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明英宗在土木堡战败时自尽,现在历史对他的评价将会如何?

回答
如果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中壮烈殉国,那么历史对他的评价,绝对会与现在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其中的变化,不仅仅是评价的轻重,更是道德、政治和历史意义上的重塑。

一、从“罪人”到“殉国皇帝”的形象转变

现在,明英宗最被后人诟病的就是他“不听劝谏”、“御驾亲征”导致了土木堡惨败,以及之后的“南宫复辟”和“夺门之变”,这些事件将他钉在了“昏君”、“败亡之君”的耻辱柱上。然而,如果他在土木堡战败时自尽,他将立刻被塑造成一位“殉国皇帝”。

道德的高度升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为臣纲,国为民主”是根深蒂固的观念。皇帝作为国家的象征,其生命安全比任何臣子都要重要。在生死关头,为了不成为敌人的俘虏,避免国家蒙受更大的耻辱,选择自尽,这在很大程度上会被视为一种承担责任、舍生取义的行为。这种行为能够赢得当时和后世许多人的敬意,将其与那些临阵脱逃、苟且偷生的帝王区分开来。
政治遗产的重塑: 他的死,将成为明朝政治叙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不再是“败于瓦剌”的耻辱,而是“殉于边塞”的壮烈。这会掩盖他之前一系列昏聩决策带来的负面影响,至少在公众认知层面,他的政治罪责会被大大削弱。例如,“御驾亲征”的错误决策,即便再严重,也可能被“为国捐躯”的光辉事迹所覆盖。

二、对明朝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英宗的自尽,会直接导致明朝政治格局的巨变,这些变化会反过来影响对他的评价:

郕王朱祁钰的继位: 郕王朱祁钰继位,历史学家会如何评价他?
正面评价的可能性: 如果朱祁钰继位后,能够励精图治,重新振作朝纲,将土木堡之败的恶果降到最低,甚至能够通过一系列改革扭转颓势,那么他作为“临危受命”的明君形象将会被树立。在这种情况下,英宗的死,将为他继位提供正当性,而他本人也可能会被描绘成继承了哥哥的遗志,将明朝从危机中拯救出来。
负面评价的局限性: 即使朱祁钰的统治出现问题,比如像历史上那样,他可能同样会面临挑战。但英宗的死,会大大降低对“夺门之变”的关注和讨论。因为“夺门之变”正是围绕着英宗“复辟”展开的,如果英宗已死,那么“夺门”的动机和合法性将不复存在。这可能意味着景泰朝的政治斗争会转向其他方面,但英宗作为“殉国者”的地位,不会受到影响。
“夺门之变”的消失: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英宗在土木堡战败时自尽,那么“夺门之变”这一事件将不复存在。
“夺门之变”的负面评价: 历史上,英宗复辟后的行为,如清洗异己,宠信宦官,再次启用奸臣,都让他饱受批评。更重要的是,“夺门之变”本身被视为一次政治政变,是对合法继承顺序的扰乱,是缺乏正义性的。
英宗个人评价的提升: “夺门之变”的消失,直接消除了英宗一生中最大的政治污点。他将不再是那个篡位者,也不再是那个被权臣裹挟的复辟者。他的历史形象将更纯粹,他的生命将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而不是充满争议和权谋。

三、历史叙事的调整

历史的评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历史的叙述方式。

“京营之变”的定性: 土木堡之败,是“京营之变”的导火索。如果英宗自尽,那么“京营之变”的责任,将更多地落在那些策划和执行战争的官员身上,比如王振。英宗的死,可以被视为他试图挽回局势、承担责任的表现。
“瓦剌”的地位: 瓦剌作为战胜方,可能会被描绘成“逼死英宗”的残暴之徒,而不是仅仅“俘虏了皇帝”。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激起明朝人民的民族仇恨,并将英宗的死与民族气节联系起来。
明朝的“内省”与“改革”: 英宗的死,可能会促使明朝进行更深刻的反思。他的死,可以被解读为对前一阶段政策失误的一种警示。如果继任者能够抓住这个契机,推行改革,那么英宗的死,其历史意义将被进一步放大。

