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知乎年薪过百万,但实际上大多数的人,可能月薪三千块都不到。
就如,我在一道题上回答,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喜欢自己装修。我很明确的解释了一下“美国人自己搞装修绝对不是人工贵的原因,因为雇佣双方工资都高的情况下,雇佣装修工人,就不是需要一个支付巨额代价的事情。”
结果呢?还是有一大群人听不懂。
这很难理解麽?津巴布韦雇佣一个人,可能一小时几百亿亿,但有意义么?
欧美人工贵,普通老百姓的收入也多啊。你以前月收入2000块钱,雇一个人一小时10块钱。等你两万收入了,雇一个人一小时100块钱,这不是一回事?
就如这道题,题目上一出现3000美元的字样,知乎很多人就会立刻的,把这三千块钱,换算成了人民币去计算。3000美金?等于1.9万人民币一个月?哇,好多,好多。当这些人,把3000美金换算成1.9人民币以后,更可笑的事情发生了。他会已这1.9万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去衡量美国人的生活。
哇,月薪1.9万人民币啊,在国内不是想干啥就干啥了?
他完全不懂,3000美元的工资,在美国实际上拥有怎么样的生活。
如果,3000美金意味着,每个月需要支付国内几倍的房租,几倍的网费,几倍的交通费,几倍的医疗费,那么3000美金的月薪,有什么意义?
如果,美国人3000美金的月薪,还不如中国人3000人民币的生活水平,那多出来的6倍多汇率,不就是毫无意义的事情了麽?
如果,3000美元的月薪,对美国人而言,是自己活到月底,几乎一分钱不剩,还要欠债的话。那么1000美金的iPhone X,当然就是一个让人十分肉疼的事情了。
我给大家一组数据:根据一些外媒自己的分析,90%的美国人已经出于破产状态,57%的家庭拿不出1000美金的应急资金。美国家庭总负载,已经飙升到了13万亿美元。
美国人一个月挣10万又能怎么样?如果到了月底,刨除吃吃喝喝,房租水电,保险维护之类的费用,一分钱也剩不下的话,那么1000美金依旧是一个让人十分肉疼的事情。美国的医疗费,保险费,律师费,等等玩意,历来都是世界上最高,光看字面上的月薪高,没什么意义。
所以,知乎上不要总是出现一些搞笑的事情好不好?
比如一大帮人,天天歌颂什么所谓的欧美高工资神话。
我见过一个最扯的,最无脑的评论就是:“你知不知道,欧洲雇一个工人,一天要2000人民币。”
好吧,还带这么算数的?
这种见识,只能是一天挣1亿津巴布韦币的人,才能搞的出来的吧?
美国人的消费结构并不多样,并且受阶级划分影响巨大(尤其是中产阶级)。
总结下来就是:
1. 工资要先拿来还贷;
2. 其次要花在你不得不花、想不花都不行的方面;
就以“房子”为例子说吧。你月薪3000,年税后收入3万6,假设双人家庭收入7万,那么你这种中低收入中产阶级应该住在哪里房子多大是定好的。住进了你该住的小区之后,配套服务总是刚好可以把你的剩余收入消耗完。你说房贷是硬的省不了,那我日子过得紧巴一点买iPhone总可以吧?不好意思,有些钱不是你想不花就可以不花。比如美国中产阶级要花大把的钱和人工在花园和草皮上面,包括各种喷淋系统,除草机等设备,周末还要苦逼地推地。那我不要草皮行不行?当地政府会来找你因为你的住宅外观不符合要求,邻居也会看不起你排挤你。当然理论上你可以搬到政府屁都不管的贫民区,但实际上中产不可能自降身价。去富人区住显然也是不可能的。林林总总,你会发现美国中产的消费结构是非常规范化的:大房子大草皮,两辆车,两个孩子一条狗,每年长短两次出国游(复活节,圣诞节)。总之,你的收入决定了你住的社区,你住的社区决定了你的钱该怎么花,敢违反就是大逆不道。比如说吧,在美国人的舆论里男性“中年危机”的标志行为就是买台二手保时捷。为啥呢?在有孩子有老婆的固定模式里你居然去买台跑车,你简直就是神经病。
所以终于可以回答题主的问题了:为什么不买iPhone X呢?很简单,美国主流中产的消费模式有滞后,还没有发展到囊括iPhone X。
当然也是有消费模式是包括iPhone X的(或者同等价位的Android),比如湾区“数字化”中产。这个阶层的模式还包括了Tesla电动车(虽然价高质次还不能远行,但你不买就不环保,不符合这个阶层的舆论),各种gluten free的“绿色食品”等。但这不是主流。
总之,美国社会高度地发达和完善,阶级划分极其分明,每个人属于哪个阶层,该住哪里,钱花在哪里,都是约定俗成的。而主流的“模版”里还未包括iPhone X,毕竟智能手机的历史相对于阶级消费模式的形成还太短。
也有人提到有的低收入美国人反而死命买iPhone,该如何解释?这类人是过了今天没明天的准贫民阶级,他们的消费当然也是有强烈的阶级特色。一般而言就是以不计后果的冲动消费,无脑消费,炫耀消费为主。比如经常有那种住trailer的red neck买皮卡爆改成monster truck,或者黑人贫民区homie一贫如洗还要砸钱买福特野马。所谓的不计后果,就是他们根本无法承担购买的经济压力,只靠信贷。他们当然也是被剥削得挺惨的,因为信用差,汽车贷款利率高,还不出了就被收车,本来就没几个钱,更加被搜刮得一无所有。借贷-违约-收车-再卖一遍这种畸形盈利模式就是针对贫民阶级的,能行得通,和该阶级低劣的教育水准密切相关。
