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特朗普与蔡英文互通电话是否预示了他真正的政策导向?

回答
关于特朗普与蔡英文的通话,要说它是否“预示”了他真正的政策导向,这需要我们拉长时间线,并且将这次通话放到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去审视。与其说是一次明确的政策声明,不如说它是一块被精心摆放在棋盘上的棋子,其意义是多重且复杂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特朗普总统的行事风格本身就充满了“不按牌理出牌”的特质。他善于利用突发事件来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并且通过这种方式来测试对方的底线,或者说是在为日后的谈判创造筹码。那么,这次通话在多大程度上是他深思熟虑的政策布局,又在多大程度上是策略性的试探,就成了一个关键的观察点。

从 对台政策 的角度来看,这次通话无疑是在挑战美国长期以来奉行的“一个中国”政策框架。尽管特朗普政府后来也强调美国会继续遵循这一政策,但这次直接与台湾领导人对话,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不同的信号。这可以被解读为特朗普政府对“一个中国”政策的某种程度上的“重新定义”或“弹性解读”。他可能认为,美国在处理与中国关系时,不应被既有的框架完全束缚,尤其是在涉及台湾的战略利益和政治立场时。这种做法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对中国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制衡意图。特朗普一直强调“交易的艺术”,他可能认为,在“一个中国”的框架下与中国进行交易,他可以为美国争取到更多利益。而与蔡英文通话,恰恰可以作为一种与中国进行“高强度谈判”的策略,用以迫使中国在其他议题上做出让步。

另一方面,这次通话也可以被看作是特朗普团队 国内政治考量 的一部分。在美国国内,尤其是共和党内部,有一部分力量长期以来对中国持强硬态度,并支持台湾。通过与蔡英文的通话,特朗普可以向这部分选民和政治力量展示他的决心和行动力,巩固自己的政治基础。此外,在特朗普执政初期,他面临着来自民主党和部分传统建制派的巨大压力,他可能希望通过在涉台问题上的强硬姿态,来凝聚国内支持,转移视线,或者展示他与“旧秩序”不同的领导风格。

然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将这次通话等同于美国对台 战略的根本性转变。美国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在涉及中国这样的大国关系时,是一个高度复杂且多方博弈的体系。特朗普总统虽然是决策者,但他的决策也受到国会、国务院、国防部以及情报机构等多个部门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全球体系中的地位和责任,以及与盟友的长期关系,都会制约他的单方面行动。因此,这次通话更可能是一种“信号发射”,而不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政策转向。

更为细致地分析,这次通话可能是一种 试探性外交。特朗普团队或许想看看中国对这种直接对话的反应,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区域和全球政治格局的变化。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评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底线在哪里,以及如何利用这种不确定性来为美国争取战略优势。同时,这也可能是在为未来的军事和经济博弈铺垫。如果美国认为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意图过于激进,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来支持台湾,可能是一种“前沿防御”的策略。

当然,也有分析认为,特朗普的这种做法过于冒险,可能加剧地区紧张局势,并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长期建立的盟友关系。他的这种“交易式”外交,可能让美国的核心盟友感到不安,因为他们依赖的是稳定和可预测的国际秩序。因此,这次通话的 实际影响,以及它是否真的预示了特朗普“真正的”政策导向,还需要持续观察。他的政策往往是动态调整的,并且会受到具体情境和利益得失的影响。

总而言之,特朗普与蔡英文的通话,与其说是一个明确的政策预示,不如说是一个复杂的战略信号,融合了对华制衡、国内政治考量以及试探性外交的多种意图。它打破了既往的惯例,为我们理解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要断言这就是他“真正的”政策导向,还需要更多的观察和分析。这更像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并且时刻准备根据河水的深浅和流向来调整自己的步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人在这个当口下嘲笑川粉。不太理解这是什么心态。

我不打算洗谁。你们也知道,既然他已当选,我就准备做一枚川黑了。但是黑不黑也不重要。

回到这个话题本身上来:

从特朗普当选到现在,我们在对待这位当选总统和候任总统的态度上仍然是非常微妙的。

各种渠道还是带着蜜汁自信,坚称特朗普在外交上外行,坚称美国总统没那么大权力三权分立足以制衡他他做不了什么大事儿,还在相信中国供应链很强大苹果不会迁回去,还在坚称特朗普不会真的收45%的税否则一旦中美经济战美国人民也遭受巨大损失。