四、潜在的争议与保留

尽管如此,即便英宗在土木堡自尽,历史评价也未必会完全一边倒的歌颂。

“为何要御驾亲征”的追问: 即使他壮烈牺牲,但“御驾亲征”的决策本身仍然存在问题。历史学家仍然会追问,为什么他会做出如此鲁莽的决定?是否是由于个人性格的缺陷,还是受到了错误信息的误导?
“瓦剌”的战力: 瓦剌的强大战力,以及明朝军队的腐败,是导致惨败的根本原因。英宗的死,并不能改变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统治能力仍受质疑: 即使他“殉国”,但他在位期间的统治能力,是否真的能得到所有人的认可,仍是未知数。如果继任者能力平平,甚至出现更严重的政治动荡,那么对英宗的评价,也可能包含对其早期决策的批评。

总结来说,

如果明英宗在土木堡战败时自尽,他将从一个背负“昏君”、“败亡”恶名的皇帝,转变为一位“殉国皇帝”。他的生命将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他的政治罪责将大幅减轻,甚至被掩盖。历史上最重要的“夺门之变”将不复存在,这使得他个人形象的负面评价大幅削弱。

他的死,可能会成为明朝政治格局重塑的关键,为郕王朱祁钰的继位提供“合法性”,并可能催生一代新的明君。历史叙事也将围绕着“殉国”这一主题展开,为他带来比现在高得多的历史地位和道德评价。他将被载入史册,成为一位为了国家尊严和民族气节而牺牲的悲壮君主,而非那个因个人失误而导致国家蒙羞的失败者。这是一种近乎“涅槃重生”式的历史评价重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既然题目为“现在历史对他的评价”,那么就意味着问题有两个前提:

一是时间范围,是现代;

二是评价主体,是群仲。

那么答案是肯定的,英宗风评会大幅上升。

同时, @回答问题 的回答就可以作废了,因为他回答的大多是明代人物(全是官僚或出身官僚世家)对英宗的评价,而且刻意以偏概全,扭曲评价帝王的标准。


回到问题。假设英宗自尽没有引发蝴蝶效应,明帝系表是英宗(正统)——景帝(景泰八年去世)——宪宗(成化提前继位),那么对英宗的评价肯定是会大幅上升的。

先确定一个问题:应该如何评价帝王呢?

显而易见,应该依据帝王的功过。

评价帝王可以从多个维度进行评价。帝王按能力可以分为明君、庸君、昏君;按品行可以分为仁君、暴君;按功绩可以分为功在当代、功垂千秋、罪在当代、罪在千秋。

评价帝王时,会以政绩为主要评判标准,综合考虑以上三个维度,并以帝王个人的私生活(包括不限于感情、才华)做参考项,酌情加减分数。

也就是说,现代人对英宗的评价是基于英宗本身的政绩做加减法。而英宗呢,在他继位但未亲政的阶段,有孝诚张皇后(仁宗之妻,宣宗之母,英宗祖母,宣宗留下遗诏,“大事白太后”)与三杨等人在,政z上仍延续着仁宣时期的清明。但张太后去世后,英宗就开始逐渐跑偏,先是闹出邓茂七叛乱,后又是土木堡。接下来的骚操作大家都耳熟能详了。

也就是说,英宗自己主导的大多数操作都是很大的减分项。而很多时候呢,不做就不会错。英宗做的越多,后人越能发现他又蠢又坏、对郭嘉的破坏性越大,他的评价也自然越来越低。


倘若英宗死在土木堡,英宗的画像是什么?

