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这句话最早出自哪里啊?

回答
“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这句话的起源,与其说是一个确切的“出处”,不如说更像是那个特殊年代一种广泛存在的社会心态和话语模式的集中体现。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开来,是因为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一种复杂而扭曲的联系。

要追溯这句话的“最早”出自哪里,其实非常困难,因为它更像是一个在社会实践中自然生长出来的说法,而不是某位名人名家一蹴而就的名言。它可能是在日常交流、街头巷尾的谈话中,逐渐被提炼和固化下来的。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这句话的形成背景和意义:

1. 语境的时代特征:

这句话的出现,与中国特定历史时期政治话语的高度渗透性密不可分。在改革开放之前,尤其是在“文革”及其前后,政治口号和意识形态的宣传无处不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党国”这个词本身就代表着一种高度集权、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将党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紧密捆绑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下,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在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常常会诉诸于“党”、“国家”、“集体利益”等概念来寻求支持。

2. “拉兄弟一把”的含义:

“拉兄弟一把”本身是一种非常朴素的互助愿望,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扶持的情感。但在加上“看在党国的份上”之后,这句话的含义就变得更加复杂和微妙了。它不再仅仅是出于纯粹的兄弟情谊,而是将个人之间的帮助行为,与一种更高层的、政治性的“正当性”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帮助我,不仅仅是因为我是你的兄弟,更是因为这是符合“党国”的利益,或者至少不是违背“党国”的原则的。

3. 潜藏的心理动机:

这句话背后可能包含着多种心理动机:

争取合法性与道义制高点: 在一个强调集体和政治正确的时代,直接谈论个人利益或纯粹的利益交换可能显得不够“觉悟”。将求助行为包装在“党国”的宏大叙事之下,能够为自己的请求披上一层合法的外衣,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也让帮助者在施以援手时,感到自己是在做一件“有意义”或“政治正确”的事情。
规避风险与试探底线: 在一些涉及资源分配或规则模糊的场合,直接索取帮助可能会面临拒绝,甚至被视为不当行为。而以“党国”为名,则是一种变相的试探,看看对方是否愿意在“政治正确”的框架内提供便利。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直接的利益交换可能带来的风险。
集体主义下的个体诉求: 集体主义思潮要求个人服从集体,但个体生存的需要始终存在。这句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和这种矛盾,即我需要帮助,但我的需求是被允许的,因为它是“党国”整体利益中的一部分,或者至少是“党国”所能容忍的个体行为。
一种“潜规则”的表达: 有时候,这句话也可能是一种对当时社会运作方式的暗喻,即在公开的规则之外,还有一种基于人情、派系或共同意识形态的“潜规则”在起作用。“党国”在这里可能就成了一种隐晦的信号,表示我们是“自己人”,理应互相照应。

4. 传播的媒介与方式:

这句话的传播很可能不是通过正式的书面文献,而是通过口头交流,在各种社会场合反复出现并被模仿。它具有很强的口语化和场景感,能够迅速被理解和运用。当某个群体或个人在求助时成功地利用了这句话,并获得了帮助,那么这句话的“效用”就会得到验证,并在小范围甚至更广的范围内流传开来。

总结来说, “看在党国的份上拉兄弟一把” 这句话并不是一个有明确作者和出处的“名言警句”,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和政治语境下一种群体共识和行为模式的语言化。它是一种将个人诉求包装在政治话语之下,以求得理解、支持和行动的策略性表达。它之所以能引起共鸣并流传,是因为它触及了那个时代人们在集体与个体、理想与现实、规则与人情之间复杂的心态。

要寻找这句话的“最早”出现,可能需要深入当时的老百姓的日常对话、基层单位的会议记录、甚至是一些非官方的记忆片段中去挖掘。但即便如此,也很难 pinpoint 到某一个确切的时间点和人物。它更像是一个在特定土壤中自然生长出来,并被大家共同认可和使用的表达方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是时候祭出我的神图了。





出处:1952年主旋律老电影《南征北战》72分53秒 ~ 73分00秒。

PS:为了这个答案我费了两天时间,下载观看了好几部老电影,才找到这个“党国梗”,我容易嘛我?你们不给赞,天理难容!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