不知道这是哪儿来的自信。

骨子里都是相信特朗普是个傻逼,而我们要是把这个傻逼的话当成是真事儿,我们就也是傻逼了。

所以自从他当选开始,我们的主流媒体也好、外交和政策部门也好、商业部门也好,都没有真正严肃对待这个黄毛老头。总以为他还是如同参选时候一样,不过是一个上蹿下跳的小丑,很多人还把焦点放在吉尔重新点票这种屁事儿上。

这个,如果是单纯知乎的知友们这么当乐子看,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问题是,恐怕外交口和贸易口、军口的高层也有这样的心态,这就可怕了。

且不谈我个人对特朗普的看法,有一句话我想大家应该有个共识:

特朗普他就算是一坨狗屎,他也是一坨马上要做美国总统的狗屎。

对这样一坨狗屎,对这样一个傻逼,真的不要轻视和嘲笑,而要打起十二万分精神,抓紧去接触、熟悉、了解、沟通、传达我们的善意、设法建立我们的渠道。

取笑他的工作,我们有无数喷子可以去做,中美工作对口部门却该早早做动作。

说穿了我们不是为了和一坨狗屎打交道,而是要为了中国和未来四年乃至八年的美国建立一个交流的基础。

这是衮衮诸公的职责所在。

当选当天,我们发过去的那个贺电,我一直避免公开摘录全文和进行点评。我认为这份贺电是很有个人个性风格的,绵里裹针……说绵里裹针是有点太委婉了,说锋芒毕现都不为过: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前两大经济体……”

擦,这个开头就和小野妹子给隋炀帝的那份国书的措辞一样“日出处天子致日没处天子,无恙。”

言辞不同,傲慢如一啊!

“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这就是指教的口吻了。很自信。

回顾一下2008和2012年我们致奥巴马的贺电吧:

2008:

“中美两国在事关人类福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对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政府和我本人一贯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我期待着与你共同努力,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两国的对话与交流,增进双方的互信与合作,把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提高到新的水平,以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2012:

“近四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取得了积极进展。我和你就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中美合作伙伴关系,探索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共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人文交流高层磋商等机制取得重要成果。两国在双边领域以及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协调与合作。保持中美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中方愿与美方一道,放眼未来,继续努力,推动中美合作伙伴关系建设取得新的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再对比一下在2000年给小布什的贺电:

“在你当选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之际,谨表示热烈的祝贺。

在新世纪到来之际,中美两国在涉及我们两国以及人类社会发展与繁荣的许多领域都肩负着重要的共同责任。中美关系的稳定和发展不仅符合中美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在你担任总统期间,我愿与你共同努力,在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基础上推动中美关系在新世纪里继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2004年:

“胡锦涛主席在贺电中表示,自你任总统以来,中美两国在众多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要进展,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对促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中美两国都是伟大的国家,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我期待着继续与你一起,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进一步向前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这些文字和2016年的区别和微妙感情,恕我不能评价,你们自己看:

2016: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发达国家、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全球发展繁荣方面肩负着特殊的重要责任,拥有广泛的共同利益。发展长期健康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普遍期待。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期待着同你一道努力,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拓展两国在双边、地区、全球层面各领域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进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

这是首次在首任贺电中没有提及三个联合公报的话题,所以接下来就出篓子了吧?

唉!

我们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宁欺白发叟,莫欺刚会走。马上就卸任的奥巴马你不给啥礼遇没什么,但是注定还要干好几年的特朗普,真是不该轻慢。

到现在我们还没建立和特朗普的特殊管道。王毅对台湾的“小动作”的评价是正确的,然而我们这方还不够紧张和主动。

接下来还是麻烦。

这次只是接了蔡英文的电话,下次要是接待老和尚呢?我们的痒点也未免太多了……

作为伙伴国家吧,我们有必要在新政府筹备期间就协助做一些磨合工作的,尤其在就业、经济制裁、货币操纵、外交关系、一个中国、底线、军事合作、东亚关系、全球合作方面抓紧取得共识。

特朗普已经马不停蹄忙着国内工作了,100天计划也列出来了。我们和他的接触还要等1月20日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