这是可能一个经济学问题。
我博士的时候每个月只有1500块欧元左右的工资,那个时候消费篮子里面可以放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比如说你压根不会想到要去买一台电脑,因为那样可能相当于要过上一年极其艰苦的生活,所以我之前的一台电脑整整用了五年。你也不会考虑买一个IPAD,因为IPAD也太贵了,买了IPAD还要买一支Apple pencil,加起来可能就大两千欧就没有了。
同时也要考虑生活费,学费,还有回国的机票费用等等问题。所以其实扣除所有的费用之后,实际上你也省下不了多少钱了,把这些钱攒下来其实也买不了什么大件物品,比如说不用想买房的事情了。于是我以及我身边的博士朋友,基本上都是过着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日子…… 我记得博士5年大概换了三个手机,买了4,5双还不错的皮鞋,以及3,4副耳机……每件产品的价格大概都是我能省个2,3个月就能省下的样子。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我和师兄认识比较早,那时候师兄读博士的时候用的都是LV的包,穿的都是Burberry的衣服,甚至借钱买了辆车,以及经常带我两个人AA去吃米其林,当然师兄偶尔也会请我喝非常非常贵的酒…… 我几乎人生所有的米其林都是那个时候吃的…… 后来我和师兄都找到了工作,工作以后再次相见的时候。师兄换了一个非常便宜的随身背包……穿着也变得很朴素,我们喝着十几块钱的红酒,也没有再去吃米其林…… 我自己也是,用着两年前买的破破烂烂的手机,到现在也没有换过(当中有几次想换,因为实在是太不灵光了,冬天走在外面就莫名其妙关机。但是想想还是坚持想用到手机彻底坏掉为止。)。皮鞋底穿坏了也是去打个补丁接着穿,平时自己做饭吃饭也是简简单单一个菜,或者直接买几个馒头凑合随便吃一顿。从这点上来看,似乎是收入增加了,但是生活好像是过得越来越倒退了。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收入增加直接带来两种效用。第一种是你可以选择购买的消费篮子变大了,你可能会有更多的长期计划,比如说存钱结婚,存钱买房,存钱买车。这些事情随着收入的增加都从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实现的事情。这样你在选择现在消费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谨慎,而具有更强的储蓄倾向。实际上苹果价格是在变“贵”,因为未来产品的产生(买房买车结婚的可能性)使得相对价格不一样了。这时候你如果消费现在的商品(苹果手机),是会直接影响到未来效用的,所以你自然而然可能会觉得苹果手机还是贵。特别是手机这类产品自然折现速度是特别快的,当你的消费观从今朝有酒今朝醉,变成可以好好考虑自己人生规划的时候。对于这种高速折现产品的消费实际上就会变得慎之又慎。
第二种是高的收入可能使得你变得并没有那么“在乎”苹果手机了。这可能更多地是从心理方面的原因来看。如果你把拥有苹果手机看作是一个向别人发射其实自己生活还不错的信号的时候(攀比心态比如说),这个时候当你只有钱能买一个苹果手机,你就会毫不犹豫地购买,因为这让你在周围的一群没工资的博士中间显得很“酷炫”。但是如果当你工资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并不需要这样的手机作为自己生活还“可以”的信号,因为你知道你高兴你就可以买一个,没有必要去通过拥有手机这件事情来告诉别人自己还可以。这就好像马云知道自己吃方便面别人也不会觉得他是不是快破产了一样。财务自由度地增加也使得你自己可以更“自由”地活着,不需要去特意向别人“证明”什么……
总而言之,许多时候人们说:我觉得XXX好贵,其实并不是说真的觉得有多贵或者是买不起。背后的意思往往是,我觉得以我现在的收入买这么个玩意儿缴智商税,不值得…… 真正自由的人是在不犯法的前提下自己高兴干嘛就干嘛,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眼光。你高兴买手机就买手机,高兴不买就不买,你也不需要去跟别人解释为什么买为什么不买。就好像我前一阵子知道我一非常优秀独立的学姐买了一爱马仕的包一样,没有什么贵和不贵之说,只有喜欢不喜欢,自己觉得值得或不值得…… 生活如此,感情亦如是……
如果你能看到这里的话…… 以下是彩蛋…… 很多人可能对6000刀的mbp有疑问…… 幸好我当时留下了存根。实际上没有到6000刀,原因是因为苹果对我们学校有打折,但是实际上也相差无几了……同时我当时嫌贵也没有买保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