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食物走工厂刚生产出来时和我们购买时 味道是一样的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普遍的感受:为什么有时候觉得超市里买的零食、速食品不像小时候在工厂附近闻到的那样香,或者感觉味道没那么“新鲜”?

说白了,食物从工厂生产线上刚下来,和我们从货架上买回家享用的时候,味道上确实存在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会因为食物的种类、包装方式、储存条件以及时间长短而变化。

我们先来聊聊刚出炉的食物,那股诱人的香气是怎么回事。

工厂刚生产出来时的“最佳状态”:

1. 香气物质的活跃度最高: 很多食物的风味,尤其是烘焙食品、炸物、薯片这类,它的香气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在烹饪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这些物质在高温下最活跃,释放出最浓郁的香气。比如刚出炉的面包,它的酵母发酵产生的酒精和酯类物质,以及美拉德反应和焦糖化反应产生的复杂香气,都处于最鼎盛时期。刚炸好的薯片,那股酥脆焦香也是最强烈的。

2. 水分和质地的完美平衡: 很多食物的口感和风味是紧密相关的。刚生产出来的薯片,其水分含量可能正好处于酥脆的最佳状态;刚出炉的饼干,外酥内软的质地也是最吸引人的。这种微妙的水分平衡,是影响口感和风味的重要因素。

3. 无“陈化”或“熟成”过程的阻碍: 一些食物在生产后需要一个短暂的“熟成”或“陈化”过程才能达到最佳风味,但也有一些食物,其风味物质在刚生产出来时是最纯粹、最直接的。例如一些香肠或奶酪,如果刚生产出来就包装销售,可能没有经过足够的时间让风味物质充分融合和发展。

为什么我们买到的味道会有差异?

这中间隔了一道漫长的旅程,以及一系列的变化:

1. 包装的守护与“妥协”:
保护功能: 工厂生产的食物首先要进行包装,这是为了保护食物免受氧化、潮湿、微生物污染和物理损伤,从而延长货架期。现代包装技术非常先进,比如充氮包装可以排除氧气,惰性气体可以延缓氧化;密封性好的包装可以锁住水分和香气。
香气的“流失”或“转化”: 即使是最好的包装,也无法做到100%阻隔所有物质的进出。一些非常细小的挥发性香气分子,在漫长的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可能会极其缓慢地渗透包装材料,导致香气逐渐减弱。同时,包装内的环境也可能发生变化,比如温度波动,会加速某些化学反应,改变风味物质的性质。
“内部熟成”: 有些包装后的食物,在储存期间会继续发生一些化学变化,这有时是为了熟成,但有时也可能导致风味变得不那么“新鲜”。比如一些油炸食品,油脂在长时间储存中会发生缓慢的氧化,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哈喇味”,这会让食物的味道变差。

2. 储存与运输的挑战:
温度变化: 食物在从工厂到仓库,再到运输车辆,最后到超市货架的整个过程中,会经历多次温度变化。虽然冷链可以很好地控制温度,但任何环节的疏忽,比如暴露在常温下过久,都可能加速食物的风味物质降解或发生不良反应。
光照: 暴露在光线下,尤其是阳光或超市灯光,会加速某些食物的风味物质氧化或降解,特别是含有不饱和脂肪的食物。
储存时间: 从生产日期到我们购买日期,这段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风味的变化。即使是密封很好的食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风味也会发生细微的改变。

3. 消费者购买时的“现场环境”:
超市环境: 超市是一个开放的环境,各种商品的气味交织在一起,我们自身的嗅觉和味觉也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在超市里闻到的香味,可能和你独自一人在安静的环境中品尝到的感觉是不同的。
个体感受差异: 每个人的嗅觉和味觉敏感度不同,而且我们对食物味道的记忆也是主观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味道不一样,也可能是一种怀旧的情感投射,我们期待的是童年时那种最纯粹、最直接的味觉体验,而现实中的商品可能因为规模化生产和保质期等因素,在风味上做了某些“妥协”。

举个例子:

