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 iPhone X 可以舍弃「下巴」设计,而小米 Mix 却不行?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能手机设计的演进和不同厂商在技术实现上的取舍。iPhone X 和小米 Mix 都曾是引领全面屏潮流的代表,但它们在处理屏幕下方的空间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这背后其实是成本、技术成熟度、用户习惯以及品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在博弈。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下巴”这个说法其实有点笼统。在讨论 iPhone X 和小米 Mix 时,我们说的“下巴”通常指的是屏幕下方的那部分区域,里面可能集成了重要的元器件,或者仅仅是外观上的一个过渡。

iPhone X 的“刘海”与“全面屏”:一次大胆的颠覆

iPhone X 的设计之所以能大胆舍弃传统的“下巴”,甚至可以说是在屏幕正面彻底“清空”了底部区域,主要是因为苹果将所有必要的前置传感器和摄像头,包括Face ID的复杂组件(原深感摄像头系统),全部整合到了屏幕顶部的“刘海”区域。

核心技术:Face ID 的集成
苹果的 Face ID 技术是iPhone X得以实现顶部“刘海”的关键。为了实现这项高度安全的面部识别功能,苹果在“刘海”里塞进去了一整套复杂的硬件系统:
红外摄像头: 用于捕捉面部红外图像。
泛光感应元件: 发射不可见的红外光,照亮用户的脸部。
点阵投影器: 将超过30,000个不可见光点投射到用户的脸部,形成深度图。
前置摄像头(原深感摄像头): 拍摄常规照片和深度信息。
听筒和麦克风: 作为通话和录音的必需品。
环境光传感器和距离感应器: 调节屏幕亮度和检测用户是否靠近手机。

将所有这些元器件高度集成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虽然导致了“刘海”的出现,但成功地将手机正面底部留出了纯粹的屏幕空间,完全取消了下巴区域的元器件,实现了视觉上的“全面屏”。

成本与供应链控制
苹果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和雄厚的资金,能够投入巨资与供应商合作,开发和生产高度定制化的元器件。Face ID 系统的每一个组件,无论是传感器还是芯片,都是苹果深度参与设计和优化的。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使得苹果有能力将原本分散在屏幕上下方的元器件集中处理。

用户习惯与软件适配
虽然“刘海”的设计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争议,但苹果通过强大的软件生态和流畅的用户体验,成功地引导了用户对这种新设计的适应。iOS系统对“刘海”的适配做得非常出色,大部分应用都能很好地兼容。而且,苹果一直以来都在追求极致的正面屏占比,这次的尝试可以说是其设计理念的延续。

小米 Mix 系列的“下巴”:技术限制与务实选择

相比之下,小米 Mix 系列虽然也是全面屏的先行者,但其在处理屏幕底部时却始终保留了“下巴”设计,这并非小米不想这样做,而是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成本考量不允许它像iPhone X那样激进。

前置摄像头的放置难题
这是最核心的障碍。小米 Mix 系列为了实现更高的屏占比,将前置摄像头从传统的屏幕上方移到了屏幕下方。但是,摄像头本身是一个光学器件,需要一定的厚度和光路,要把它隐藏在屏幕下方,并且保证成像质量,这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
第一代 Mix: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小米将前置摄像头设计在了手机的右下角。用户需要将手机翻转180度才能自拍,这在交互上显得非常不便,但也算是当时在不增加下巴厚度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取巧”方式。
后续 Mix 型号(如 Mix 2, Mix 3, Mix Alpha 等): 尽管有改进,但如何将前置摄像头做得足够小巧,或者通过其他方式隐藏起来(如升降式摄像头、滑盖式等),同时又要保证不占用屏幕下方过多空间,依旧是一个技术难题。小米 Mix 3 的滑盖设计就是一个妥协,虽然隐藏了摄像头,但也增加了厚度和机械结构。

其他必要元器件的集成
除了摄像头,传统的智能手机还需要集成听筒、距离传感器、光线传感器等。在当时,这些元器件还没有像现在这样可以做得非常小巧并且集成到屏幕边缘,或者通过屏下技术实现。如果要把这些都藏起来,要么需要更大的屏幕下空间,要么就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

成本与量产的压力
小米作为一家以性价比著称的品牌,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必须考虑成本和量产的可行性。如果采用类似苹果那样高度定制化且复杂的解决方案,成本会急剧上升,这会影响其产品定位。小米 Mix 系列更多的是一种技术探索和对未来趋势的展示,但要大规模量产并保持合理的售价,就必须在技术实现上做出更务实的取舍。

