生动了一些火气……一张用中央监察委员会名义发表的通缉名单,真是洋洋大观,连我也大受其影响。”明明是柳看到名单,而他认为蔡属于监察会的,就说了句蔡动了火气。柳能在当年知道kmt记录造假?柳能知道蔡元培根本没参加会议?能知道蔡元培在浙江救人?
极左的文章把柳亚子的文章寻章摘句,却不谈柳亚子的全文基调,拿柳的文章说蔡是屠夫?问问柳答应吗?
“综观蔡先生一生业绩,我以为最重要的有三个阶段。第一、是从发起中国教育会到创立光复会,并主持同盟会上海分会,替辛亥革命建立了一个不拔的根基。第二、是从民国元年长教育部改革学制废止祀孔到后来主持北大,爱护五四运动,新文化事业有一日千里的趋势, 直影响到民国十五年至十六年间的大革命。第三、是从发起民权保障同盟会到参加鲁迅先生的葬礼,他公然以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国民政府委员、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在朝人的资格,来推进革命,领导民众,替后来抗战军兴全中国各党精诚合作开一个未来的先例。这又是何等的伟大。我觉得蔡先生在这三个阶段中, 所做的工作,都可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划时代的记录吧。”
对着李济深陶钧李石曾不置一词,却对着一直救人的蔡元培大肆辱骂,极左的脑子在哪儿?
极左把黄绍竑等元老说造假的蔡元培参加的制定名单3.28和4.2会议记录当真,怎么不把这份会议记录里“免予活动,致酿成不及阻止之叛乱行为,仍须和平待遇”的和平待遇当真?这选摘选信史料造谣的大字报式察网乌有文风十年前哪有人会信,看了都尴尬。
事实就是极左文盲造谣蔡元培参加的所谓制定名单会议被黄绍竑证实作假,事实就是浙江是桂系陶钧滥杀而蔡元培一直私下联系ccp放走朱宜权。当然,极左文盲从不看一手史料,只会到处四处喷脏,什么也不懂。

对蔡元培的大多数造谣抹黑的文章里面还提到过《白崇禧回忆录》。这是部口述自传,白崇禧即使根据被黄绍竑说造假的kmt记录里都从头到尾就没参加过3.28和4.2的会议,口述史里面的其他历史事件细节是kmt研究院根据《清党实录》造假资料补充的。也就是说,并不是白崇禧“口述”。蔡参加会议只有被黄绍竑说蔡没有参加资料造假的《清党实录》里记载,这种属于来回传抄,又怎么能拿来作为例证?当然,极左不懂,它们看了一篇七拼八凑蔡元培黑点的文章对蔡元培本人一无所知,就开始侮辱蔡元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