雄心勃勃的帝王御驾亲征,不幸惨败,以身殉国,一死以向祖宗社稷赔罪。

朱祁镇平生最大的两条黑点——叫门、杀于谦不复存在,明粉喊“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时也不用头疼对方提朱祁镇了。

这时候的朱祁镇破坏力要小于徽钦,远非现实世界里靖康三杰绑一块才能勉强望其项背的叫门天子。


既然被拉黑了,我就在此回答为什么 @回答问题 在此题目下的回答应该作废:

首先驳斥他拿文景替英宗洗白的举动:

历朝历代夸汉文帝汉景帝是因为文景之治,是因为汉朝强盛至极,而非文景二帝杀功臣、养男宠。

文帝腹黑到继承大统后王后和几个儿子都暴毙,还把铸币权给了邓通;景帝早年就杀了吴王世子,一堆孩子堪称英雄父亲。这些都是人尽皆知的事,但这不是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内容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人们在看待文景二帝杀功臣一事时,并非拍手叫好,而是看在文景政绩出色的前提下,硬着头皮忍了他们杀功臣的事,认为功过相抵下,他们的功仍远大于过。倘若他们没有杀功臣,风评只会更好。

如果文景二帝也把国家糟蹋得风雨飘摇——不必假设,只看把唐代推向鼎盛又推向飘摇的李三郎唐玄宗,唐粉哪个不是咬牙切齿地恨不得李三郎早死二十年?

亲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都被骂老不死、被无数唐粉诅咒少活二十年,那么花了二十年把一个强盛的国家搞得风雨飘摇的朱祁镇,有什么理由不被骂?


说完英宗不配与文景相提并论再提 @回答问题 所列的评论。

@史盲才吹朱见深 已经指出,人民网不存在该条评论

大多数评论都是明人所写——

说上司儿子平庸、骂老板祖宗混蛋,这不是情商问题,是智商问题(笑)。与其从明代官僚的评价里找英宗的负面评论, @回答问题 仁兄何不去火车里找没买到火车票的乘客呢?

而在云雀(公子)的努力下,大家也在湖南人民的科普下知道湖南话里“仁”与“英”极为相似:

索性我也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吧: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二十四史毕竟是帝王将相的家史,皇帝的评价基本上差不了;而两千年封建社会也只有王夫之、唐甄等寥寥几人能说出君主为天下害、帝王皆贼的话,那么为三纲五常所害的古人们认为帝王无错也不难理解了。

那么,古人的评价,适用于帝王吗?

现在的评价就应该盲目为帝王讳吗?


倘若我是封建社会下目不识丁、愚昧迟钝的草民,我自然会信罪在万方、唯帝英睿的鬼话;

可我偏偏读书识字。若我一心为帝王隐晦、或是全无臧否人物的权利,可对得起读过的书?

二十一世纪已经进入第三个时代了,多少人还生活在灭亡几百年的明朝?

君主无错论,当休矣!

user avatar

不好说啊,得看后人的政治需要。

也许把他树为皇帝中的标杆,宁死不降的硬汉子;比如南明的遗老遗少就把崇祯视为这样皇帝,甚至满清开国多少年了,不少反清人士还以崇祯为号召来反清复明。

也许把他说成是误国误军的昏君,一连串不可原谅的失误把自己都葬送了;远的不说,建文帝按照正史的记载也是自尽了,你看历史对他的评价好么?

也许无视他、忽视他,不承认他的帝号和帝位,全当没有这么个皇帝、没有这么个人。金国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南征南宋失败被部下弑杀,金国后来的皇帝就不承认他的帝位,虽然他在位11年,但是正史中称呼他为海陵王;还有完颜永济,干了5年皇帝,后来也不被承认,只称呼他为“卫王”。明朝从永乐之后也不承认建文帝的帝位,永乐皇帝连建文年号都废除了,一直到了万历年间才重新承认了建文年号,给建文帝上庙号,那要等到南明时期了。还有明英宗复位时,也不承认景泰皇帝的帝位,给他了一个“郕戾王”的侮辱性的王号,到了成化年间才承认了明景帝的帝位,到了南明时期才给了庙号。——所以假如明英宗真的死了,说不定后面的皇帝会以他为耻辱,干脆不承认他的帝位就是了。

所以,人死如灯灭,能获得什么评价,就看后人政治需要是什么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