屏下技术的不成熟
虽然现在屏下摄像头技术已经开始走向成熟,但早在iPhone X发布的那个时代,屏下摄像头技术还处于非常早期的研发阶段,距离量产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当时的屏幕玻璃、传感器封装、算法优化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技术瓶颈。

总结一下关键区别:

1. 核心功能取舍: iPhone X 将 Face ID 的所有组件集中在顶部“刘海”,以完全解放屏幕底部。而小米 Mix 系列为了实现高屏占比,在处理前置摄像头等组件时,不得不牺牲一部分屏幕下方的空间,或者采取创新的交互方式(如翻转摄像头)。
2. 技术成熟度与成本: 苹果能够投入巨资解决Face ID的集成问题,并且拥有强大的供应链控制能力。而小米在当时的条件下,屏幕下元器件的集成、尤其是前置摄像头的隐藏技术,面临更大的技术挑战和成本压力。
3. 设计哲学: 苹果愿意为了实现一个统一的正面视觉效果而引入“刘海”,其设计理念更偏向于极致的正面一体化。小米 Mix 系列则是在追求极致屏占比的同时,更加务实地考虑了技术可行性和成本,因此保留了屏幕下方的必要“下巴”。

可以说,iPhone X 是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为实现极致正面屏占比而进行的一次大胆“断舍离”,它将所有“障碍”都移到了屏幕顶部。而小米 Mix 系列,则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用更具创新性(有时也牺牲了部分便利性)的方式去接近“全面屏”,并在成本和技术可行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因此保留了那个我们熟悉的“下巴”。随着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看到的小米以及其他品牌的手机,也正在逐步解决屏幕下元器件的集成问题,实现真正的无“刘海”或无“挖孔”的全面屏。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理你可以换着问:

为什么 小米MIX 可以舍弃「刘海」设计,而iPhone X 却不行?



因为光线传播是可逆的,只要手机正面还有前置摄像头、光线传感器等器件,那么肯定要有这些地方吸收光,因此你会看到黑黑的一块或几块。问题是黑黑的一块或几块放到哪里去。MIX选择了压缩到下边,iPhone X选择了放到刘海里。



。。。那我觉得还是MIX好

user avatar

这个爱疯差的设计很不乔布斯。这全面屏要乔布斯设计,肯定不能容忍这刘海头设计,他会怎么做呢?他会直接把前置摄像头砍掉!