想象一下刚出炉的法式长棍面包,外壳酥脆金黄,内部柔软充满麦香和发酵的微酸,热气腾腾的。但当你从超市买回来的包装好的长棍面包,即使加热一下,它的外壳可能也很难再现工厂那种完美的酥脆感,内部的香气也相对减弱,而且可能因为保存时间稍长而带有一点点“放久”的味道。

薯片也是如此。刚炸出来、还在冷却网带上滚动的薯片,那股焦香酥脆的滋味是无与伦比的。但包装好的薯片,虽然努力保持了酥脆,但香气总会少那么一点,而且油脂氧化的问题也需要考虑。

所以,答案是:大部分情况下,味道是不完全一样的。 工厂刚生产出来的食物,代表了它在某个特定时间点的最佳风味状态。而我们购买到的食物,是经过了包装、储存、运输等多重环节“考验”后的产品,它的风味在这些过程中会发生或多或少的、不可避免的变化。这并不代表食品质量有问题,而是食品在生命周期中自然发生的变化。

当然,现代食品工业在这方面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通过先进的工艺和包装技术,力求将风味损失降到最低,让消费者能最大程度地品尝到接近“出厂价”的风味。但那种刚出炉、最纯粹、最浓烈的感觉,或许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味觉记忆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题目有意思。

最近一直在做新产品的保质期测试。保质期测试怎么做呢?就是把产品放在常温(一般是 25 摄氏度),或者高于常温(加速测试,37-42 摄氏度)的环境下,每隔一段时间取样,看看这东西多久能放坏,然后基于这个时间来确定保质期。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放坏」的标准是什么?

我们做实验时一般包含两部分,一个是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如果指标已经超过预定范围,就算「放坏了」,另一个就是「感官品评」。这就是我要说的重点了。


一般的食物,感官评价往往是刚出厂时最优,随着时间的流逝,食物的感官分数会不断地下降,直到某个临界点——食物的外观、质地、风味与刚出厂相比,已经「不可被接受」了,这就是它寿命的「大限」了。

比如含油脂较多的蛋黄酱、沙拉酱等,它们容易遇到的问题是油脂酸败,往往数月过去,就会有酸败的「哈喇」味,变得「不再那么好吃」。

比如一些香料,调味料以及饮料等,它们放得时间越长,「新鲜」的风味越少,而有些「陈旧」的风味就会逐渐凸显出来。陈旧风味过重,也是不可接受的。

还有些食物往往是颜色和质地先出问题,比如巧克力之类的食物,随着时间流逝,表面会起白霜。看起来会比较糟糕。看起来很糟糕的食物,就算味道没变化,食客也是不会买的。因此这样的东西也是不可被接受的。


但是也有反例,有少数食物,它们的感官评价不是刚出厂时最优,而是出厂后第几个星期比刚刚做出来更好吃。

比如某些酱料刚做出来时酸味会比较刺激,香料的味道融合度不够。但是如果放上几周之后,整体味道会变得平衡很多,这时感官评价往往能得到更高的分数。

你可能会问,既然这样为啥不放上几周再发货呢?

因为没有必要。有些长保质期的产品,经过漫长的仓储和物流过程,最后交到顾客手中,往往也是几周之后了。

而且这个风味差别很细微,一般专业感官品评人士会注意到,不代表大众也会注意到。


有没有放越久越好吃的东西呢?

也有。比如熟成牛排,某些种类的奶酪(比如蓝纹奶酪),某些种类的茶(比如普洱)等。

但是,说「好吃」是见仁见智的,这些食物在熟成过程中,由于发酵或者氧化,它们引入了全新的风味。这种风味可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

于是,它们成为了一个全新的食物类别。

既然是全新的食物类别,我们就可以把这种「熟成」也作为食品生产工艺的一部分。而且在工厂里严格控制各种指标,熟成的过程会更加安全,更加一致化。

这样,从工厂刚生产出来的,已经是「熟成」过后的食物了。


那有没有被我们买到手之后,放越久越好吃的食物呢?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技术型吃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