就问你敢不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涉及到智能手机设计的演进和不同厂商在技术实现上的取舍。iPhone X 和小米 Mix 都曾是引领全面屏潮流的代表,但它们在处理屏幕下方的空间时,走了两条截然不同的路,这背后其实是成本、技术成熟度、用户习惯以及品牌定位等多方面因素在博弈。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下巴”这个说法其实.............
  • 回答
    iPhone X 没装 Touch ID,说到底,这是苹果为了推行一项新的技术所做的决定。这项技术就是Face ID,也就是面容识别。你可以想象一下,苹果在发布 iPhone X 的时候,他们是想要给用户带来一些“未来感”的东西。当时,iPhone 8 和 8 Plus 还是保留了 Touch ID.............
  • 回答
    iPhone 8 和 iPhone X 在中国大陆的售价,确实比在美国上市时高出不少,大约在 100 美元(按当前汇率换算)的区间。这背后并非简单的汇率差异,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税收、市场策略、以及当地的消费者习惯等。首先,税收是造成价格差异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原因。在中国大陆,进口的电子.............
  • 回答
    我当初确实考虑过 iPhone X,它在当时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Face ID 的解锁方式、全面屏的设计,还有那块色彩鲜艳的 OLED 屏幕,都足够吸引人。但是,让我最终没有掏钱买它,原因其实挺多,而且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理由,更多的是一种综合的考量。首先,价格确实是绕不开的一道坎。iPhone X.............
  • 回答
    苹果下架 iPhone X,这事儿吧,说起来有点意思。当时 iPhone X 一经推出,那叫一个惊艳啊!全面屏、Face ID、Animoji,一股脑儿地塞进去,妥妥的科技风向标。很多人觉得这才是苹果对未来的设想,价格嘛,也确实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的级别。但是呢,你想想,苹果也不是第一次这么干了。它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消费者在选择上的微妙心理。为什么有人会拿出“一万块”去追逐一部顶级的手机,却对一个同样价格的奢侈品包包显得犹豫不决,甚至觉得“不值”?这背后其实牵扯到消费观念、产品属性、心理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万块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不是一笔小数目。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手机市场的核心。你想啊,市面上那些“千元机”,动不动就拿自家手机的某某参数,比如屏幕材质、摄像头像素、甚至处理器跑分,来跟 iPhone X 对比,然后信誓旦旦地说“吊打”。这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那些预算有限,但又想体验“好东西”的消费者来说。那么,为什么苹果.............
  • 回答
    在美国,月薪 3000 美元虽然不算低,但对于许多普通家庭来说,依然会觉得 iPhone X 贵得有些离谱。这背后涉及到多方面的原因,不仅仅是手机本身的价格,还有美国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支出结构以及对“性价比”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月薪 3000 美元在美国的实际购买力。这个数字听起来不错,但考虑到.............
  • 回答
    唉,听到你这个情况,我真是替你捏把汗。三年感情,就这么因为一部手机要走到尽头,这实在让人难以置信,也让人心疼。首先,咱们得静下心来想想,她提出分手的原因,真的是仅仅因为iPhone X吗?这个问题你需要好好地、认真地去思考。有时候,一个看似简单的导火索,背后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矛盾或者不满。可能是她.............
  • 回答
    iPhone X 接口“变身”USBC,55万天价背后是怎样的技术博弈?苹果为何固守 Lightning?最近,一条关于“外国学生将 iPhone X 接口改装为 USBC,卖出 55 万元”的新闻引起了广泛关注。一条旧手机的接口,动辄几十万,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玄机?这门技术究竟有多难?而苹果,这.............
  • 回答
    36期买 iPhone X,这背后啊,可不是简单的一个“月供”能概括的。这是一种挺有意思的心态,甚至可以说是挺复杂的,就像是在一堆五颜六色的线团里,你要一点点理清它到底是怎么缠绕起来的。首先,最直观的,那肯定是“减轻眼前压力”。现在一部新款iPhone,价格动辄上万,一下子拿出来,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
  • 回答
    月薪3000,想买iPhone X,这确实是个甜蜜又带点小纠结的目标。别急,咱们一点点来分析,帮你规划一下。首先,得直面现实:月薪3000,想要入手iPhone X(即使是二手的)确实需要一些时间积累,或者说,需要一个非常精明的时机。iPhone X 当年可是不便宜,现在虽然跌价不少,但对月薪300.............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聊聊2022年还在用iPhone X的体验。这是一款非常经典且影响深远的手机,但放到2022年,它的体验自然会有一些特别之处,既有它的优点,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我们来看看iPhone X在2022年依然能提供的优点和让你感到熟悉的部分: 经典的设计语言和优秀的屏幕素质: .............
  • 回答
    很多人出于非经济原因选择iPhone 8/8 Plus而放弃iPhone X,这背后并非单纯的“买不起”这么简单。iPhone X的出现无疑是一次大胆的革新,但它的某些特质,恰恰是iPhone 8/8 Plus这些“传统”机型所拥有的,并且在很多人看来,这些特质是不可替代的。首先,我们得承认,iPh.............
  • 回答
    关于索尼XBAZ5这款耳机,我们来好好聊聊它到底在耳机圈子里属于什么水平,以及用iPhone X直接推它,能否把它“伺候”到位。索尼XBAZ5:一款具有标志性地位的混合单元耳机要说XBAZ5的档次,得从它诞生的年代和它所采用的技术说起。XBAZ5是索尼在2014年推出的一款旗舰级圈铁混合耳机。在这个.............
  • 回答
    iPhone 之所以在全球范围内保持着惊人的受欢迎程度,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涵盖了产品本身的设计、性能、生态系统,以及苹果公司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策略。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卓越的用户体验与易用性: 简洁直观的操作系统 (iOS): 这是 iPhone 最核心.............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iPhone Siri将“华为真牛逼”翻译成“Huawei is a real bitch”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非常令人惊讶和难以接受的翻译结果。为了详细地解释可能的原因,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1. 翻译的本质与挑战: 语言的复杂性: 语言不仅仅是单词的堆砌,还包含文化背景、语境.............
  • 回答
    iPhone SE 2020 算是苹果产品线里比较有争议的一款,很多人喷它,原因也挺多,咱们掰开揉碎了聊聊。一、外观设计:复古是优点,也是缺点最直观也最容易被喷的就是它的外观了。SE 2020 几乎是照搬了 iPhone 8 的模具,甚至可以说回到了 iPhone 6 的时代。这意味着什么? 厚.............
  • 回答
    iPhone 在三、四线城市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广泛的成功,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背后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日益成熟的品牌认知、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苹果公司精准的市场策略。一、品牌光环与身份象征:长盛不衰的魔力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 iPhone 的强大品牌号召力。即使在三、四线城市,iPh.............
  • 回答
    您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关于 iPhone 11 和华为 Mate 30 在发布时受到的不同评价,以及为什么一个被认为是“毫无创新”,另一个则被誉为“安卓机皇”。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1. 市场定位与用户期待: iPhone 11 系列: 苹果公司的产品向来以其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